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手指灵活性的增长,宝宝对找东西也愈感兴趣,此外在用餐时也想用手。
喜欢投掷东西,一拿到东西就想丢,如果捡起来给他,又会立刻丢出去。在这种游戏中,宝宝手部的动作渐渐变得发达。
12个月宝宝的喂养
断奶结束
1岁前后,就应该步入断奶的结束期,当然这是因人而异的,有些宝宝很早以前就步入了这个时期。有些到了周岁还无法办到,如果时间相差不多就不必担心。
所谓断奶结束是指幼儿的2/3营养应从固体食物中取得,每一餐都以断奶食品补足,餐后绝对不给进食牛奶或鲜奶。每一餐的食量是软饭100克,煮烂的蔬菜40~50克,1个蛋或是30克的鱼肉。以此为标准,一天进食3次,然后以400毫升的牛奶作为点心。
用餐时间
宝宝已可以和成人一样,于早、中、晚进食3次,即使爸爸回家时间不规则,也不可因此影响宝宝的饮食生活。400毫升的牛奶,可在上午及下午分两次供给。早上及夜晚睡觉时不需要供给牛奶。
12个月宝宝的护理
室内整理
手指已可灵活运用,会捡起掉在地板上的小东西送到口中,所以屋子要保持清洁,危险、污秽的东西应放在宝宝伸手不可及的地方。
开始培养宝宝自己刷牙的习惯
维护牙齿健康关系着宝宝的一生,养成自己刷牙的习惯是最基本的一条。这个时期的宝宝,模仿能力最强,父母无论干什么,宝宝都会模仿。所以,每当父母刷牙的时候,要自然地让宝宝看到父母刷牙的样子,并且告诉宝宝刷牙的好处。尽管宝宝还不可能完全听懂,但起码可以知道这是在刷牙,而且这是一件天天都要做的事。这样一来,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模仿,宝宝就会主动想着要自己刷牙了。开始的时候,要给予他一定的帮助,宝宝在自己刷牙时,妈妈或爸爸要在旁边照看他,以防因动作不熟练,被牙刷捅着上腭或嗓子。
饮食卫生
宝宝的餐具如小碗、小勺、小杯等要单独使用,奶具和餐具用前一定要用开水烫,并定期煮沸消毒,用后要洗净放在菜橱内或用纱罩盖好以防止蚊虫叮咬。
给孩子喂辅食时,千万不能为了试试温度先用小勺在嘴里吮一下再喂他。因为婴儿抵抗力弱,很容易被成人口腔中的细菌感染。
大人感冒时要戴口罩,才能给婴儿喂食。有肠道感染时,必须反复用肥皂洗净双手再接触孩子,最好换人喂饭。
玩具卫生
玩具上会沾染许多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已消毒过的玩具给孩子玩10天后,玩具上的细菌可达几千个,有不少是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因此,玩具应每周清洁、消毒1次,以杀灭上面的细菌病毒等。可用肥皂水或清洁剂浸泡半小时后洗净,在阳光下曝晒4~6小时。
要防止孩子用口直接咬嚼未经消毒的玩具。摆弄玩具时,不要让孩子揉眼睛,更不能用手抓东西吃,边吃边玩。孩子玩过玩具后,要及时给他洗手。
12个月宝宝的体能智能训练
放手让宝宝自己走
父母牵着宝宝的手走路,和宝宝靠自己的力量走路,在保持身体平衡方面是不同的。在父母牵着手时,有的宝宝能走得很好,但父母一旦放开手,他自己就走不好了。所以,父母要尽量让宝宝自己走。
为了让宝宝尽快学会自己走,父母要重视宝宝平时的体能锻炼。宝宝在家里的时候,可以在父母的保护下,在沙发上爬上爬下。如果住的是高层楼房,让宝宝爬楼梯是很好的锻炼,但要注意安全。如果外出锻炼,秋千、滑梯、小山都是这个月龄宝宝最喜欢的地方,父母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器材锻炼宝宝独立行走的能力。
录音故事不同于父母讲故事
父母应该尽可能地自己承担为孩子讲故事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与孩子交往的目的。其实,增强亲子关系是发展和培育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条件,亲子交往的作用是其他形式不能替代的。因此,千万不要满足于用录音故事来打发孩子听故事的强烈欲望。
插锁眼
每次进门开锁时,都要让宝宝看到,引起他的好奇心。再让他拿着钥匙,手把手地帮他把钥匙插进锁眼中,反复几次后,鼓励他自己做。也可用小一些的容易插钥匙的锁,让宝宝手拿着钥匙,而父母拿锁配合插锁眼。一旦插入,就把锁打开,让他高兴,并理解钥匙与锁的关系。这个游戏可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理解事物间关联的能力。
1~2岁幼儿生理特点
身高
1岁半男婴身高平均为82.4厘米;1岁半女婴平均为80.9厘米。
2岁男婴身高平均为87.6厘米;2岁女婴平均为86.5厘米。
体重
1岁男婴体重平均为11.50千克;1岁女婴平均为10.80千克。
2岁男婴体重平均为12.60千克;2岁女婴平均为11.90千克。
头围
1岁半男婴头围平均为47.4厘米;1岁半女婴平均为46.2厘米。
2岁男婴头围平均为48.2厘米;2岁女婴平均为47.2厘米。
胸围
1岁半男婴胸围平均为47.8厘米;1岁半女婴平均为46.7厘米。
2岁男婴胸围平均为49.4厘米;2岁女婴平均为48.2厘米。
前囟门闭合
有的宝宝在1岁时前囟门就已经闭合,有的宝宝要到1岁半左右才闭合,这都是正常的。前囟门闭合的早晚,不仅反映着宝宝颅脑的发育情况,也反映宝宝骨骼系统的发育情况。
如果宝宝囟门关闭过早,而头围又明显小于正常值范围,说明宝宝可能患有头小畸形。如果囟门晚闭,则多患有佝偻病、呆小病或脑积水。有的父母担心,宝宝6~7个月时囟门已经关闭,会影响其智能的发展,甚至提出再给吃小儿鱼肝油丸和钙粉。
虽然前囟门正常在18个月左右关闭,但有些宝宝前囟门关闭较早,并不意味着头颅不再增大,因为头围要等到宝宝13~14岁时,骨与骨之间的骨缝完全融合,才会停止生长。因此有些宝宝虽然囟门早闭,但随着脑的发育,头围依然会继续生长,一般不会影响智能的发育。但有一种头小畸形的宝宝,其囟门早闭,是由于脑发育差而造成的,因而其智力发育也就迟缓。
因此,对于囟门早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判定其是否影响到宝宝的智力发育,最适合的方法是让医生定期测量宝宝的头围和随访宝宝的神经精神发育进程。如果宝宝头围增长速度在正常范围内,同时神经精神发育与其年龄相符,即使囟门早闭,也不会影响其智力发育。
骨骼特点
骨骼在人的身体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骨骼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无机盐主要是钙盐,它会增加骨骼的硬度。有机物主要是蛋白质,它会增加骨骼的韧性和弹性。宝宝的骨骼中各种成分的比例与成人有所不同。成人的骨骼中,有机物约占1/3,无机盐约占1/2;而宝宝的骨骼中有机物和无机盐各占1/2。
所以,宝宝的骨骼特点是较柔软、富于弹性、韧性好,但容易受外力的影响而发生变形。因此,在宝宝发育时期,父母要注意让宝宝养成正确坐、立、走等姿势。
另外,在宝宝生长发育的同时,骨骼也在不断地发育。骨骼最初以软骨的形式出现,软骨必须经过钙化才能成为坚硬的骨骼。在骨骼钙化过程中,需要以钙、磷为原料,还需要维生素D,以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宝宝机体里如果缺少维生素D,就会患“小儿缺钙”性佝偻病,从而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在宝宝生长发育时期,父母应让宝宝多晒太阳,多给宝宝吃些富含维生素D及钙质的食物,以防宝宝发生“小儿缺钙症”。
从弯腰站起到独自行走
1岁以后的宝宝,不但自己能够弯腰后再站起来,而且还能独自行走了。当然,由于营养、疾病、训练、遗传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宝宝开始走路的年龄是有个体差异的。
宝宝在开始学走路时,免不了要摔跤。这是正常现象,宝宝不摔跤学不会走路的,而且宝宝一般是不会摔坏的。这是因为,宝宝体重较轻,走路速度又较慢,在一般情况下,摔跤都是向前摔,再加上手的辅助作用,所以一般不会摔得很重。但父母要防止宝宝向后仰倒,因为仰倒时如果没有手的辅助,很容易磕碰到后脑勺部位(即枕部),而该处是人脑生命中枢等关键部位所在,最怕震荡和碰撞。因此,父母要为宝宝提供一些保护措施,既要鼓励他大胆地练习走路,又要注意他的安全。场地最好选择在地毯或草地上练习。给宝宝穿的鞋子也要大小合适,鞋底软硬要适中,最好穿布鞋、运动鞋或其他牛筋底的鞋等,这些鞋的鞋底软硬适中,不易打滑,穿着也舒适透气。
能够行走在宝宝心理发展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宝宝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次飞跃。直立行走能使宝宝的双手得到“解放”,使宝宝有可能主动用手去触摸各种物品、摆弄各种玩具。过去只能看一看的东西,现在宝宝能够自己走过去摸一摸了,宝宝初步有了“自主权”。这对通过各种感知去认识周围的环境、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宝宝与外界的接触面更加扩大,有利于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走路不稳
宝宝刚刚学会独自行走,会兴致高涨,会不停地一会儿走到这儿,一会儿走到那儿。妈妈在高兴之余,发现宝宝走起路来总有些摇摇摆摆、歪歪倒倒,常常会担心宝宝要摔倒。为什么宝宝走起路来重心不稳、掌握不好身体的平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宝宝的身体形态上看,这段时期的宝宝头比较大,躯干长而四肢短,这样就显得头重脚轻、重心不稳。宝宝在初学走路时,往往以重心的前移来带动身体的前移。当身体重心的位置改变时,又需要及时调整身体的姿势,来保持身体的平衡。但由于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够完善,脚步又缺乏力量,运动神经支配动作的能力还比较差,动作反应总好像慢半拍。
另外,要保持好走路时身体的平衡,还需要身体其他部位配合着做动作。两臂和两腿的交错、协调摆动,对保持走路时身体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宝宝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处于泛化阶段,因此,经常会出现一些多余的动作,上下肢配合也不协调。为了维持身体的平衡,宝宝往往加大了脚的支撑面积,两脚之间的距离比较宽。正是这些因素使宝宝走路的节奏、步幅和速度都不均匀,所以走起路来跌跌撞撞、摇摇摆摆的。这种现象一般在宝宝过了2岁以后,就会逐渐消失。
有类似跑的动作
接近2岁的宝宝,步态明显平稳,能自如地行走;多数宝宝已经能扶着栏杆上下台阶,或自己攀上小楼梯然后滑下来。有的宝宝已经会跑,但跑起来还不太稳,摇摇晃晃,步幅小,步子快。
步子还走得不大稳的宝宝,就想学跑,这似乎是有点不自量力。其实,在这一时期,很多宝宝“跑”时只有跑的动作,而没有跑的腾空阶段。这是由于宝宝练习走时,身体重心较靠前,不得不加快步伐的频率,以类似“跑”的动作来代替走。
到了2岁以后,宝宝就基本上能跑了。一般要到3岁时,宝宝跑的动作才比较自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才比较协调。
手的动作更灵活
1岁以后的宝宝,在经常接触日常物体的过程中,由于父母的不断示范,逐渐学会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游戏,而且,宝宝手的动作也不再只是和物体直接联系,还增加了其他性质,学会了使用工具。
宝宝能用6块积木造塔;用纸绳穿1~3个珠子;用木棍当做锤子敲击东西;用笔乱涂乱画,还会模仿画封口的圆;宝宝还乐意把东西交给别人,或从别人那儿用手接受东西;宝宝翻书时,不再是一翻好几页,而是一页页翻书,能翻3页以上;宝宝还能将玩具摆放整齐;爸爸回来时宝宝还会开关门;宝宝站得累了,还会给自己搬小凳子坐。
尽管宝宝已经学会了很多动作,但是由于这阶段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仍然不够完善以及缺乏经验,宝宝的姿势控制能力及视觉感觉能力还较差,动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和熟练性仍不够。因此,父母要为宝宝创造一个适宜运动的场地,促进宝宝动作的发展。比如,训练宝宝随意抛球和扔小沙袋,教宝宝学会正确握笔、折纸、穿木珠等。还可让宝宝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如帮父母拿递东西、穿脱鞋袜,学会自己吃饭、喝水、洗手等一些技能。
能说短句
这个时期宝宝的语言发展特点主要是理解语言,即被动语言阶段。宝宝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在不断发展,能听懂别人的说话,并能一步一步地把语言和具体事物结合起来。同时,宝宝说话的积极性逐渐提高,掌握的词汇量也不断增加,而且掌握的词类也由过去的名词、动词扩展到形容词和副词等。在原来18个月前只会讲单字的基础上,开始会说词组、会讲自己的名字和说一些简单的句子。比如,1岁半左右的宝宝肚子感到饥饿时,还只是说:“饭饭”,快到2岁时,则会说:“吃饭”,到了2岁时,已经会很清楚地用多词句来表达:“宝宝要吃饭”。
宝宝不仅会说一些短句,而且概括能力也增强了,懂得不同的老翁都是“爷爷”;不同的女人都是“阿姨”了,这可以说是“一词多物”。另外,宝宝也懂得了“一物多名”,比如,除了知道自己的名字和小名外,也知道“宝宝”、“乖乖”、“小心肝”、“小胖子”等都是指他。宝宝还喜欢听成人讲故事,一个简单的故事常常喜欢听许多次。
有独立行动的倾向
这个时期的宝宝,由于能够独立地行走了,而且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了,所以自主的意识也增强了。宝宝虽然对父母的依赖性依然还很强,但由于活动的空间逐渐增大,并且逐步获得运用物体的动作能力,因此独立行动的倾向也就逐渐发展起来。
这个时期的宝宝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这种独立倾向可从“我自己”这个词上表现出来。宝宝对于自己可以完成的动作,总是要独立完成,而不要父母的帮忙。比如,当妈妈帮他穿衣服时,宝宝则会说“我自己穿”;当爸爸要喂他吃饭时,宝宝又会张开小嘴说“我自己吃”;当妈妈给宝宝摆好积木,宝宝又会把积木翻乱,说“我自己摆”;如果带宝宝去公园玩,宝宝会挣脱父母的手,而要自己走。
除了以上这些,让父母感到欣慰的还有,1岁半的宝宝,生活自理能力确实有了较大的提高。大多数宝宝自己能脱外衣,有的还能试着穿衣服。到2岁时,大多数宝宝能自己较好地吃饭了,也会自己洗手了,还能用毛巾把手揩干。而且多数宝宝已经能在白天完全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有的宝宝还能自己解开裤子坐便盆。这种独立行动的倾向,给宝宝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因此,父母应积极地加以鼓励和引导,给宝宝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做事机会,让宝宝体会到自己动脑筋、自己动手做事的乐趣和喜悦。父母千万不要因为宝宝自己做不好,或怕宝宝动作慢而一切包办代替,这样会阻碍宝宝独立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