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素书全鉴(第2版)
25578700000021

第21章 遵义章用错方法会陷自己于被动境地(4)

追逐个人利益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主要基础之一。孔子并不反对这个观点,他的理想社会并不是由禁欲主义者组成。但是,孔子也敏锐地看出,如果每个人都以一己私利为基点来行事,就会产生灾难性的恶果。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主张:“依照私利而行的人,必定会多受埋怨和怨恨。”

人生来有向往幸福、追求富贵的权利,而为了自己的权利去侵犯他人的权利就变成了罪恶。人性中有一种恶就叫作贪婪,而这贪婪就是自私自利的源泉。

因为这种自私自利,他们把他人的一切踏在了脚下,作为通向利益的桥。迫害、谋杀、诬陷……为了这种目的,他们几乎不择手段。

由此可见,虽然自私自利是人的原罪之一,应得到宽恕,但也必须加以约束。它是一种动物本能,和其他动物欲一样,如果走了极端,失了平衡,就会产生与造物目的相反的效果,反而给自身带来毁灭。载舟之水亦可覆舟。

11

【原典】

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张氏注曰】

陆贽曰:“名近于虚,于教为重;利近于实,于义为轻。”然则,实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实。名实相资,则不耗匮矣。

【王氏点评】

恃己之勇,妄取强胜之名;轻欺于人,必受凶危之害。心量不宽,事业难成;功利自取,人心不伏。霸王不用贤能,倚自强能之势,赢了汉王七十二阵,后中韩信埋伏之计,败于九里山前,丧于乌江岸上。此是强势相争,凌下取胜,反受侵夺之患。心实奸狡,假仁义而取虚名;内务贪饕,外恭勤而惑于众。朦胧上下,钓誉沽名;虽有名禄,不能久远;名不胜实,后必败亡。

名不副实、傲气冲天者必无善终

【译释】

靠欺负弱者取胜不会有好名声,名不副实、骄矜傲慢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老子的“不自矜,故长”,就是告诫人们一定要戒除傲气,才能进步、成功。

傲气,一是盛气凌人,傲慢自负,自我感觉良好,也许某一方面高人一等,优人一招,先人一步,或者并无过人之处,只是虚张声势,故弄玄虚罢了。不管属于哪一种类型的都是过高地评价自己,蔑视别人,习惯仰面朝天,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若问此人为何这般德性,是自负,自以为了不起,自高自大,盈气于内,形态于表,大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气势,不可一世的表现用来傲视别人。因此,傲气会使人陷入困境,进而导致失败,这方面的教训简直太多,也太深刻了。

一个“傲”字可毁掉一生英明

杨修为什么会招来杀身之祸?还不是他自恃才高、傲气太盛,他的傲气惹恼了曹操,日积月累,最终因“鸡肋”命丧黄泉。

闯王李自成率大军驰骋疆场,转战东西,其气势之浩大如排山倒海,不可遏止,可为什么最终也会惨遭失败呢?还不是因为傲气。闯王率大军进驻北京城后,张灯结彩,天天过年,结果傲气磨钝了起义军的锐气,使起义功败垂成,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有傲气的人大都从个人着眼,一切从个人出发,张扬自己无视他人,以一己之私傲视万物于脚下,这时的傲气就成为羁绊个人发展、破坏群体关系的一剂毒药,它所导致的是一种唯我独尊、目空一切、自高自大的自恋情结,同时相行而生的是一种排斥他人、拒绝合作、蔑视群体、崇尚个人的排他情结,从而形成一种自恋自娱的狭隘的个人空间。

与此同时,自傲也是令人失败的根源所在。《三国演义》中的《关云长大意失荆州》一节与其说是关羽大意还不如说是关羽的自傲更确切。

吕蒙正是抓住了关羽的这个“傲”,才故意称病让陆逊顶替位置迷惑关羽的。结果关羽果然中计,撤走了防守东吴一方的兵马、降低了对东吴兵马的预防,才使得吕蒙偷袭成功,丢掉了赖以保身的荆州,落了个败走麦城、兵败被杀的悲惨结局。

意大利哲学家阿奎那将“骄傲”列为人的七宗罪之首,而毛泽东同志也曾专门撰文强调中国共产党人需“戒骄戒躁”,都是从一定意义上说明骄傲的思想万万要不得。因此,我们也只有遵循老子“不自矜,故长”的智慧,摒除傲气,才能使自己进步,在人生的舞台上更加成功。

国画大师徐悲鸿先生曾有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前半句很明确地告诫了我们:人不可恃才傲物、孤芳自赏——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而应该尊重别人,不要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那样根本无法提高自己,只能在自傲自负中一天天堕落下去。

12

【原典】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张氏注曰】

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自厚者,自满也。非仲尼所谓:“躬自厚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则人才将弃废矣。

【王氏点评】

功归自己,罪责他人;上无公正之明,下无信、惧之意。赞己不能为能,毁人之善为不善。功归自己,众不能治;罪责于人,事业难成。功名自取,财利己用;疏慢贤能,不任忠良,事岂能行?如吕布受困于下邳,谋将陈宫谏曰:“外有大兵,内无粮草;黄河泛涨,倘若城陷,如之奈何?”吕布言曰:“吾马力负千斤过水如过平地,与妻貂蝉同骑渡河有何忧哉?”侧有手将侯成听言之后,盗吕布马投于关公军士,皆散吕布被曹操所擒斩于白门。此是只顾自己,不顾众人,不能成功,后有丧国,败身之患。

厚己薄人不得人心

【译释】

事情失败了只知道责备他人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的人厚己薄人,不得人心,是不足以担当重任的。

有了功劳全是自己的,有什么过失全是别人的,这样的领导没有哪个下属会喜欢。长此以往,大家都会离其而去,就算他有再大的本事,孤家寡人,孤军奋战,还能成就什么事业?

巧用“罪己术”可有效收揽人心

领导者主动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是明智而勇敢的表现,这样做不但能融洽人际关系、创造和谐氛围,而且能提高自己的威望、增进下属的信任。当然,只简单地被动认错还不够,最好能进行一定的自我批评,适时地采取一些“罪己”措施。

“罪己术”是古代帝王通过怪罪和责罚自己以取悦民众,从而达到缓和矛盾,凝聚人心的一种管人权谋术。它折射出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传统的特点。

罪己的最常见的形式是“罪己诏”。“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反省罪己的御用文书。论其起源,当从禹、汤开始。此后,周成王、秦穆公、汉武帝、唐德宗、宋徽宗、清世祖,都曾经颁发过罪己诏。罪己诏大多是在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国家处在危难之时颁发的,目的是消除民怨、笼络民心,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但是,其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着帝王对自身过错和失败的反省忏悔。因此,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示:“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像古代的一些帝王学习,向公众发布“罪己诏”的企业家也不在少数。

2006年6月底,TCL掌舵人李东生发表了《鹰的重生》一文。以鹰的自我蜕变作类比,阐述TCL集团要通过新一轮的创新浴火重生的决心。1997年,沈阳飞龙总裁姜伟公开发表了《总裁的20大失误》,反思自己以及企业管理层的错误,将认错进行得轰轰烈烈。

当然,罪己术的运用形式不仅仅限于所谓的“罪己诏”,采取灵活一点的方式,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既维护了纪律,又使得自己不受惩罚。

建安三年,曹操率兵东征。此时正是农历五月,麦子收割季节。由于连年战火,许多田地都荒芜了。曹操正行军时,随着一阵阵轻风,飘来了一股股新麦的清香。原来,在队伍的前面出现了一大片黄澄澄的麦地。农夫们正忙着收割。

一看到粮食,曹操顿时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想,老百姓们辛辛苦苦大半年,眼看果实到手,倘若这大片庄稼被我的人马一路踏过,多么可惜啊,自己的军队在老百姓心中也会留下不好的印象。战争时期,人心向背和粮草都十分重要!于是,曹操立刻传令:“凡是踩踏麦田者,罪当斩首!”传令兵立即将曹操的命令传达三军。

全军上下,人人都小心翼翼,因为他们深知曹操的为人,不要因为踩踏一撮麦子而丢失了性命。所以,士兵们行走时,都离麦田远远的,骑兵们害怕马一时失蹄狂奔乱窜,也都纷纷下马,用手牵着马走。队伍在麦田边缓缓地向前移动着。

正在忙于收割的黎民百姓们,对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投去了感激的目光。不少人说道:“老天保佑你打胜仗!老天保佑曹将军!”

曹操见到这种场面,内心里不亚于打了一个大胜仗那样高兴。他坐在马背上,被眼前的场面所陶醉,想不到一句号令,就赢来了老百姓对他这么高的赞誉。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凑巧,正当曹操得意忘形之时,“嗖”的一声,一只大野兔从麦田里窜了出来,穿过路面,跑到了另一块田里。曹操此时正坐在马背上得意,他的马匹被这么一惊,犹如脱了缰的野马,一下子窜进麦田几丈远,差点把曹操给摔下马来。等到曹操回过神来勒紧缰绳时,一大片庄稼已被踩坏了。

面对眼前这一意外的突发事件,大家都惊呆了。曹操虽然久经沙场,但面对此景也一时无措。曹操感到事情很是棘手,于是,大声地说:“我定的军规,我自己违犯了,请主簿(秘书)给我定罪吧!”

曹操,反应真是敏捷,他明明知道自己犯了死罪,但他却不说,而是让主簿去解这道难题,把球扔给了下属。这样,他就可以为自己的解脱找一个台阶。

主簿听了曹操的话后,心有灵犀一点通,便大声对曹操及大家说道:“依照《春秋》之义,为尊得讳,法不加重。将军不必介意此等小事。”旁边的一些军士也跟着附和道:“主簿说得对。”

曹操听了,心里当然十分舒服,但他还是一本正经地说:“军令是我制定的,怎么能被我自己破坏呢?”接着,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道:“唉,谁让我是主帅呢!我一死,也就没人带你们去打仗了,皇上那里也交不了差呀!”众人忙说:“是呀,是呀,请将军以社稷为重啊!”

曹操见大家已经彻底地倒向他了,便说:“这样吧,我割下自己的头发来代替我的头颅吧!”于是,拔剑割下一绺头发,交给传令兵告示三军。

这次事件,也是“权术之王”的一次精彩表演。曹操并不假借客观原因为自己开脱,而是用自己之发来严明军纪,以达到使民心归服的目的。这样的权谋术无论从主观意图看,还是从客观效果看,都是好的,也强化了曹操“言必信,行必果”且严于律己的主帅形象。曹操这样做,既维护了他制定的军令,同时又给老百姓及下属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还保住了他的脑袋,可谓一石三鸟。

我们从曹操身上可以学到,领导要维护自己的形象就必须坚持原则,即做领导的首先要遵纪守法;如有意外情况发生则需在不破坏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地去处理。

13

【原典】

以过弃功者损。

【张氏注曰】

措置失宜,群情隔息;阿谀并进私徇并行。

【王氏点评】

曾立功业,委之重权;勿以责于小过,恐有惟失;抚之以政,切莫弃于大功,以小弃大。否则,验功恕过,则可求其小过而弃大功,人心不服,必损其身。

别因为一点过失就彻底否定人的才能

【译释】

曾经功勋卓著,因为一次小小的过失,就把所有的功业都抹去,从此弃之不用,这是在以小弃大,必导致人心不服,是用人的大忌。

尚贤用贤是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孔子的治国方略是“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赦小过”,就是宽容别人的小过失,以换取人心,体现胸襟,实施感恩。但对待小过不是视而不见,而是间接提醒却不深究。部属犯了错,既要让其知道你能明察,又让他感激你不计较的恩德,不失为治病救人之举。

“赦小过”的主要作用就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当然,这也包括那些曾经犯过错误但愿意改正的人。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你事事求全责备,就好像眼睛里揉沙子那样,紧抓住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不放,下属一定会认为你心胸狭窄。因此,做领导的一定要原谅部下的小过失。

任用人才必须不拘一格

管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治国贤才,他本是齐桓公的对手公子小白的师傅。但齐桓公不计前嫌仍然重用管仲,终于把齐国治理得强盛起来。管仲的到来,使得齐桓公十分注重有才干的人,他深知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想,齐国只有一个管仲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更多像管仲这样的人才才行。

一个领导者如果真心求贤,就必须有诚意,礼贤下士,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人才,不管他以前做过什么。

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就足以让一些现代的领导者效法。诸葛亮胸怀伟略,卧居隆中,声明远播。刘备和曹操几乎同时听说了诸葛亮的大名。据野史记载,曹操比刘备更早一步来请诸葛亮,但最后却是刘备得偿所愿,而曹操却失之交臂,其原因就是:刘备能够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而曹操却只派出莽将夏侯以势相逼,以祸相胁。

曹操幕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但最终也没有在其有生之年一统天下;刘备将寡兵微,地少人稀,却能维持局面几十年而不倒,其主要差别就在于:曹操心胸狭窄,生性多疑,不能公平地任用人才,他手下几乎都是曹氏家族和夏氏家族的人;刘备一直能平等地对待和恰当地使用荆襄、巴蜀两大集团中的精英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