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体骨产道和软产道异常都有可能导致难产,其中,母体骨产道异常较易形成难产。正常情况下,胎儿头部在怀孕后期即进入骨盆内固定。如果胎儿头部一直在骨盆上方移动,便会形成难产。
骨盆比正常情况短小狭窄或者骨盆形状不正常,也会发生难产。孕妇骨盆小而胎儿较骨盆大时,往往形成难产。孕妇骨盆正常,而胎儿大得超出骨盆尺寸,也易形成难产。
骨盆太大会使胎儿的头部不做正常回旋,导致胎儿位置反屈(胎儿下巴不贴胸壁),也易造成分娩困难。
另外,软产道异常的难产是由于子宫颈软化不良形成的,子宫颈到了孕晚期会变软,至分娩时更加软化,否则,子宫口无法顺利张开就会形成分娩障碍。
娩出力异常形成的难产
娩出力异常可分为分娩开始时的原发性阵痛微弱和产程中途因疲倦形成的续发性阵痛微弱,都属于难产。微弱阵痛多发生于高龄头胎产妇,尤其是35岁以上产妇子宫口或阴道僵硬,张开程度不足,且有阵痛微弱的现象。高龄初产妇较年轻产妇易难产也是这个原因。
胎儿异常形成的难产
一旦破水,处于横位或斜位的胎儿便无法动弹,从而形成难产。羊水若全部流出,脐带或上肢跟着脱出,使得胎儿紧贴子宫壁,阵痛会立刻增强,这会造成子宫破裂,则母子都可能无法抢救。
胎盘异常形成的难产
胎盘异常形成的难产是胎盘附着在子宫口附近,形成前置胎盘或胎盘早期剥离。
羊膜异常可引起早期破水,一旦提前破水,则子宫颈与子宫口可能张开不足,促成胎儿前端直接压迫子宫下部,引起阵痛的现象。此时的胎儿在脐带与胎盘受压迫情况下,会因血液循环不良陷入窘迫状态。
产妇患病形成的难产
产妇患有心脏病、肾脏病、肺结核等病时,分娩可能会使病情更加恶化,所以更应注意。在分娩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可能会引起子痫或胎盘早期剥离。
难产的预知与对策
若产妇患心脏病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最好在怀孕期予以治疗,这样才能改善分娩不利的状况。
孕中期接受各种检查,尤其是定期产前诊察,以防难产。
产道、娩出力、胎儿、胎盘等方面的问题要早注意,尽量不要演变为难产。
分娩过程中遇到难产而不能自然分娩时,必须立刻改为剖宫产。
拉梅兹生产运动法的做法
拉梅兹运动法是保证顺利生产的有效方法,通过产前运动可以让肌肉更有弹性,尤其是生产时需用力的部位,从而增强产力,也会有利于胎儿在生产中的运动,保证顺产。
盘腿运动
可以增加骨盆底的可动性,以及肌肉的韧性。孕妇坐在地上或床上,背部倚靠墙壁,两脚盘腿,每日练习数次。
压膝运动
增加骨盆底的可动性,以及肌肉的韧性。孕妇两脚底合在一起,将两脚及膝盖尽量靠近身体,双手置于膝盖上,柔柔下压,再轻放,反复练5下,每天练3次。
摇摆骨盆
使肌肉有力,减轻腰酸背痛。孕妇躺卧,吸气时收紧臀部肌肉,腰部有略为抬高的感觉,吐气时放松,反复练5下,每天练3次。
变化式
更有效地减轻腰酸背痛,也可采取俯卧式生产。孕妇跪在地上,双手扶地,两膝与肩同宽,吸气时抬头,腹部朝地面压,使背下沉,呼气时,收缩臀部、低头,眼睛看肚子,将背及腰拱起、放松,反复练5下,每天练3次。
腿部运动
加强腹部肌肉,增加大腿及背部肌肉的韧性。孕妇取仰卧位,手放于两侧,做深呼吸,吸气慢慢抬腿(保持腿伸直位)至90度,呼气将腿放下,放松。另外,还可以将腿向侧方运动,两腿交替练习,反复练5下,每天练3次。
拉梅兹待产按摩放松法的做法
拉梅兹按摩放松法需要丈夫的配合,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个部位:
脊椎及脊椎两侧按摩
适合于腰背部疼痛。先将两指张开,顺着脊椎两侧由胸脊向下按压滑动,然后用拇指指腹,沿着脊椎两侧,一节一节轻轻按压,两种手法可交替应用。
腰骶部按摩
适合于腰骶部疼痛。以手掌贴住腰骶部位,在原位平稳地做圆形运动。
腹部按摩
适合于腹痛。以手掌由外向内顺着腹部做弧形按摩,这一按摩可由产妇自己完成。
大腿内侧按摩
主要用于避免腿部痉挛,并能放松会阴。用手在大腿内侧作圆形运动,双侧轮流按摩。
这四种按摩方法只要应用得当,可有效缓解疼痛。按摩时应注意用手直接接触产妇皮肤,不要隔着衣服,用力要适度,按摩时可用些爽身粉以减少摩擦力。
拉梅兹生产呼吸法的应用
第一产程
宫缩来时可以先做1次深呼吸,然后做浅呼吸,频率根据疼痛情况调整,加速或减速,宫缩结束时再做1次深呼吸。如果无效,可先做1次短促呼吸,接着做一次深呼吸,再做3次短促呼吸,接着再做1次深呼吸,最后做5次短促呼吸,之后再做1次深呼吸结束。或者每做4次短促呼吸,做1次深呼吸。
第一产程末过渡期
这是分娩过程中最疼痛的时刻,此时宫缩最强烈,持续时间也最长,但还未到用力推出胎儿的时候,孕妇又有向下用力的感觉,可先做两次短促呼吸,跟着一次较长的呼气。
第二产程
这是宫口开全用力将胎儿推出的时候,当宫缩来时做一次深呼吸,并在能忍受的时间范围内屏息一会儿,同时用力向下推,在两次推的动作之间,做几次深呼吸,在宫缩消失后恢复正常呼吸,以保持体力。
另外,在第二产程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是用力将胎儿生出来,在宫缩来时马上用力推,在无收缩时完全放松休息。方法是先做1~2次“深呼吸”,双手抱住膝窝处,肘部保持向外,将两膝抬起分开两腿,骨盆底肌肉、腿、脚完全放松。再深深吸一口气,憋住气,向下用力,使肺部内的空气压向下腹部肌肉,尽可能憋气。需要另一次换气时,保持原有姿势,马上做1~2次平静“深呼吸”,再吸足气憋住继续用力,直到宫缩完全结束。当收缩结束,继续做平静的“深呼吸”,以弥补用力时造成的缺氧。
产后保健
什么是产褥期
怀孕与产后所形成的生殖器和全身的变化,约需6~8周才能慢慢恢复原状,此期间在医学上称为产褥期,也就是俗称的月子期。在产褥期里,产妇的各个器官都在逐渐恢复,因此积极应对产后常见病症做好产妇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产后子宫复原
刚分娩后的子宫约如小孩头部大小,2周后才会恢复到鸡蛋大小。子宫的这种变化是在氧气的分解作用下流出血液,使每一根肌肉纤维变细、变短,以完成肌肉纤维整合的现象。
分娩后的子宫变化不只呈现在体积大小方面,其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子宫内残存一部分胎盘或羊膜,或者积留凝血,将导致子宫功能下降、减缓和软弱无力。产科医师在进行产后诊察时,除了量体温与脉搏之外,还会做子宫高度测量,即可察知是否存有异状。
分娩后,在胎盘与羊膜剥离后,子宫内面会出现胎盘剥离处,但是经过两三天,即可再度长出黏膜来,约1周后,子宫内面几乎完全为黏膜所覆盖,到了产褥期末,新黏膜即全部恢复原状。
产后阴道与外阴复原
阴道、外阴在产后会呈现肿胀现象;阴道壁会变为青紫色,布满细小伤口。此外,在阴道腔极度扩张的情况下,皱纹也会完全消失。这些异常现象于产后1周左右即可消失,4周后几乎就和怀孕前毫无差别。张开的阴道口约一天就可恢复,处女膜则完全断裂,无法恢复原形。包围子宫入口与阴道周围的骨盆底部的肌肉有时也会受伤,其恢复时间约4~8周。
分娩完毕后产妇会感觉有点疲倦,只需多加休息、睡眠充足后身心即能恢复愉快。而分娩形成的外阴小裂伤、会阴裂伤或侧向切开的缝合处会有疼痛的感觉,一般5~6日可拆线,其后只要注意不感染细菌,各方面都可慢慢复原。
卵巢与输卵管的复原
卵巢或输卵管于分娩后呈现的充血、水肿的现象也可逐渐复原,而卵巢的黄体于怀孕后半期即已退化,分娩后立刻萎缩。
产后会阴护理注意事项
分娩时,由于胎儿压迫会阴部,以及医生助产时在会阴部的操作,产后会阴部常会发生充血和肿胀,有的可能还有程度不同的会阴部撕裂伤或会阴侧切伤口。另外,由于产后阴道内不断有恶露排出,所以,若不注意加强会阴部的护理,常易引起会阴部,以致生殖系统的感染。
首先,产妇应注意会阴部的清洁。产后每天至少要在专用的清洁盆中清洗会阴部两次。冲洗一般用温开水即可,不需加其他药物。若有会阴部撕裂伤或会阴侧切伤口,则可用温开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并在每次大便后洗1次。每次冲洗后都要更换护垫,护垫要用经过消毒的,并要勤洗勤换。
其次,会阴部肿胀明显的产妇可用温热毛巾热敷以助消肿,每天3次,产后5~6天开始,可用温水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晚1次,以促进会阴部伤口愈合。分娩时造成的会阴损伤要完全愈合,大约需2周左右。此后可改为每天用温开水清洗会阴1次,同时要注意卫生巾及内衣内裤的清洁卫生,勤洗勤换,洗后晾在阳光下充分曝晒,以利杀死细菌,预防感染。
产褥期的精神变化
产妇刚结束分娩返家,心中必定惶惶不安,因此要尽量避免身体的疲劳和精神上的负担。
虽然产褥期的各种症状并非疾病,然而初产妇初次授乳、育儿兼做家务必定会慌乱不已,尤其目前大部分属于小家庭,不容易请教有经验的人,产妇极可能精神紧张,所以丈夫和家人的协助极为重要。
由于产后身体分泌激素减少,可能会出现不适症状,如对食物没兴趣,经常疲倦或情绪低沉,这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耐心找出对策。
在逐渐适应了母亲的角色后,产妇就应试着遵循有规律的饮食和日常锻炼,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节奏。
产后检查要重视
产后42天内叫产褥期,产褥期结束后要由医师进行产后检查,以便了解产妇全身和生殖器官的恢复情况,指导产后的身体保健。
产后需要检查的项目很多,但主要检查产妇血压、乳房、子宫恢复情况、盆底托力、精神状态、休息情况以及哺乳细节。
此外,对进行过剖宫产的产妇,还要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对行会阴侧切的产妇,要检查会阴部伤口和卫生情况,以免感染。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医生要检查尿蛋白,以了解肾脏及全身情况。对孕期贫血患者,要复查血色和红细胞。对于复杂疾病,还要请内科大夫会诊,共同诊治。
产妇应慎用的药物
乳腺是药物的排泄器官之一,多数药物在乳汁中的含量极微,对婴儿的影响不大。但也有部分药物在乳汁中的含量足以影响婴儿的健康。哺乳期使用下列药物可能会对婴儿产生不利影响:
抗生素
青霉素可引起婴儿过敏,四环素可影响婴儿的骨与牙齿生长,红霉素易造成肝损害,氯霉素可损伤骨髓的造血机能,这些药应禁用。
磺胺类
多数可致婴儿发生溶血性贫血及黄疸,特别是对6个月以内的小儿影响明显,应禁用。
解痉药
如阿托品,可减少乳汁的分泌,并可引起婴儿发热、烦躁、瞳孔散大等,应禁用。
咖啡类
这类药对小儿,特别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产生明显的呼吸中枢抑制作用,应禁用。
镇静及催眠药
安定的直接作用与蓄积性,可使婴儿,尤其是新生儿产生昏睡现象甚至患上黄疸等;氯丙嗪也具有使婴儿昏睡的不良作用,应禁用或慎用。
抗精神病药及抗癫痫药
如苯巴比妥、苯妥黄钠等,可引起婴儿出现嗜睡、皮肤“出血点”等症状,应禁用。
激素类
口服避孕药可减少乳汁分泌,并可引起男婴乳房增大,女婴阴道上皮增生,故哺乳期妈妈应采用其他方法避孕。强的松、地塞米松、去炎松等也易影响婴儿的正常发育,应慎用。
其他
碘化物及溴化物可抑制婴儿的甲状腺发育;氨茶碱可增加婴儿呼吸道的分泌功能,雷公藤制剂可引起婴儿呕吐、腹泻等,应尽量避免使用。
恶露
在怀孕期间,胎盘附着于子宫内壁上,胎儿出生后,胎盘也随之娩出,但胎盘从子宫剥离后造成的创面,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愈合。因此,在产褥期就会有一些血液从创面排出。除了血液外,其中还混有坏死脱落的蜕膜组织、孕期的子宫内膜、黏液和细菌等,这种阴道排出物就是恶露。恶露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随着子宫的缩小,恶露颜色会慢慢变浅、量慢慢减少。在正常情况下,恶露变化可分为三种:
血性恶露
恶露中含血液较多,色鲜红,有时有小血块,并含有少量的胎膜、胎脂和坏死的蜕膜组织等。血性恶露约持续3~4天逐渐转为浆液性恶露。血性恶露的时间过长,表示子宫复旧不良。
浆液恶露
色淡红,因浆液为主而得名。由于子宫内膜逐渐修复,出血明显减少,恶露由红色转为淡红色。含少量血液,较多的浆液,少量的坏死蜕膜、宫颈分泌物、阴道排液和细菌。浆液性恶露可持续7~10天,以后逐渐变为白色恶露。
白色恶露
色泽较白而得名。含大量白细胞、坏死蜕膜组织、表皮细胞及细菌等。
不正常的恶露
正常恶露有血腥味,但无臭味,持续4~6周,总量为250~500毫升。但个体差异较大。其中约3/4在产后第1周内排出。一般来说日间恶露量较多而夜间较少,可能与日间站立活动有利于恶露的排出有关。
血性恶露约持续3日,逐渐转为浆液恶露,约2周后变为白色恶露,约持续3周干净。
上述变化是子宫出血量逐渐减少的结果。若子宫复旧不全或宫腔内残留胎盘、多量胎膜或合并感染时,恶露量增多,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延长并会有臭味。
恶露的治疗方法
恶露的治疗应先从洗手开始,而大小便后也应马上洗手,同时准备拭棉,由阴道口向肛门方向擦拭消毒,注意同一块拭棉不可使用两次。产妇的内衣内裤要勤洗、勤换,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1次。
阴道或会阴裂伤、侧向切开再缝合的产妇在处理恶露时,必须特别注意以免触痛伤口。
缝合处拆线后,伤口痊愈状况不佳时,可用大盆盛水坐浴以治疗伤口,坐浴时,可把比平时入浴水温略高的热水放入大盆中,并加入甲酚使用,但浓度不宜过高,只要稀薄呈现白色即可。
坐浴时间一次约10分钟,一天1~2次,持续2~3周即可。此法可使身体保持温暖,效果极佳。
产妇在产后若无法立刻完全复原,抵抗力降低,就极易感染疾病,若是原本已经患病,则很可能从此恶化。
产褥热
产褥热是指分娩时产道出现的大小伤口或子宫内面(特别是胎盘剥离后的子宫壁)因细菌入侵形成化脓,进而影响全身,发高烧38℃~39℃的一种现象。
最易引发产褥热的情形有子宫颈或阴道在怀孕期间遭细菌入侵感染发炎;发生早期破水,在分娩中遭到细菌入侵;产后处理恶露时,未保持十分清洁。
产褥感染的症状
产褥期最易罹患的疾病除了产褥热、后阵痛、会阴痛、肾盂炎之外,还有便秘、痔疮、贫血等疾病。其症状有时是产后第3日开始发烧,经过1~2日便可退热,然而病情恶化时,产后1~3日即高烧39℃以上,下腹也会有疼痛现象。
产褥感染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