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第一卷)
25653700000033

第33章 居安思危 处乱思治

“原文”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译文”

站在低矮处然后才知攀登高处的危险性,在阴凉处然后才知过分光亮的地方会刺眼睛,保持宁静的心情然后才知道喜欢活动的人太辛苦,保持沉默心情然后才知道话说多了很烦躁。

“解说”

养生,一定要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亦步亦趋地摹仿几个形体动作就了事,这样说,并不是想把养生学复杂化,事实上,养生学就是要求人们在动态中去做养生实践。

一个人身居平安的环境,最是容易滋生惰性,致使人的心性指令人体的各机能疏忽于防范,也就为外邪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古人说,“养生之道,以不损为要。延命之术,以有补为先。居安思危,而防于未萌。”一个人要想不损人体之精,就首先要做到“防于未萌”。当代医学认为,养生学是建立在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而居安思危正是辩证法在养生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身居安稳的环境,先就要了解人处于危险之境的情况,因人在危险之境中常常保持警戒之心,“越是最危险的也就越是安全的”。当然,身居我们这样安稳的时代,养生者不必硬要去寻找危险之境去学习经验。危险只在人们疏于防范时才到来,所以,居安思危是要求养生者不要疏于防范。

一个人的生活混乱,他的身心健康都会受到严重损害。一个人过着混乱的生活,他就常处于疲惫之中,他的形体必然受累而伤气损精。心神由于受到不断的干扰,它就无法静下来凝聚精气,这样,人体三宝的精、气、神都无静无根,必然会大量消亡。这就跟自然天气变化一样,若是冬天反现烈日暴晒而春日又冰冻三尺,那么自然万物也就无法完成生、发、收、藏的生长过程了。可见,只有顺自然之理而养,才能获得人体健康。当人处于乱境时,我们就要改变这种状况,力求建立一种与自己身体相适应的生活秩序。因为,人体各机能都是按自然运转秩序而运转的,养生者制定出自己的一套生活模式,是养生的有效途径。

“例解”

荀息智谏晋灵公

春秋时代,晋国的晋灵公是个不听别人的意见,只顾自己享乐的国君。为了个人享乐,他浪费许多钱财,要建一座九层高台。由于建台费用太大,劳民伤财,大臣们纷纷反对。晋灵公怕人提意见,便下令:“谁来提意见,就杀谁!”

这时,有个机智的大臣荀息求见晋灵公。晋灵公手持弓箭见他,说:“你不怕死吗?”荀息说:“我不是来提意见的,我是做个奇特的游戏给你观赏的。我能把十二颗棋子堆起来,还能在上面加九个鸡蛋。”晋灵公觉得好玩,便笑着要荀息表演。荀息果然巧妙地将九个鸡蛋高高地叠在堆成一堆的棋子上面。晋灵公看了连声惊叫:“危险!危险!”荀息却说:“还有比这更为危险的事呢!浪费那么多钱财,花三年的功夫也不一定能将九层高台建成。还将使男人不能耕田,女人不能织布,国库自然跟着空虚。邻国就会乘机攻打进来,那时候国破家亡,不是比这几个鸡蛋更危险吗?”晋灵公听了如梦初醒,赶紧下令停止建筑高台,并重重地奖赏了荀息。

已经用不正当的手法将国家弄进危险境地,灵公自己却懵然不知,这不就是助长了这种危害性的蔓延吗?事物的矛盾变化,只要某一因素开始扩展,就必然会引起事物质的变化。养生者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然后用之于养生的实践,这样就能避免身体遭受意外的损害。

管仲曲谏齐桓公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桓公执政,他打算游历齐国的东部,问相大夫管仲:“我准备出游,往东到芝果,再转琅挪,可是司马却对我说,应当做得像先王生前出游一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管仲回答说:“凡国君出游,分为‘游’、‘夕’、‘亡’、‘荒’四种。春出,要留意百姓在农业生产上有没有困难,对有困难的设法帮助,这叫‘游’,秋行,要留心农民的收成情况,对不足的给予补助,这叫‘夕’,如果带上大队人马出行,一路上光是吃喝游玩而开销于民,那就叫‘亡’,如果再恣意游乐,留恋在外,长久不归,就叫作‘荒’了。以前先王出行,对人民负有‘游’和‘夕’的责任,而自己却从没有‘亡’和‘荒’的行为。”管仲对桓公说:“饮食起居,是用以保养人的心性,好恶、喜怒、哀乐称为人的六气,是由心性产生的情感变化;能聪明地处世待事,是心性培养的功能。所以,圣人对自己的饮食起居都讲究调节,安排得合理而有规律,以控制住六气的变化,严禁美声女色过分侵蚀,并且不作出邪僻的行为,不说背理的言论,静养心性所以才称得是圣。圣者具有‘仁’和义,仁出自于内心,义施行于身外,要达到仁,就不能利用王位去谋取私利,猎取私名;要做到‘义’,就不可取代他人而自立为王,年过七十就应该交出政务。因此,圣人总是崇尚修养德性而轻视建树功业,重视道而轻视物利。道德在身,就能不被物利所诱惑??”

遵守自然之道,行仁义之德,不去制造混乱的秩序,也不胡乱行动,就能颐养天年了。同样,身处于混乱恶劣的环境,人们就要按道的精神去治理,将不利的因素变化有利生命的条件,并为养育生命充分利用。

强暴不足惧 惠民为己任

蒙古政权在与金、宋争夺全国政权的过程中,常年与金、宋军队争战。蒙古军队所到之外,动辄屠城,“凡城邑以兵得者,悉坑之”。凡是遇到抵抗,除工匠之外,男女老幼,一律杀光,如保州被屠,“尸积数十万,磔首于城,殆与城等”。中原百姓深受荼毒,生民百不遗一,城池衰败,人民生活和生产都受到极严重的破坏。但也有些蒙古政权官员,特别是投降蒙古政权的汉族官员,在攻城略地的同时,能够以安民惠民为己任,采取措施安定民心,恢复生产。董文用就是一位这样的官员。

董文用字彦材,家为河北大姓。其父董俊投降蒙古政权后,被木华黎授予龙虎卫上将军,行元帅府事,后在攻打金都汴京时战死。当时董文用只有十岁。其兄董文炳久典重兵,官至中书省左丞、签书枢密院事,深得元世祖宠信。文用因其父兄的缘故,很早就在朝廷任官。至元元年(1201),他出任西夏中兴(今宁夏银川市)等路行省郎中,元世祖任命他为此官,意在安抚当地百姓。中兴地区在元世祖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时,曾受亲阿里不哥的蒙古大将浑都海控制,双方在这一带交战,百姓为逃避战祸,相率逃往山中,中兴地区一片荒凉。浑都海兵败被杀,此地百姓仍不敢出山复业,唯恐再受迫害。董文用到任后,首先发布文告,张贴在通衢要道晓喻逃民,要他们回乡务农,政府决不迫害,逃民才安下心来。他又下令开通唐来、汉延、秦家等渠,灌溉农田,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的很多田地都变成水田;山中逃民四、五万人都回到家乡,董文用下令全部发给种籽、农具;还命令造船只停在黄河上,以接收当地各部落民众和溃散后投降的敌兵。这些措施深得当地民心,受到百姓的欢迎。当时诸王只必铁木儿镇守中兴等路,其部下骄横不法,到地方官府强行索要财物,地方官府感到十分头痛,董文用便在官衙中坐等,来者都被他依法驳回。这些人达不到目的,十分怨恨董文用,便到只必铁木儿那里告黑状。只必铁木儿见一个汉人地方官竟敢对抗王爷,大怒,派手下去质问董文用,意欲置其于死地。董文用毫不惧怕,正气凛然地说:“我乃天子命吏,非汝等所当问,请得与天子所遣为王傅者辨之。”只必铁木儿只好派王傅讯问。董文用对他说:“我汉人,生死不足计。所恨者,仁慈宽厚如王,以重任威镇远方,而其下毒虐百姓,凌暴官府,于事体不便。”然后一一列举只必铁木儿部下的罪行。王傅以此回报只必铁木儿,只必铁木儿也有所觉悟,立即把董文用召来,道谢说:“非郎中,我殆不知。郎中持此心事朝廷,宜勿怠。”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谗言能够中伤董文用,行省的政令也能够广泛有效地执行,中兴等路在董文用等省臣的努力下,逐渐安定下来。

元世祖知董文用任官以安民为务,所以常派他到动乱地区安定民生。至元八年(1271),元置司农司,以督率农业生产。董文用被任命为山东东西道巡行劝农使。山东叛乱后,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百姓流离。董文用到任后,巡行各地劝勉农耕,走遍山东各地。进入登州地界,见田地都得到开垦,野无旷土,因而作诗表彰移刺知州。由于董文用的努力,山东地区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五年之间,“政绩为天下劝农使之最。”至元十三年(1276),董文用被任命为卫辉路(治今河南省汲县)总管。卫辉路为南北交通要道,每次战争,当地百姓都被征发为兵,“民为兵者十之九,余皆单弱贪病,不堪力役”。当时,元军刚刚灭掉南宋,把江南的金玉、财帛以及临安宫中的珠宝、图籍统统运往元朝都城。卫辉路的道上,运送车辆日夜不绝,地方负责守护、运输的力役,每天都在千人以上。董文用对此十分忧虑,对人说:“吾民弊矣,而又重妨耕作,殆不可。”于是对主持转运的官员说:“州县吏卒,足以备用,不必重烦吾民也。”这位官员说:“汝言诚然,万一有不虞,则罪将谁归!”董文用当即写好书面保证,并列具官名、姓名。于是力役罢止,百姓因而得以按时耕作,不违农时;往来运输也没有中断。后来朝廷命各州将江淮地区的粮谷运到大都,卫辉路需运粮十五万石,董文用说:“民籍可役者无几,且江南风水,舟不能以时至,而先为期会,是未运而民已困矣。”于是邀请周围各路长官会商,实施驿置法,使百姓免受骚扰。

董文用任礼部尚书,知秘书监时,中书右丞卢世荣因为善于搜刮钱财而得到元世祖宠信。他暗中与一些贪私阴刻之徒结成私党,想方设法盘剥百姓,以邀取功名,还大言不惭地说:“我立法治财,视常岁当倍增,而民不扰也。”元世祖听信他的大话,下令群臣商议。众人慑于卢世荣的气焰,都不敢表示异议,而董文用质问卢世荣道:“此钱取于右丞之家耶?将取之于民耶?取于右丞之家,则不敢知;若取诸民,则有说矣。牧羊者,岁尝两剪其毛,今牧人日剪其毛而献之,则主者固悦其得毛之多矣,然而羊无以避寒暑矣,即死却尽,毛又可得哉!民财亦有限,取之以时,犹惧其伤残也。今尽刻剥无遗,犹有百姓乎!”一番话问得卢世荣哑口无言。丞相安童当时在坐,称赞董文用说:“董尚书真不虚食俸禄者。”与会大臣对董文用说:“君以一言,折聚敛之臣,而厚邦本,真仁人之言哉。”董文用在朝中任官,一贯以惠民便民为居官的原则,朝廷中凡有不利于百姓的政策,他都极力谏诤。出外任官,则多行惠政。至元二十二年(1285),他出任江淮行中书小参知政事。元世祖下令在宋朝故宫旧址上修建佛塔,负责的官员全力督办。当时正下大雪,天冷路滑,工匠们进山伐木,冻死者达数百人。而官员督责建寺,毫不松懈。董文用见主持者过于严酷无情,便说:“非时役民,民不堪矣,少徐之如何?”主持官员则说:“参政奈何格上命耶?”他回答说:“非敢格上命,今日之囤民力而失民心者,岂上意耶!”那个官员无话可说,只得宽限工期,不再逼迫民工入山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