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切皆有可能
25139400000023

第23章 求异思维(2)

山姆·伍德在导演《别人,希普斯先生》和《战地钟声》等著名影片前,从事了多年的房地产经营,这段经历让他养成了一种销售员的个性。他认为,商界中的一些规则在电影界也完全适用。完全模仿别人绝对会一事无成。“经验告诉我,”山姆·伍德说,“尽量不用那些模仿他人的演员,这是最保险的。”

阿尔伯特是一家石油公司的人事主任,当别人问他求职者所犯的最大错误是什么时,他会肯定地说:“求职者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能保持自我。他们常常不能坦诚地回答问题,只想说出他认为你想听的答案。有时候,他们甚至会幼稚地将书上的那些原话搬到面试现场来。”阿尔伯特面试过的求职者超过6000人,他为此还专门写过一本《求职的六大技巧》,所以对这个问题他应该知道得相当清楚。可以肯定,阿尔伯特所说的现象代表了所有招聘人的意见——没有人愿意听一种不真实的、虚伪的东西。所以,这一类求职者真的应该思考一番,而不应让自己的求异细胞白白浪费。

帮助无数员工走向卓越的成功学大师威廉·詹姆斯曾说过:

一般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过10%,大部分人不太了解自己还有些什么才能。与我们应该取得的成就相比,其实我们能做到的要比多几十倍。我们只运用了身心资源的一小部分。人往往都活在自己所设的限制中,我们拥有各式各样的资源,却常常不能成大事者地运用它们。既然你我都有这么多未加开发的潜能,又何必担心自己不像其他人。

遗传学告诉我们,你是由父亲和母亲各自的二十四条染色体组合而成的,这四十八条染色体决定了你的遗传,每一条染色体中有数百个基因,任何单一基因都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你在这世上是独一无二的。以前既没有像你一样的人,以后也不会有。

不过,即使你现在还没有醒悟过来,那也不用着急。当你知道像查理·卓别林这样的人,以及其他所有的人也都曾经有过这一方面的教训,而且多数人得先付出代价时,你就知道盲从该怎么办了。

卓别林在最开始表演时,导演要他模仿当时的著名影星,他听从了导演的话,可结果却一事无成,直到他开始成为他自己,才奠定了他在世界演艺界的崇高威望。

同样,当玛丽·马克布莱德第一次上电台时,她试着模仿一位爱尔兰明星,但好多年都毫无长进,直到她以自己的本来面目——一位来自密苏里州的乡村姑娘,这才成为纽约市最红的广播明星。

来自德克萨斯州的吉瑞·奥特利,由于一直想改掉自己的德州口音,打扮得也像个城市人,还对外宣称自己是纽约人,结果招来的只是别人的嘲笑。后来他开始重拾三弦琴,演唱乡村歌曲,这才奠定了他在电影及广播界最受欢迎的牛仔的地位。

不可否认,改变一种思维模式是困难的,但是,如果将它与一个人的前途比起来,那无疑又是微不足道的。一个追求卓越的员工,不会拒绝任何有利于促进自己事业发展的因素。而求异思维,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它能够让人时刻保持自信,最重要的是,求异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思维,它能够让你在工作中充满创造力,帮助你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和卓越。

走出从众者的行列

既然人们已经悟到求异思维是孕育一切创新的源头。那么,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就应该努力培养和保护自己的求异思维,排除一切阻碍求异思维发展的因素。那么,阻碍求异思维的拦路虎究竟是什么呢?求异思维的对立面、限制面是什么呢?

顾名思义,求异思维的对立面、限制面是求同思维。因为,求异思维总是生发于疑、见思于疑、突破于疑,最后形成异彩纷呈的新思路、新见地。而求同思维则总是要求人们信于一统、定于一尊,在丰富多彩、多元的客观存在面前,强调和强求主观观念、主观意念上的一元和一统,从而进一步影响、引导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各种认识活动、判识过程中排斥、戒除一切合理的疑心、疑虑,使人易于轻信,放弃独立思考、独立判识,乃至由轻信到“坚信”,到“迷信”,结果往往导致人们从思想、从观念,到行动,乃至一切在行为上都逐渐陷于僵化、简单化、趋同化,最终使越来越多的人大脑中的求异思维、求异探索陷入迟钝、陷于冷寂、陷于麻木、陷入停顿。久而久之,人们普遍潜在的创新性思维源泉也必然随之陷于枯竭。

有次电台请了一位商界奇才做嘉宾主持,大家都非常希望能听他谈一谈成功之道。但他只是淡淡一笑,说:“还是出道题考考你们吧。”

他的问题是:“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地拥去,然而一条大河挡住了他们的必经之道,那么,如果是你,这时候你将怎么办呢?”

大家顿时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人说绕道走,有人说干脆跳入水中游过去,总之,非要到达金矿不可。

嘉宾听完大家的见解,微笑着说:“为什么非得去淘金,为什么不买一条船开展航运?那样不也可以发大财吗?”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是啊,那样的情况下,无论你出什么价格,那些淘金者都会心甘情愿地上你的船——因为前面有金矿啊!

很显然,是求同思维束缚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而在求同思维的背后,则隐藏着一个谁也不能忽略的思维枷锁——“从众枷锁”。

“从众”就是服从众人,顺从大伙儿,随大流。在“从众枷锁”的指导下,别人怎样做,我也怎样做。那么,思维的“从众枷锁”是怎样产生的呢?人类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喜欢一群人呆在一起。这个“群体”小到数十人(原始人的部落),大到数亿人(现代的国家)从理论上讲,像卢梭所设想的“高尚的野蛮人”那样,孤独的个人并非无法生存下去,但是在现实中却极少有这种事例。

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就必然要求群体内的个体保持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首先表现在实践行为方面,其次表现在感情和态度方面,最终表现在思想和价值观方面。

然而实际情况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也不可能长久一致。一旦群体发生了不一致,那怎么办呢?在维持群体不破裂的前提下,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整个群体服从某一权威,与权威保持一致;二是群体中的少数人服从多数人,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本来,“个人服从群体,少数服从多数”的准则只是一个行为上的准则,是为了维持群体的稳定性的。然而,这个准则不久便产生了“泛化”,超出个人行动的领域而成为普遍的社会实践原则和个人的思维原则。于是,思维领域中的“从众枷锁”便逐渐形成了。

从众思维到底对一个人的思维影响有多大,看了下面这则故事,相信大家都会有深刻的体会。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让一个人跟着另外四个人(心理学家的助手)一起进入实验室,给他们同时看A、B、C、D四条直线,然后问,直线A与直线B、C、D中的哪一条长度最相近?

心理学家的助手都回答“C”。

最后一个人走上前去,经过仔细审视,看出答案应当是B,而实际上答B是正确的,但当心理学家请他回答时,他经过再三思考,回答的仍然是“C”。

明明已经选择了正确的B,为什么回答时变成了C?毫无疑问,这就是从众心理在作祟,也是没有主见的表现。从众心理对一个人思维和行为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还有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土著部落,集会活动时,必须赤身裸体地在一起。虽然也遭受了很多白眼和谩骂,但他们却从没有因此改变过自己的族规。

有一次,他们这个部落里传染起瘟疫,许多族众染病卧床。医生全都束手无策,最后他们决定到邻近部落去请一位有名的医生,但那位医生知道他们那条奇怪的族规,感到到那地方去非常难为情,可他又拒绝不了三番五次的邀请,又想到还是救死扶伤为重,便答应了。

欢迎医生到来的那天,族众们想,好不容易把医生请来,为尊重他起见,咱们就破一次例吧。所以那天所有的族众都穿上了西服,打上了领带,聚集在他们的会堂里。

钟声响过,医生走了进来。族众们一下子都愣住了。只见年迈苍苍的医生背着重重的医疗包,身上却一丝不挂。

从众心理会让一个人失去个性,更重要的是,他会让一个人的思维活力受到束缚。这对于一个追求卓越的员工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因为,所谓卓越,就是超出一般。如果不能迈出从众者的行列,即使取得成就,也永远达不到卓越的水平。

知道了从众心理的负面作用,每一个员工都应该在工作中为自己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努力克服思维中的盲目成分,更不能人云亦云。

人人都是创新奇才

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在日常的思维有95%是属于惯性思维,只有5%是属于非惯性思维。也就是说,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来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但也会偶然出现创新思维的火花。可以说创新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是我们往往会忽略它,所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尽管如此,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有意无意,或多或少地进行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活动。

在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创新的意识,只是我们没有激活这个精灵,把“她”尘封在自己大脑的深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善于诱发、引导这些创新意念,把“她”应用到实践中去。可以说,人人都会创新,人人都具备创新思维。现在就开始吧!让创新思维永远处在“现在进行时态”。

有家螺丝厂,生产技术和设备都属一流,产品的质量也远远超过市场上的其他同类产品。但由于生产成本高,产品售价要高出同类产品三成左右,这就给产品的推销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由于产品售价高,这个厂的推销员走了不少弯路,吃了不少苦头。可是,他们中一直没有人想过要改变这种现状,除非辞职不干。

后来,有一个名叫乔治的推销员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每到用户那里,就客气而又坚决地要求对方将该厂的产品和用户常用的其他厂家生产的螺丝同放在一盆盐水中,浸泡一会儿,然后再一同取出晾在一旁,并向客户说明下周再来看结果。过了一周,乔治再度登门,经过盐水浸泡的螺丝只有他推销的那种没有生锈,其余的都已锈迹斑斑。这时,他不失时机地将本厂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先进之处、产品的优越性,以及产品价格为何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原因,向客户作详细的介绍。他又与客户算了一笔帐:该厂螺丝价格虽然略高于同类,但由于质量过硬,折旧率低,还是合算的。特别是该厂的螺丝质量无可挑剔,使用安全可靠,这一优点是其他同类产品无法比拟的。结果可想而知,客户几乎毫无例外地与他达成的交易。

为什么那么多推销员中,惟有乔治能想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其实,乔治所采用的推销方法并不是别人想不出来,而是他们从来就没有用心去思考过。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产品价格比其他同类产品的高,这是一个事实,是他们所无法改变的,他们还能怎么办呢?可是,乔治却不这么想的,他将自己的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较,结果获得了成功。而更重要的,其实是他没有与他的同事那样思考问题,他使用了求异思维,这是他之所以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人都是按照经验办事的,改变习惯是一个“不习惯”的过程。据心理学家调查,一个人一天中的行为有95%是属于习惯性的,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

有一个餐厅生意好,门庭若市,餐厅的老板年纪大了,想要退休,就找了3位经理过来。

老板问第一位经理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一位经理想了想,答道:“先有鸡。”

老板接着问第二位经理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二位经理胸有成竹地答道:“先有蛋。”

老板又叫来第三位经理,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第三位经理认真地说:“客人先点鸡,就先有难;客人先点蛋,就先有蛋。”

老板笑了,于是擢升第三位经理为总经理。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如果你一味地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想上几年也不会有结果。但如果你跳出来,思路立即就宽了许多。跳出来,其实就是一种求异思维。每一个员工其实都可以“跳出来”,但是,大多数员工却并没有这么做,因此,他们终究只能是一个普通的员工;而那些“跳出来”的员工,却走向了成功和卓越。

美国某石油公司曾有一名青年,他所做的工作连小孩都能胜任,就是巡视并确认石油罐盖有没有自动焊接好。石油罐在输送带上移动至旋转台上,焊接剂便自动滴下,沿着盖子回转一周,作业就算结束。

他每天如此,反复好几百次地注视着这种作业,枯燥无味,厌烦极了。他想创业,可又没有其他本事。于是,他就对着自己每天都要看上好几百次的石油罐思考开了。他发现罐子旋转一次,焊接剂滴落39滴,焊接工作便结束了。他想,在这一连串的工作中,有没有什么可以改善的地方呢?一天,他突然想到: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是不是能节省点成本?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终于研制出“37滴型焊接机”。

但是,利用这种机器焊接出来的石油罐,偶尔会漏油,并不理想。但他不灰心,又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这次的发明非常完美,公司对他的评价很高。不久便生产出这种机器,改用新的焊接方式。虽然节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剂,但“一滴”却给公司带来了每年5亿美元的新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