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及其筋膜,因分娩过度扩张使弹性减弱,且常伴有肌纤维部分断裂。如果新妈妈能在产褥期坚持做产后健身操,盆底肌有可能恢复至接近未孕状态,否则极少能恢复原状。
如果盆底肌及其筋膜发生严重断裂,造成骨盆底松弛,加之产褥期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可导致阴道壁膨出,甚至子宫脱垂。
8.子宫及子宫颈的变化
产后的子宫有一个恢复过程,大约需6周时间。
产后,新妈妈子宫的恢复过程也就是子宫的纤维恢复和子宫内膜再生的过程。由于产后子宫的收缩和恢复,使新妈妈身体内局部血液供应减少,子宫体继而逐渐缩小,新妈妈会感觉到产后痛。
分娩后,新妈妈重约1千克的子宫底位于脐下1~2横指处,之后每天下降1~2厘米。子宫颈呈现松弛、充血、水肿状态。
产后2~3天子宫内的胎盘和胎膜脱落,子宫颈部开始生长黏膜,黏膜可在1周左右完全再生。
产后1周左右,宫颈外形及内口会恢复原形;到了产后2周,子宫缩入盆底,宫颈外形及内口关闭;产后4~6周时,怀孕期间扩张的子宫会恢复到原有的状态。扩张的子宫颈部慢慢恢复正常,子宫内的输卵管及卵巢在分娩后充血,子宫功能开始恢复正常。子宫应恢复到正常大小时重约50克。
由于分娩时的挫伤,子宫颈会由未产时的圆形变成横裂口。
9.大便与小便
由于在孕期中,孕妈妈的体内会滞留大量水分,产后2~5天,这些水分会因为利尿作用加速排出。
所以到了产后,新妈妈的尿量会明显增多。
另外,由于孕期导致的输尿管显着扩张,在产后4~6周会逐渐恢复。
产后早期,新妈妈会在白天大量排尿和晚上大量出汗,以此排出孕期积存的额外体液。这样所引发的结果是,新妈妈在产后第1周就会排出2~3千克液体。
10.体温的变化产褥初期的泌乳热、剖宫产或会阴侧切术后、因创伤引起的吸热等,均可导致产后体温升高,但一般不应超过38℃,常可在24小时内自然下降。
11.体重的变化
产后,新妈妈的体重会有明显的下降,但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怀孕前的水平。
一般来说,由于胎儿的娩出、羊水的排出、部分血液的丢失,体重会减去5~6千克。此后,体重会不断减轻,恶露、汗、尿、乳汁等的排出,会让体重再下降2~3千克。怀孕期间体内储存的多余水分以及孕期体内的液体等,在这时都要排出体外。比如说,产后新妈妈会比平时生成更多的尿液,出汗也很多。
不过,新妈妈体重的下降会因其在孕期储存水分的多少不同而有所差异。孕期体重的增加、初产妇、休假时间都是影响产后体重下降的因素。
一般到了产后6个月时,大部分新妈妈会比怀孕前要胖一些。
12.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产后,新妈妈的身体将经历由于激素分泌而导致的突然而剧烈的变化。产后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妈妈是否哺乳。
随着分娩时胎儿及其附属物的娩出,新妈妈的内分泌系统从妊娠时期的状态转为哺乳状态。
胎盘娩出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突然下降,在卵巢开始分泌这些激素之前,它们一直维持低水平。如果采取母乳喂养,新妈妈体内会分泌出更多的其他激素(如泌乳素和催产素),并且保持较高水平。
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变化包括:
胎儿、胎盘产生的激素以及与维持妊娠有关的各种激素急剧减退,随之而来的是维持乳汁分泌和排出的激素有所增加。
13.血液系统的变化
在正常的分娩过程中,新妈妈会流失一定量的血。如果分娩没有伴随并发症,新妈妈平均要失去约1杯血。如果进行外阴切开术或有较大的裂伤,可能会失血更多。在产后的几周内,新妈妈可能会以恶露的形式继续失血,但新妈妈不必担心,因为在孕期时体内已经积累了额外的血液和体液,因此分娩前后的失血对于新妈妈来说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产后,新妈妈血液系统的变化一般有以下3种情况:
末梢血象
由于产后子宫的缩复和分娩时组织的损伤,使得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反应。导致产褥早期末梢血白细胞增加,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下降。一般在产后1~2周可恢复正常水平。
孕期时的贫血有可能导致新妈妈在产后继续贫血,产后出血也会导致新妈妈在产后贫血,产后72小时以内血液的稀释也有一定的影响。
血沉
产后血沉加快,一般在产后6~12周可以完全恢复。
凝血系统怀孕晚期时血小板的下降,在产褥期会很快回升,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处于高水平,凝血酶原和凝血活酶系统也会增强,这些因素都利于减少产后出血。
产褥早期时,血液仍处于高凝状态,而且下腔静脉血流缓慢,这些有可能会引起血栓。产后4周时,这种高凝状态可逐渐恢复。
14.消化系统的变化
怀孕时,胃酸减少、胃动素水平较低、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力下降,胃肠道肌张力和蠕动力减退。
到了产后,胃肠道肌张力和蠕动力,及胃酸分泌会慢慢恢复正常,最终消化功能会逐渐恢复正常,一般需要1~2周的时间。
所以说,产后的前几天,新妈妈会感觉食欲欠佳,喜欢吃流食。此外,由于产后腹壁及盆底肌肉松弛,新妈妈活动少,容易发生便秘。
15.产后全身发抖或寒战
胎儿娩出后,新妈妈有时会出现全身不可控制的抖动,有的甚至出现寒战。这并非异常现象。新妈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喝点红糖开水,这种情况一般会消失。
三、顺产新妈妈的护理
1.产后应该做的事
刚生完孩子,新妈妈往往有完全放松感,还有一点点失落感,同时又想做一些事来表示对下一代的关心,但看着幼小的宝宝却不知从何着手。
其实经过艰难的分娩后,新妈妈的身体非常疲惫,不必做很多事情。首先,自己要放松一下,按摩子宫以减少出血,稍事休息(10~15分钟)后清洗乳头,让宝宝吸吮。
护士处理完宝宝后,新妈妈就能抱他并进行早期皮肤接触(半个小时)。宝宝吸吮乳头后,新妈妈应该睡上一觉,以恢复体力。
2.会阴伤口痛怎么办
分娩时由于胎头的压迫,使新妈妈会阴部发生水肿疼痛,或由于胎头娩出时会阴部轻度擦伤,使会阴部疼痛。一般可在数日内自然消失,不必处理。
还有一种情况是,分娩时,新妈妈会阴部发生裂伤或做会阴切开缝合后,往往会感到伤口处疼痛,但不严重,坐时压迫或触摸时疼痛加重,但一般都能忍受。拆线前1~2天,因线结干燥,牵拉或摩擦时会感到牵拉痛,缝线拆除后就不痛了。如果伤口疼痛剧烈,就应想到是否有伤口感染或局部血肿发生的可能。
发生会阴血肿时,不但伤口痛,而且会有胀感。因此,新妈妈往往会感到会阴部胀痛。如果血肿过大,可引起排尿困难;血肿向后上蔓延往往引起肛门部胀痛;阴道壁发生大血肿时,胀痛可能更严重,严重的血肿可以引起新妈妈休克。治疗的方法有:小的血肿可以局部加压,观察变化;大的血肿或不断增大的血肿则应手术切开,取出血块,彻底止血后缝合,同时给予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当会阴伤口发生感染时,新妈妈常感到局部疼痛剧烈,呈跳疼或刀割样痛;伤口四周红、肿、变硬,可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并伴有低热。如有上述表现,应立即拆除缝线,以利于脓液流出。住院期间,每天给伤口换药,使用抗生素,局部还可以采用物理疗法,以助炎症早日消退。若出院时已达产后1周者,可以淋浴,这有利于创面清洁及促进愈合。
当新妈妈发生会阴伤口痛重时,不要以为伤口痛是正常现象,一定要请医生仔细检查有无感染或血肿等异常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如经检查确无异常,可给予镇痛剂,以减轻疼痛。
3.实施会阴侧切术后伤口的护理方法
有一些新妈妈在分娩时会阴被切开,这对于避免分娩时造成会阴部严重撕裂和保护胎儿头部免受太大压力有利。由于会阴部增加了一个伤口,所以,要比没有进行会阴侧切术的新妈妈更加注意会阴部的护理。
分娩后要经常注意刀口的变化情况,因为分娩时切开会阴的新妈妈,常可能出现下列异常:
伤口血肿
表现为在缝合后1~2小时刀口部位即出现严重疼痛,而且越来越重,甚至出现肛门肿胀感。此时应立即告诉医护人员,及时进行检查,可能是医生在缝合时止血不够。
对这种情况只要及时拆开缝线,清除血肿,缝扎住出血点,重新缝合伤口,则疼痛会很快消失,绝大多数可以正常愈合。
伤口感染
在产后2~3天,伤口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并可有硬结,挤压后有脓性分泌物。
遇到这种情况,应服用抗生素,并拆除缝线,以便脓液流出。
同时可采用理疗来帮助消炎,或用1∶5000的高锰酸钾温水溶液坐浴。
采取这些措施后,由于会阴部血运丰富,有较强的愈合能力,故一般1~2周即会愈合。
伤口拆线后裂开
有个别新妈妈在拆线后发生会阴伤口裂开,此时如果已经出院,应立即去医院检查处理。如果伤口组织新鲜,裂开时间短,可以在妥善消毒后立即进行第二次缝合,5天后拆线,大多可以再次长好;如果伤口组织不新鲜,且有分泌物,则不能缝合,可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并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待其局部形成瘢痕后愈合。
分娩后要注意会阴伤口的护理,使局部保持清洁。拆线后,每天可用1∶1000的新洁尔灭等消毒液冲洗两次,大便后也要冲洗1次,并应避免大便等脏物的污染。
拆线后,多数新妈妈此时已回到家中,如恶露还没有干净,仍应坚持每天用温开水洗外阴两次。
同时,应保持大便通畅,以免伤口裂开,必要时可服些轻泻剂。
最好采用坐式大便,并避免蹲坑时间太长。
另外,拆线后伤口内部愈合尚不牢固,故新妈妈不宜过多走动,也不宜进行动作太大的锻炼。
此外,在正常情况下,会阴伤口在拆线前会有不适感,坐时也可能疼痛,拆线后一般会减轻,但需2~3周才能完全恢复正常感觉。
有的新妈妈在产后10天左右,发现阴道掉出带结的肠线头,对此不必惊慌,那是从阴道口脱落的肠线。如果在会阴部有丝线,则应找医生及时拆除,以免引起感染。
如果会阴有伤口,应采取侧卧位,会阴侧切伤口一般取左侧,因此新妈妈一般应取右侧卧位,避免伤口被恶露污染。
同时应勤换卫生护垫,产后1周内,大小便后,应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擦洗外阴部,擦时应从前到后,最后擦至肛门。
会阴伤口肿胀、疼痛时,可用50%的硫酸镁局部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并用红外线灯或普通电灯在床边行局部照射,每日1次,每次30分钟;如伤口化脓,应行引流及扩创处理,并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坐浴。
4.什么是产后宫缩痛
大部分的新妈妈在产后会有子宫收缩疼痛的现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产后痛”。产后痛是由产后子宫强直性收缩,子宫本身相对缺血、缺氧所致,通常会持续2~3天。
产后子宫收缩的目的在于帮助子宫止血,并将子宫内残余的血块排出,促进子宫的恢复。通常情况下,初产妇由于子宫肌肉较为有力,能够持续收缩,故产后痛的感觉较不明显。而经产妇(第二胎以上)的子宫,由于子宫肌肉的力量较差,无法持续性收缩,必须间歇性地用力收缩,所以疼痛的感觉会较明显。
而多胞胎或是羊水过多的新妈妈,由于肌肉较松弛,子宫不能持续收缩,也会有较明显的疼痛。
通常在新妈妈生产之后,医生会开出帮助子宫收缩的药物,有些新妈妈对于子宫收缩药的反应较强烈,会在用药后感到强烈的子宫收缩痛。
另外,哺喂母乳的新妈妈,由于宝宝在吸吮的时候会刺激妈妈的脑下垂体后叶分泌催产素,引起子宫收缩,故疼痛也会较厉害。
如果产后疼痛很强烈,引起身体不适或焦虑,甚至失眠,则可以尝试采取下列方式改善:告知医生,视情况停止使用子宫收缩药;请医生开镇静止痛药物;下床活动,帮助子宫排空;采取俯卧姿势,可能会减轻疼痛;同时要避免吃刺激性或是冰冷的食物。
5.产后及时下地活动好处多多
早期下床活动,能促进机体各种功能的恢复。
生命在于运动,及早下床活动,可以使新妈妈的体力和精神得到较快恢复,而且随着活动量的加大,可增强胃肠道的功能,新妈妈的食欲增强了,肠道的蠕动也加快了。
早期下床活动,能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使新妈妈大小便通畅。
更重要的是,乳汁的分泌更加旺盛了,还能有效地避免和减少便秘、尿潴留和肠粘连的发生,这一点,对剖宫产的新妈妈尤其重要。
及早下地活动,可以改善产后出现的血流缓慢现象,促进心搏、加速血流,还有利于子宫复旧和恶露的排出。
新妈妈及早进行活动,可以加强腹壁肌肉的收缩力,有利于盆底肌肉、筋膜紧张度的恢复,使分娩后腹壁松弛的情况得到及时改善,有助于新妈妈体形的尽快恢复,防止发生肥胖。
此外,还可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特别是剖宫产分娩者及患某些心脏病的新妈妈。
总之,产后早期活动,可以促进新妈妈身心的康复。
新妈妈在分娩之后,体内的凝血因子会增加,可以促进子宫的收缩和恢复,同时起到止血的作用。如果新妈妈总是躺着不动,容易因血流缓慢而导致血栓形成,从而造成下肢坏死和盆腔供血障碍。
6.新妈妈什么时候能下地活动产后经6~8小时休息,自然分娩的健康新妈妈多能自产程的疲劳中恢复过来,可以在床上活动,并坐起来。8~12小时后,可以自行上厕所。次日,便可在室内随意活动及行走。
产后,新妈妈应避免仰卧,最好取侧卧或俯卧位。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子宫后倾,而且有利于恶露的排出。
我们提倡产后尽早下床活动,是指轻度的床边活动或做简单的日常家务,并不是说让新妈妈过早地进行体力活动,更不是过早地从事重体力劳动。新妈妈在分娩后3个月内,应避免做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避免久蹲及搬、扛重物等,以预防发生阴道壁膨出或子宫脱垂。
产后早活动可避免血栓性静脉炎。
为了防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每天起床前,新妈妈最好先做一些活动脚趾的运动,然后动动脚,并抵住床边压一压,再左右移动一下。只要体力允许,产后可尽早下床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尤其是剖宫产者。这样,不仅可避免下肢静脉瘤加重或形成血栓性静脉炎,还可促进子宫尽快复位。
四、剖宫产新妈妈的护理
1.剖宫产与自然产的产后恢复的区别
易感染
剖宫产毕竟是一个手术,与正常的阴道分娩相比,术中出血量增多,术后易发生感染。
不能尽快进食
剖宫产术后,新妈妈不能很快恢复进食,这样可能会使泌乳减少,使哺乳的时间推迟,不能及时给宝宝喂奶。
恢复慢
剖宫产恢复起来没有阴道分娩那么快。通常自然分娩4天后即可以出院,但剖宫产6~7天伤口才能愈合、拆线。
宝宝并发症概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