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大明王朝
2505000000010

第10章 明成祖朱棣开创永乐盛世(3)

《永乐大典》的内容,采用按韵和分类两相结合的所谓“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方法编纂。其韵目以《洪武正韵》为准,在每韵下分列单字,每单字音韵、训释和它的篆、楷、草各种书体详细的标注在每个单字下,然后再分类汇总和这一单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词典等各项记载。

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永乐大典》收藏在北京文渊阁。《永乐大典》初无副本,因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文渊阁附近的奉天、华盖、谨身三殿起火,《永乐大典》虽因抢救及时而没遭此大劫,但明世宗朱厚熜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决定重录一部。遂任命礼部侍郎高拱、左春坊左渝德兼侍读瞿景淳为总校官,负责组织重录工作,还召集了儒生程道南等109人,增设服务设施和人员,配备警卫人员,严格制定规章制度,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开始重录工作,至隆庆元年(1567年)完成。所录副本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并把副本收藏在皇史宬。

《永乐大典》所收典籍极为广泛,共8000多种,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经史子集、百家之言以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僧道技艺等。同时还把这8000多种典籍分门别类全部抄录,不改一字,从而保存流传下来很多古代文献。

《永乐大典》修成后,终明一代为帝王御用之物。而到了清初,自全祖望就开始从《永乐大典》中辑佚。清高宗乾隆年间开始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385种典籍,共4946卷,其中有“二十四史”之一薜居正《旧五代史》、重要史籍《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医学名着《苏沈良方》以及《续资治通鉴长编》和《水经注》等名着。还选编有宋元诗人文集和宋夏竦《文庄集》36卷,刘放《彭城集》40卷,宋庠《宋元宪集》40卷,元人陆文圭《墙东类稿》20卷。后徐松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会要》500卷,《宋中兴礼书》、《续史兴礼书》150卷。今天人们编辑的宋、金、元诗词不少来自大典中。《永乐大典》所征书籍,均据文渊阁所藏宋、金、元精本摹写,完全可以同现存通行本校勘。清代就曾依照这个大典勘校群书。现在已从大典中辑出佚书590种,附录44种,其中120种无传本。

《永乐大典》正本到明末就没了下落,副本于康熙年间被发现,已经残缺。

到乾隆三十七年(1722年)缺1000多册,合2422卷。光绪元年(1875年)时已不到5000册,至二十年(1894年)竟不足400册。以后越来越少,经多方收集,现在于世界各地散藏的仍有800余卷。

《永乐大典》的价值,主要是内容丰富,收录了古代许多文化典籍,不光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资料,也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古籍。再者,作为一部类书,它宏大的规模,丰富的内容,创新的体例等方面,都远远超越前代的类书。

郑和受命下西洋

第三件事情便是郑和下西洋了,这是朱棣朝以及中国辉煌的见证。

郑和,云南昆阳人,原本姓马,小字三宝。他出身于一个回族家庭,祖、父都曾到过麦加圣地朝圣,被尊称为“哈只”(意即巡礼人)。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领兵攻克云南时,郑和才20岁。他被俘后,几经周折,最后被送到燕王朱棣那里。“靖难之役”时,郑和也在军中服役,参与了战斗,屡建战功。

朱棣登基后,晋升郑和为内宫监太监。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朱棣亲题“郑”字,赐他为姓。他从此就改姓郑。郑和身材高大魁梧,博才善辩,机智敏捷,在内侍之中,论资才,论相貌,都没人能比得上他,因此深得成祖宠信。

永乐初年,国内外局势不稳定,朱棣以武力夺得帝位,建文帝的遗臣有的公开反抗,有的消极抵制。建文帝也不知所终,许多人都说他避难海外。同时东南沿海仍活跃着残存的反明势力,南洋各国对明朝也只是表面上顺从。胸怀雄图大略的明成祖非常仰慕唐朝定服四夷的盛况,希望能改变这种僵持的局面,以便在他在位之时看到天下太平、万国臣服的盛况。于是下令大力修造船舰,为大规模的出海作好准备,并积极遣使臣出使周边各国。

经过两年左右的周密准备,朱棣于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命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郑和组织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其中有大船62艘,再加上一些中小船只共208艘。在他和王景弘等一同率领下,舰队绵延数里,浩浩荡荡,驶离苏州刘家港,驶向福建长乐县五虎门港。随队人员有官员使节、军事部卒、诸多的水手船工及各色技工,如火长(负责罗针)、碇手(司舵)、军匠、民匠,还有担任翻译的通事等人,以及医生、伙夫、书算,等等,共计27800多人。船可分成宝船、战座船、粮船、水船等几种。其中,宝船大的长44.4丈、宽18丈,中型的长37丈、宽15丈,专门运载货物;粮船长28丈,宽12丈,仅次于中号宝船;水船是用来积贮运载淡水的船只;战座船是以运载官兵为主的座船;护卫船队用以防止海盗袭击。船都起有名字,如“清和”、“惠康”、“长宁”、“安济”、“清远”等,并且船队都有系统的编号,便于统一指挥。船队满载粮食、淡水、盐、茶、酒等日用品,以及用于贸易的瓷器、丝绸、织锦、铜钱等物品,从闽江口五虎门出海,借助于海上信风,踏上了下西洋的征程。

船队首达占城(今越南中南部),郑和派人对其国王宣读诏敕,并赏赐给其王、妃、臣、僚物品,以后每到一地都照此行事。短暂停留之后,顺风行驶二十昼夜,抵达爪哇国(今印度尼西亚之爪哇岛)。时为永乐四年六月,赶上爪哇国内乱,东王孛令达哈被西王都马板打败后杀死,其国家也被西王消灭。郑和船队当时正在东王国土上进行贸易,西王杀死其部下170人。郑和闻讯,欲兴兵征讨。但事后不久,西王派使臣前来谢罪,成祖于是命令他贡奉六万黄金,以示补偿。这批赎金直到永乐六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途经此地时才被追回。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遇挫折,但他查明了此事,知道是误杀后,就向朱棣禀明,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使事情得到了和平解决。

船队接着西行走了八昼夜,抵达旧洪(今印度尼西亚之巨港)。那里有很多华人,其中广东潮州人陈祖义为逃避罪责而在此定居,并成为当地的酋长。再行九昼夜,抵达苏门答剌。郑和及其船队受到当地人的热烈欢迎,颁赐赏物之后,为那里的酋长宰奴里阿必丁正式举行了封王仪式,增进了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

后又到达南渤里(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南渤里是个小国,只有近千户人家,是东西方海上交通的枢纽。

郑和船队接下来又横渡到锡兰山(今斯里兰卡),那里的人尊崇佛教。郑和的来访,有力地沟通了锡兰山与中国的关系。船队最后来到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古里是西洋诸国中较大的国家,为古印度半岛西岸一大商港,号称“西洋诸番大会”。郑和向国王宣读了明成祖所颁的敕书,并赐给他诰命银印,赠给他手下的大臣丰富的礼物,密切了与其君臣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把这里建成交通与贸易的中转站。郑和于此地建立碑亭以纪念这次来访。结束了对古里的访问后,郑和率船队返航,古里王遣使臣随船至中国,以示答谢。此后,每次下西洋的宝船,都把此地当成中转站。

返航途中,又经过旧港,郑和本打算招降陈祖义。岂料陈祖义却暗中策划率船偷袭郑和船队,幸好当地一个名叫施进卿的人事先告知了郑和。郑和将计就计,大败陈祖义,杀其部卒五千余人,并活捉陈祖义,烧其战船10余艘,缴获7艘,肃清了此地的海盗。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成祖下令在旧港设立宣慰使司,任施进卿为宣慰使,并赐印诰、冠服、文绮、纱缪。永乐五年九月初二,郑和船队顺利返回国内,受到了成祖极高嘉奖。

郑和回国后不久,就着手准备再次远航。永乐五年(1407年)冬天,海洋冬季信风刮起时,郑和、王景弘、王贵通等又率舰队出发了。他们这次出海的主要目的是送各国使者归国,顺便进行访问和贸易往来。

船队先到达占城,后又来到暹罗(今泰国)。那时暹罗是一个相当大的国家,它屡次阻止苏门答剌、满剌加(今马来半岛马六甲)等国向明朝进贡。郑和奉命前去指责暹罗王的这一过失。暹罗王派使臣向明朝谢罪,并奉上许多贡品,这样一来,就确保了那一带的和平与稳定。

船队再次到达锡兰的时候,郑和对当地的佛寺进行了隆重的布施,包括金一千钱,银五千钱,各色纻丝五十匹,各色绢五十匹,织金纡丝宝幡四对,香油二千五百斤,还有香炉、花瓶、烛台、灯盏、香盒、蜡烛、檀香、金莲花等。种类繁多,数量惊人,都非常罕见。并且立碑勒文,以垂后世,在两国的关系史上写下了宝贵的一页。

船队归来时,郑和曾命令官兵去与满剌加接境的九州山采香,得到了六株直径八九尺、长八九丈的沉香树。永乐七年(1409年)夏,郑和船队又顺利归航。

永乐七年(1409年)九月,对船队稍事修整后,郑和又开始了第三次远航。

这次共带了大宝船40艘,官兵2700余人,王景弘、费信随行。他们从太仓刘家港出发,在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了近一个月。一直等到十二月信风大起,宝船才张帆出海。航行十昼夜后,到达占城。国王闻讯,亲自带领文武官员前去迎接。郑和向他宣读了成祖的诏谕,并赏赐给他大量的礼物。国王感恩不尽,献给明朝许多当地的特产作为贡品,包括象牙、犀牛角、伽蓝香等。

船队接着到达满刺加时,郑和正式加封当地酋长拜里迷苏剌为国王。满刺加原来受制于暹罗,永乐三年(1405年),满刺加就曾遣使朝贡,成祖诏封拜里迷苏刺为国王。然而,暹罗却以武力夺走其印诰。郑和严厉指责了暹罗的蛮横无理,以强凌弱,并使满剌加重获独立。满剌加在明朝的支持下赢得了独立,国王拜里迷苏刺感激明朝的恩德,允许郑和船队在这儿建造仓库储存货物,使这儿成为郑和下西洋的又一个中转站。而且,永乐九年(1411年)五月,国王拜里迷苏刺率妻子臣僚一共540余人,随同郑和回航的船队来中国朝贡,受到成祖的热烈欢迎。自此,一直到正德六年(1511年)葡萄牙人入侵以前,两国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交往关系。

郑和第三次来到锡兰时,与锡兰国王阿烈苦奈儿之间进行了激战。其实,郑和在第二次返航后不久,又扬帆出海,与解决锡兰国王的“负固不恭”紧密相关。

锡兰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是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路。但其国王“不辑睦邻国,屡邀劫其往来使臣”。郑和第一次出使锡兰时,就感觉国王崇祀外道,不敬佛法。第二次觉得他十分蛮横无理。此次抵达锡兰,郑和照例宣读诏书,并对阿烈苦奈儿进行赏赐,但阿烈苦奈儿却让其儿子纳颜向郑和勒索金银宝物。郑和没有答应,他们竟然发动军队,企图袭击宝船,抢夺财物。郑和沉着应对,派出三千奇兵,乘其王城防备空虚之机,攻进城内,活捉国王阿烈苦奈儿并其家属。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十六日,郑和凯旋,将阿烈苦奈儿及其家属交给朝廷处治。明成祖照旧以礼相待,命礼部立阿烈苦奈儿的亲属耶巴乃为锡兰国王,并遣送阿烈苦奈儿回国。

郑和下西洋前三次最远都只到达古里,基本上在东南亚及南亚一带活动。他们打通航道,谋划建立贸易中转站,解决当地的矛盾冲突,为以后的西航作了充分的准备。

第三次远航后,船队在国内休整了一年。永乐十年(1412年)十一月十五日,郑和奉成祖之命开始第四次远航。郑和为此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亲往西安寻求通事,礼聘大清真寺的掌教哈三,随行的通事还有马欢、郭崇礼。军人有唐敬、林子宣、王衡、张通、刘海、胡复、陆通、马贵等。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远航开始。这次所经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占城、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柯枝(位于今印度柯钦)、古里、阿鲁、彭亨(今马来西亚东部)、急兰丹(位于今马来半岛)、忽鲁谟斯(位于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南的岛)、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麻林(位于今肯尼亚境内)等。

航行到苏门答剌时,苏门答剌国内正发生内乱。郑和原在这里设有“官厂”,贮存从各国交换的货物,以及船队所需的各种备用品,其内乱严重威胁到郑和“官厂”物资的安全。此前,苏门答剌国王宰奴里阿必丁被孤儿花面王侵略,中箭身亡,其子琐丹罕难阿必镇还很小,他的妻子发誓:若有人能为她报杀夫之仇,收复国土,她情愿下嫁并与之共同执政。一渔夫挺身而出,击溃了孤儿花面王。她履行诺言,嫁给渔夫,渔夫自称老王。可琐丹罕难阿必镇长大后,暗中与部下发动政变,杀害了渔夫,夺得王位。渔夫的亲生儿子苏干剌率领部下逃到山林之中,自立山寨,时常领兵侵扰琐丹罕难阿必镇。琐丹罕难阿必镇不得已向明朝求救。永乐十三年(1415年),郑和来到苏门答剌,率军擒获了苏干剌,平定了苏门答刺国的叛乱。苏门答剌是郑和船队访问亚非诸国的中心交通站,自此,琐丹罕难阿必镇更加优待郑和船队,并年年朝贡,解除了郑和的后顾之忧。

郑和于西航途中,不断派出分宗船队去附近采香,进行贸易往来。这次有几只船从溜山买到了许多龙涎香和椰子。大宗宝船,从苏门答剌驶向锡兰,又从锡兰转至古里,再由古里直达忽鲁谟斯。忽鲁谟斯原系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的重要城市,在这里,宝石、金刚石、珍珠、琥珀、珊瑚、玉器以及各种毛织品,一应俱全。郑和船队一到此地,照例先宣读皇帝的诏书,然后进行赏赐,接下来再进行货物贸易。

这支船队从锡兰驶向溜山,横渡印度洋,到达非洲东海岸。依次访问了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均受到热烈欢迎。麻林国遣使随船队向明朝纳贡,并贡麒麟、天马、神鹿等。在中国古代,麒麟是吉祥的象征,传说只在盛世出现。

麻林国进贡麒麟,轰动了京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七月,郑和船队满载珍珠宝石,并狮子、麒麟,及各国使臣回到国内。明成祖认为麻林国专门贡上麒麟,预示着明朝的鼎盛,于是兴奋异常,满朝文武也喜出望外。

郑和又一次成功回国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春,明朝于南京仪门外狮子山下,建了一座流光溢彩的天妃宫,以崇祀天妃,企求海道平安,增进我国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天妃,在中国古代是海神的象征。郑和每次出海都会祈祷,以求天妃的庇佑,每次胜利回国后,也都会去回谢天妃的恩泽。其实,郑和第一次凯旋后,就在南京建造了一座龙江天妃庙。此后,又分别于太仓、长乐、湄州等地建立类似的寺庙。此次建造的天妃宫中有《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明成祖亲自为之撰写了碑文。

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二月,成祖又命郑和护送十九国使臣归国。永乐十五年(1417年)冬,郑和的船队经过了一年的休整后,又开始了第五次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