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钟吕丹道经典译解
2549100000044

第44章 回光差谬

原文:

祖师曰:

诸子工夫渐渐纯熟。然枯木岩前错路多,正要细细开示。此中消息,身到方知——吾今则可以言矣。

吾宗与禅学不同,有一步一步证验。请先言其差别处,然后再言证验。

宗旨将行之际,预作方便,勿多用心,放教活泼泼地,令气和心适,然后入静。

译文:

祖师说:

各位的功夫逐渐纯熟了。不过,俗话说:枯木岩前错路多,还要细细地给大家阐述清楚。回光的火候和妙用,只有真正实修了才能知道——我现在可以详细说说。

道家修炼的方法与禅学不同,有一步方法就有一步的验证。请允许我先讲差异之处,然后再谈验证。

在修炼《宗旨》的时候,预先要作好准备,不要多用心想事,使心神活泼轻松,让气息平和,心神恬适,然后再静坐。

疏解:

修炼丹道的每一步都是可以证验的。证验的方法之一就是回光。如果对回光的认识和理解有偏差,甚至是错误,那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证验,或者说证验正确的结果。所以,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回光是非常重要的。

原文:

静时正要得机得窍,不可坐在无事甲里。万缘放下之中,惺惺自若也,又不可著意承当。惺惺不昧之中,放下自若也,又不可堕于蕴界。所谓蕴界者,乃五阴魔用事。

译文:

入静的正要是识得机关、获得玄窍,而不能像是坐在一个无所事事的硬壳里。在放下一切思虑之中,心神依然要和平常一样的清醒,但又不能着意专注,而是若有若无。在清醒而不糊涂之中,轻松自如地放下万念,但又不能放任自流,以致堕入蕴界。所谓“蕴界”,是指色(形象)、受(感觉)、想(意象)、行(意志)、识(意识)五种阴魔的活动。

疏解:

入静几乎是所有静功修行的首要问题。由于各自对静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要求也是千差万别。总体上讲,静分三种:声静、身静、心静。声静是指周围的环境要安静,尽可能地避免外界声音的干扰;身静是指身体要尽可能地放松,避免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心静是指情绪稳定、愉快,心态平淡、冷静。静坐的要求是:“声静不如身静,身静不如心静”。意思是不管外界是否有声音的干扰,修炼者都要把身体调整到很轻松的状态下,做到心要静。在“引仙法”的“收心静坐”中,就是通过盘坐、静坐、收心静坐等的练习,达到在心静的状态下收心静坐。

原文:

如一般入定,而槁木死灰之意多,大地阳春之意少——此则落阴界。其气冷,其息沉,且有计多寒衰景象。久之便堕木石,又不可随于万缘。如一入静,而无端众给忽至,欲却之,不能;随之,反觉顺适。此名“主为奴役”。久之落于色欲界。上者生人,下者生狸奴中,若狐仙是也。彼在名山中,亦自受用。风月花果,琪树瑶草,三五百年受用去,多至数千年,然极尽还生诸趣中。

此数者,皆差路也。差路既知,然后可求证验。

译文:

有人入定的时候,神炁的状态如同槁木死灰的多,如同大地阳春的少——这就是落在了阴界。他的气是冷的,他的息是沉的,里面还有许多寒哀景象。照这样修炼下去,日子长了就变成像木头和石头一样,但又不能追随万缘。如果在静坐时,无缘无故地各种思绪纷纷来临,想消除它们又消除不掉;听任它们来来往往,反而觉得顺当舒适。这种情况叫作“主为奴役”。照这样修炼下去,日子长了就落入色欲界中。好一点的还是做人,不好的就做动物了,比如说像狐仙一样。它能在名山之中,也还算享福。那些风月花果,奇树异草,能够享用三五百年,寿命长的可以到几千年。但到头来,还是要进入生死轮回,回到充满诸趣的世界里来。

以上说的几种,都是差路。知道了差路,然后就可以谈到验证了。

疏解:

入定的本质是后天的意识基本或完全消失、停止的状态。进一步分析,入定又分两种情况:第一,识神已静,元神未生。表现在后天的意识没有了,先天的元炁没有生机,元神没有元炁的依托不能显现。这就是枯寂静坐。第二,识神已静,元神生化。表现在后天的意识没有了,先天的元炁充满着生机,并进行着不同层次的炼化和运行,形成身体内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元神也呈现出各种炁化的景象,依此形成了证验的依据或标准。

本章要点

回光是证验丹道成就的方法之一。如果对回光的认识和理解有偏差,甚至是错误的,那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证验,或者说证验正确的结果。所以,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回光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避免回光差谬,主要把握两点:入静和入定。

回光的前提是入静。入静的正要是识得机关、获得玄窍,而不能像是坐在一个无所事事的硬壳里。在放下一切思虑之中,心神依然要和平常一样的清醒,但又不能着意专注,而是若有若无。在清醒而不糊涂之中,轻松自如地放下万念,但又不能放任自流,以致堕入蕴界。所谓“蕴界”,是指色(形象)、受(感觉)、想(意象)、行(意志)、识(意识)五种阴魔的活动。入静几乎是所有静功修行的首要问题。由于各自对静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要求也是千差万别。总体上讲,静分三种:声静、身静、心静。声静是指周围的环境要安静,尽可能地避免外界声音的干扰;身静是指身体要尽可能地放松,避免任何不舒服的感觉;心静是指情绪稳定、愉快,心态平淡、冷静。静坐的要求是:“声静不如身静,身静不如心静”。意思是不管外界是否有声音的干扰,修炼者都要把身体调整到很轻松的状态下,做到心要静,这是一个自我静化的过程。

入静之后很容易进入入定状态。入定的本质是后天的意识基本或完全消失、停止的状态。进一步分析,入定又分两种情况:第一,识神已静,元神未生。表现在后天的意识没有了,先天的元炁没有生机,元神没有元炁的依托不能显现。这就是枯寂静坐。第二,识神已静,元神生化。表现在后天的意识没有了,先天的元炁充满着生机,并进行着不同层次的炼化和运行,形成身体内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元神也呈现出各种炁化的景象,依此形成了证验的依据或标准。

本章只是提出了“回光差谬”的概念和部分现象,远不是它的全部。运用回光证验元炁元神炼化的结果,本来是丹道中很正常的程序。由于对证验的方式——回光、证验的对象——元炁元神存在着认识或理解上的差异,必然要影响到证验的结果,导致后学者误入歧途,执迷难悟,事与愿违,有损圣意。只有深入地把《宗旨》和《灵宝毕法》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全面地认识“回光差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