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素书全鉴(第2版)
25578700000022

第22章 遵义章用错方法会陷自己于被动境地(5)

清末名臣曾国藩颇具容人之量,很会用人所长。其幕府之中,人才济济,文武兼备。当时,李鸿章是一个好喝懒做之徒,几乎所有的人都对他深恶痛绝,必欲驱之而后快。但唯有曾国藩独具慧眼,充分发挥了他的才能。李鸿章眼光敏锐,见地深刻,看问题常能一针见血。曾国藩启用他后,一方面时加责骂,挫其傲气;一方面则法外开恩,还往往主动去和他讨论战略战术。曾国藩的一番苦心,终于造就了一个近代史上的大人物。

还有左宗棠,他是“大清王朝”的“中兴三杰”之一。左宗棠虽然很有才华,但他为人非常傲慢,曾经因此而得罪了很多人。曾国藩爱才心切,执意栽培他,总是给他最大的发展空间,使他有机会从浙江、福建一直打到新疆、甘肃,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清世宗说:“赦小过,举贤才,为政之体当如是也。”又说:“知识短浅之过,朕自然宽恕,加之教训,但必须知过必改……”意思是,“赦小过,举贤才”是为政的主要方面之一,由于知识缺乏而犯的过失,自然会受到宽恕,只是要加以教育训导,使之知过就改。也就是说,对于犯小过的人,“宜教而勿逐”。不仅要赦免一个人的小过,而且要帮助教育他改正,这才是真正爱护人才的做法。

在使用人才时,要识大体、看主流,苛求小过,有时无异于打击人的积极性,而“赦小过”,实质上是一种最起码的激励方式,是对一个人社会价值的最根本的肯定和认可。

14

【原典】

群下外异者沦。

【张氏注曰】

人人异心,求不沦亡,不可得也。

【王氏点评】

君以名禄进其人,臣以忠正报其主。有才不加其官,能守诚者,不赐其禄;恩德爱于外权,怨结于内;群下心离,必然败乱。

别让问题出在内部

【译释】

部下人心涣散,同床异梦,甚至钩心斗角、自相残杀,这样的局面不沦亡才怪。

成就一番伟业,其根基就在于大家同心同德,协力并进,这样才能化零为整,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如果在对手攻击之前,自己内部先出了问题,内讧四起,互不信任,这无疑是自杀的行为,最后还不是便宜了对手?

攘外必先安内

孙权在整个《三国演义》之中可谓是一个最低调的霸主,然而他并非平庸的霸主。他的管理才能丝毫不亚于足智多谋的曹操,甚至要强于没有诸葛亮撑腰的刘备。只是由于他的低调,没有过多地被人们所重视,才会被人们误认为他一生仅靠着:“内问张昭、外问周瑜”而活着。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孙权其实是一位管理学的高手。尤其是在处理甘宁与凌统的内部矛盾问题上的态度及方法。

起初,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之后,为了独占长江沿岸的地理优势,于是率兵到江夏去抢黄祖的地盘儿。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成功,部将凌操也被黄祖手下的甘宁射死了。

后来,当孙权听说甘宁因与黄祖发生矛盾,欲投奔自己又恐江东记旧日之恨,犹豫不决之时,孙权主动将甘宁招至了帐下,并对他说:“兴霸来此,大获我心,岂有记恨之理?”于是甘宁受到了重用,甘宁也在破黄祖的战役中立了大功。

事隔多年,凌操的儿子凌统也效力在孙权营中,常常想向甘宁报杀父之仇。在一次宴会上,他拔剑直砍甘宁,二人刀枪相对,孙权急忙劝住,并耐心地对凌统讲:“今既为一家人,岂可复理旧仇?万事皆看吾面。”孙权自知这件事并不简单,于是又做了人事调动:一是安排甘宁领兵去夏口镇守,以避凌统;二是加封凌统为都尉,以慰其心。这才使内部安定了下来。

然而当孙权决定要合兵围攻曹操的皖城时,甘宁与凌统又在阵前发生冲突,孙权闻讯顾不得危险,急忙骑马前去劝解,二人矛盾才得以暂时平定。

而后在一次出战中,凌统因马伤跌落地下,在曹将即将刺杀他的关键时刻,吴军阵中发出一箭射伤曹将,救了凌统性命。凌统回阵拜谢孙权。孙权则抓住关键时刻说出了这样一句话:“放箭救你者,甘宁也。”凌统闻知此讯,遂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此后的数次联手也是胜多败少,为孙权能够稳守江东立下了无数战功。

试想,倘若孙权不说这句话,甘宁是永远也不会说的,因为他知道即便是自己说了,凌统也不会领自己的情。而此时孙权站出来化解矛盾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这一个矛盾的化解,可以说孙权心头就少了一块儿心病,而凌统与甘宁的威力也能发挥出来了(一个不用总惦记报仇,另一个也不用总惦记被报复了),正好验证了“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

宋朝赵普在给宋太宗的奏折上提出了这句话——“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其实这句话,对于一个家庭、一个企业来说,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内部因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解决好它,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

倘若家庭中的成员都能够相敬如宾、互相体谅,这个家庭肯定是和谐的;企业中如果没有过多的“内耗”,这个企业也必定是壮大的。从这方面理解,“攘外必先安内”才是正确的。

零售帝国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能够利用有效的沟通很好地处理企业内部员工的冲突,发挥他们的潜在力量。

在沃尔顿看来,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企业成员之间的沟通。沃尔顿总是不遗余力地与员工进行沟通——他会对各个地方的沃尔玛连锁店进行不定期的视察,并与员工们保持沟通。这使他成为深受大家敬爱的领导,同时这也使他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信息。一方面,他通过沟通发现问题,同时也乘此机会挖掘人才。

他常在视察完某家店面之后,给业务执行副总经理打电话说:“让某某人去管一家商店吧,他能胜任。”业务经理若是对此人的经验等方面表示出一些疑虑,沃尔顿就会说:“给他一家商店吧,让我们瞧瞧他怎么做。”因为在沟通中他已经了解了这个人的能力。

沃尔顿也绝不能容忍班子成员不尊重普通员工。如果在与员工的沟通中得知有这种现象,在经过调查确认之后,沃尔顿就会立即召集领导班子开会解决这种问题。因此,有效沟通对沃尔玛公司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效应。

沃尔玛解决内部矛盾的方法是沟通,而孙权解决内部矛盾的方法却是不失时机地调解。不管他们运用的方法如何,总之他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安定“内部”达到发展自己的目的。不可否认的是,倘若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内部问题,内部矛盾所产生的内耗就足以将他们击垮。

15

【原典】

既用不任者疏。

【张氏注曰】

用贤不任,则失士心。此管仲所谓:“害霸也。”

【王氏点评】

用人辅国行政,必与赏罚、威权;有职无权,不能立功、行政。用而不任,难以掌法、施行;事不能行,言不能进,自然上下相疏。

人才不可用而不任

【译释】

名义上是任用贤才,但是把他们招来以后却不予重用,这样做的后果很有可能是众叛亲离。

身为掌权者,在用人的问题上应该明白,对于那些良才贤士,要么不用,要用就要尽其所能,让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在决策的过程中,即使有些人的意见或建议和自己相冲突,也不能在不加考虑的情况下断然否定。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随时都能参与到决策管理中来,这才是用人的王道。

优秀的领导应该学会积极采纳下属的意见

听不到意见,领导者就难以尽职。某些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对于别人提出的意见总是步步设防,似乎接受意见就是承认自己无知,暴露自己的不足。还有些更为武断的管理人员则干脆“拒忠告于门外”。在做出任何答复时都摆出一副傲慢的神态,似乎自己无所不知。如果你斗胆对他们提出意见,他们会摇头、皱眉并打断你。

但当组织机构有所变动,或者更高一级的领导上任时,那些抵制忠告的管理人员通常会遭到应得的惩罚。

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和下属也会发生意见相左,如果领导能够正确面对下属的反对意见,从谏如流,坦率针对意见与下属进行沟通,那么,不管最后的结果谁对谁错,领导获得的利益无疑是最大的。

领导与下属间的异议往往是针对一个问题,下属发表了意见,而领导不同意;或者是领导发表的意见,下属不同意。至于谁的意见最终是正确的,自有实践来检验。但是,在沟通过程中,领导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为如果你不能接受下属的反对意见,就会得到一个不从谏如流的评价,如果你无条件地接受意见,你也会给下属留下一个没有主见的印象,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威信,而且再也无法得到下属的尊重。因此,如何面对下属的反对意见,你还要三思后行。

正确地面对下属的意见,领导的心态调整最重要,下属绝对不是针对你个人提出意见的,他肯定是抱着对工作、企业负责的精神,尽管由于客观原因,他的意见不一定正确,但是他的勇气非常值得赞许。你只要想到这些,就绝对不会有反对的意见了。

对于下属首先发表意见的,领导比较好处理,因为下属首先暴露了他的观点,主动权已经回到了领导手中,你可以选择提问的方式,选择他意见的弱点或漏洞追问下去,也许没过多久,下属就主动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时,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下属就非常容易接受了。

对于领导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下属不同意的情况,领导就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这时你千万不可引导下属围绕你的观点进行辩论,如果你思考不严密,或者准备不是非常充分,你的回答中一旦出现漏洞,你将会威信扫地,最后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所以,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将产生问题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对方的观点上,要对方发表自己的见解,针对对方的弱点盘问下去,争辩的结果一定可以水落石出。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下属的意见非常严谨,你又一时不能驳倒对方,那么不必急于对问题做出一个结论,你可以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回答说:“你的观点很好,我们需要继续讨论”,“你拿出一个文字的意见,咱们可以更方便地加以讨论”。之后再另寻时间进行讨论,也为你保全了面子。

但是,领导应该对下属的意见进行积极考虑,多从下属的角度考虑问题,虽然最终的决定权在于你,但你一定不能因为面子的问题缺乏认错的勇气,最终丧失了企业的利益。当自己的意见经过实践检验是错误的,你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尤其是在下属面前,更不能指责下属没有坚持自己的主见。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不会挽回你的面子,而且更加暴露了你的面子心态。因为错误本身已经是最好的证明了,已经使你的威望下降了,这时如果你能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对上次提出意见的下属给予表扬或奖励,或许你的威信还可以重新建立起来。

16

【原典】

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张氏注曰】

色有靳吝,有功者沮,项羽之刓印是也。失其本望,刘璋迎刘备而反拒之者是也。

【王氏点评】

嘉言美色,抚感其劳;高名重爵,劝赏其功。赏人其间,口无知感之言,面有怪恨之怒。然加以厚爵,终无喜乐之心,必起怨离之志。心不诚实,人无敬信之意;言语虚诈,必招怪恨之怨。欢喜其间,多许人之财物,后悔悭吝;却行少与,返招怪恨;再后言语,人不听信。

轻诺寡信必招人怨恨

【译释】

行赏的时候吝啬钱财,必会招致下属的不满。许诺得多,兑现得少,必让人怨恨。表面上欢迎,私底下拒之千里,这样的人乖张不可信。

为了激励下属的士气,慷慨许诺,可是一到论功行赏的时候,却出尔反尔、一毛不拔,对原先的许诺概不兑现,这样一来,手下的人必然感到沮丧。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这里,他的将领屡建战功,可是他把刻好的印拿在手里转来转去,磨得棱角都没了,也舍不得给人;后来人才全伤心地跑到刘邦那里去了,自己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老子说: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随便作出承诺的领导者,必然很难保持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无论对任何一件事许诺的时候,都必须慎重地掂量:无论大的许诺、小的许诺、眼前的许诺、将来的许诺,都是这样。因为轻率地许诺,你就要面对失信的风险,而失信恰恰是御人之道的最大忌讳。

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努力兑现

作出许诺之前,首先得掂量它对人有无意义,价值几何,凡对人没有意义和价值的许诺,你决不可发出。其次,你得掂量有无时间、精力和才能实现你的诺言,如果没有足够把握时你决不可作出许诺。你还得多方估计,实现你的许诺是否还需要其他条件的辅助,你是否具备那些条件,凡没有把握实现时,你最好不要作出许诺。

当然,如果你嫌这样太瞻前顾后,太谨小慎微,不妨作出一些大胆的许诺。只是你在作出许诺的同时,必须告诉对方可能出现的各种麻烦和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亦即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以让人家事先有思想准备,一旦未能实现,不至于过分地对你失去信任。

在感觉自己做不到时,最好不要轻率地向别人许诺,这样做的好处是:别人只能表示遗憾,并不会认为你说话不算数,因而不会对你产生不信任感;在很多情况下,事情和形势已经变化了,你做不到但并没有许诺,事后你也不会受窘。

在你已经许诺了以后,你就应该认真地对待,努力地去实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