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产后护理
一、正确认识坐月子
1.什么是“坐月子”
“月子”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到新妈妈机体和生殖器官复原的一段时期,一般需要6周。医学上将这段时间称为产褥期或产后期,民间俗称坐月子。无论产褥期或坐月子,都意味着新妈妈要卧床休息,将养好身体,促使生殖器官和机体尽快康复。
产前孕妇担负着胎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母体的各个系统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尤其是子宫变化最为明显,子宫肌细胞肥大、增殖、变长,到妊娠期子宫重量增加为非孕时期的20倍,容量增加1000倍以上,心脏负担增大,血流速度加快,心跳每分钟增加10~15次,心脏血容量增加10%,如此才能满足胎儿和自身的需要。
同时因胎儿逐渐成长,膈肌逐渐上升,而使心脏发生移位。肺脏负担也随之加重。肺通气量增加可达40%,经常出现鼻、咽、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妊娠期肾脏也略有增大,输尿管增粗,肌张力减低,蠕动减弱。其他如肠胃内分泌、皮肤、骨、关节、韧带等,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产后胎儿娩出,母体器官又会恢复到产前的状态。子宫、会阴、阴道的创口会愈合,子宫缩小,膈肌下降、心脏复原,被拉松弛的皮肤、关节、韧带会恢复正常。
这些形态、位置和功能的复原,都要在产褥期内实现,而能否复原,则取决于新妈妈在坐月子时的调养和保健。若护理得当,则恢复较快,且无后患;若稍有不慎,调养失宜,则恢复较慢,且多患产后疾病,有的还会留下产后疾病,俗称“月子病”。
当然,新妈妈身体的恢复不仅是时间的问题,还取决于在产褥期新妈妈的饮食、休息、锻炼等多方面的将养。新妈妈要兼顾多方面,合理调整身心,顺利度过产褥期。
2.“月子”到底需要坐多久
民间所说“月子”,是指生产之后在家里悉心静养的那段时间,即新妈妈机体和生殖器官的复原期。
“月子”又有大月子和小月子之分,小月子就是通常所说的月子,即产后1个月以内,大月子一般指产后百天以内。
传统的“月子”概念有一定的道理,但稍欠科学性。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通过对产后恢复期新妈妈各系统的观察,把从胎盘娩出至新妈妈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定义为产褥期,一般为6周。
我国民间所说的“月子”与现代医学所说的产褥期的含义基本相同,只是时间相差12天。
在此期间,由于妊娠和分娩引起的全身各器官的变化,逐渐地恢复到妊娠前状态,而乳腺在妊娠期变化的基础上开始分泌乳汁。
3.何为产后调养与将养
将养,就是将息调养,使人健康长寿。月子里的将养,是指新妈妈分娩后,由于机体功能暂时失调,身体虚弱,抵抗力弱,需要在产褥期内将息调养,使之恢复正常。产后将养是中国民间长期流传的风俗习惯。其理论基础来自古代中医和养生家的经验指导,在民间逐渐丰富、发展和流传,形成一套系统的将养方法。
这些将养方法长期在民间流传,其中难免有违反科学的做法,致使将养失宜,危害身体健康。
如民间流传说:“产妇不能忡忡,四处询问,往往道听途说,使得将养失宜。本章内容将针对有关问题为新妈妈提供正确的将养知识。
梳头、洗澡、洗脚,若有所达,老来定患头风、头痛、身痛”,“产后不可以下床,若下床活动,日后多患全身筋骨疼痛”,“产后不包头,老来患头风”,“产后吃青菜(泛指蔬菜)老来吐青水、胃酸、胃痛”等。这些说法的根据不明,理解不当,致使中医理论受到不应有的曲解。
因此,新妈妈应破除错误的习俗,遵循科学的将养方法。其方法颇多,大体说来不外乎慎起居,适寒温,适劳逸,调七情,调饮食,讲卫生等。目前许多年轻的新妈妈渴望做好产后将养,有了丰盛的物质准备,但却不知如何将养,忧心新妈妈在坐月子期间,不仅要承担喂养新生儿的任务,而且要适应机体各部分的变化。虽然这些变化多属于生理范畴,但在此期内新妈妈的生理改变较大,如子宫容积须从妊娠期的5000毫升恢复到5毫升;子宫颈要从分娩时松软、充血、水肿、皱起如袖口形状,缩小成鱼口样形状,此外,子宫内因胎盘剥离还留有创面,外阴也还有充血、水肿的情况,若稍有疏忽,极易发生感染、发炎,危及身体各器官。若将养得当,则可以预防各种产后疾病,以益终生。
分娩前家人一般会为新妈妈坐月子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鸡、鱼、蛋、肉、糖果、糕点、滋补药品之类,丰盛至极,打算好好地坐月子,把身子补养好;甚至有的新妈妈希望在坐月子中把自己过去所患的疾病养好。绝大多数新妈妈和家人只懂得加强饮食营养,往往忽视其他方面的将养;有的家庭不重视新妈妈营养,毫无物质和精神准备;更有一些重男轻女者,对于新妈妈生女孩,不但不给营养品,反而给气受。这些偏激、片面的做法,只会给新妈妈身体带来损害。
总之,新妈妈将养既不能太过,也不可不及,必须恰到好处,全面将养,用生理学理论和正确的将养方法进行指导,才能达到补身健体的目的。
产后将养内容颇多,它累积了数百年来中医经验和民间行之有效的方法。大体上说有以下几方面:
(1)首先要注意休息,从而保养和恢复元气。
(2)产后必须注意饮食调理,不但要进食富于营养的高蛋白质食物,更需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身体素质差者,还宜搭配一些药膳,并应忌食过咸、过酸、生冷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3)产后应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受到各种不良的精神刺激。
(4)注意调适寒温,随时预防风寒湿热侵袭。
(5)产后必须注意清洁卫生,勤洗澡,勤换衣被,消除不良的卫生习惯。
以上五方面,都应当同样重视,绝不可只强调一面而偏废其他方面,使新妈妈身体无法得到充分全面的调养。
4.走出传统坐“月子”的误区
月子里不能刷牙
民间素有“生个孩子掉颗牙”
的说法,认为月子里刷牙漱口会动摇牙根,伤及牙肉,造成牙齿过早松动、脱落或牙龈流血等。因此,很多新妈妈在月子里不敢刷牙。
为什么民间形成了月子里不刷牙的习俗?因为在怀孕期间,孕妇在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下,会出现牙龈充血、水肿、易出血的现象,特别是在刷牙时;加之过去科学知识不普及,孕妇对在孕期如何摄取钙营养了解得不够,结果导致身体缺钙,使很多人在生完孩子后牙齿确实变坏了。由此,很多人就认为新妈妈不能刷牙。
现代医学认为,新妈妈在月子里一定要刷牙漱口,不然牙齿很容易被损害。由于新妈妈在月子里每天要进食大量的糖类、高蛋白食物,这些食物大多细软,本来就使牙齿失去了咀嚼过程中的自洁作用,容易为牙菌斑的形成提供条件,如果不刷牙,就会使这些食物的残渣留在牙缝中,在细菌作用下发酵、产酸,导致牙齿脱钙,形成龋齿或牙周病,并引起口臭、口腔溃疡等。
月子里一定要天天刷牙。只要体力允许,产后第2天就应该开始刷牙,最好不超过3天。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孕期时就注意摄取钙营养,保持口腔卫生,避免使牙齿受到损害。
(2)新妈妈身体较虚弱,正处于调整中,对寒冷刺激较敏感。因此,切记要用温水刷牙,刷牙前最好先将牙刷用温水泡软,以防冷刺激对牙齿及牙龈刺激过大。
(3)每天早上和睡前各刷一遍,如果有吃夜宵的习惯,吃完夜宵后再刷一遍。
(4)可在产后3天采用指漱,即把食指洗净或在食指上缠上纱布,把牙膏挤于手指上充当刷头,在牙齿上上下擦拭,再用手指按压牙龈数遍。这种方法可活血通络,坚固牙齿,避免牙齿松动。
月子里不能洗澡、梳头新妈妈产后汗腺很活跃,容易大量出汗,乳房胀满还要淌奶水,下身还有恶露,全身发黏,卫生状况很差,极容易生病,这就要求新妈妈要比平常更加注意卫生,多洗澡、洗头、洗脚。从科学道理上讲,产后完全可以洗澡、洗头、洗脚,只有这样,才可使身体清洁,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保持汗腺孔通畅,有利于体内代谢产物由汗液排出。经常清洁还可以调节植物神经,恢复体力,解除肌肉和神经疲劳。
其实梳头与坐月子没有直接关系。坐月子期间完全可以照常梳头。梳头不仅是美容的需要,它的作用还有两个:一是去掉头发中的灰尘、污垢,可以使头发清洁;二是通过木梳刺激头皮,提高人的精神,使人心情舒畅,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以满足头发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防止脱发、早白、发丝断裂、分叉等,因此,产后梳头有益而无害。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洗发后头发未干不能马上扎辫子。有的新妈妈洗澡后,头发还没有干时就把湿发扎成了辫子,并且马上去睡觉。殊不知这样很容易使湿邪侵袭体内,日后会引起头痛、颈痛。
哺乳期不用避孕
有的哺乳期新妈妈还没有来月经就怀孕了,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人没有这方面的常识,以为哺乳期月经停止了就不会怀孕,又不好意思咨询医生,结果产后没过多久又怀孕了,对女性的身体伤害极大。
所以,即使处于哺乳期,夫妻同房也应使用避孕工具或采用放置宫内节育器等手段来避孕。
奶不胀不抱仔在哺乳过程中,有些妈妈认为“奶不胀不抱仔”,医生认为这样做不利于催乳。一般认为新妈妈催乳有6条“黄金原则”:
(1)营养均衡。
(2)少食多餐。
(3)足量饮水。
(4)心情愉快。
(5)休息足够。
(6)勤喂夜哺,即按需哺乳。
此外,正确的哺乳姿势也很重要。
吃辛辣食物
月子里胃口不佳时,有些新妈妈会吃一些辛辣食物来开胃,却不知辛辣食物有害于新妈妈的健康。
这是因为,分娩后的新妈妈体内有热,容易出现口舌生疮、大便秘结等不适,甚至引起痔疮。而且,新妈妈体内的热会通过乳汁影响宝宝,使宝宝患病。
因此,产后1个月内不宜吃大蒜、辣椒、胡椒、茴香、韭菜等刺激性食物。
过于进补
由于新妈妈要给宝宝哺乳,所以有的新妈妈在生完宝宝后,家人就开始为新妈妈安排进补,不仅仅准备了大量进补汤,还有林林总总的营养保健品也排队等着新妈妈来吃。但是却忽略了青菜、水果等食物,比如有的长辈担心水果寒凉,新妈妈吃了对身体不好。
实际上,大补特补不但浪费,还有损新妈妈的健康,容易导致肥胖,体内糖和脂肪代谢失调,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奶水脂肪含量高,也会影响宝宝的健康。所以说,产后新妈妈不宜过于进补,应该均衡饮食,多吃青菜水果。
每天吃大量的鸡蛋
有的新妈妈在产后每天都吃大量的鸡蛋,殊不知这样并不利于健康。鸡蛋含有优质蛋白质,营养价值很高,但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大量吃鸡蛋,其中的营养不但不会被人体完全吸收,还会增加肠胃的负担,使其他食物的摄取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营养摄取不均。这样对新妈妈的健康、乳汁分泌都不好。新妈妈每天吃3~4个鸡蛋就可以了,不必过量。
刚生完宝宝就忙着节食减肥
虽说不宜过于进补,但也不代表新妈妈就可以节食。产后新妈妈不宜用节食的方法来减肥,尤其是给宝宝哺喂母乳的新妈妈。因为新妈妈要保持一定热量,才能满足宝宝的营养需要,保证自身康复。
如果产后孕妈妈肥胖,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通过适宜的健身锻炼来达到瘦身的目的。饮食上,应合理安排饮食,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摄入比例要科学合理,适当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有利于身体减重。
二、新妈妈产后正常的身体变化
1.呼吸与脉搏
产后由于腹压减低,横膈下降,新妈妈的呼吸变深变慢,每分钟14~16次。又由于胎盘循环停止以及卧床休息、精神放松的缘故,故脉搏也比较慢,每分钟为60~70次。
2.乳房的变化
生产后,新妈妈体内的激素发生变化,乳房摸上去变硬,可摸到硬结,并开始分泌乳汁。
产后的最初几天,乳房分泌的是初乳,它在怀孕期间就已经生成,为淡黄色浓稠的乳汁。新生儿吸吮乳房,会引起反射性刺激作用,以维持乳房的泌乳功能。宝宝的吸吮会使催乳激素和催产素受到刺激而释放,促使乳汁产生,继而使乳囊和乳腺导管收缩,将乳汁推向乳头,从而排出。
即使新妈妈没有母乳喂养宝宝,乳房也会开始分泌乳汁。而乳房分泌乳汁的多少,与新妈妈自身乳腺的发育、健康营养状况、精神情绪等有关。
从产后几天开始,新妈妈会感觉乳房肿胀、有一块一块的硬块,而且很敏感,有不舒服的胀满的感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胀乳,这种情况一般可在一两天后得到缓解。
经常给宝宝喂奶是缓解胀乳的最好方式。事实上,从一开始就给宝宝喂奶,有时可以预防胀乳和乳腺导管阻塞。
此外,产后新妈妈的乳房可能有下垂现象。有些新妈妈以为乳房下垂是由于哺乳造成的。其实,乳房的变化是怀孕造成的,并不是哺乳的缘故,只要用合适的乳罩支撑,并注意锻炼胸大肌,这种下垂是可以逐渐改善的。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们会提到关于乳房的健美按摩内容。
3.腹部和皮肤的改变
分娩后,新妈妈的腹部松弛,需要6周或更长的时间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运动可以加速恢复新妈妈的腹部松弛现象。新妈妈的妊娠纹会变浅但无法完全消失,已有皮肤色素沉着会变浅,腹部增生的汗毛也会逐渐消失。
如果分娩时新妈妈用力过度,那么新妈妈的眼部、面部和颈部的血管会破裂(称为淤点状出血)。
这是对用力时和用力之间快速而剧烈的血压变化的一种反应。这种情况并不严重而且会自行消退,通常需要1~2周。
4.腰背部和髋部疼痛
很多新妈妈在产后会觉得腰疼、背痛。如果新妈妈在产前曾受伤或尾骨骨折,或是所产胎儿巨大,都会感到背部或腰部疼痛、触痛或感到受过挫伤。如果新妈妈施行过硬膜外或脊部麻醉后,也会导致产后几天或几周内感到持续的腰背疼痛,髋部也可能受伤,这可能是因为在分娩过程中腰部弯曲或骨盆和髋关节伸展过度造成的(患者当时是无法感觉到的)。
胎儿途经骨盆时,可能会引发尾骨屈曲甚至骨折。这时可用布洛芬止痛。热敷或冷敷患部,或者新妈妈坐在扁平的环形垫上(如汽车轮胎上),这些方式都可以缓解疼痛。尽管尾骨骨折会自行愈合,但一般也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恢复时间。如果疼得无法走路或者翻身,要尽快告知医生。
5.阴道的变化
一般来说,剖宫产术分娩对阴道、外阴及盆底组织影响不大,但经阴道分娩者,对阴道、外阴及盆底组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产褥期如果不注意锻炼,将会引起一些并发症。
分娩后阴道腔扩大,阴道壁松弛及肌张力低,阴道黏膜皱襞因过度伸展而减少甚至消失。产褥期阴道腔会逐渐缩小,阴道壁肌张力逐渐恢复,约在产后3周重新出现黏膜皱襞,但产褥期结束时尚不能完全恢复至未孕时的紧张度。
6.外阴的变化
分娩后的外阴轻度水肿,于产后2~3日内自行消退。
会阴部若有轻度撕裂或会阴切口缝合后,均能在3~5日内愈合。
处女膜在分娩时撕裂形成残缺痕迹,称处女膜痕。
7.盆底组织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