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钟吕丹道经典译解
2549100000026

第26章 小乘安乐延年法四门(1)

第一匹配阴阳

原文:

《玉书》曰:“大道无形,视听不可以见闻;大道无名,度数不可以筹算。资道生形,因形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天得乾道而积气以覆于下,地得坤道而托质以载于上。覆载之间,上下相去八万四千里。气质不能相交。天以乾索坤而还于地中,其阳负阴而上升;地以坤索乾而还于天中,其阴抱阳而下降。一升一降运于道,所以天地长久。”

译文:

《玉书》说:“大道是无形的,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是看不见、听不着的;大道是无名的,用度量、数量是不能衡量、计算的。凭借道的生化产成了形,因为形的产生才得以确立名称,名称中最大的是天地。天得乾道,积累了气从上向下覆盖;地得坤道,依托着质从下往上承载。覆盖与承载之间,上下相距八万四千里。气与质不能直接相交。天用乾索取坤,就下降在地,其阳气负载着阴气上升;地用坤索取乾,就上升到天,其阴气怀抱着阳气下降。这一升一降运行着大道,所以,能够天地长久。”

疏解:

从大道角度说明“匹配阴阳”:

修炼《灵宝毕法》,已经把人定位在了天地之间,超越了人们已经习惯的环境。人要在天地之中不断地炼化自我、超越自我,首先要认识天地。天地是人类生存的大环境。

第一,大道无形无名,天地有形有名,大道生化天地,天地之间蕴藏大道。“匹配阴阳”,即有形与无形相匹配。

第二,天得乾道,积气覆下;地得坤道,托质载上。天地运行内含大道。“匹配阴阳”,即乾道与坤道相匹配。

第三,天地气质不能直接相交,然乾坤互索,阴阳升降,相交天地,大道运行,所以天地长久。阳升与阴降相匹配。

所以,“匹配阴阳”,即匹配天地与大道。

原文:

《真源》曰:“天地之间,亲乎上者为阳,自上而下四万二千里,乃曰阳位;亲乎下者为阴,自下而上四万二千里,乃曰阴位。既有形名,难逃度数。且一岁者,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岁。

一岁以冬至节为始,是时也,地中阳升,凡一气十五日,上升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阳升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阳升共四万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阳合阴位,是时阴中阳半,其气为温,而时当春分之节也。过此,阳升而入阳位,方曰得气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后,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节阳升,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天,乃阳中有阳,其气热,积阳生阴,一阴生于二阳之中。

自夏至之节为始,是时也,天中阴降。凡一气十五日,下降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阴降共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阴降共四万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而阴交阳位,是时阳中阴半,其气为凉,而时当秋分之节也。过此,阴降而入阴位,方曰得气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后,四十五冬至,冬至之节阴降,通前计八万四千里以到地,乃阴中有阴,其气寒,积阴生阳,一阳生于二阴之中。

自冬至之后,一阳复生,如前运行不已,周而复始,不失于道。冬至阳生,上升而还天,夏至阴生,下降而还地。夏至阳升到天,而一阴来至;冬至阴降到地,而一阳来至,故曰夏至、冬至。阳升于上,过春分而入阳位,以离阴位;阴降于下,过秋分而入阴位,以离阳位,故曰春分、秋分。凡冬至阳升之后,自上而下,非无阴降也,所降之阴乃阳中之余阴,止于阳位中消散而已,纵使下降得位,与阳升相遇,其气绝矣;凡夏至阴降之后,自下而上,非无阳升也,所升之阳乃阴中之余阳,止于阴位中消散而已,纵使上升得位,与阴降相遇,其气绝矣。

阴阳升降,上下不出于八万四千里,往来难逃于三百六十日,即温凉寒热之四气而识阴阳,即阳升阴降之八节而知天地。以天机测之,庶达天道之绪馀。若以口耳之学,较量于天地之道,安得筹算而知之乎?”

译文:

《真源》说:“在天地之间,靠近上面的为阳,从上往下四万二千里的空间称为阳位;靠近下面的为阴,从下往上四万二千里的空间称为阴位。既然有了形态和名称,就免不了用数字来衡量、计算。一年可以分为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为一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三气为一节,二节为一时,四时为一年。

一年以冬至为开始,这时,地中的阳气开始上升,一气十五日中,阳气上升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阳气上升共计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阳气上升共计四万二千里,正好到达天地的中间,而且阳气合于阴位,这时,阴气中阳气占了一半,其气为温,天时应当是春分。此后,阳气上升进入阳位,才称为得气而升。如此上升四十五日为立夏。立夏之后,再上升四十五日为夏至。阳气升到夏至,累计上升八万四千里到达了天,此时是阳中有阳,其气为热,积阳生阴,一阴生于二阳之中为离卦。

从夏至开始,这时,天中的阴气开始下降,一气十五日中,阴气下降七千里。三气为一节,一节四十五日,阴气下降共计二万一千里。二节为一时,一时九十日,阴气下降共计四万二千里,正好达到天地的中间,而且阴气交于阳位,这时,阳气中阴气占了一半,其气为凉,天时应当是秋分。此后,阴气下降进入阴位,才称为得气而降。如此下降四十五日为立冬。立冬之后,再下降四十五为冬至。阴气降到冬至,累计下降八万四千里到达了地,此时是阴中有阴,其气为寒,积阴生阳,一阳生于二阴之中为坎卦。

从冬至之后,一阳开始复生,如同前面描述的,运行不止,周而复始,不失于大道。冬至以后阳气生成,上升到达天,夏至以后阴气生成,下降到达地。夏至阳气升到天时,阳中生有一阴;冬至阴气降到地时,阴中生有一阳,所以称为夏至、冬至。阳气上升时,经过春分后进入阳位,离开了阴位;阴气下降时,经过秋分后进入阴位,离开了阳位,所以称为春分、秋分。冬至阳气上升之后,从上往下,不是没有阴气下降,所降的阴气是阳气中遗留的阴气,在阳位中就消散而尽了,纵使有所下降,与上升的阳气相遇,其阴气也就微不足道了;夏至阴气下降之后,从下往上,不是没有阳气上升,所升的阳气是阴气中遗留的阳气,在阴位中就消散而尽了,纵使有所上升,与下降的阴气相遇,其阳气也就微不足道了。

阴气阳气的升降,上下不超出八万四千里,往来不超过三百六十日,在温、凉、寒、热的四气中认识阴气和阳气,在阳升阴降的八节中认知天地。用天机来衡量,这只是天道中的一点点,如果只凭借人的口说耳听,来比较、衡量天地之道,怎么能够通过度量、计算来知道它呢?”

疏解:

从天地说明“匹配阴阳”:

从空间、时间、能量三个方面认识天地:

从空间方面讲,上为天,下为地,天地之间相距八万四千里。上面的四万二千里的空间称为阳位,下面的四万二千里的空间称为阴位。阳位与阴位相匹配。

从时间方面讲,一年分为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其春夏秋冬、昼夜交替导致的温凉寒热相匹配。

从能量方面讲,在一年四季中,天地的运行导致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以及阴中之阳气、阳中之阴气都在有规律地变化着。阴气与阳气相匹配,阴中之阳气与阳中之阴气相匹配。

所以,“匹配阴阳”,即匹配天地之间的时间、空间和能量。

原文:

《比喻》曰:“道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别求于道,人同天地,以心比天,以肾比地,肝为阳位,肺为阴位。心肾相去八寸四分,其天地覆载之间比也。气比阳而液比阴。子午之时,比夏至、冬至之节。卯酉之时,比春分、秋分之节①。以一日比一年,以一日用八卦,时比八节,子时肾中气生,卯时气到肝,肝为阳,其气旺,阳升以入阳位,春分之比也。午时气到心,积气生液,夏至阳升到天而阴生之比也。午时心中液生,酉时液到肺,肺为阴,其液盛,阴降以入阴位,秋分之比也,子时液到肾,积液生气,冬至阴降到地而阳生之比也。周而复始,日月循环,无损无亏,自可延年。”

注释:

(1)子时、卯时、午时、酉时:用十二地支代表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子时为23——1时,卯时为5——7时,午时为11——13时,酉时为17——19时。

译文:

《比喻》说:“大道生育了万物,天地是万物中最大的,人是万物中最灵的。人追求大道时,把人要等同于天地,以心比天,以肾比地,肝为阳位,肺为阴位。心肾相距八寸四分,它可以比喻天地覆载之间。用气比喻阳气,用液比喻阴气。用子时和午时比喻夏至和冬至。用卯时和酉时比喻春分和秋分。用人的一日比喻天地的一年,把一日用八卦来表示,时间像天时那样分为八节。子时肾中气生,卯时气到肝,肝为阳位,肝气旺盛,阳气上升进入阳位,可以比喻为春分。午时气到心,积气生液,可以比喻为夏至阳气上升到天,阴气初生。午时心中液生,酉时液到肺,肺为阴位,肺液旺盛,阴气下降进入阴位,可以比喻为秋分。子时液到肾,积液生气,可以比喻为冬至阴气下降到地,阳气初生。如此周而复始,日月循环,没有损失,没有亏缺,自然可以延年。”

疏解:

从人体说明“匹配阴阳”:

人体合于天地,人体类比天地,在时间、空间和能量方面达到高度和谐:

从空间方面讲,以心比天,以肾比地,肝为阳位,肺为阴位,心肾相距八寸四分。匹配阴阳,即心与肾相匹配,肝与肺相匹配。

从时间方面讲,用人的一日比喻天地的一年,把一日用八卦来表示,时间像天时那样分为四正八节。这就是丹经中所说的“攒年簇日”。匹配阴阳,即四时与四季相匹配。

从能量方面讲,子时肾中气生,卯时气到肝,午时气到心,积气生液,酉时液到肺,子时液到肾,积液生气。人体的阴阳之气,以及阴中之阳气、阳中之阴气也在有规律地变化着。遵循规律,自可延年。匹配阴阳,即五脏之气与四时之气和四季之气相匹配。

所以,“匹配阴阳”,即匹配人体内外的时间、空间和能量。

原文:

《真诀》曰:“天地之道一得之,惟人也。受形于父母,形中生形,去道愈远。自胎元气足之后,六欲七情,耗散元阳,走失真气,虽有自然之气液相生,亦不得如天地之升降,且一呼元气出,一吸元气入,接天地之气,既入不能留之,随呼而复出,本宫之气,反为天地夺之,是以气散难生液,液少难生气。当其气旺之时,日用卯卦,而于气也,多入少出,强留在腹,当时自下而升者不出,自外而入者暂住,二气相合,积而生五脏之液。还元愈多,积日累功,见验方止。”

译文:

《真诀》说:“天地之道惟有人能得到它。人的生命来源于父母,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却离大道越来越远。人出生了之后,六欲七情导致了人耗散元阳、走失真气,虽然也有自然的气液相生,但是,也不如天地之间的阴阳升降,而且,伴随着人的呼吸,一呼元气出,一吸元气入,能够接通天地之气,已经纳入的元气不能留住它,随着呼气又出去了,自身本体的元气,反过来也让天地夺去了,这样一来,人气散则难以生成液,液少则难以生成气。当天地之气旺盛的时候,每天要在卯时练功,对于呼吸来说,要多吸入少呼出,把天地之气强行留在腹中,此时,从肾中上升的气不许散出,从外面纳入的气要暂时留住,内外二气相合,积累多了就生成了五脏之液。这样,元气会越来越多,积日累月,功夫自然增长,见到验证后才能停止。”

疏解:

从修炼思路说明“匹配阴阳”:

每天,在地气上升的时候(从子时到午时)和内气上升的时候(从肾到心),要多吸少呼,使内外二气相合,通过不断的积累,生成五脏之液。尤其是卯时,不可不炼。

所以,“匹配阴阳”,即人体与天地相匹配、人体内气升与液降相匹配。

原文:

《道要》曰:“欲见阳公长子,须是多入少出。从他儿女相争,过时求取真的。”

此乃积气生液,积液生气,匹配气液相生之法也。行持不过一年,夺功以一岁三百日为期。旬日见验,进得饮食,而疾病消除,头目清利,而心腹空快,多力少倦,腹中时闻风雷之声,余验不可胜纪。

解曰:阳公长子者,乾索于坤,如气升而上也。儿曰气,自肾中升;女是液,自心中降。相争儿女,上下之故。积气而生液,积液而生气,匹配两停,过时自得真水也。

真解曰:此乃下手之初,于卯卦阳升气旺之时,多吸天地之正气以入,少呼自己之元气以出,使二气相合,气积而生液,液多而生气,乃匹配阴阳,气液相生之法也。

译文:

《道要》说:“要想乾索于坤,必须多入少出。气液上下升降,求得真水不难。”

这是积气生液、积液生气、匹配气液相生的方法。修炼不超过一年,取得成功以一年三百日为期限。十日就可以见到验证,进得饮食,疾病消除,头目清利,心腹空快,多力少倦,腹中时常能听到风雷之声,其余的验证不可胜纪。

解释说:阳公长子,是指乾索于坤,如气上升。儿是气,从肾中上升;女是液,从心中下降。儿女相争,是指气液上下升降。积气生液,积液生气,气液匹配完成了,自然可以得到真水。

真解说:这是下手修炼的开始,在卯时阳气上升、气旺的时候,多吸天地的正气进入体内,少呼自己的元气散出身体,使内外二气相合,气积而生液,液多而生气,这就是匹配阴阳、气液相生的方法。

疏解:

从修炼内容、目的和验证说明“匹配阴阳”:

第一、修炼内容:卯时阳气上升、气旺的时候,多吸天地的正气进入体内,少呼自己的元气散出身体。

第二、修炼目的:使内外二气相合,积气生液,积液生气,气液相生,阴阳匹配。

第三、修炼验证:进得饮食,疾病消除,头目清利,心腹空快,多力少倦,腹中时常能听到风雷之声。

综上所述,“匹配阴阳”的修炼步骤和方法:

第一、阴阳交换。呼吸聚氣氣生炁,氣炁相生天人合。

第二、阴阳匹配。内外呼吸紧配合,炁液相生天地通。

第三、阴阳归位。炁液相生常运行,生成四象先天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