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素书全鉴(第2版)
25578700000035

第35章 安礼章顺应世理才能做事事成(7)

杨广在游玩北境时,又征发百姓100多万人修建长城,加上连年规模巨大的到处巡游,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劳役和难以承受的赋税。

正因为上述种种暴行,才引发了后来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杨广的不可一世的隋王朝仅仅是昙花一现,顷刻间就灰飞烟灭了。

对于后来的当权者或者管理者们都应该记住这个教训: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越是底层的人就越应该对他们关心和爱护,你对他们好,他们才会敬重你。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21

【原典】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张氏注曰】

汉武欲为秦皇之事,几至于倾;而能有终者,末年哀痛自悔也。桀纣以女色而亡,而幽王之褒姒同之。汉以阉宦亡,而唐之中尉同之。

【王氏点评】

前车倾倒,后车改辙;若不择路而行,亦有倾覆之患。如吴王夫差宠西施,子胥谏不听,自刎于姑苏台下。子胥死后,越王兴兵破了吴国,自平吴之后,迷于声色,不治国事;范蠡归湖,文种见杀。越国无贤,却被齐国所灭。与覆车同往,与亡国同事,必有倾覆之患。

不要与将要翻倒的车辆同行

【译释】

跟着将要翻倒的车行进,自己肯定也会翻车;与亡国的人共事,自己难免也会步其后尘。

这些道理虽然浅显,可还是有人屡犯不改。汉武帝不记取秦始皇因求仙而死于途中的教训,几乎使国家遭殃,幸亏他在晚年有所悔悟;唐昭宗不以汉末宦官专权为鉴,同样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做事就要向成功的人靠拢

跟着失败的人走,自己难免失败;向成功的人靠拢,自己也会逐步取得成功。所以一定要学会与比自己更成功的人合作,他们能带给你的,除了有形的帮助外,更有一些无形的影响力。

成功的人因为成功而高高在上,他们对命运已经有了感恩的情怀。这使他们在人际关系上显得较温和。聪明的生意人总是善于与比自己更成功的人合作,这是因为:

他们是成功的人,所以他们处在社会生活的光彩之中,被人羡慕,有说话权,受到人们广泛的尊重。但他们的成功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除了个别人是靠侥幸外,大多数人都有着主观努力的内在原因,应该去和他们分享才对。

走向成功或已经成功的人,他们不仅有运气、很努力,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也比较高、智商比较高,因此他们有头脑、有主见,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知道什么对自己有利、什么对自己无利,自己应该维护什么、抵制什么。对自己的根本利益,他们会坚决捍卫。这种人对事物拿得起放得下,只要对他们有利,他们也会主动地让些利益给别人。

由于他们有资本,有见识,跟他们合作,他们能帮的忙也乐于帮。而且由于他们的能力相对较大,所以他们出一点力,也能给你派上大用场,而他们也不觉得就付出了很多。在双方有共同利益时,他们的心理也比较明快,让你能感到他们的睿智和可爱。他们也会使用心智和谋略,而且还很出奇,很值得我们学习。

正是因为成功人士的能力较强,社交圈子大,所以他们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资源。因此,通过与他们合作,可巧妙地借用他们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且其作用远远不是财富就能涵盖的。

总之,与成功的人合作,已经成了很多人走向成功的秘密武器。

22

【原典】

见已失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预避之。

【张氏注曰】

已失者,见而去之也;将失者,慎而消之也。恶其迹者,急履而恶钅章,不若废履而无行。妄动而恶知,不若绌动而无为。

【王氏点评】

圣德明君,贤能之相,治国有道,天下安宁。昏乱之主,不修王道,便可寻思平日所行之事,善恶诚恐败了家国,速即宜先慎避。

把悲剧消灭在萌芽状态

【译释】

知道已经发生过的不幸事故,发现类似情况有重演的可能,就应当慎重地防止它,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厌恶前人有过的劣迹,就应当尽力避免重蹈覆辙。最彻底的办法不是既要那样做,又想不犯前人的过失,这是不可能的;而应该根本就不起心动念,坚决不去做。

人的一生总要发生很多事情,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将来会发生什么,如果自己不为自己想一下将来的事情,没有人会提醒你。一定要居安思危,才能防患于未然。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都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左传·襄公》中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居安思危”这句成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成为中国几千年来从政者的警句和座右铭。

晚唐诗人杜荀鹤有一首《泾溪》:“泾溪石险入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诗的语言通俗浅显,但揭示的道理却朴素而深刻。不是吗?船到险处,船家生怕出了差错,谨慎防范,所以都能平安渡险。相反,到了“平流无石处”,人们思想麻痹了,以为可以稳坐“钓鱼船”了,结果却常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这首诗的真谛,也是告诉人们要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历史上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居安思危”的故事,说的是项梁从吴中起义,然后率领八千人渡江向西,加入消灭暴秦的行列。这时候,他听说有个叫陈婴的人已经占领了东阳县,就派人前去联络,想和他一起联兵西进。

陈婴本是东阳县的一个小官吏,由于他忠信恭谨,所以一直深受县民爱戴。后遇天下大乱,东阳县里的一些年轻人自发地组织起来,杀死了县令。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首领,便请陈婴来领导。陈婴推辞不过,只好勉为其难。后来,他们又想推举陈婴为王。

陈婴的母亲是位有学问的妇女,对人生社会祸福有不少经验,她听说要选陈婴为王,十分反对。她对陈婴说:“我们陈家虽是县里的望族,但从无做高官的人,现在一下子做什么王,名声太大了,容易招来祸害。况且,现在时局动乱,形势未明,出来称王,祸害比平时更大。不如另选人来做王,你当助手。成功了,你能得到封赏;不成功,人家也不会把你当头儿抓。”

听了母亲的分析后,陈婴思量再三,觉得还是不为王的好。于是他就对众人说:“我原本是个小官,威望不足以服众人。现在项梁在江东起事,引兵西渡,并派人来要和我们联合抗秦。项梁的祖世就为楚将,名声显赫,我们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得依靠像项梁这样的人。”

于是,陈婴带领两万多起义军投奔了项梁。

陈婴也是一名猛将,但他并未不明不白地死于政治阴谋,就得益于母亲的那番话。可能是知子莫若母,她知道陈婴的性格不适合与各路枭雄争逐天下。如果不适合还要硬当王,丢掉性命的可能性极大,因此不如依附在强者的势力之下,进可享受爵位,退可隐姓埋名,保有性命。从这个角度看来,陈婴的母亲是相当务实的。而陈婴也能听从母亲的警告,居安而思危,实乃大幸。

唐代忠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一句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翻开中华历史长河的画卷,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太平盛世过后往往是战乱连年。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权者养尊处优而没做到居安思危。

唐王李存勖替其父李克用报仇,诛杀梁王之后,自以为天下太平,便安于享乐,宠信伶人,直至兵临城下,才落荒而逃,最后中流矢而死,而其嫡亲也无一幸免。如果他当时能够顾全大局,意识到敌人终有一日也会来报仇而防患于未然,那么也不至于落到国破人亡的地步。闯王李自成登上皇帝的宝座后自高自大,以致让满族人入土中原。这些君王如果能够在和平年代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动乱,防微杜渐,居安思危,中国的历史就可能会被改写。

汉高祖刘邦打败西楚霸王项羽后,尽管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但他深知要收拾这乱世的局面实属不易,要保持人民安乐的境况更是难上加难。于是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人民生活渐渐安定,生产力也有一定提高。同时又担心边境受到外族侵扰,派人去和匈奴和亲。这样就为汉王朝初期的发展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

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在中国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妇孺皆知,其道理已不言而喻。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并非人人都能把这个道理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23

【原典】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王氏点评】

得宠思辱,必无伤身之患;居安虑危,岂有累己之灾。恐家国危亡,重用忠良之士;疏远邪恶之徒,正法治乱,其国必存。

时时警策自己可保平安无事

【译释】

时刻感觉到危险的存在,因此就小心谨慎,如履薄冰,这样做恰恰是最安全的。

《易经》有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这句话充分肯定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在现实中,应当时时处处谨慎小心,因为在我们所看不见的暗处,极有可能潜伏着足以威胁我们利益乃至生存的危险。任何盲目大胆、轻率冒失的行为,都是应当尽力禁戒的。这个道理,古往今来的智者,都是参悟得极为透彻的。

居安思危可保无事

唐朝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而立下大功,爵封汾阳王,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进进出出,而郭子仪不允许其府中的人对此给予干涉。

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他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大丢父亲的面子,他们决定对父亲提出建议。

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几个儿子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重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儿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将霍光也无法像您这样。”

郭子仪听了这些话,收敛了笑容,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

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

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够容纳我郭府一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妨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到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郭子仪之所以让府门敞开,是因为他深知官场的险恶,正因为他具有很高的政治眼光又有一定的德行修养,善于应对各种复杂的政治环境,因此即使在自己功勋卓著的时候,也时时做好了准备,应付那些藏在暗处却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这种谨慎行事的人生智慧,对于任何人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4

【原典】

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张氏注曰】

有道者,非己求福,而福自归之;无道者,畏祸愈甚,而祸愈攻之。岂有神圣为之主宰?乃自然之理也。

【王氏点评】

行善者,无行于己;为恶者,必伤其身。正心修身,诚信养德,谓之有道,万事吉昌。心无善政,身行其恶;不近忠良,亲谗喜佞,谓之无道,必有凶危之患。为善从政,自然吉庆;为非行恶,必有危亡。祸福无门,人自所召;非为神圣所降,皆在人之善恶。

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译释】

一个人的行为只要合乎道义,就会吉祥喜庆,否则凶险莫测。有道德的人,无心求福,福报自来;多行不义的人,有心避祸,祸从天降。只要所作所为上合天道,下合人道,自然百福眷顾,吉祥长随。反之,百祸齐攻,百凶绕身。这里并没有神灵主宰,实为自然之理,因果之律。所以说,成败在谋,安危在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只有居安思危,处逸思劳,心存善念,行远恶源,便见大道如砥,无往而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