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再一次仔细的打量了一番潘向东:1.75m左右的个头,略显瘦,看上去不会超过130斤,长脸,小眼睛,单眼皮,高鼻梁。手较白嫩,也很修长,三七分的头发梳的稍欠整齐,感觉上是个文静的人。居然敢深夜带个护士开刀,还是局部麻醉!一股敬仰之意油然而生!
正好,潘向东回过头来,对着16床的一个小病人说道;“小朋友,你今天就可以出院了,明天上学去,马上初三了,脱课脱不起啊!”
家属应该是孩子妈,答道;“是啊,是啊,明年考高中了,现在他们已经上课了啊。”
“余医生,待会儿把线给拆了,开出院吧。”
余江赶紧翻了翻16床的病历,是一位急性阑尾炎的小孩,15岁,手术后第6天。他看了看小患者,好像不太开心,便问道;“小朋友,有什么不舒服吗?”
小朋友摇了摇头,没做声。
“孩子说伤口还有点疼呢。”母亲帮忙回答。
“哦。”潘向东故作严肃的说道。“小朋友,你要像11床的大伯学习啊,早运动,多运动,不要老是躺在床上,让你娘伺候啊。那样你恢复的才又快又好啊!”
“……”
“就这样吧,余医生,12床今天你给换个药,救治饮食。后天拆线,让他回家。不过一定要交代清楚,回家后半流质。走,隔壁去。”
余江跟着师傅来到203病房,这间病房朝南,南窗外有一颗高大的香樟树,枝繁叶茂,挡住了不少阳光,夏日里,倒也显得有些凉爽。一进去,6张床都躺满的人,有三个在打着点滴。余江翻了翻,只有三份病历啊。17、18、19床。
“潘医生来了!”一个热情的中年妇女的声音。
“梅老师,呵呵,怎么样?”
“我们俩都很好的,刀疤少许有点不舒服。给我看看吧,会发炎吧!”显得有点担心。
“好吧,你们躺下吧。”潘向东一边走向床边,一边开始介绍起余江了。“梅老师,这是余医生。是你领导余校长的公子啊,认识吧。”
“余校长的公子,听说啊。怎么到你们医院来了?”
“他想做一名外科医生!去县医院的话,可能只是在小科或者辅助科室。”
“好啊,好啊。余江吧,我小时候还抱过你呢,哈哈哈哈……”爽朗的笑声。“喔唷,肚子有点疼啊!”
“梅老师好!”余江有点不好意思。
“哦,余医生。”潘向东说道。“梅老师的家人和县医院普外科的黄主任好像有点亲戚关系。你看,她们姑嫂俩上星期把黄主任请下来了,做了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已经第10天了吧,好在她们都是单纯性胆结石,所以也没有置T形管。只是……”潘向东迟疑了一下。
“我们俩胖呗!伤口难长,是不是?”梅老师自嘲道。
“不是,不是。”潘向东说道。“梅老师也是一心为工作,你看,利用暑假手术,不影响工作啊。余江,回家要向你爸美言哦。”自然地转移了话题。
说话间,潘向东已经查看好了两人的切口。大声说道:“你们反正是公费,就再在这呆几天吧,正好把身体养养好!呵呵。”说完,就直接来到了19床。
19床是个小姑娘。余江翻开病历,原来是不小心被开水烫伤的,病历上清楚地写着:双下肢大腿前面开水深2°烫伤,面积约5%左右。实习期间,余江在县医院烫伤科呆了2周,感觉换药时烫伤病人最主要的治疗项目。可是,眼前的小患者并没有被敷上厚厚的纱布,只是在她的髋以下做了个纱布棚,方方正正的,可以清楚的看到创面上敷着薄薄的一层油一样的东西,伤口渗出液也不算多,病人也没有明显的痛苦状。
“这是传统治疗烫伤的方法,上面是蛇油,是楼下中医科胡医生教我的,看上去还不错,但愿不用植皮了……余医生,抗生素还是用点吧。”潘向东一边转着身子看伤口,一边说。
“那什么时候换药啊?”
“等创面再干燥一点的时候,你来给他涂一点吧。上药的时候要小心啊。”
“嗯。”余江没有想到这样治疗烫伤,心想:中医有这么神秘吗?
20、21、22床病人都在打折吊针,但没有病历本。余江正在疑惑时,潘向东说道;“我们这里没有观察室,所以晚上来补液的病人都借病区的床住。不急,这些病人带回我再来查一下。还有两个手术病人,在204,男病房。”
刚进门,潘向东很快走到了23床。那是为憔悴的老人,70岁以上了吧。就穿着病员服,一动不动躺在床上。潘向东直接退下他的裤子,见右侧腹股沟上也盖着一块纱布,同样很干净。打开纱布,缝线仍在。
“他是我一名远方亲戚,孤寡老人,疝气好多年了,大的时候档下拖着一个碗口大的疝袋。前些日子实在觉得走路不方便了,来找我了。”
“好像可以拆线了!”余江看看伤口,说道。
“疝口蛮大的,小心一点,还是再让它长两天吧。”潘说。
“嗯。”余江应着,一点也没有拿书上的具体时间来比较的意思,直觉潘做的就是正确的!
“老伯,再过两天,拆完线回家,别担心啊。”
没有回答,余江清楚的看到那双老眼角边有眼泪在往下掉……
“24床,你现在就出院了,待会儿到护士站那里拿点药带回家。”潘向东严厉的说道。
“我还没有好啊,潘医生。你看,我肩膀还痛着呢,腰都不能弯……”
“你啊,本来就不用住院的。大热天的吃了没事做,打架。该缝的已经缝好,该查的也已经查过。没事了。回家吧。10后到门诊拆线。”
“好好好,那你总得给我多开点药吧。潘医生。”
“药都有副作用的,多吃反而不好。”潘有点不耐烦了。
余江看了看病人头上的一圈纱布,眼睛周围还是明显泛着青紫,便接了下口:“好吧,多开点给你。以后不要再打架了。”
“谢谢新医生,反正不用我付钱的,多开点,多开点。”一副贪婪相。
里面还有两个在挂水的,没有病历,余江知道是临时观察的。正准备回身,门口有名护士在叫了;“潘主任,你们的医嘱还没有开好啊,今天液体很多的啊!”
“知道了。”潘向东赶紧回答。的确,抢救、带余江查房,一下过去了一小时多了,连常规交接班都跳过了,连余江都感觉好像补液的真不少(包括内科及临时的)。“余医生,你先去开医嘱吧,205是几个肿瘤病人来挂免疫增强剂的,我随便看看就来!你就不要去了。”
“好吧。”余江赶紧推车来到护士站。办公班的护士倒是很热心,“余医生,我们这里长期医嘱是直接开在病历上的,临时医嘱要你们医生另外用复写纸写双份的,我们再抄写在医嘱单上的。不是在大医院哦。呵呵。”说完,还顺便把夹好复写纸的医嘱本递了过来。
“哦,谢谢,知道了。”
写病历,开医嘱,填写手术审批单,记病程录,写手术记录,出院小结以及双手打结、换药,是每一个医学生实习时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就应该像吃饭用筷子那样熟练!至少余江是这么认为的!
忙碌的护士们谁也没有来注意余江,他仔细的在一本一本病历写着,同时又在医嘱本上写着,该停的停,该改的改,改续用的续用。时间、签名一样都不能少。因为小时候被父亲逼着练过一段时间的毛笔字,所以当余江把开好的所有医嘱交给办公班护士的时候,一点也没有被问东问西的,这里看不清,那里不明白的。抓紧时间,来到操作室,问了声:“对不起,换药包在那里?”
“在那边柜子里!”同样在操作的护士长顺手指了下左边的柜子。“上面有字!”连头也没有回。
“谢谢。”余江一边道谢,一边还在想:算起来这医院每周还真有5-6次手术机会啊,只是急诊的多。看样子我没事得多在医院里,才能练得到啊!
找到换药包,余江直奔202去。刚到门口,却迎面碰到刚从201(也就是干部病房)出来的潘向东。
“是换药包吗?”
“嗯,给12床换药。”
“先给我吧,我这边先用一下!”话没说完,直接拿过器械包,回201去。余江赶紧跟在后面,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201是个大套间,有四间房,两个单独的卫生间。朝南的两间每间3张床,朝北的每间2张床。每间房都有一架窗式空调。床位费是普通房间的3倍。所以一般自费病人是不愿意住的,只有有钱的或者公费的才舍得住,当然公费中超出部分还是自费。余江看见好像每间房都有人住的。便跟着潘向东径直走到了朝北的里间。
“王厂长,我来帮你换个药吧。”
“不好意思,麻烦潘主任了。”被称作王厂长的躺在病床上,旁边陪着一位中年妇女。
“程会计,不好意思,请让一下。”潘说着,来到床的右边。
因为有空调,盖着薄被。潘带上口罩,轻轻折起被子,移去揭开的纱布,暴露出右下腹麦氏切口,打开换药包,先后取出碘酒、酒精棉球,正规消毒伤口。余江看到3针缝线已经拆了,只是线口处略红,不肿。中间一针缝线的皮肤没有完全封闭长好,局部没有明显渗出。潘用镊子夹了夹,两边就粘合在一起了。然后盖上无菌纱布,粘卫生胶布时还少许紧了一下。说道“王厂长,别着急,一两天就长好了啊。放心啊。”
“唉,我们家老王那么忙,几千人的大厂子啊,是在走不开啊。”被称为程会计的女人显然带有埋怨的口气。
“不好意思了,有些人会出现这种线结反应的,肯定没有问题的,不是伤口感染!”潘答道。
所谓线结反应,就是指缝线周围出现轻微的红肿,有时皮下的小血管结扎线可能会脱落,沿伤口跑出来。余江马上想到了这点,病人肯定是把这种现象误认为切口是感染了。
“真的没有关系的,我在县医院是见过好几个的,就晚那么一两天,伤口一样长得很好的。”余江接口道。
“是吗?”程会计犹豫得问道。
“肯定是的。”余江满脸把握,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