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精品导视
25036600000073

第73章 细细的蓝线

影片档案

又名:正义难伸

出品:AmericanPlayhouseProductions(PBS)1988年

片长:103分钟

导演:埃罗尔·莫里斯(Errol Morris)

导演简介

埃罗尔·莫里斯1948年生于美国长岛。他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毕业后曾经做过两年私家侦探,也许是因为这段经历,他在当上导演后自称是“侦探式的导演”。随后,他机缘巧合地认识了德国导演维纳·赫尔佐格。赫尔佐格鼓励他投身电影创作,对于“从现实中发现、捕捉真实”有着浓厚兴趣的莫里斯在朋友的支持下拍摄了第一部作品《天堂之门》(1978)。

1988年,埃罗尔·莫里斯拍摄了被视为标志“新纪录电影”诞生的代表作《细细的蓝线》,他也因此成为“新纪录电影”的先驱人物。影片所揭示的一位流浪汉因司法体系不公正而被错判的事实是如此具有说服力,以至于法院不得不重新审理此案。

埃罗尔·莫里斯的主要作品还有:《黑色的风》(1991)、《时间简史》(1992)、《又快又贱又失控》(1997)、《戴思先生》(1999)、《第一人》(2000)、《战争迷雾》(2003)。其中,《战争迷雾》是对前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的访谈,副标题是“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生命中的11个教训”。由于片中涉及国家政策、军事战略,以及政府公共宣传等方面的敏感话题,莫里斯本人也成为被关注的焦点。2003年,莫里斯凭借此片赢得第76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内容简介

1976年11月的一个夜晚,美国达拉斯警局的罗伯特·伍德警官被人枪杀。案发后,达拉斯警方几乎没有找到有关此案的任何线索,案件的侦破工作受阻。一个月后,警方找到了一位名叫大卫·哈里斯的少年,他向同伴吹嘘自己杀死了一名达拉斯的警官。哈里斯在接受审问时说,开枪的是伦德尔·亚当斯,一位案发当晚搭乘哈里斯汽车的流浪汉。尽管哈里斯身上疑点重重,但警方却坚信哈里斯对亚当斯的指控,于是,亚当斯就成为杀害警官伍德的凶手。

导演埃罗尔·莫里斯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对这起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对涉及此案的相关人物进行采访,并且展示了警察搜集的亚当斯作为杀人凶手的证据。影片结尾,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的哈里斯在与导演莫里斯电话交谈中供认:确实是他杀害了伍德警官。

导演埃罗尔·莫里斯采用一种模拟重现事实的手法来追踪一起杀警冤案,结果成功地发掘出事件真相。影片公映半年后,已被关押11年、蒙受不白之冤的亚当斯终于重获自由。

影片分析

一、纪录片与叙事

《细细的蓝线》之所以能成为一部重要的纪录片,在于它对纪录片的叙事方式进行了新的尝试。影片所讲述的故事是关于一名警官被杀案的前后事件,但它所使用的叙事元素丰富了基本故事。通过细致的安排,导演插入大量的细节,并利用模拟重现杀人过程。这种方式微妙地激发了观众对疑凶亚当斯的同情,并提示观众要获知真相是如何困难。影片并不是以线性的方式讲述故事,而是在介绍案情的过程中让不同的细节和方向重新组合,并通过案件重演的方式,巧妙地引发观众的想象。尤其是在对不同证人以及另一嫌犯的采访中不断引入各自的生活经历和细节。影片最终引发本案重审,而亚当斯也终于在影片上映后的1989年获释。

《细细的蓝线》并不是一部案件程序的复制。它并不向观众详细解释含义。影片会引发观众倾向于认为,警方、检方以及目击证人都处于各自的目的而联手,使得亚当斯被认为是杀人凶手。但莫里斯并没有对这些人进行批判或者有任何明确的态度。电影的叙事方式以及拍摄手法相当微妙地塑造观众的立场。另外,影片并没有采用通常的概括性的描述事件的方法,反而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不断地集中于细节,观众必须根据影片所提供的细节,找出之间的矛盾之处,设想最大的可能性。

影片的素材主要是来自真实的犯罪档案,而导演使用了大量的采访、报纸新闻、地图、照片以及相关文件来呈现案件。但影片没有旁白,没有任何说明性的文字,包括访谈对象的身份和名字都没有提供。因此观众被迫要自行组织影片所提供的资料。而这种压力由于影片采访所使用的特殊方式而得到强化:受访者都是直接面对镜头,而且都是面部特写的景别。这种方式让观众站在一个案件追查者的位置,迫使观众主动对证人的证词进行判断。

二、剧情片风格的使用

影片使用了大量的剧情片的风格手法,使得它有别于一般纪录片淡化风格的做法,而这些手法使得影片叙事更加复杂。例如,模拟重演的部分,镜头并不展现扮演者的面部,而是以很多局部细节的特写组成场景:手指、奶昔、爆米花机等等。而且搬演场景大量使用明暗反差极强的布光方式。有时,插入镜头会对场景的状况进行注解:慢镜表现手电筒的破碎和奶昔的飞溅,使得情绪被强调。导演有意识地保留材料,激发观众自行弥补空隙,并突出某些细节,让观众自行建构含义。

另外,影片的色彩以及很多搬演的模仿黑色电影的手法,也在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强化了观众对案件真相的判定。虽然导演搬演了各种不同版本的细节,但最终通过各种手法使得观众删除不可靠的版本,排除掉不重要的细节,并最终将案件引向更多的面向(包括不同证人的经历,尤其是影片暗示的真凶哈里斯的经历)。影片虽然没有提供答案,但最终引导观众自行组织得出真相,并反思获得真相的过程。

(徐萌、王更新)

参考书目

《影视纪录片创作》,林旭东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第六版),David Bordwel、Kristin Thompson著,曾伟祯译,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台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