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第一卷)
25653700000036

第36章 知退一步之法 加让三分之功

“原文”

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译文”

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因此,当你遇到走不通的路时,必须明白退一步的作人方法;当你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把好处让三分给他人的胸襟和美德。

“解说”

肃顺在咸丰帝身边,炙手可热,一朝有变,下狱抄家斩首,万民唾骂,真可谓“人情反覆。”此等人情变化,在中国封建时代比比皆是。而大臣文祥网开一面,妥善安置其后代,真可以称得上“仁”了。人生在世,要培养高度的谦让美德,遇到行不通的事不要勉强去做,可退而结网;当你事业飞黄腾达之时,不要忘记救助那些穷苦落魄之人,这样也可以为你自己消除许多祸患。

“例解”

张仪施巧言 以退而求进

平时听厌了俗实的奉承,一旦听到新奇的谄言,则会欣悦不已。

张仪就是以巧妙的谄谀之术,再次得到楚国宫庭的宠信。

战国时,张仪曾在楚国客居。一段时间张仪总觉得楚王对自己的态度渐见冷漠,甚至在侍从中也可以听到不满之声。张仪心生一计,求见楚王,他说:“在贵国我也没有什么用处,请求北见晋君。”楚王毫不可惜地同意,张仪于是问,需要他从魏国带些什么回来,楚王对此也很冷淡。张仪告诉他,郑、周中原之地的女子十分美貌,常使人误以为天仙,楚王心动了,说:

“楚,僻陋之国也。中原之女如此之美,虽有所闻,然而尚未尝亲见也,请费心就是了。”

楚王于是给予珠玉以为资金。

对此类事情非常敏感的王后南后与宠姬郑袖听说后,十分惊恐。二人分别派人向张仪赠送大量黄金。明言“以供刍秣”,实际上是为阻止美女入楚,巧取黄金只是一个开端,张仪之计还更深一层。

在最后辞行时,张仪请求楚王赐以酒宴,谓:“当今乱世,往来艰难,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得相见,望大王赐我以酒。”酒至半醉时,张仪又说:“这里再没有其他人,愿大王召所喜爱的人侍酒??”楚王又答应了,让南后、郑袖出来敬酒。张仪见到这二位女子,一声惊叹,倒身下拜,连连说:“张仪有死罪于大王,仪行天下遍矣,未尝见人如此之美也。而仪言赴魏得美人,是欺王也。”

听到对自己所宠之人的夸赞。楚王一点儿也不意外。

“不必介意。我本来就认为天下再没有像她们两人这么美貌的了。”

深感意外的倒是南后与郑袖,她们平时听厌了平俗的奉承,所以听到张仪的话都欢悦不已。张仪以巧妙的谄谀之术,再次得到了楚国宫廷的宠信。

明推暗则就 立女为皇后

西汉末年的王莽立女为后,也是一着欲显先隐的精心策划。

在西汉末年平帝当政时,王莽已掌握大权,并有篡位之图。当时汉平帝只有十几岁,还没有立皇后。王莽便想把自己的女儿配给平帝,当上皇后,以稳固自己的权势。

一天,他向太后建议说:“皇帝即位已经三年了,还没有立皇后,现在是操办这件大事的时候了。”太后哪有不允之理。一时间,许多达官显贵争着把自己的女儿报到朝廷,王莽当然也不例外。然而王莽想到,报上来的女孩,有许多比自己的女儿强,不耍花招,女儿未必能入选。于是他又去见太后,故作谦逊地说:“我无功无德,我的女儿也才貌平平,不敢与其他女子同时并举。请下令不让我的女儿入选吧。”太后没有看出王莽的用心,反而相信了他的“至诚”,马上下诏:“安汉公(王莽的爵号)之女乃是我娘家女儿,不用入选了。”

王莽如果真是有意避让,把自己的女儿撤回来就行了,但经他鼓动太后一下令,反而突出了他的女儿,引起了朝野的同情。每天都有上千人要求选王莽之女为皇后。朝中大臣也给说情,他们说:“安汉公德高望重,如今选立皇后,为什么单把安汉公的女儿排除在外?这难道是顺从天意吗?我们希望把安汉公之女立为皇后!”于是王莽又派人前去劝阻,结果是越劝阻说情的人越多。太后没有办法,只好同意王莽的女儿入选。

王莽抓住这个时机又假惺惺地说:“应该从所有被征召来的女子中,挑选最适合的人立为皇后。”朝中大臣们力争说:“立安汉公之女为皇后,是人心所向。请不要再选别的女子干扰立后这件大事。”王莽看到自己的女儿被立为皇后已成定局,才没有表示推辞。不久,王莽的女儿就当上了皇后。

三年不鸣飞 一鸣惊众人

在楚庄王即位之前,楚国的内政可谓经历了长期的混乱。楚庄王的爷爷楚成王意图争霸中原,被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不久却又祸起萧墙。起初,原定商臣为太子,但不知怎的,楚成王居然发现商臣眼如黄蜂,声如豺狼,生性残忍,想改立王子职为太子。为了把事情弄清楚,他故意设宴招待姑母,在宴上轻侮姑母,商臣的姑母果然愤怒地说:“怪不得你父亲要杀了你另立太子!”因为楚成王遇事总与妹妹商量,所以,商臣认为姑母的话证实了传言。商臣连忙向老师潘崇问计,潘崇问:“你愿意奉事公子职吗?”商臣说:“不愿。”又问:“你能逃出楚国吗?”回答说:“不能!”潘崇最后问道:“你能成大事吗?”商臣坚定地说:“能!”

前262年,商臣率领宫廷卫队冲进成王的宫殿,成王喜吃熊掌,这时红烧的熊掌尚未烧熟,成王请求等吃了熊掌再杀他,商臣说:“熊掌难熟。”他怕夜长梦多,外援到来,就催促成王上吊自杀。自己即位为楚穆王。穆王在位12年,死后由其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时很年轻,即位之始,他并未象其他新君上任那样雷厉风行地干一些事情,而是不问国政,只顾纵情享乐。他有时带着卫士姬妾去云梦等大泽游猎,有时在宫中饮酒观舞,浑浑噩噩,无日无夜地沉浸在声色犬马之中。每逢大臣们进宫汇报国事,他总是不耐烦地回绝,任凭大夫们自己办理。他根本不象个国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当昏君看待。

看到这种情况,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着急,许多人都进宫去劝谏,可楚庄王不仅不听劝告,反觉得妨碍了他的兴趣,对这些不着边际的劝告十分反感。后来干脆发了一道命令:谁再来进谏,杀无赦。

三年过去了,朝中的政事乱成一团,但楚庄王仍无悔改之意。

太夫伍参忧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晋见庄王。来到宫殿一看,只见纸醉金迷,钟鼓齐鸣,庄王左手抱着郑国的姬妾,右手搂着越国的美女,案前陈列美酒珍馐,面前是轻歌曼舞。庄王看到伍参进来,当头问道:“你难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吗?是不是来找死呢?”

伍参抑制住慌张,连忙陪笑说:“我哪是敢来进谏,只是有一个谜语,猜了许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聪慧,想请大王猜一猜,也好给大王助兴。”

楚庄王这才放下脸,说道:“那你就说说看。”

伍参说:

高高山上

有只奇怪的鸟,

身披鲜艳的五彩,

美丽而又荣耀,

只是一停三年,

三年不飞也不叫,

人人猜不透,

实在不知是只什么鸟??

当时的人喜欢说各种各样的谜语,称作“隐语”,这些“隐语”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谜语这样单纯,因此,人们多用这些“隐语”来讽谏或劝谏。楚庄王听完了这段话,思考了一会说:

三年不飞,

一飞冲天;

三年不鸣,

一鸣惊人。

此非凡鸟,

凡人莫知。

伍参听后,知道庄王心中有数,非常高兴,就又趁机进言道:“还是大王的见识高,一猜就中,只是此鸟不飞不鸣,恐怕猎人会射暗箭哪!”

楚庄王听后身子一震,随即就叫他下去了。

伍参回去后就跟大夫苏从商量,认为庄王不久即可觉悟,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后,楚庄王仍一如既往,不仅没有改过,还越发不成体统了,苏从见状不能忍耐,就闯进宫去对庄王说:“大王身为楚国国君,即位三年,不问朝政,如此下去,恐怕会像桀、纣一样招致亡国灭身之祸啊!”

庄王一听,立刻竖起不逊眼,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长剑指着苏从的心窝说:“你难道没听到我的命令,竟敢辱骂我,是不是想死?”

苏从沉着从容地说:“我死了还能落个忠臣的美名,大王却落个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来,能使楚国强盛,我甘愿就死!”说完,面不改色,请求庄王处死他。

楚庄王等待多年,竟无一个冒死诤谏之臣,他的心都快凉了。这时,他凝视了几分钟,突然扔下长剑,抱住苏从激动地说:“好哇,苏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寻找的社稷栋梁之臣!”

庄王说完,立刻斥退那些惊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着苏从的手谈起来。两人竟是越谈越投机,竟至废寝忘食。

苏从惊异地发现,庄王虽三年不理朝政,但对国内外事无巨细都非常关心,对朝中大事及诸侯国的情势都了如指掌,对于各种情况也都想好了对策。这一发现使苏从不禁激动万分。

原来,这是庄王的韬光养晦之策。他即位时十分年轻,不明世事,朝中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干,况且人心复杂,尤其是若敖氏专权,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轻举妄动。无奈之中,想出了这么一个自污以掩人耳目的方法,静观其变。在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贤愚,也测试了人心。他颁布劝谏者死的命令,也是为了鉴别哪些是甘冒杀身之险而正直敢言的耿介之士,哪些是只会阿谀奉承,只图升官发财的小人。如今,三年过去,他年龄已长,经历已丰,才干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庐山真面目了。

第二天,他就召集百官开会,任命了苏从、伍参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大臣,公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还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并杀了一批罪大恶极的犯人以安定人心。从此,这只“三年不鸣”的“大鸟”开始励精图治,争霸中原。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从其所作所为及对霸业的认识水平来看,都应该算是首屈一指的。

刘邦不服输 励治斗项羽

鸿门宴暂时缓解了刘、项之间的危机。

过了几天,项羽带军队进入咸阳,杀秦王子婴、烧秦宫室,掳掠货宝妇女,大大发泄了一通亡国之恨。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回到戏亭,以最高统帅的身份,尊怀王为义帝,立诸将为侯王,一共分封了十八个诸侯,他封刘邦为汉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四月,各诸侯王分别就国。

项羽的分封,表面上象是安定了局面,实际上是动乱的开始。

项羽回到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立即把义帝赶到长沙郴县(今湖南郴县),并暗中派衡山王吴芮和临江王共敖在江中把他杀了。

东方诸侯刚刚就国,便因分封不均,乱成一团,齐、赵两地首先造反。

正当东方烽烟四起的时候,西方战事又起。

刘邦受封之后,项羽只给他3万士卒。幸好自愿服从者还有几万。这样刘邦便忍气吞声,带着不到十万人的队伍前往都城南郑(今陕西南部)就国。刘邦到了南郑,士卒水土不服,日夜思念东归。韩信趁机向刘邦建议:“军吏都是山东人,日夜盼望东归,利用这种情绪,可以建立大功。??不如决策东下,争夺天下。”

八月,刘邦拜萧何为丞相,留守南郑,安抚人民,治理巴蜀,巩固后方。自己带领队伍暗度陈仓(今陕西宝鸡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击败了雍王章邯,把章邯死死困在废丘,不久,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翦迫于威势,自动投降。刘邦很快占领了整个关中。楚汉相争的序幕正式拉开了。

项羽腹背受敌,东方有齐、赵反叛,西方有刘邦和三秦,手脚忙乱,怒不可遏,他命令郑昌两拒刘邦,命令蒲公角进攻彭城,自己集中兵力攻打齐、赵。

汉王二年(公元前205)初,正当项羽胶于齐、赵之间,刘邦却乘机大举入关,一路势如破竹。河南王申阳主动投降。郑昌抗拒,被韩信击败。

三月,刘邦北渡黄河,西魏王豹带兵投降。殷王司马邛抗拒,做了俘虏,接着刘邦又南渡黄河,攻占洛阳。根据新城(今河南商丘南)三老董公的请求,刘邦为义帝发丧,哭丧三日。同时派遣使者告遍各地诸侯说:“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杀义帝于江南,大逆不道。寡人亲为发丧,??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四月,刘邦率领各路诸侯共56万人,东向伐楚,一举攻下彭城。

项羽闻讯,立即离开齐地,引兵3万,急回彭城。一日之中,大破汉军。汉军沿谷、泗二水撤军,被杀死十几万人。又在灵璧东边睢水上被项羽追上,又有10 多万汉军落水而死,“睢水为之不流。”刘邦仅与数十骑逃脱。刘邦的父亲和妻子被楚军俘虏,各路诸侯看到刘邦大败,纷纷离散。

刘邦退到荥阳、成皋(又名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记水镇)一带,收集逃散士兵。这时韩信前来荥阳会台,同时萧何又从关中派来了增援兵役,于是军威大振。五月,在荥阳南边京、索之间打败了楚的追兵,使楚军不得越荥阳而西。

在这期间,刘邦极力争取笼络各方力量。他派萧何说服了英布叛楚归汉,又派人联合彭越,同时重用韩信。在这期间,刘邦还采用了陈平的离间计,致使项羽怀疑范增通汉,范增愤极而死。

项羽的主力集中在荥阳之东,刘邦在荧阳被围,情况十分紧急。一天夜里,刘邦用纪信计,突围而走。

后来项羽攻破荥阳,再围成皋。刘邦自知不敌,放弃成皋,独与夏侯婴渡河,逃到小修武(今河南获嘉小修武)亲自指挥张耳、韩信的军队。派张耳到北方召兵,派韩信东击齐国,刘邦坚守不出,只派卢绾、刘贾率领步兵两万,骑兵数百,渡过白马津(今河南滑县东北),深入楚地,增援彭越,惊扰楚军,进取睢阳(今河南滑县东北)、外黄(今河南民权西北)等十七城,迫使项羽向东应战。

项羽离开成皋时,再三嘱咐大司马曹咎说:“死守成皋!如果汉军挑战,切勿应战,只要挡住他们东进就行,15日以后我必能平定梁地,那时我再来和你会师。”

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十月,刘邦反攻成皋,起初曹咎死守不出。后来刘邦采用激将法,派人到城下轮番羞骂,曹咎终于发怒,率兵出击,结果楚军大败,刘邦攻下了成皋。

刘邦夺取成皋以后,进围荥阳,项羽听说成皋失守,立即回师。两军在荥阳东北广武山扎营对峙。10个月后,刘邦和项羽终于约定:“中分天下”———以鸿沟为界,东属楚,西属汉。项羽送还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

鸿沟之约以后,项羽解兵东去。刘邦也想引兵西还。这时张良、陈平说:“没有天下三分之二,诸将又都亲附。楚已兵疲粮尽,此天下之楚亡时,不如乘势夺取天下。现在如果把他放掉,那就是所谓‘养虎自遗患’了。”刘邦采纳了他们的意见,立刻追击楚军。

汉王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在阳夏之南追到项羽,刘邦派人与韩信、彭越约期会师共击项羽。到了固陵(今河南太康西),韩信、彭越误期不会,结果被项羽打败。刘邦只好暂时固守。

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形成了决战局面。在决战前期,刘邦进一步笼络韩信、彭越,又派人到六县劝降了楚大司马周殷。英布早就按照刘邦的部署,在项羽的南边九江一带作战。

于是,十二月,刘邦、韩信、彭越、英布、周殷会师垓下(今安徽灵璧),30万大军层层围住项羽。项羽兵疲粮尽,以为汉军全部占领了楚地,惊慌万状,起饮帐中,面对乌骓宝马,爱妾虞姬不禁悲怆欲绝,自作悲歌,低徊吟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了几遍,告别虞姬,领兵800,突围而出。

天明之后,刘邦发现项羽逃走,立即命令灌婴带领轻骑5000追击。项羽渡过淮河,只剩下一百多人。逃到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迷路失向,陷入大泽。转而向东,逃到东城,被灌婴赶上。项羽一看身边只剩下28骑,自知不能脱险,便鼓起最后一点勇气,挣扎了两次。最后逃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惭悔交加,拔剑自刎。

楚汉战争,终于以项羽失败刘邦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