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译文”
恰如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天地好像一动也不动,其实天地的活动一时一刻也没停止。早晨旭日东升,傍晚明月当空,可见日月昼夜都在奔驰,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却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一个聪明睿智的君子,平日闲暇时胸中要有一番打算,以便应付意想不到的变化,忙碌时也要做到忙里偷闲,享受一点生活中的乐趣。
“解说”
善于生活,才善于养生。世人只知道劳形伤精,以摄物充生活所用,而不知道劳形神溃的道理。诚然,物质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生命能源的供给本源。但是,我们要以更为合理的方式去摄取生活日用之物,而不是心中只存在追逐物品的狂热和冲动。《内经》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数其天年,度百岁而去。”劳逸有度,是养生之大法。古人尚且知道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规律生活,何况我们现代人,更应该以科学的方法来安排时间,以使身心都能从容适应生活。所以,繁忙时要懂得适当休息,以缓解身体所遭受的巨大压力,并提供给人体补充营养的机会。同时,身体在安静的境遇中,植物神经能作适度的生理调整,人的情志也能得到控制。
闲暇时光最易消磨人的意志,从而导致人体各机能松懈下来徒生惰性。闲时要有紧迫感,持有紧迫感在于激发身心的机理,以使自己保持一种危机意识。
“例解”
陈伯吹谈养生
一个人的健康长寿,往往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陈伯吹老人谈到养生之道,说:“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人要与小朋友的心理活动合拍,的确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但是还要具备其他一些条件。在我19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我的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要我抚养,担子很重。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自己喜欢的事业,我白天在宝山的县立小学里教书,晚上,直至深夜,开夜车写文稿,常常到凌晨二三点钟才睡觉。学校领导知道我的困境,特地每天给我一支白色的蜡烛,供我夜间使用。由于长期睡眠不足,太劳累,在我而立之年时身体并不好,人寿保险公司拉生意,要我投保,检查身体后,却又不愿意保了。后来我从宝山小学被调到市区上海幼稚师范教书以后,工作比较顺利,生活比较安定,身体才逐步好起来。到了解放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起了很大的变化,我的生活一直很有规律,身体也越来越好。所以,我的身体比较好,还得益生活比较有规律。我差不多都是晚上10时左右睡觉,早晨6点左右起床,从不睡懒觉。烟酒不沾,饮食也很有节制,菜肴70%-80%是素的,20%一30%是荤的,主食是容易消化的粥和面食。我一贯坚持生活朴素。”
身体健康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这是客观方面的理由。从人的主观角度看,善于调节生活的秩序,掌握生活的节奏性,却完全是养生者自己的事。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安排,是确保身体健康的关键。
胸中有成竹 危难心不惊
杨坚的祖籍在华阴(今属陕西),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开国功臣之一,封隋国公,改杨姓为鲜卑姓普六茹氏,到随朝建立后才改回汉姓。杨坚少年时在北周的京城长安求学,14岁开始走上仕途,当个小官,以后逐渐提升。父亲杨忠死后,继承其父的封爵隋国公。
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杨坚在朝中已有相当的地位。周武帝建德三年,周太子纳杨坚的女儿为妃,杨坚成了外戚重臣,地位显赫。来和为杨坚看相后,朝中有些皇亲大臣对杨坚产生疑心。秦王宇文宪是个精明强干的人,一天,他对周武帝说道:“普六茹坚(杨坚)相貌非凡,我每次见到他都很不自在,此人决不肯在他人之下,留着会成后患,皇上还是早日除掉他好。”大将王轨也对周武帝说:“普六茹坚其貌有反相,早点除去为好。”周武帝没有听他们的话。杨坚听到风声后,心里很害怕,言行十分谨慎小心。
北周建德六年,周武帝病死,太子宇文 继位,是为周宣帝。周宣帝是个荒淫而又狂暴的人,当太子时,行为便很荒唐,有几个大臣很为北周王朝的命运担忧,有时便在他父亲周武帝面前说起他的情况,周武帝时常鞭打和责骂他。周宣帝迁怒于这几个大臣,一登上帝位,便将这些大臣杀死或贬走。
杨坚在周宣帝当太子时,将女儿嫁给太子为妃,他对太子的劣迹虽也看得很清楚,但从不去告状,也不曾在背后议论这个女婿。周宣帝做皇帝后,对他也另眼相看,封他女儿杨妃为皇后,并一再提升杨坚的官职,使他成了朝中四大宰辅之一,掌握着朝政大权。
当了皇帝的宇文,其残忍骄逸的性格更是暴露无遗,即位后,便诬杀威望很高的皇叔秦王宇文宪,不久,又大摆鱼龙百戏,还令臣子四处广搜美女,大造宫殿,百姓被迫服徭役的经常有四万人。他喜怒无常,时常无缘无故地鞭打臣子和宫嫔妃子,还规定每次得打120下,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很是不安。有几个刚正的臣子直言进谏,不是被杀便是被责罚。
杨坚见周宣帝如此狂乱,心里也着急。一次,周宣帝令人制订《刑经圣制》的法律,用刑十分严酷,杨坚向周宣帝进谏,请他宽刑,但周宣帝不予理睬。从此杨坚再也不进一言。一天,杨坚悄悄地对大将军宇文庆说道:“皇上实在是没有德性,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他活不长。他法令苛严,恣情声色,恐怕帝位不会长久。那些诸侯亲王也很微弱,又都住在各自的封地里,没有长远打算,看来朝廷的寿命不长。”宇文庆听了心照不宣。这话隐隐约约地露出杨坚的心思和图谋。于是在他的周围逐渐聚集起一些汉族的臣僚和鲜卑族的官员,他的威望一天比一天高。
周宣帝宇文 渐渐觉察出杨坚的位高望重,对北周宇文氏王朝有所威胁,便对他有所顾忌,并且由顾忌而生怨恨。一次,他对杨皇后发怒时说:“我要灭你全族。”又有一次,杨皇后规劝了周宣帝几句,他便勃然大怒,下令要杨皇后自尽。杨皇后的母亲独孤氏得讯后,连忙赶进宫去,跪在周宣帝面前苦苦哀求,把头都磕破了,血流满脸,周宣帝这才免杨皇后一死,可他却迁怒于杨坚。一天,他对左右侍卫说:传普茹六坚进宫来,只要见他脸色异样,立刻杀掉他。杨坚也猜到几分,见到周宣帝时,镇定自若,脸色一丝不变。周宣帝看不出有什么破绽,只好放他走。
杨坚的日子不好过,整天提心吊胆,生怕给周宣帝找到什么差错,灭他全家,便想离开京城避祸。一天,他找周宣帝宠信的一位大臣郑译商量。这郑译少年时曾和杨坚同学,宇文 当太子时,他便是太子的亲信,是个极善于窥测风向的人。近年来,他见杨坚颇得人心,和杨坚的关系也密切起来。杨坚对他说:“我想离开京城到外地当官,请公费心帮忙。”郑译说:“以公之威望,天下人心都向公。公想避祸得福,这事我会记在心里的。”
不久,周宣帝命令郑译带兵去攻打南方的陈国,郑译乘机提出要杨坚任元帅之职,随军出发。周宣帝命杨坚为扬州总管,即刻离京上任,与郑译一同去攻打陈朝。杨坚得到一个外出避祸的机会,自然很高兴,可是出发前他的脚突然发病,行动不得,只好留下来。没过多少时日,京城里出了大事,使杨坚避祸不成,反而有了夺取政权的机会。这时正是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
稳中寻胜机 戎马定四方
李渊于北周天和元年(556年)生于长安。七岁时袭唐国公爵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他亲姨,他更加受恩宠。隋文帝时历任谯(今安徽滁县)、陇(今陕西陇县)二州剌史。隋炀帝大业初年,历任歧州(今陕西风翔)剌史、荥阳(今河南荥阳县)、楼烦(今山西太原北)二郡太守。召为殿内少监。大业九年(613 年),迁为卫尉少卿。隋炀帝征辽东,派李渊到怀远镇督运军粮。杨玄感起兵反隋之前,从征辽东的兄弟纷纷逃归。李渊敏感地觉察到杨玄感将要起兵,立即报告了隋炀帝,隋炀帝慌忙从辽东班师,回救根本。并任命李渊为弘化留守,驰驿赴镇,以抵御杨玄感。并下诏令关右诸郡之兵皆受他调度指挥。
此时的隋王朝,在炀帝的暴虐统治下,政治更加黑暗,内外交困,民不堪命。大业七年(611年),王薄在长白山发动起义,如同点燃了干柴,农民起义迅速形成燎原之势,使隋炀帝心惊胆战,如坐针毡。自大业九年(613年)杨玄感起兵,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斗争,也使隋炀帝坐卧不宁、忧虑重重,使他更加猜忌多疑,对他颇具才干的姨表兄李渊,也不放心。
隋炀帝曾有事召见李渊。李渊因病未能前往谒见。他外甥女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你舅为何迟来?”王氏回答:“我舅有病。”炀帝说:“他的病死得了吗?”李渊得知此话,十分惧怕。
为消除隋炀帝的猜疑,李渊采用韬晦之计,“因纵酒纳赂以自晦”。自此以后,直到起兵前这段时间,沉湎于酒色。他的这种表演,不但蒙蔽了别人,也很可能使年轻的李世民信以为真。其实,他虽身处高灯华宴,面对轻歌曼舞,两眼却注视着风云变幻的局势。心中筹划着夺取天下的方略,神不知鬼不觉地进行着政治上、策略上、组织上、军事上的多方面的夺权准备。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以卫尉少卿李渊为太原道抚慰大使。郡文武官员由他黜陟选补,并有权征发兵马。李渊大喜过望,认为太原百姓,是远古陶唐氏之民的后裔,身为唐公,来安抚古唐国之民,“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即认为是上天命他兴唐代隋。城府甚深的李渊不露声色,只在心中“私喜”,并极力做好争取民心的工作。
同年八月,隋炀帝北巡。突厥始毕可汗率数十万骑兵欲行突袭。炀帝闻讯,驰入雁门。突厥兵围雁门,日夜猛攻,箭射到隋炀帝身边,吓得他日夜哭泣,眼都哭肿了。李渊故作声势,前来救援,突厥解围而去。隋炀帝急忙溜出雁门,至东都,又行幸江都宫。因李渊身为外戚,又有“赴难应机”之功,乃下诏命他率太原部兵马,与马邑郡守王仁恭备边,对付突厥。李渊又看作天赐良机,可以远结匈奴,为他夺天下所用。他偷偷地对人说:“天其或者殆以俾余。我当用长策以驭之,和亲而使之,令其畏威怀惠。在兹一举。”
大业十二年(616年)末,隋炀帝以李渊为太原留守,派亲信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为副留守。这坐镇一方的太原留守之职是李渊梦寐以求的,等于给他以创业的根据地。他还是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遂私窃喜甚,而谓第二子秦王等曰:‘唐固我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这就不但清楚地表明,决心“取”这夺天下的“天与”良机,而且提出了先要镇压太原南境的历山飞起义与连和突厥两大决策。
适逢王仁恭被突厥打败,远在江都的隋炀帝派人来逮捕李渊、斩王仁恭。此时,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在河东,身边只有二儿李世民。李渊对他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这又点明了他要夺取隋的政权。只因准备未就绪,才没有起兵。他要李世民兄弟去组织起兵,“会盟津之师”,进攻商纣王一样的暴君,即隋炀帝,不要同被杀死。幸好,几天后,有诏使驰驿而至,传达炀帝命令:释放李渊,免王仁恭死刑。均官复原职。李渊经过这一场虚惊,感到随时有被炀帝逮捕杀害的危险。再也不能推迟起兵了。他又一次牵强附会地用天意来解释他的获释。对李世民说:“在兵荒马乱之中,这位诏使却能飞速赶来。这是多么神奇啊。这可能上天促我发难。我必须见机而动。”“雄断英谟,从此遂定。”可以看出,李渊的起兵,是基于他的抱负和当时的形势发展,经长期准备才确定的。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马邑(今山西朔县)国人刘武周,杀太宗王仁恭,占据其郡。自称天子,国号定杨。李渊对抢先一步的逐鹿者恨恨不已,骂道:“武周竖子,一朝忽起,轻窃大名。可谓陈涉狐鸣,为沛公驱逐罢了!”意谓刘武周成不了什么气候,只不过为他李氏扫除障碍而已。同时他又担心隋政权鹿归其手,于是急不可待地“甚欲因此起兵”。不过,尚有不少困难急待解决。首先要扩大和集中兵力;要把指挥权集于自己之手;还要对付在他身边执行监视任务的隋炀帝的亲信王威、高君雅。
李渊威吓王威、高君雅说:“刘武周虽是无能之辈,但已僭称尊号,不可轻视。如果进据汾阳宫,我辈不能翦除,必同受灭族之诛”。王威、高君雅听罢,十分惧怕。一再请求集兵。李渊见威吓之计已奏效,又玩弄养敌自重之术,且不急于对付刘武周,对王威等说:“待刘武周进据楼烦,再作备不迟。”大业十三年三月,刘武周南破楼烦郡,进据汾源宫。李渊才会集同僚,说:“兵可戒严,城可守务,粮可赈给。三事当速办。”又说:“至于决断指挥,还请诸公大展才干。”王威等面对危局,束手无策,只得拜请李渊总揽指挥大权。说道:“现在太原士庶的命运,寄于明公。您如推脱,谁堪此任。”李渊“若不得已而从之,众皆悦服,欢而听命。”李渊遂命王威与斐寂负责检校仓粮、赈给军户口。高君雅当守高阳。而“以兵马铠仗、战守事机、召募劝赏、军民征发,皆须决于帝(李渊)”。这样,李渊就把军政指挥权完全掌握到手中了。
实权在握之后,李渊以“募兵备边”,建立“勤王之师”为堂皇借口,公开扩建军队。分命李世民与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分头募兵。这样,不但使建立武装力量合法化,而且受到民众的支持。太原左近闻帝(李渊)部分募兵备边,“所以景赴”,“远近赴集”“旬日间近万人”。李渊把这支刚组建的军队视为兴国的资本,故命于兴国寺安宫,以图吉利。他怕王威、高君雅猜疑和发觉其真正意图,对这支军队故意“不加阅问”。却按捺不住兴奋的激情,偷偷对李世民说:“纪纲三千,足成霸业,处之兴国,可谓嘉名。”并秘密派人前往河东,催促长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往长安催促女婿柴绍,火速前来。
李渊的起兵准备,虽然极端堂皇、巧妙、诡秘,还是引起了隋炀帝的亲信高君雅和王威的警觉。高君雅“疑有异志,每与王威密伺帝(李渊)隙”。高君雅的朋友晋阳乡长刘世龙向李渊报告:王威、高君雅密谋在晋祠祈雨时加害李渊,李渊感到情势紧急,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必须立即清除王威、高君雅,打出义旗。
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李渊理智地避免硬拼蛮干,决定智擒王威、高君雅。他命长孙顺德、赵文恪等率领兴国寺所集军队五百人,由李世民指挥,于五月十四日夜,埋伏于晋阳宫城东门之左,以备不测。第二天,即五月十五日清晨,李渊若无其事地与王威、高君雅共坐视事,一起办公。刘文静带开阳府司马刘政会,按事前的周密安排,来到庭口。口称有紧急密状告发,李渊故意让王威接状,刘政会不给,说:“我告的就是副留守,唯有唐公可处理此事。”李渊佯装惊讶道:“岂有这等严重之事”。急忙接状读罢,说道:“状告王威、高君雅,暗中勾引突厥入寇。真有这等事!”高君雅气急败坏地大骂:“这是要造反的人阴谋杀我。”刘文静等不容分说,带人将王威、高君雅绑送监狱。
两天后的五月十七日,突厥数万人果来寇略晋阳。其轻骑突入外部北门,出其东门。李渊派裴寂等率军设备。百姓都以为突厥兵真是王威、高君雅所召,对他二人恨之入骨。李渊利用民众的激愤,乘机将王威、高君雅斩首。
其实,突厥来犯,并非王威等所召,只是偶然的巧合。李渊高兴地说:“我欲起兵,与诸位立功王室,而王威、高君雅阻挠,欲加之罪。我疑其私通境外,那里想到将其系狱一二日,突厥果然来犯,如非天意,突厥兵从何而至!”又宽慰众人说:“上天既为我送来突厥兵,理应为我送走。如不愿走,我会赶走他们。诸位不必过虑。”这时,李渊部将王康达帅千余人出战,被突厥兵前后夹击,坠汾河而死。李渊虑敌众我寡,不可力战,只可用智。他命开城待敌。又命有限的军队,夜里悄悄出城,占据险要地盘,凌晨则大张旗鼓改道而入。好像各路援军源源而来。又命出城将士遇见突厥兵,速速占据有利地形而不与战。敌退勿追,送出边境而已。这使突厥人疑虑重重,不敢久待。留城外二日,匆匆遁走。第二天,文武官员前来祝贺。李渊说:“突厥遁走不足相贺,我还要为诸公召来供我使役。”众人幸得突厥退走,深以为幸。至于能得突厥之助,则不敢存此奢望。听李渊此言,俱半信半疑。
李渊当即亲手写书信给突厥首领,道:
“贵国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自去自来,岂非天意。我知天意,故不追赶。汝等如知天意,亦应同我所为。当今隋国大乱,苍生穷困。如不解救,上苍必责。我现在大举义兵,欲使天下安宁。远迎皇上还都,恢复与突厥的和亲,如同开皇之时。岂非千古盛事。现在可汗虽与皇上不睦,但可汗岂可忘高祖之恩,若听我言,不侵我百姓,助我征战,子女玉帛,可汗可得。如只通好,而不劳兵马相助,亦任可汗所择。”
封题署云“某启”。有人提出:“突厥不识文字,只贪财宝。请多赠财物而改启为书,以显尊贵。”李渊说:“此言何愚也。离乱以来,书生亡命突厥者甚多。岂乏知书达礼之人!我谦逊有礼,尤恐其未信。如傲慢以对,彼疑虑更深。古人云‘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人之上’何乐不为!‘启’之一字,不值千金。千金尚且不惜,一字何惜也。”乃派使者驰驿送去。突厥始毕可汗得书大喜。并写来友好的回书。表示愿助唐公平定天下。使者往还不过七日。文武官员又来相贺,对唐公化干戈为玉帛的奇谋妙策赞叹不已。
不久,突厥派使者来,带良马千匹。李渊只买了一半。义士们要自己出钱买马,李渊说:“胡人贪利无厌。其马多不胜数。我故意少买,以贫相示。也表示不急于用马,毋启其贪欲。”人们听了,对唐公的深思远虑,十分钦佩。后刘文静前往突厥请援兵,李渊私下告诫他:“突厥大兵一来,百姓必遭祸殃。我受其援军,不过为取其声势以相助。又为防止刘武周引为边患。其兵不可多要,数百足够。”刘文静对李渊的用意心领神会。至义宁元年(617年)八月十五日李渊率大军已到龙门时,才姗姗来迟地请来突厥兵五百人,带战马二千匹。李渊喜其来缓,对刘文静说:“我西行至黄河,突厥兵才来。且兵少马多,为害将少,这是你的功劳。”
李渊给突厥的书信中,提出他要“大举义兵”,“远迎主上(炀帝)”,还共突厥和亲。这“远迎主上”是假,只是试探突厥的反应。始毕可汗果然明确表示反对隋炀帝,拥戴李渊。说道:“唐公自作天子,我则从行。”李渊就是希望借突厥可汗之口拥戴他作天子以自重。他接信后,又把突厥的态度和天意联系起来,说:“非有天意,此胡宁岂如此!”一面故作姿态地表示仍然“欲戴王室”。自作天子,“非复尊隋之事”。他的文武官员,明白李渊的本意,故一再劝他答应突厥的要求“自作天子”。连军纪严明的士兵也斗胆干预起决策大政,表示“公若不从突厥,我亦不能从公”。裴寂等领会李渊的打算,将“自作天子”从缓,提出了废皇帝(炀帝)而立代王”的口号。明确了推翻隋炀帝的行动路线。李渊承认“如此所作,可谓掩耳盗钟”,但形势所迫,也不得不如此。
李渊集团明确提出了取代隋炀帝。这就鼓舞了追随他们反对隋朝暴政的广大群众。也能得到对炀帝不满的突厥贵族的支持。同时,他又打着尊隋的旗号。这样可以争取一部分隋的统治力量转而支持他。隋朝的主力,正全力镇压公开反隋的农民起义和割据势力,此时李渊高喊尊隋,可以迷惑隋政权,不致将主力转而对准他。
这时李渊的军事力量已准备就绪。他依照春秋霸主晋文公的做法,组成三军,各分左右。命士兵呼为义士,以激励士气。隋炀帝得报,十分恐慌。命东都西京,严加防备。西河郡隋军阻挡义军行道。六月五日,李渊命大郎(李建成)二郎(李世民)率军攻拔。六月十日,兵临西河城,应时破城,秋毫无犯。
从举义旗到大军引发入关,共经过四十八日紧张的准备,七月四日,李渊以四子李元吉为太原郡守,留守晋阳宫,其余义师,将西入关中。第二天,即五日,李渊庄严誓师。他肃立军门,在飘扬的白旗下宣读誓文,对隋炀帝大张挞伐。揭露他“饰非好佞,拒谏信谗。敌怨诚良,仇雠骨肉。巡幸无度,穷兵极欲”,一意专在对付东都隋军,无心外略。使李渊得到了从容经营关中的良机。
李渊从太原起兵,往西南直取关中。这项事关开国大业成败的重要决策,是早在大业十三年(617年)六月十日攻拔西河城后确定下来的。长期参与机务、执掌文翰的温大雅,确切地说“是日,即定入关之策”。李渊选择关中作为主攻方向是极其明智的决策。
李密自杨玄感失败,便投靠瓦岗军,佐助翟让破金阝是关,攻下武的罪行。宣布自己举“勤王之师”,“兴甲晋阳”,“废昏立明”,“奉尊代邸”。名义上尊奉代王杨侑,实则明确宣布推翻隋炀帝政权。誓师后,他率甲士三万,长驱入关。当晚驻扎于清源。沿途将誓词移檄郡县,号召百姓。
八日至西河。慰劳吏民,赈赡穷乏,随才授官,日达千余人。
十四日至贾胡堡。隋朝虎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今山西霍县),抗拒义军。此时秋雨绵绵,军中粮食将尽,后方的运粮车尚未到达,裴寂提出回师太原之议。李世民坚决主张只可前进,义无反顾。李渊接受他的意见。进入八月,秋雨停止,太原运粮车亦赶到,李渊于八月三日挥军进攻霍邑。虑其背城不肯远斗,乃命军退缩。宋老生以为唐兵畏惧,乃引兵离城一里余布阵。李建成、李世民乘隙分别抢战霍邑城东门、南门。两军开战时,李渊命人大喊“已斩宋老生”。隋军大乱而溃。唐军已把住城门。宋老生攀绳欲从墙上进城。已离地丈余,被唐兵吊起来就墙上所杀。霍邑城被破。唐军获得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
八月八日,义军入临汾郡(今山西临汾)。十三日克绛郡(今山西绛县)。十五日至龙门。十八日至汾阴。书召关中义军孙华等。二十一日进军壶口。百姓献舟者甚多,遂设水军。二十四日孙华来归服。
九月八日冯翊太守萧造投降。十日,李渊率诸军围河东,隋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率辽东兵及骁果等数万人婴城自守,难以攻克。裴寂主张先消灭屈突通再入关,以免背腹受敌。李世民认为兵贵神速,不宜胶着河东,贻误战机。李渊兼顾两种意见,分兵两路,一路围城,他自率主力军西进,直到长安。十二日渡黄河,十六日至朝邑。关中士民归之如云。十八日,李渊派李建成、刘文静率军数万屯永丰仓,守潼关,以备东方之兵。命李世民率刘弘基等诸军数万人徇渭北。
李渊之女李氏(后受封为平阳公主),与丈夫柴绍投奔李渊荥阳诸县。于大业十二年(616年)末,大破荥阳通守张须陀,使隋军丧胆。大业十三年二月九日,李密、翟让将精兵七千袭取兴洛仓。镇守东都洛阳的越王杨侗派虎贲郎将刘长恭等帅步骑二万五千讨伐李密,以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助战。十一日大战,被李密军杀死十之五六。二月十九日,翟让推李密即位,称魏公,置百营簿,众数十万,占领了大多数的河南郡县。四月十三日,李密派兵袭破回洛东仓。这时东都有兵力二十余万,被瓦岗军打得如惊弓之鸟,昼夜不敢解甲。四月十九日李密帅众三万复报回洛仓,大修营堑以逼东都。二十一日大败东都段达兵七万于仓北。越王杨侗无计可施,只得派人到江都,奏请炀帝发兵援救。炀帝派监门将军庞玉等将关内兵援救东都。七月,又派江都通守王世充率江淮劲卒,与其他数员大将,各率大军,同赴东都,共讨李密。王世充骁勇残忍,曾坑杀刘元进部义军三万余人;大破拥众十余万、阻淮为固的农民军孟让部,斩数万人。王世充等到东都后,却被李密多次杀败。
此时,李渊正率军三万,向关中进发。如果没有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在东都城下浴血奋战,麇集洛阳的几十万隋军扑向关中,李渊是难以取胜的。
李渊充分认识到关中具有的这些有利条件,果断地确定了入关之策。经过短暂的准备,即率军日夜兼程西进。宋老生固守霍邑,被唐军迅速攻破。屈突通死守河东,李渊没有顿兵坚城之下。他留将围城,自率主力仍向关中挺进。除此之外,沿途几乎没有受到多大的抵抗。自太原起兵,只有一百二十六日就攻至京城长安。
李渊起兵,废黜隋炀帝,又要作出“尊隋”的姿态,于是就大事张扬地拥戴代王杨侑,侑是隋元德太子杨昭之子,隋炀帝之孙。时年十三,尚为幼童,不谙世事,又驻守长安,正是作傀儡的恰当人选。
李渊在太原起兵,即宣布要拥立代王。誓师西进后,一路所向披靡,神速地向长安城推进。这时,辅佐代王镇守长安的刑部尚书、领京兆内史卫文升年老无能,忧惧成疾。只有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打着代王的旗号,乘城拒守。李渊的大军到长安城外以后,“屡遣使至城下,谕卫文升等以欲尊隋之意,不报”。代王杨侑及其僚佐,对李渊大军压城之下信誓旦旦的“尊隋”、“拥立”表白,自然不会相信。李渊就毫不客气地向他要尊奉的代王发起猛攻。大业十三年(617 年)十一月九日,由军头雷永吉捷足先登,众义士一拥而上,攻克了长安城。卫文升惊吓而死,代王杨侑成了俘虏。
同月十五日,李渊备仪仗迎杨侑于大兴殿即皇帝位,改元义宁。导演了尊立傀儡皇帝的滑稽戏。两天后的十七日,李渊即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位在王公上。以武德殿为丞相府。十九日,宣布“军国机务,事无大小,文武设官,位无贵贱,宪章赏罚,咸归相府”。虽然名义上以杨侑为皇帝,实际上,大权完全掌握在李渊手中。
当隋政权处于风雨飘摇、分崩离析的形势下,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更加激化。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将作少监宇文智及等以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首领,鼓动祖籍关中久客思乡的从驾骁果,于 618 年三月十七日发动兵变。围江都宫,抓获炀帝,逼其自缢而死。炀帝死讯传至长安,李渊故作姿态地大哭一场。
五月十四日,隋恭帝杨侑被迫禅位于唐。这本是李渊一手导演的闹剧,但他却一再推让。裴寂等大臣一再推戴。李渊见臣僚众口一辞地向他劝进,才放心地说:“所以逡巡至于再三者,非徒推让,亦恐群公面谀,退为口实。”遂于五月二十一日即皇帝位,改元武德。正式建立了唐王朝。
李渊称帝以后,组织了消灭割据势力的统一战争。并镇压农民起义,自武德元年至七年(618—624年),经七年战争,扫荡群雄,统一了中国。他派李世民于武德元年打败割据陇西地区的薛仁杲,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派李世民率精兵三万进攻盘据马邑地区的刘武周。到次年二月即打败其大将宋金刚,刘武周逃向突厥。武德三年(620年)七月,命李世民率军五万进攻龟缩于洛阳的王世充。武德四年(621年)五月,于虎牢关大败援救王世充的夏王窦建德,将其俘获。王世充投降。又先后派李世民、李建成进攻重展义旗的窦建德部将刘黑闼,平定了河北。武德四年(621年)十月,命李孝恭和李靖,由四川出兵,平定了占有江陵地区的萧铣,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武德六年(623年)十一月,派李孝恭、李靖、黄君汉、李世责力等合力围剿江淮地区的农民军辅公 部,至次年俘辅公,统一了江淮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