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素书全鉴(第2版)
25578700000034

第34章 安礼章顺应世理才能做事事成(6)

“丞相勿虑。再难也得有人把守。末将自幼熟读兵书,精通兵法,又跟在您身边南征北战,耳濡目染。难道还守不住小小的街亭?”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你能对付得了他们?”

马谡就不高兴了,丞相也太小瞧我了。嘴一撇,轻蔑地说:“晦,休道他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又有什么可怕的?若有差错,杀我全家好了。”

在这次请命邀功的过程中,马谡有些过于狂妄了,可以说根本没有掂量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之后的布阵失利,马谡虽然逃得性命,然而却为军法所不容,才有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实例同样是说明狂言妄语自损的,那就是魏延的死因。在当时来说,大多数能够单打独斗胜过魏延的人都已经死去了,他因此变得过于自负,以至于在被杨仪激怒,问他是否敢大喊三声“谁敢杀我”时,他毫不畏惧地猖狂大笑而发三声“谁敢杀我”,谁知在第三声之时,他就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命丧马岱之手。

狂言妄语能够给人带来杀身之祸,多言同样能够让你吃尽苦头,故而老子教导大家“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并不是教人闭口不言,而是要少说多做,因为“言多必失”是一个千古不变的哲理。

18

【原典】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张氏注曰】

才不胜任谓之弱。

【王氏点评】

屋无坚柱,房宇歪斜;朝无贤相,其国危亡。梁柱朽烂,房屋崩倒;贤臣疏远,家国顷乱。

柱子坏了屋子也就倒了

【译释】

顶梁柱是整座屋子的中坚力量,柱子坏了,屋子也就难保了。明知它坏了,还要不自量力去扶,结果也是白忙活一场。

黄石公在这里是以柱弱房倒来比喻国君和重臣如果起不到自己应有的作用,国家必将倾覆。君臣尽职则国民奋发图强,君臣不道,国民怎么可能有奋斗的榜样和动力呢?

领导者的表率就是下属工作的动力

作为一个管理者,重任在肩,职位越高,就越应重视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因为管理者总是处于众目睽睽之下,既是组织领导者,又是示范引导者,其所作所为很容易引起下属的模仿。因此,管理者必须成为组织中的榜样和标杆,这是塑造“贤者”形象的需要,也是规范和激励下属的需要。

管理者的榜样作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管理者如果骁勇善战,下属就会不顾安危冲锋陷阵;管理者如果处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下属就会不计私利、甘于奉献。相反地,假如管理者常常迟到,吃完午饭后迟迟不回办公室,打起私人电话来没完没了,不时因喝咖啡而中断工作,一天到晚眼睛直盯着墙上的挂钟,那么,他的部下大概也会成为这样的人。

对这个问题古人早已有清醒认识。《礼记·哀公问》中有这么一段对话:“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孔子在回答鲁哀公什么是为政问题时强调:“为政就是正。君主端正自己,那么百姓就服从于政令了。君主怎么做,百姓就跟着怎么做,君主不做的,叫百姓怎么跟着做?”唐太宗也认识到:“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卷一》)《周书·苏绰传》也对统御者本身做了形象比喻:“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犹曲表而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大意是说:君主本身,就是黎民百姓的“表”,就是一个国家的“的”。“表”树立得不正,不能要求有笔直的影子;“的”不明显,不能要求射中目标。如果君主不能自我治理,而希望治理百姓,这如同“表”歪却要求影子直。如果君主不能自我修养,而要百姓修养,这如同没有“的”却要求射中目标。孟子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君主喜欢什么,手下人对此就更加喜欢。

可见,管理者在工作中的示范效应自古就受到重视。所以,希望下属做到的,自己得首先做出个样子来,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更胜于多余的说教。如果管理者能够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那么这种形象和精神就会影响下属,让大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我们看一下某动物园所进行的一项测验。在测验中,该园饲养部人员利用狮子皮装成狮子进攻黑猩猩群。开始黑猩猩群觉得很害怕而哀号,不久猩猩的首领就拾起身边的树枝,做出勇敢地向狮子挑战的样子,结果其他猩猩也逐渐停止哀号而对狮子怒目以对。虽然这个测验是以动物为对象的,但却说明了管理者成为榜样后在一个群体组织中的作用。

管理者就是下属的表率,下属则是管理者自己的一面镜子。下属的一些行为,其实大多数是管理者自己做过的。甚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组织的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组织文化。比如,微软公司由于其创始人比尔·盖茨本人进取心很强,富有竞争与冒险精神,因而勇于进取创新,敢于冒险成为微软公司企业文化的鲜明特点。

可见,管理者的所作所为,几乎全部在部属的效法之中,并且还会对组织的文化有深刻的影响。所以,请你仔细检点自己的全部言行,不要表现出你不希望在下属身上看到的那些言行。管人先管己,如果自己都做不到,又用什么权力去约束和管理别人呢?

19

【原典】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张氏注曰】

夫冲和之气,生于足,而流于四肢,而心为之君。气和则天君乐,气乖则天君伤矣。

【王氏点评】

寒食之灾皆起于下。若人足冷,必伤于心;心伤于寒,后有丧身之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百姓安乐,各居本业,国无危困之难。差役频繁,民失其所;人生怨离之心,必伤其国。

脚受冻了心也就受伤了

【译释】

脚受了冻伤,就会直接伤到心脏,人民的怨气可以直接伤及国家的本体。

脚受伤了看似无大碍,但是它和心脏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搞不好就是致命伤。人民的怨气看似无伤大体,但却隐藏着毁灭的力量。这都是必须值得重视的,如果视而不见,熟视无睹,那么千里之堤就会毁于蚁穴,整个国家也会因小小的怨气毁于一旦。

倾听员工的心声化解他们的不满

人民的不满可以毁掉整个国家,同理,员工的不满也可以毁掉整个公司。所以当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时,管理者应当充分重视起来,在处理企业内部出现的相关问题之前,一定要深入调查研究,倾听员工的心声,从而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

管理者需要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允许畅所欲言,并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解释和处理。如果能够认真负责、公正平等地对待员工的意见,在大多数情况下,员工的不满就可以消除在开诚布公的交流之中。

处理好员工的不满情绪能够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信任,提高组织凝聚力和士气,倾听是消除员工不满情绪的妙方。

在日常工作中,员工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容易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不满。员工积累的不满需要发泄,最好的方法是“让他说”,让他把心中的怨恨发泄出来,以消除他心中的烦恼和不满。

用语言发泄不满时,还要有人“倾听”,摩托罗拉公司就用交谈、座谈会等方式来倾听员工的声音,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发现,不满和抱怨是一种积压很久的情绪,如果员工随时都有与管理者平等对话的机会,任何潜在的不满和抱怨都会在爆发之前被解决。

除了对员工的不满倾听外,还要对集中的意见采取改正措施,并以张贴布告或者集会宣布等形式广而告之,这样才能平息不满情绪。

总之,倾听是一门艺术,如果管理者善于倾听,那么企业内部的协调系统必能进入良性循环,一个和谐、有凝聚力的企业必能为每一个员工创造最好的工作环境,而发泄了不满情绪的员工依然会给企业带来回报。

另外,人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如果不让消极情绪露面,积极情绪也就难以“浮出水面”,或者即使显现出来,也难以长久。

但在现实的组织中,从上到下几乎已经达成高度的默契:积极地投入工作中,不要将负面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对上级要笑脸相迎,对同事要随和相处;如果将不满表现出来,小心“吃不了兜着走”,至少也是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现;组织试图将一个完整的人分割开来,工作的时候,人最好只有理性,没有情感;更为苛刻的要求是对工作要充满热情,但不能有任何别的情绪。但事实是,情绪问题从来就没有真正从组织中消失。而且,由于组织有意或无意地压抑或回避这个问题,从而没有为其提供正常的渠道,使得不满情绪一旦暴露就具有很大的破坏力。那些隐藏着的负面情绪并不会消失,而是悄悄地、慢慢地侵蚀着组织的肌体。背后的发牢骚、说怪话,传谣言、暗中挖墙脚、使绊子等就成了这种“能量”发泄的主要方式。凡是在背后进行的东西,往往会在主观上被夸大,从而使误解丛生,相互间的信任感被破坏。最终使组织的凝聚力、士气和共有价值观遭到削弱和破坏。

因此,允许员工通过正常途径发泄不满,并尽可能地了解实情,解决积弊,使员工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20

【原典】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民先弊。根枯枝朽,民困国残。

【张氏注曰】

自古及今,生齿富庶,人民康乐;而国衰者,未之有也。长城之役兴,而秦国残矣!汴渠之役兴,而隋国残矣!

【王氏点评】

山将崩倒,根不坚固;国将衰败,民必先弊,国随以亡。树荣枝茂,其根必深。民安家业,其国必正。土浅根烂,枝叶必枯。民役频繁,百姓生怨。种养失时,经营失利,不问收与不收,威势相逼征;要似如此行,必损百姓,定有雕残之患。

大山崩塌是基石出了问题

【译释】

高山将要崩塌的时候,下面的基石首先会毁掉;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的时候,最基层的人民首先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树根枯死了,树枝自然也就会很快腐朽,人民陷入困境,国家也难以保全。

民为国之本,人民安居乐业就是国家存在的基石。可惜很多人看不到这个层面,他们往往尊贵其头面,轻慢其手足,正如那些昏君尊贵其权势,轻慢其臣民一样。鉴于此,才有“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古训。

用山陵崩塌是因根基毁坏进一步来晓谕国家衰亡是因民生凋敝的道理,直观、明了。也如同根枯树死一样,广大民众如若困苦不堪,朝不保夕,国家这棵大树也必将枝枯叶残。秦、隋王朝之所以被推翻,只因筑长城、开运河榨尽了全国的民力、财力。鉴古知今,人民生活富裕,康乐安居,国家自然繁荣富强。

鱼肉百姓者必亡

君主巡游可以体察民情,有时还带有特定的政治意图,原本无可非议。但杨广则把巡游当成纯粹的娱乐,讲排场、纵奢侈、好虚荣、爱炫耀,而且出动频繁,致使举国上下都围绕着圣驾供奉这一中心工作,破坏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供献一盘珍,百姓半年粮,沉重的负担,更把百姓逼到了不堪其扰的绝境,动摇了隋王朝的统治基础。

当年,杨广为了夺得皇位曾经装出一副仁孝恭俭的假象,一朝天下在握,便原形毕露。猎奇斗艳的苑囿,富丽华贵的宫室,羽仪千里的巡游,轻歌曼舞的女乐,穷奢极欲的酒宴,陪伴着他醉生梦死。

杨广生性好动,享乐游玩的兴趣要经常变换。在他登基的第一年,也就是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八月,就坐船去游江都,第二年四月才回到洛阳。大业三年又北巡榆林,至突厥启民可汗帐。大业四年,又到五原,出长城巡行到塞外。大业五年,西行到张掖,接见许多西域的使者。大业六年,再游江都。

大业十一年,又北巡长城,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于雁门。解围回来的第二年,又三游江都。直至隋朝灭亡,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到处巡游,在京城的时间,总计还不足一年。

杨广出巡如此频繁,而每次出巡的气派又大得惊人。第一次游江都,造大小船只几千艘。皇帝坐的叫龙舟,高45尺,宽50尺,长200尺。船有四层,上层有正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120间房,都是以金玉为饰,雕刻奇丽,最下层为内侍宦官所居。皇后乘的叫翔螭舟,比龙舟稍小而装饰是一样的。嫔妃乘的是浮景舟,共有9艘,上下三层。贵人、美人和十六院夫人所乘的是漾彩舟,共有36艘。还有随行船只数千艘。一路上舢舻相接200余里,骑兵沿运河两岸而行,说不尽的气派和豪华。

庞大的游玩队伍,一路上还得要吃要喝,为了满足他们的口福,两岸的百姓就遭了殃。杨广下令,沿途500里以内的百姓,都得为他献上珍贵的食品。那些州县的官员,就逼着百姓办好酒席送去。有些地方的官员,向杨广献上了精美的食品,而有的地方献不上好吃好喝的,杨广“赏罚”分明,就给献食精美的官员升了职,把那些献食不合他意的官员降职处分,并调到粮食精美的官员身边,要他们向他学习。这样一来,郡县的官吏就争着向他供奉食品,又多又精,却把沿途的百姓们弄惨了。一次献食,就会夺去很多百姓维持一年生计的口粮。有的州县,一送就是数百桌,不要说杨广吃不了,就连他的宫妃、太监、王公大臣们一起吃,也吃不完。吃不完的,他可不兜走,而是挖个坑一埋了之。百姓们为了献食,很多人弄得倾家荡产,却被他这么糟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