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只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这个人永远都只是可怜的众生,生生世世流转生死,都在做众生,老众生。要知道老众生不是说年纪老,无量无量劫流转生死,一直在做众生,就未曾解脱也不会起心想去求解脱。那你就只能够生生世世,依赖佛菩萨的这个护佑,只会祈祷佛菩萨的护佑,自己不知道发菩提心,不知道向佛菩萨学习,只会求佛菩萨保佑,这个样子呢,生生世世都是可怜的,生生世世都是痛苦的。所以说是老众生。
你看我们,释迦牟尼佛做凡夫的时候,我们也是凡夫,现在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了。并且来说,释迦牟尼佛已经成佛多少次了,示现成佛多少次了,八千次了,释迦牟尼佛到娑婆世界来示现成佛,就已经八千次了。《梵网经》上说,“累吾化身八千返,为汝说法四九年。”释迦牟尼佛就是说,我已经啊,尘点劫以前早已成佛了,在娑婆世界来示现成佛,都已经示现了八千次了。就这一次示现成佛呢,都是为众生啦,转妙法轮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
你看佛陀已经成佛了。他无量无量劫以前,跟我们一样也是众生,但是他已经早就成佛,已经示现八千次了,我们还在做众生,你看这个就是一直在原地踏步,真的是老众生了。所以要有惭愧心,要有“见贤思齐”的心,要有精进心,要发菩提心。
所以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真正行菩萨道的人,一个真正修学普贤行愿法门的人,他要想成佛的话,众生对他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因为成佛要建立在度众生的基础之上,离开了众生就不能成佛。最初的发心、中间的修行,都要以众生,作为所缘的对象,才能够圆修圆证;最后成佛呢,也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教化众生。
所以如果你要想速成佛道,你就选择众生对你十分重要。如果你愿意生生世世永远做众生,一辈子做老众生,做下去的话呢,乃至于生生世世都做众生的话呢,生生世世在六道里面轮回流转的话呢,那么佛菩萨对你呢,就很重要。你是选择早成佛道呢?还是永远当众生呢?
所以我们要真正地“恒顺众生”,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呢,我们对于普贤行愿的“恒顺众生”,就有更深的体悟。
【善舅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
普贤菩萨就开示善财童子和诸大菩萨,同时也是开示我们说,你们对于“恒顺众生”这个义理,要这样子深入地去体悟、去认识、去理解。
【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所以呢,“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要对众生有平等心,才能够真正地有大慈悲心。如果你没有平等心呢,你那个不是大慈悲,你那个是感情。
打个比方,你看一个老居士,她儿子要做手术了,她就很急,跪在观世音菩萨面前说,“观世音菩萨呀,这个业障、这个灾难、这个病苦,为什么会降临到我儿子头上哦?如果菩萨能够帮助,能够让他尽快好起来的话,他的病苦我愿意代他受。”
这个是不是慈悲心啊?是母亲对于儿女的关爱,但是还是一种感情。为什么?因为没有平等心。如果另一个不是她儿子,随便医院里面哪一个病人,她能不能这样子去观音菩萨面前发愿啦?不能够。所以呢,“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
那我们修学普贤行愿法门的人,因为知道一切众生的本性都是佛,皆有佛性,众生法界也好,佛法界也好,都是由一真法界不生不灭的真心变现出来的,所以就有平等心了。因为当相即道啊,即事而真,透过外在的事相呢,见到了不生不灭的真心,所以他有平等心了。真心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唯此一真实的,是平等平等的。
因为修普贤行,所以能够于众生心平等;因为心平等了,所以才能够真正地成就圆满大悲。所以我们学习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的大愿行,是大乘修行者最重要的修行法要。只有随顺众生,才能够使菩提心真实地生起来;已经生起,也才能够透过“恒顺众生”,让菩提心稳固增长。这样子呢,大乘行者才能成就。
所以说要修行成佛,要念念不忘众生。佛光山有四个工作的信条:就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希望”。这个应该是我们每个佛弟子做事的、帮助众生的信条,这个也就是随顺众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能够随时随地准备为众生服务,随时随地无私无我地利他,不带任何的私心杂念,那么这个人就是菩萨。
但是一般的凡夫去利益其他人,他不是无私无我的。他虽然很热情,但是他是另外有目的的。比方说,你看我们通常到宾馆里去也好,到其他的地方去也好,那些服务员都会很热情地走过来问你,“请问你有什么需要啊?需要我帮你做一些什么啊?”看起来好像是很热情,但是没有平等心。你看你在宾馆里面能够听到这个话,你在商场里面能够听到这个话,你走在马路上为什么听不到呢?因为在宾馆也好,在商场也好,他是为了挣你的钱,所以才对你热情。如果一个乞丐跑到宾馆门前,多站一下的话,那个服务员一定就会板起面孔赶他走的。这个就不是“恒顺众生”,这样子的话,是因为他另外有世俗的目的。
所以我们要完全地无我利他,没有条件地,无条件地以大慈悲心去救度众生。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利益众生才能成就自己。另一个方面,我们知道怎么样?同体大悲。一切众生与我都是同一真性,所以我们“恒顺众生”,就是恒顺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如自性。我们对众生起分别心,就是破坏,就是染污,蒙蔽自己的真心本性;我们一起分别,我们对众生一起分别的时候,我们真如自性的清净光明就显发不出来了。所以从这个层面,我们来更深地体悟“恒顺众生”。
当然,“恒顺众生”也要有原则,是顺着众生的善性,帮助他们解脱。所以“恒顺众生”是建立在能够给他们带来安乐和解脱,这么一个前提下,去慈悲他们、去帮助他们。如果是众生的劣根性呢?我们要能够善巧方便转化他,让他断恶修善。
打个比方,你说“恒顺众生”,有些人说,噢,在家里面有人打麻将,三缺一,叫你去参加了,那这个也能够给另外三个人带来快乐,你是不是去“恒顺众生”呢?肯定不是。
因为这种快乐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浪费时间,光阴虚掷,岁月空抛。所以“恒顺众生”,是建立在能够给他得到解脱,是顺着解脱的方向去帮助他、去加持他,这样的前提下,去“恒顺众生”。“恒顺众生”也就能够增长我们的大悲心,也就能够圆成我们的大悲心,以大悲心“恒顺众生”,就是供养如来,“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结示无尽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个就是作一个结示无尽。因为我们的真心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普贤行门也是尽虚空遍法界的。时间上来说,是尽未来际无有穷尽的。所以我们修“恒顺众生”,就需要转我爱执为他爱执,改变过去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转变,转为以众生为中心。这样子地来为众生的利乐去服务。“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只有这样子才能够与普贤行的精神相应,才是真正地“恒顺众生”。
一般的人,对于“恒顺众生”,就很难做得到。我们一般的凡夫因为有我执,所以往往不知不觉就以自我为中心,最关心的还是自己,所以要“恒顺众生”就很难。因为有我执,所以凡夫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随顺我,自己就不愿意去随顺别人,总是希望人家来关心我,自己很少主动地去想对方的需要,这样就是众生。
所以有情众生因为有我执,所以不知不觉就会以自我为中心,他这种强烈的我执,就遮住了同情心、理解心、宽容心。所以人与人的关系,人际关系就难以和谐,总有摩擦。知见为火,各有各的执著,各有各的知见,所以就容易生摩擦,一生摩擦就有火了。
你看那个现在的离婚率也比较高,为什么会离婚呢?因为各有我执,大家都有我执,我有我的观点,你有你的看法,然后大家就吵了。这个做妻子的,总是希望丈夫能够顺从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就是“妻管严”。
你看佛陀(释迦牟尼佛),他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难陀,难陀他老婆就很厉害,叫做孙陀利,这个情执就很重。孙陀利一般就不准难陀出去,如果难陀要出去办事,他们就有一个约定,要出去之前呢,孙陀利就会在他衣服上面吐一口口水,告诉他口水没有干之前,你必须要回来。这个样很糟糕,这个还是执著心很重,还是一个情执,一个我执。
那么如果那个丈夫也有一个很强烈的我执的话,有一个大男子主义的话,这样子的夫妻在一起生活,那就肯定要经常吵架了。因为都有强烈的我执,只知道要求对方尊重自己,顺从自己了。所以一个人呢,如果自我意识很强,个人主义很强的话,他的人际关系,家庭关系就很难和谐。
所以我们透过学习普贤行愿法门,最起码呢,最基本的利益,就是应该说我们要去随顺别人。虽然一开始可能很勉强,或者很难受,或者觉得很委屈,但是这种难受啊,才是我们真正修行的开始。不是说你跪在那里,念念阿弥陀佛,拜几拜就好了。
所以修行人首先要学会容忍,要学会吃苦,不是说物质上,不一定是物质上吃苦;就是说,要能够向自己的烦恼执著,向自己的个人主义,向自己的我执开战,贪瞋痴三毒是我不共的仇敌。这样子呢,才能够真正做到“恒顺众生”,才能够真正做到“平等饶益一切众生”。这样子才是真正的供养诸佛,真正的法供养,才能够令诸佛生欢喜。令诸佛生欢喜是因为,第一个方面,佛陀在因地,也是因为从同体大悲心里面,生出大菩提心来,彻底地觉悟了;因为菩提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是诸佛成佛的光明大道,我们今天也能够如是行,沿着佛陀的足迹走下去,所以一定成佛。我们能成佛啊,顺着解脱道的方向走,所以诸佛生欢喜。所以“恒顺众生”,就是顺着解脱道的方向走,令诸佛生欢喜。
并且佛说,佛看一切众生都是比父母亲看待独生子女更重要。所以我们能够“恒顺众生”,就是把一切众生都置于解脱道上来,所以诸佛生欢喜。
普皆回向愿
底下是第十种行愿“普皆回向”。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
“普皆回向”,普皆,就是把前面的九门的功德,从最初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乃至于“恒顺众生”,这九门功德,我们都作回向。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把这个功德回转过来,趣向哪里呢?趣向三个地方。趣向众生,是回自向他,所以就说回向众生。所以回向一定要包括三个方面,这个是很关键的。有三个方面呢,你这个回向就是圆满的回向文。
第一个是回向众生,是回自向他。
第二个是回向菩提,菩提就是佛了,回向成佛,菩提就是觉,觉就是佛了,回向成佛是回因向果。
第三个是回向真如实际,这个就是回事向理。
这三个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这三个,只有具足了这三个呢,我们才能够圆满成佛。为什么?第一个,我们要成佛就要发菩提心,就要上求佛道,这个是回因向果;就要下度众生,这个是回自向他。我们要度众生,要成佛道,但是不要执著于度众生成佛道的相,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何去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度众生而无度众生的相,成佛而无成佛的相呢?就必须要回事向理。我们做每一件修行,虽然修,我们心呢,不要执著于它这个事相上的功德,而要回事向理,回这个度众生的妙行,回这个成佛道的修行,这个事回到哪里?回向到不生不灭的真如性海里面去,这个是回事向理。
所以这个三个是三而一,一而三,不可分离的,是至关重要的。回向如果能够包括三方面,这个回向是最圆满的回向。并且来说呢,回向的功用是什么?通过回向,我们的功德不会被破坏。凡夫众生的功德如果不作回向呢?“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一念瞋恨心一起来呢,以前修行辛辛苦苦啊,累劫勤苦所修的功德呢,给这个瞋恚火烧坏了。好像有种子,你没有把它保存起来,收藏起来,一旦一起大火,种子就烧焦了。种子烧焦以后,就不能发芽,不能成长结果了。所以要回向。
再一个,要回向是因为什么?因为我们透过回向,可以将功德扩到无量无边。就好像一滴水,你要想让它不干的话呢?放到大海里面,这滴水永远都不会干涸。同样的我们修行,乃至于一毫之善,如果能够回向的话,都能够变成尽虚空、遍法界,就成为广大的善,就成为成佛的资粮。所以一定要作回向。
好像我们吹法螺,小小的,小小的声音,小小的气流,进入这个法螺里面的话呢,声音能够传到很远很远。我们作回向呢,也是如此。我们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就都能够成为我们圆满成佛的资粮。
所以我们第十愿“普皆回向”,还有一个功用就是什么?破除法我执。前面的第九“恒顺众生”是破除人我执;“普皆回向”是破除法我执。也就是说我们前面的九愿,所有的功德我统统回向。我心里面一丝一毫,我都不执著,我都不沾染,我的心才真正清净,我的心才真正断尽法我执,断人我执,断法我执,肯定成就啊。
有些人没有理解“普皆回向”这个愿力,没有明白所以他不敢回向,他要老是诵完经以后,他只是回向自己,回向我身体健康,回向我儿子考上大学,他不敢说回向给一切众生。他有一个错误的观念,他认为说,如果我回向了的话,我自己功德就白白地送给人家了,我自己没有了。所以不敢作大回向,只敢作小回向。其实就错掉了,你知道吗?错掉了!
这个回向,要心量广大,要具足这个三个方面。功德回向很重要,你不要错误地认为,这个功德回向给人家了,我自己没有了,你搞错掉了,不是的。不是说好像分苹果一样,你只有三个苹果,你分了两个给人家,自己只有一个了,不是那一回事。不是说你给人家一个,你就少一个,不是的。
功德,它是透过回向,就更加增长,更加广大,为什么?因为功,是自己修行的功夫;德呢,是收获。我透过自己的戒定慧的修行,所得到的收获,所得到的成就,是人家拿不去的;你送给人家,人家也收不到的。这是功德。
那么福德呢?它可以送人。打个比方,你有一百万存款,你送五十万给另外一个人,这个嘛是可以的。你有两套房子,你送一套给人家住,那么你给他受用,他也是可以受用的。
但是功德呢?你没有办法送人。因为功德就是戒定慧。但是功德它可以回向,透过回向,可以拓宽我们的心量;透过回向呢,回自向他,好像人家在黑暗的房子里面,我在阳光底下,他无法出来的话,我拿一面镜子照着他,把阳光折射过去,反射过去,那么他也能够得到光明的加被。
同样的呢,他没有信佛法,我回向给他,也给他种一个种子,渐渐地能成熟,他也能够尝到佛法的甘露法乳,所以可以回向。那么尝到佛法的甘露法乳,我自己的功德有没有减少呢?没有减少,一丝一毫都没有减少,而且更加扩大了,更加增长了,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