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略扩张—秦惠王
秦惠王(前356年一前311年),名胭,是秦孝公的儿子,秦武王和秦昭王的父亲。
秦惠王即位不久,公子虔和公孙贾告商君造反。秦惠王使人请商君,商君不敢赴秦惠王之遨,逃回商。孝公去世前,曾向商鞅言明传国之意,商鞅拒绝,但已知孝公对自己的担优。遂与视国在秦国的使节联络,欲投魏惠王。商鞅听说惠王邀己,以为凶多吉少,仓皇逃亡封地商,召生门人,欲通过秦国的边境要塞郑(今陕西华县北)进人魏国。秦惠王见商鞅不敢赴约,反而逃尾,就命人去捉他。魏惠王听说商鞅已反,速命魏错攻秦。秦惠王听说魏军来攻,商鞅奔郑,对落形成夹击之势,便命秦军主力接战魏错,命驻郑的秦军务必杀死商鞅。魏错被秦军活捉,商鞅皿杀死。秦惠王命令车裂商鞅尸,诛灭商鞅家人。商轶在秦国执政多年,独断专行,秦国的许多天臣都很怨恨他。
秦惠王元年(前337年),秦国的邻居楚、韩、赵、蜀遣使者来咸阳贺秦惠王登基,观察秦惠王一拉行事。秦惠王二年(前336年),秦国统一发行流通商鞅主持铸造的圆形铜钱。圆形铜钱与当布片商业王国卫国的流通货币十分近似。惠文王对秦国的商业发展十分重视,对孝公时期的抑万度笼有所调整。秦惠王继续推行献公和孝公时代的攻魏事业,以打通秦国与中原的联系。秦石王五年(前333年),秦惠王任命魏国阴晋(今陕西华县东)人公孙衍为大良造,谋划攻魏事宜。辱墓王六年,魏国为避免秦与赵、楚对自己形成夹攻之势,割阴晋与秦国修好。秦惠王把阴晋改名勺宁秦,以示心中的喜悦。秦国东进中原的一颗钉子被拔除了。
魏国割阴晋与秦后,和齐国联合攻击赵国。赵肃侯决漳水灌齐魏联军,齐魏联军大败。秦惠王八年(前330年),秦国趁魏国新败,大举攻魏,虏魏将龙贾,斩首八万。经此大胜,秦国已在事实上占有了河西地,魏惠王顺水推舟把河西割给秦国,向秦国求和。魏惠王使人重金贿赂公孙衍。公孙衍说服秦惠王趁秦魏暂好之机解决西面的义渠。魏人张仪人秦,求见秦惠王,王与之谋划诸侯策略。张仪指责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此时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良机。西面的义渠是念牧民族政权,机动飘忽,短时间是很难消灭的。魏国尚有葫主根基,如缓过劲全力攻二葱礴很难对付。于是秦惠王以张仪为客卿,公孙衍人魏为相。
秦惠王九年(前329年),秦军继续猛攻魏国。秦军渡过黄河,攻取了魏国的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西)、焦(今河南三门峡西)、曲沃(今三门峡西南)等地。次年,秦国开始设置相邦,任命张仪为秦相。秦惠王派公子桑攻取魏国的蒲阳(今山西限县)。秦国在占领河西地后,想将河西地北面的上郡收归秦国,以彻底将魏国的势力赶出黄河以西。魏国由于秦国占领了焦和曲沃,这样一来,魏国的要镇陕受到极大的威胁,从而想夺回焦和曲沃。于是张仪人魏,与魏惠王商议换地事宜。魏国将孤立在黄河以西的上郡十五邑(在今天陕西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子长以南)交给了秦国。秦惠王十一年(前327年),秦国把焦和曲沃还给了魏国。
秦惠王十三年(前325年),秦惠王又命张仪攻魏,夺回了焦和曲沃,还把陕也夺了下来。从此,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土地全部被秦国夺回。秦国终于打开了通往中原的通道。魏国是一个靠掠夺为生的国家。虽然魏国本身也有农业,但魏国的人口很多,粮食产量远远满足不了本国的需要,只能靠进口。尽管李悝实行精耕细作、开展多种种植以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但也没有彻底决魏国人多地少的问题。
秦惠王更元九年(前316年),韩国大举攻秦。正在这时,宜蜀两国使者先后到秦。原来,蜀国为了战胜巴国,决定先剪除巴国的党羽直国。直国向巴国求救,但巴直联军还是被蜀国打败。直国与秦国建立过防楚联盟,于是向秦国求救。本来在巴蜀与秦国之间隔着楚国占领的汉中,楚国一直想攻人巴蜀,而直国由于地处进人巴蜀腹地的要道,把守着剑门,首当其冲,与楚国发生多次战斗,结仇很深。此次,直、巴两国危难,邻国中能够与蜀国一较高低的只有秦、楚。直侯考虑楚国与自己土地相邻,又一直想吞并自己,求楚无异于引狼人室。而秦国与巴蜀中间隔着楚国的汉中,只有一小部分土地与自己相连,战胜蜀国后势必离去。如果不走,就将陷人巴蜀和楚国汉中郡的包围。因而求秦国是风险最小的。而蜀国派使者人秦,提出与秦结为盟国,目的是为了使秦国不出兵的。
秦惠王对直蜀的要求都答应了,分别收下了两国的厚礼,让两国的使者归国。秦惠王用两国的礼物与韩国议和后,派张仪、司马错、张若、都尉墨率领秦国的精兵火速人川。秦军很快就通过了直国把守的剑门,向蜀国的都城成都进发。对于秦军的突然出现,蜀王十分吃惊。对于秦国的不守信用,蜀王十分气愤。于是,蜀王亲自领军与秦军交战。但由于秦军已过剑门天险,气势正盛,蜀王在菠萌(今四川剑阁东北)战败,被秦军杀死。张仪、司马错接着占领成都,蜀国灭亡了。张仪又借直国与巴国劳军之机,一举灭亡了巴国和直国。秦国尽收巴蜀之地。张仪和张若还主持修建了新的成都城。由于蜀王室在蜀国还有很大的影响力,于是秦惠王采用羁糜蜀国的办法,将蜀国降格为侯,任命蜀王的儿子为新的蜀侯,任命张若为蜀相,管理蜀政。对待巴国也采用了同样的办法。秦国占领巴蜀后,掉头痛击韩国。
插在秦国本土和巴蜀之间的楚国汉中郡直接威胁秦国人蜀的要道,成了秦国必须要拔掉的钉子。
秦惠王在公元前312年联合韩魏攻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占领汉中。秦惠王命魏章率领公子疾、甘茂在丹阳(今河南西峡以西、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占领了汉中,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蜀的威胁。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大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
义渠是匈奴的一个分支.是当时秦国在西北部最强大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义渠占有今天的陕西北部、甘肃中北部和宁夏等地。义渠凭借骑兵特有的机动性对秦国的边境进行劫掠,甚至曾经侵人到秦国的洛河流域。正是义渠的巨大危害性和破坏性,才使公孙衍能够说动秦惠王暂停攻魏而转为攻义渠。秦国对付义渠这些游牧民族的办法主要是烧荒,很有效果。游牧民族不敢靠近牧草被烧光的秦国边境,以避免大批马牛羊被饿死。秦惠王七年,义渠发生内乱,秦派庶长操趁其自相残杀,平定了义渠。义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秦惠王十一年(前327年),秦国在义渠设县,义渠称臣。秦惠王更元十年(前315年),秦伐取义渠二十五城。秦国在西北地区占有了大片的优良牧场。
在张仪以前,秦国没有设过单独的相,只有将相和一的大良造。大良造主管军、政、民,权力很大,是对君权的一个巨大威胁。尤其是在商鞅担任大良造后,更是重权在握。秦惠王即位后,就开始对大良造进行分权。秦惠王十年(前328年),秦国开始设立相邦,张仪为秦第一任相邦。这样,就把大良造原来的相权剥离出来,使大良造成了最高军职的专称。由于秦惠王勤于政事,亲自主持秦国的大局,剥夺了许多宰相的权力,秦国的相邦一职实际上只相当于外相。
秦惠王用了大量的外籍能臣,其中以魏国人为最多。魏国是一个盛产外交家和军事家的国家,张仪、公孙衍、魏章、司马错更是其中的佼佼者。由于秦惠王上任后首要任务是打通秦国通往中原的道路,对手就是魏国。于是秦惠王重用知己知彼的公孙衍和张仪,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而且,秦惠王在公孙衍和张仪之间有意的制造了一些矛盾,使这两个魏国人成了死敌,从秦国国内一直打到了国际舞台上。
魏章就是当初商鞅诈取的公子魏昂。魏章在魏时就已经是名满华夏的名将。商鞅知道,如果凭战场上的真功夫,秦军肯定不是魏章的对手。要想战胜魏章,只能靠诈取。魏章被俘后,得到了秦孝公的热情接见。当时秦国由商鞅独掌朝政,朝中能人不多。孝公有意留魏章在秦,魏章在听说家人由于自己丧师辱国而被法办后,也就留在了秦国。秦惠王对魏章是十分器重的,在攻楚战争中,公子疾和甘茂两位秦国的重臣被作为魏章的助手使用,足可以看出魏章在秦惠王心里的位置。而魏章也不负秦惠王的厚望,连败齐楚名将,夺取了战略要地汉中。
司马错更是历经惠王、武王、昭王的三朝元老,在伐蜀、楚、魏、韩的战争中立有大功。
楚人甘茂、异母弟公子疾也是秦惠王的重臣,在武王朝还当上了左右相。惠王朝的大批能臣造就了惠王朝的辉煌,也反映了秦惠王的识人驭人的本领。秦惠王即位后的第一个对手就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秦国的法治建设已基本成功,倒是独掌大权的商鞅的存在成了秦国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胁。秦国的法治建设是靠强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说的霸术。在法治建设完成后,秦国有两个人是双重性质的,秦惠王和商鞅。他们由于拥有巨大的权力,既是法治的最强维护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征只能是一个人。商鞅的悲剧根源就在这里。就算秦孝公没有暗示,秦惠王也要除掉商鞅。像商鞅这种人,秦国不用,也必然是不会让别国来用的。秦惠王在除掉商鞅后,以商鞅造反查无实证,公子虔和公孙贾纯属陷害为由,顺手除掉了二人及其他们的大童党羽。秦孝公没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王出色地完成了。
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惠王派出两路大军分别进攻齐国本土和在燕国的齐军,以支持自己的女儿易王后和外孙燕昭王。在两路大军获胜后,秦惠王派自己喜爱的儿子公子理人燕为质。
公元前311年,秦国的第一位王秦惠王去世了,在位二十七年。太子荡即位,荡就是秦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