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江一脸茫然。
潘笑道:“农村嘛,老百姓要求还是不高的,能坚持走的都会自己坚持的。不像城里面的病人,显得很娇贵!不过,也有的病人是不愿意这么做的,是少数。走吧,余医生。”
余江跟在后面,来到手术室门口。没有见到病人!
“居麻已经把他叫进去了。”潘自言自语。
当我们走进那间医护办公室,潘说:“衣服就在这里换的。拖鞋在墙边矮柜里。看来以后还是得拉个帘子。”说完就开始换起手术衣来。
余江问道:“没有固定的手术衣吧。”
“怎么,还怕你穿不下?”潘说道:“你挑那些比较新的,那是近期做的,尺寸较大。”
所谓的手术衣就是短袖贴身的衣裤,经过消毒后,外科医生穿在里面的。外面的那种需要别人帮忙穿上去的,像袍子那样的叫做隔离衣!
穿好衣服,戴好口罩、帽子,两人一前一后来到洗手间。潘问:“居麻,快麻好了吧?”
“就你着急,”居麻在大手术里回答道:“才上来多少时间啊,要还没有打呢?”
“我不是夜班吗,完了后我想回家休息了,感觉还是有点累啊。”潘辩解。
“谁不知道你辛苦啊!快把别人家带出来啊,以后你也可以省力一点!”居回答。
余江心里明白,那别人就是自己啊。
两人开始刷起手来,指蹼、甲沟都仔细的洗刷,三遍以后,潘首先去酒精桶里浸泡了。所有的动作潘都做在前面!
余江心里明白:他是想让自己做助手,顺便看看自己的基本功!
约摸过了15分钟,又是两人一前一后进入手术室,举着双手,潘在前,余在后,这时余江享受到空调的凉快了。
潘拿起卵园钳,开始皮肤消毒,常规术区碘酒、酒精消毒三遍,铺小方巾,巾钳夹住,然后铺中单,最后是大单。看着余江在那边没有反应,潘说道:“怎么不穿衣服?”
余江其实早就想穿了,只是看着居麻一会儿做着麻醉测试,一会儿又得去拿手术用的器具,来回不停,就没有好意思套衣服。
听潘这么一说,居麻倒是先回答了:“好了,余医生,你穿衣服吧!”
余江熟练地抖开衣服,双手直接插入衣袖,然后双手交叉把衣带往后递过。居麻几步走来,系好衣带!余江便开始戴手套了。
“你们俩我都是备的7.5寸的,行吗?”居说:“不行的话,我还准备了一副8寸的。”
“就7.5寸的,”余江说道:“正好,谢谢!”
差不多的时候,潘向东也开始穿衣服了。余江自觉的站到手术台的左边,开始准备常用器械、装刀片、穿备用线(说明一下,这是上台护士的工作),等潘主刀。
居麻最后一次试了一下病人的痛觉,对潘说:“没问题了。”潘点了点头!
手术开始。
潘很自信的取麦氏切口不到4cm,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见没啥出血,按皮肤切口方向,剪开腹外斜肌腱膜,顺腹内斜肌纹方向切开肌膜,用长弯钳插入肌层,钝性分开腹内斜肌级腹横肌,暴露腹膜。
余江右手拿着一把中血管钳,轻夹腹膜。潘同时也在旁夹起腹膜,确定无肠管被钳夹在内,潘用刀切开腹膜一小口,看到腹腔内明显有渗出,并伴有异味飘出,拿过吸引器,先在蒸馏水里试了一下,再伸进腹腔,吸净。然后再用剪刀剪大腹膜切口,顺势将腹膜朝两侧牵开,用小血管钳将其与大单固定,显露腹腔。
余江见切口不是很大,便拿起两把小拉钩掏了进去,分别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拉开,以最大限度的暴露腹腔。见盲肠周围还是有脓性渗出物,潘用湿纱布进去擦了擦,然后沿着结肠带寻找阑尾。只见他用一把小卵园钳轻轻提着结肠带,往下找,一会儿便用右手拿过阑尾钳,夹住,试着往外提,没有成功。便用长镊子夹着湿纱布伸进去,双手巧妙的摆弄着,钝性分离着阑尾周围疏松的粘连,不一会儿,一条又粗又肿的阑尾便暴露在切口中央,上面还覆盖着不少脓苔。
余江知道接下来就改缝扎阑尾系膜了,便把事先准备好的针线递过去,自己松掉一只拉钩,接过阑尾钳,轻轻提着,另一只手继续暴露手术视野。
潘向东用一把弯血管钳近阑尾根部穿过阑尾系膜,在分别用两把弯血管钳经过那戳孔夹住系膜,在两钳之间切断系膜,近侧系膜贯穿缝扎。然后以阑尾根部为中心,在盲肠的浆肌层连续缝了一圈,大小是刚好包埋阑尾残端。两线头留在外面!余江清楚:这是在做荷包!
最后,潘用7号线结扎阑尾根部,再离结扎线远端0.3cm出用直血管钳夹住阑尾,紧贴钳子用刀片切下阑尾,然后连刀一起放在一弯盘内。阑尾残端用碘酊,酒精消毒。
余江见势,换了把弯血管钳夹住阑尾根部的线结,推向盲肠,潘提起刚才做荷包的两根线头,缓慢收紧,直至把阑尾残端完全包埋在盲肠壁内。
重新检查腹腔,看到没有渗出,没有出血。阑尾系膜里面还有根小动脉的,再次检查了一遍,完全扎牢。余江正想关腹,潘说话了:“余江,清点一下针线和纱布吧!”
余江这才意识到,他们开刀的同时,已经把上台护士的工作也做完了,只剩下最后的清点器械纱布了!
在余江清点的同时,潘向东已经开始缝合了。余江一边数着,一边帮忙剪着线。看着余江剪线时看都不看的样子,潘问道:“余江,县医院谁带你开第一刀的啊?”
“不瞒你说,是个进修生!”
“哦?”潘有点不相信。
“真的。”余江说道:“是梅庄镇医院的。”
“做了几年外科大夫?”
“没有几年。”余说:“他家祖传中医,他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他爸爸见他喜欢开刀,便在他们那医院里给他找了个师傅,学习手术。我们挺讲的来,有天晚上,他值班,来了个急诊阑尾,他没有找到人,便把我叫上去了。后来还被黄主任说了几句,幸亏没有发生什么意外!”
“是啊,所有医院都不允许进修生带实习生的!你们违反规定啊。呵呵。”
“可是当时已经找了近1个小时了,本院医生找不到啊。”余江解释道。
“……”潘没有回答:“余江,皮肤你来缝吧。”
“哦。”这时余江已经点清了所有的物件,无误。便自己穿好皮肤针,缝了起来。
也就三针,不一会儿,便缝好了,余江对了对切缘,整齐。拿过一块酒精纱布,盖好,便开始掀去大单了。
“师兄,腹腔有这么多渗出,你为什么不放引流条啊?”余江一边做着最后的包扎伤口,一边问道。
“不知道啊,”潘说:“以前我也曾经放过,可是伤口愈合很慢,有的还感染,病人不理解还和我们吵过。后来我试着几次,化脓的、坏疽的包括穿孔的阑尾,我就尽量术中清洗,不放引流条,效果不错,非但切口如期甲类愈合,而且不需要我们经常换药!我思来想去,也不知什么原因。”
“是不是和你极力主张让病人早期下床活动有关啊?”
“可能吧。也许是农村病人体质好吧。”潘给了两个模凌两可的答案。
就在我们讲话的时候,居麻已经出去让家属准备担架了。这是,潘向东端起盛有阑尾的弯盘,来到手术室门口,几个家属焦急的问:“好了吗?”
“好了。”潘回答:“这就是切下来的阑尾,你们看,肿吧,上面还有脓苔呢。”潘用钳子翻了一下,把盘子凑近一位家属,道:“你闻闻,这就是化脓的臭味啊。”家属捂着鼻子,连连点头!
“余江,拿个小塑料袋来。”潘喊道。
余江知道是要装阑尾去做病理(当时的病理科由检验科兼着)。便向居麻要了个小标本袋,顺手拿起一把干净的钳子,来到门口。夹起阑尾,放入袋中。
“你们把病人抬到床上去吧,注意下楼梯的时候头在前,但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基本放平。听清楚了吗?”潘吩咐说。
“知道了,知道了。”回答的人很多。
“放好以后,就把这塑料袋送到检验科,不要忘了。”
“知道了,知道了。”又是很多人回答。
就在潘向东在向病人家属交代的时候。余江已经把术后医嘱都开好了。这是他看清了居麻:应该和潘向东差不多年龄,大眼,圆脸,短头发,动作不是很快,但基本不做重复的事情。
“潘主任,你不是说要吧办公室隔一下的吗?什么时候来做啊?”居问道。
“过几天吧,拿组柜子过来,更衣室朝外,办公室在里面,你看行不?”
“好的,好的。”居麻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