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25178200000002

第2章 前言

学医是我儿时的愿望。1966年上小学后,我刻苦学习、兴趣广泛,爱唱歌、唱戏(样板戏),爱动手鼓捣一些小玩意儿,成了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好学生。小时候母亲身体不好,因头痛、呕吐,有时几天不能进食的状态至今还历历在目。当时,我最爱看的是医书,经常按照书上指点的穴位给母亲按摩,每当母亲感觉舒服一点儿的时候,也是我最快乐的时候。从那时起,长大当医生的夙愿已在我幼小的心灵扎下了根。

我上小学到高中正是“文革”的十年,1976年高中毕业后回到武清县下伍旗村生产队务农,由于在高中阶段课外学习小组学习了柴油机、拖拉机、电动机修理技术,回村当了一年电工。这期间,我的农机、电机修理技术得到村里领导、群众的好评,但还是不忘到村卫生室翻看医学书籍。我有一位远房亲戚是位老中医,看我是块学医的料,希望我跟他学医,未能如愿。不久,到了1977年恢复高考,我第一个志愿就是报考华中医学院,第二志愿选择了天津农学院水利电力系,为了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选择了服从分配。命运不是自己能掌握的,我被天津农学院林果专业录取了,当时3%的录取率,也着实让家长们自豪了一阵子。

1982年春,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1979年才成立的天津市大港区(被分配到农委,当时叫渔农办公室),分管农机和林业工作。我用一年多的时间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大港区76个村的所有果园,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凭着我学一行爱一行的热情,写出了绿化大港的调研文章,后来又承担了全区的果树区划调研项目。1990年调到大港区科委,又根据区划调研结果,提出了用果树绿化四条河堤的《八千亩河堤经济林示范工程》,被列入天津市星火计划项目。从果树区划主持项目开始,我一干就是10年,期间多次获得区、市、国家级奖励。果树冬剪是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经常现场辅导讲课,由于年轻时就体弱,冬剪时又不注意保护身体,双下肢患了严重静脉曲张,由于治疗不当,造成深、浅部栓塞性静脉炎。当时权威的血管外科专家经过各项检查之后,对我说:“小伙子,目前医学对你这个病没什么好办法,先保守治疗一下再说吧。”按当时通俗的说法,严重了都是要截肢的。

权威的话,让我尝到了“一夜愁白头”的滋味。

我把希望寄托于中医,从此走上了四处求医之路。吃了一年半的各种中药,没有明显的好转,反而体质更衰弱了,表现为彻夜难眠,双腿浮肿,感觉如蚂蚁拚(pàn,争夺)窝,行如坠磨盘,食物几乎穿肠而过,身重气短无力,坐卧时很难起来,静坐时不敢闭眼,一闭眼就像马上会沉到地下去。当时万念俱灰,已经绝望了。一个不眠之夜,我那不算太笨的脑袋告诉我:“不能这样就完了,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拯救自己。”当时我马上停止服用任何药物,选择了在四处求医时了解的电解水器,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每天喝体重10%的水,10天之内感觉尿味儿难闻,随后消化系统慢慢改善,3个月后血脉畅通,腿不肿了,经原来给我治疗的老中医看后,认为不用服药了。但是,身体衰弱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善。

我在康复过程中,对中、西医的基本理论做了比较,中医的阴阳、五行、脏象理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使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认为西医分科越细,就显得越不科学。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西医用仪器看病,治肝的不治肺,治心的不治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殊不知,不管多么先进的仪器,只能看病的结果,不能看到病因。比较之下我认为,医院里的中医在西医模式的管理之下,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基本上和西医相同——以毒攻毒、抗菌消炎、消灭病灶了,这样脱离了中医原理,使有些医院里的中医早已名存实亡了。我立志要自学中医,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衰弱的身体强壮起来。

开始学习中医是很盲目的,很长时间找不到入门的感觉,直到读过刘逢军先生的《中国龙文化养生》、广西中医学院刘力红老师的《思考中医》以及2008年在大港七中天文教室观看太阳系天体运动模型顿悟“阴阳五行”规律后,才使我茅塞顿开。后来按刘力红老师的指点,从经典学起,陆续学习了《黄帝内经》、《伤寒论》以及清末民国初期名医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这期间在刘逢军先生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中医养生知识和技能。

转眼间,学习中医及养生已经是第8个年头了,我的收获应该用“颇丰”来形容。

单说自己的身体,当年37岁四处寻医问药时,有人问我“大爷,今年六十几了”;在天津到郑州的火车上,我给对面老妇怀中抱的小孩儿一块糖,老妇让小孩“谢谢伯伯”,小孩一脸疑惑,看看我说:“不是伯伯,是爷爷。”我53岁时,一位40多岁转业军官拍着我的肩膀叫老弟。一次聚会用餐,一位师妹(当时不认识)敬酒,敬完一桌40多岁的兄长,最后认为我最小,被排在最后。这样的情景当然很多,心里自然感到高兴。在同龄人中我的状态比他们都年轻,身体健康状况自我感觉比年轻时要好。自己或者家人身体有问题,基本上能够自己解决。两位分别患白血病(MM型,化疗后医生判定只能活6个月)和严重胃病的朋友,在我的养生调理下基本康复,白血病朋友已正常生活6年,检验指标已接近正常。这些都使我时刻充满感激之情,我由衷的感谢先贤们创造了辉煌的传统养生文化,感谢刘逢军、刘力红老师传道之恩。

经过几年学习实践使我体会到:中医宝库浩如烟海都根植于《黄帝内经》,走过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出许多中医门派。这些门派都集中于治病的层面,而《黄帝内经》核心的养生思想被束之高阁了。

养生是维护自身健康的需要。有人说,养生是医学之皇冠,是高不可攀的东西。我认为养生要贯穿到人的日常行为习惯中,是一生的问题,原理好懂,坚持做到并养成习惯很难,要克服许多人性固有的弱点,对多数人来说是个很大的困难。对这一点古人早有论述,《黄帝内经》就说道:“故智者之养生也。”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才养生呢。道家鼻祖老子论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锲而不舍;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被下士所讥笑是常有的事,老子说:不被下士讥笑,就不称其为道。

中国历史几千年,和平盛世不多,短暂的大唐盛世、康乾盛世累计不过二三百年,灾荒、战乱、民不聊生是中国历史的主要篇章。为衣食而劳碌的百姓,识文认字都是一种奢望,就更谈不上养生了。到了21世纪,中国早已从东亚病夫变成了屹立世界之林的强国,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刚刚摆脱了温饱问题的国人,面对丰盛的餐桌、丰富的夜生活,在尽情享受的同时,过去达官贵人的“富裕病”也不期而至。人们把病体康复完全寄托于医院,不懂养生和自我康复的方法,最终不免人财两空。目睹这一现实,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把自己的认知、体会做成课件,在社区、学校和一些单位进行交流讲座,激发了听众学习中医及养生技能的热情,每次都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一些人还找到我交流学习体会,要求我把讲的内容写出来,给了我极大的信任和鼓励,使我深受感动,也成为我克服困难坚持写作的动力。我认为,现在的人民生活丰衣足食,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与当前人们普遍存在的身体亚健康形成明显反差,养生保健已经成为人们的迫切需求,把《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普及到寻常百姓家,已经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

为了不负众望,从2010年开始我试着从科普读物的角度编写自己的体会,写百姓身边的所见、所闻、所能体会到的知识和事物,力图让百姓都能看得懂;同时还与专业人士探讨天人合一的阴阳五行理论,修正古今中医基础理论“学说”

之误,为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贯通做出努力。作品定名为《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分成《原理篇》和《实践篇》。其中《原理篇》忠于《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观,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讨和阐述了阴阳五行规律与人体的必然联系,理清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得出“阴阳五行规律是生人、养人之本”的结论,阐述了人要遵循阴阳五行规律的必然性。《实践篇》从《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出发,总结探讨人体在生活起居等诸多方面要遵循阴阳五行规律的原理和做法,告诉人们生活劳作不能随心所欲,而应遵规守矩。同时探讨了中西医结合的问题,希望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并进行深入探讨,为中西医学共同的智慧沟通架起桥梁。

我从事科普工作30年,从为群众解答生活中的许多“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过程中,广泛涉猎自然科学多个学科,为我着述本书打下基础。作为一个科普人,我愿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点滴体会与国人共同分享,愿同有识之士一道,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事业,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做出贡献。

我的学识水平有限,对经典理解不一定全面,只能根据我的认知水平,把《黄帝内经》和历代先贤的养生思想以及养生应该掌握的原理和知识做适当归纳,加上个人实践体会罗列出来,供有养生意愿和励志学习中医的同仁参考。对于理论探讨,由于自己不是专业人士,难免错漏之处,希望得到老师和有识之士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