书城文学中华上下五千年妙诗妙词趣话
25706300000023

第23章 宋、元时期(2)

不久,宋太宗派南唐旧臣徐炫去看望李煜,李煜对徐炫态度非常的冷淡,坐下也不说话,这是因为当初徐铉和张洎在后主面前排斥潘佑和李平,说了些潘、李二人的危险举动,李煜胆小,便先将二人打入牢狱,二人于是愤而自尽。李煜对此一直深深自责,过了很长时间他才叹息说:“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炫无奈,立即告辞回去,将情形如实报告给了宋太宗,宋太宗这个时候已经决定杀李煜了。

公元978年的七夕之夜,这天恰好是李煜的42岁生日。大家为李煜拜寿,她们在庭院中张灯结彩,备置几案,摆上酒食瓜果。这天月色朦胧,大家的心突然感到无比的茫然和凄凉。

酒过三巡,沦落在异乡受人凌辱到几乎麻木的李煜勾起了对不堪回首诸多往事的苦思苦恋,李煜回忆在以前的歌舞欢饮,回忆在江南的时节,不由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虞美人》一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传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耳中,终于令他忍无可忍,他暴跳如雷,决定除掉李煜,便让人赐药酒一壶,毒死了李煜。

李煜亡故,宋太宗佯装不知道,下诏赠李煜为太师,追封为“吴王”,并废朝三日,遣中使护丧,赐祭赐葬,葬于洛阳邙山,恩礼极为隆重,其实不过是为了讨好小周后罢了。

李煜死于非命之后,凄美的小周后失魂落魄,悲不自胜。她整日不理云鬓,不思茶饭,以泪洗面。自此之后,太宗仍时时寻机要强召小周后入宫。小周后悲愤难禁,拒绝再入宫,终日守在丈夫灵位前。太宗虽无可奈何,还是贼心不死地不断派人来做说客,威逼利诱。小周后欲以死相抗,终得暂得免再遭逼幸。短短几个月后,守丧结束,小周后终因经不起悲苦哀愁与绝望惊惧的折磨,于当年自杀身亡,就此化蝶而去。

萧观音因诗丧命

辽道宗耶律洪基懿德皇后萧观音,辽代女文学家,她爱好音乐,善琵琶,工诗,能自制歌词。萧观音曾作《伏虎林应制》诗、《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诗等,被道宗誉为女中才子。

后来,由于谏猎秋山被疏,作《回心院》词10首,抒发幽怨怅惘的心情。

契丹人都保持着尚武的习俗,喜欢打猎,辽道宗时常骑着号称“飞电”的宝马,出入深山幽谷之中打猎。这天,萧观音陪着丈夫出猎,气勃发,漫声吟道:

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

萧观音借打猎为题,表现出雄心万里,威震四方的气概,辽道宗听了大为高兴,当即把那个地方命名为伏虎林。

萧观音颖慧透逸、娇艳动人,她的才华主要表现在诗词、书法、音律方面。她弹得一手好琵琶,称为当时第一。这种才华与辽国的风俗习惯格格不入,再加上她个性内向纤柔,对于驰马射箭,动辄鲜血淋漓的场面无法适应。

萧观音时时劝诫耶律洪基不要忙于射猎,不要疏于政务,但道宗很少和她在一起。萧后又寂寞又悲哀,开始作曲以自娱,也想挽回道宗对自己的宠爱。

她曾作过一首《怀古》诗,诗云: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她还曾作了一道《回心院》词,词中有“扫深殿,待君宴”“拂象床,待君王”“换香枕,待君寝”“铺翠被,待君睡”“热熏炉,待君娱”等语,该词虽过于香艳,但词藻美丽,情真意切,惹人怜爱,只此一阕,便足以让萧观音成为辽国的第一诗人。

《回心院》词情致缠绵,萧观音叫宫廷乐师赵惟一谱上音乐。赵惟一殚精虑智,把《回心院》词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支玉笛,一曲琵琶,萧观音与赵惟一丝竹相合,每每使听的人怦然心动。

但宫婢单登和南院枢密史耶律乙辛都忌恨皇后萧观音,两人勾结起来,找人作了一首黄色小调,名为《十香词》,形容人的身体十个部位的香味。

于是,耶律乙辛拿着这首诗给皇帝,说是皇后与赵惟一私通。有了这一个“物证”,又有了过去的一些谣传,头脑简单,专喜打猎的辽道宗不由得不有些相信。

这时,辽国宰相张孝杰乘机就萧观音的《怀古》诗进行曲解,说道:

“诗中‘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正包含了‘赵惟一’三字,此正是皇后思念赵惟一的表现。”

于是,辽道宗醋劲大发,勃然大怒。认定萧观音与伶官赵惟一私通,敕令萧观音自尽,赵惟一被凌迟处死。

萧观音临死前请求再见辽道宗一面,但竟然没有被批准,她对道宗的一片思念落得个自尽而死,死时仅只有36岁。

萧瑟瑟写诗谏帝王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文妃萧瑟瑟,国舅大父房之女,聪慧娴雅,稳重寡言,自幼攻文墨,善作诗,而且目光远大。

萧瑟瑟在姐妹中排行第二。姐夫为贵族耶律挞葛里,妹妹则嫁给了副都统耶律余睹。辽寿昌七年(1101),延禧刚刚即位,一次他去挞葛里家游玩,恰好碰见了正在看望姐姐的萧瑟瑟,于是立即被她端庄的气质和动人的仪容所吸引,将其在宫中宠幸数月。

皇太叔和鲁斡劝帝以礼选纳,乾统三年,即1103年冬,萧瑟瑟被立为文妃。之后生蜀国公主、晋王敖卢斡,尤被宠幸。以柴册,加号承翼。

萧瑟瑟关心国事,她见女真强兵压境,国事日危,不忘以《咏史》来讽谏延禧。其词日:

勿嗟塞上兮暗红尘,勿伤多难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选取贤臣。

直须卧薪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

又歌日:

丞相来朝兮剑佩鸣,千官侧目兮寂无声。

养成外患兮嗟何及!

祸尽忠臣兮罚不明。

亲戚并居兮藩屏位,私门潜畜兮爪牙兵。

可怜往代兮秦天子。

犹向宫中兮望太平。

这首诗使得延禧大为愤怒,从此便与萧瑟瑟形同陌路。

萧瑟瑟备受冷落之后,那满怀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敖卢斡身上。呕心沥血把他培养成一个英武仁明、堪当大用的人才。敖卢擀没有辜负母亲的苦心,长大后在国人中树立起很高的威望。

辽天庆四年(1114),9月,完颜阿骨打领导女真人发动声势浩大的反辽战争。仅仅四五年的时间,女真族便占领了大辽的半壁江山。延禧此时产生了退位保命的打算。

敖卢斡是天祚帝延禧的长子,又颇得人心,若延禧果真退位,继位者非他莫属。但此时北院枢密使萧奉先对文妃早已怀恨在心,更害怕敖卢斡会不利于自己的专制,便计划把自己的外甥秦王耶律定推上台,为此他蓄意要除掉敖卢斡母子。

辽保大元年(1121),正月,萧瑟瑟的姐姐到妹夫耶律余睹家与小妹相聚。萧奉先听到耳目密报后,认为时机已到,指示人诬告余睹造反,并把萧瑟瑟牵连其中。延禧于是信以为真,下令诛杀了敖卢斡、萧瑟瑟。

后来阿骨打率女真人兴起,数次打败了天祚帝的军队,几乎占领了他的全部国土,完全夺取了他的统治。

范仰淹身怀家国作词言志

北宋时期大家都很熟悉的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范仲淹少年时学习非常刻苦,一年四季苦读不辍,每天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有诗云:

白云无颡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于心还乐,琴遇懂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之后,范仲淹已经大通儒家经典,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23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睢阳区),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

范仲淹从政后,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吕夷简当初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的。宋真宗和刘太后一死,他又赶忙说太后的坏话为自己开脱,这种狡诈行径一度被宋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也被罢免,但由于他在宫廷中的因缘关系依然根深蒂固,不久后便通过内侍阎文应等重登相位,又与阎文应等奸臣沆瀣一气,后来他还想借宋仁宗的家务纠纷而废掉郭后。

当时宋仁宗堕入杨美人、尚美人的怀抱,时间一长终于决定降诏废后,他陷入吕夷简的预谋,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

范仲淹知道在这宫廷家务纠纷背后掩藏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角逐,他与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孔道辅等数人径趋宋仁宗所在的垂拱殿,求见宋仁宗面谈。他们伏阁吁请多时,却无人理睬,司门官又将殿门砰然掩闭。

范仲淹等人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看看无济于事,大家又议定一策,准备明日早朝之后,将百官统统留下,当众与吕相辩论。

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牵着范仲淹的衣服,再三劝戒他勿去招惹祸机。

他却头也不回地出门而去。刚走到待漏院,等候上朝,忽听降诏传呼,贬他远窜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桐庐县附近)知州。接着,朝中又派人赶到他家,催促着要押他即刻离京。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临行之时,送别的人中有人举酒赞许说:“范君此行,愈觉光耀!”在离开谏职去浙江的路上,范仲淹心中并无悔恨,只是略觉不平,他赋诗说:

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

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

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却认为自己更像孟轲,说:“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骚人”,“轲意正迂阔,悠然轻万锺!”

后来西夏人造反自立,范仲淹被提拔回京,旋即又被派往前线,他初至延州(今陕安一带)便全面检阅军旅,并实行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按军阶低高先后出阵的机械临阵体制,也被他取缔,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

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这样,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庆历二年(1042)三月的一天,范仲淹密令长子纯佑和蕃将赵明,率兵偷袭西夏军,夺回了庆州西北的马铺寨。他本人又随后引军出发。诸将谁也不知道这次行动的目的。当部队快要深入西夏军防地时,他突然发令:

就地动工筑城。建筑工具事先已经备好,只用了十天,便筑起一座新城。

这便是锲入宋夏夹界间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顺城。西夏不甘失利,派兵来攻,却发现宋军以大顺城为中心,已构成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

从大顺城返回庆州的途中,范仲淹觉得如释重负。头年,在延州派种世衡筑青涧城,东北边防已趋稳定。

西夏军中私相戒议的话,也传到他的耳朵里。他们说:“不能轻易攻取延州了,如今小范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不好对付”。现在庆州北部的边防,也大体接近巩固。只是他自己的身体,却感到十分疲乏。此刻正是暮春季节,山畔的野花刚刚开放。如果是在江南,早已百花烂漫了。他随口吟起四句诗:

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

转眼又是夏去秋来,范仲淹为了严密防务,不能不赴大顺城等处踏勘。

他今年已逾54岁,满头白发,在朔风中摇曳,望望天空南飞的大雁,心中有无尽的感慨。深夜失眠,他便挑灯填起词来。一连数阕《渔家傲》,都以相同的四个字开头,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云: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范仲淹等人的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他还采取了一些办法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他的带领下,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苏轼心态畅达成“豪放”词派领袖

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诗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宋代文坛上皆享有盛名,被后人称之为“三苏”,还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

苏轼在文学上取得了不斐的成就,但是他的人生经历却坎坷多舛。早在青少年时代,聪颖好学的苏轼便“奋厉有当世志”,具有报国安民的雄心。

北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仅21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苏轼的母亲病故了,苏轼立即与父亲、弟弟回乡奔丧,并在家守丧两年。

继母亲去世以后,苏轼接着又经历了丧妻、丧父之痛,仅仅当过三年多的凤翔府签判。接着,王安石变法。

尽管苏轼主张革新政治,却力主渐进,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到了新党的不满,他们常常想办法孤立苏轼。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2)元月,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此后辗转到密州、徐州和湖州。后来,新党中的投机政客以“谤讪新政”的罪名将他逮捕,企图将他置于死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经过多方营救,苏轼被责授黄州团练副使,但是不得签书公事,这是他在政治上遭到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苏轼在黄州待了四年,这一时期也是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段。为了糊口,他不辞劳作,情愿做个躬耕自给的农夫,也不受他人的怜悯。

苏轼的好友马梦得曾替他在东城门外请领了一处荒弃的营地耕种。苏东坡一向爱好白居易的诗,当年白居易作忠州刺史时作有一首《东坡种花诗》:

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

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杏梅。

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

天时有早晚,地力无高低。

红者霞艳艳,白者雪皑皑。

游蜂遂不去,好鸟亦栖来。

前有长流水,下有小平台。

时拂台上石,一举风前杯。

花枝荫我头,花蕊落我怀。

独酌复独咏,不觉月平西。

巴俗不爱花,竟春无人来。

唯此醉太守,尽日不能回。

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漠漠花落尽,翳翳叶生初。

每日领童仆,荷锄仍决渠。

划土壅其本,引泉溉其枯。

小树低数尺,大树长丈余。

封植来几时,高下齐扶疏。

养树既如此,养民亦何殊?欲茂枝叶,必先救根株。

云何救根株?劝农均赋租。

云何茂枝叶?省事宽刑书。

移此为郡政,庶几氓俗苏。

而忠州、黄州皆是他们的谪地,且都是在城东,所以苏轼就给这块土地称之为东坡,从此自号为“东坡居土”。黄州的生活对于苏轼来说变成了一种享受,他在此地交游,读书作文,以豁达的心境享受着这里的田园之乐。

元丰七年(1085)三月,宋神宗手诏苏轼改任汝州团练副使,诏中有“人才实难,不忍终弃”的句子,苏轼看了既感动又欣喜。不久宋神宗驾崩,新皇帝登基,小皇帝赵煦年方9岁,由祖母高太后摄政。在治国上,高太后倾向于保守派,反对变法,她对于苏轼的才华也颇为赏识,于是就召苏轼回京,到任五日以礼部郎中召还京师,很快升迁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成为官居三品的翰林学士,负责起草诏书,即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轼达到了他一生仕途的最高峰,也是他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