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精品导视
25036600000007

第7章 蓝天使

影片档案

出品:Universum Film(UFA)1930年

片长:99分钟

编剧:卡尔·祖克梅耶(Carl Zuckmayer)

卡尔·沃尔莫勒(Karl Volmoller)

罗伯特·莱博曼(Robert Liebmann)

约瑟夫·冯·斯登堡(Josefvon Sternberg)

导演:约瑟夫·冯·斯登堡

主演:埃米尔·杰宁斯饰翁拉特

玛琳·黛德丽饰洛拉

导演简介

约瑟夫·冯·斯登堡,1894年5月29日出生于维也纳,后随父母移民美国。由于家境贫寒,年轻的斯登堡先在纽约第五大街的一家商店工作,后来又转到一家专门修复有划痕的电影拷贝的公司。通过这层关系,斯登堡来到了好莱坞。他先做剪辑师助理,后来成为剪辑师。他站在制片商的立场上对影片进行剪辑,由此获得了电影制作公司的青睐。当电影公司和导演产生矛盾时,他就站出来帮忙,因此1920年代初时就开始有人找斯登堡担任导演工作。1925年,他独立导演了第一部影片《求救者》,描绘了被社会遗弃的人们在码头上的悲惨生活,这在当时的好莱坞还是新鲜事物。1927年,斯登堡根据本·黑希特的剧本拍摄了《下层社会》,这是他第一部获得商业成功的影片。1928年,他又执导了《最后的命令》,埃米尔·杰宁斯在其中扮演角色,后来他将斯登堡介绍到柏林,将亨利希·曼的小说《垃圾教授》搬上了银幕,这就是《蓝天使》。1957年,他执导了自己的最后一部作品《喷气机飞行员》。1969年12月22日,约瑟夫·冯·斯登堡在好莱坞逝世。

剧情简介

翁拉特是一所大学的文科教授。这天早餐后,他去学校上课。教室里,学生们闹作一团。一个学生正在黑板上画着教授的漫画,并且恶作剧地在旁边写了一行字:这是“垃圾”。上课铃响了,衣冠整齐的教授拄着手杖,提着皮包出现在教室门口,当他看见黑板上的漫画时,脸一下子沉下来,用凶狠的目光扫视着班上的每一个人。学生们一个个都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无可奈何的翁拉特只好让人把漫画擦掉。

放学路上,同学们互相打闹起来,其中一个学生的书包里散落出几张舞女洛拉的艳照,正好被路过的教授看到。在他严厉的盘问下,学生说这是几个常在“蓝天使”娱乐场鬼混的同学塞在他书包里的。学生走后,教授拿着这些照片禁不住欣赏起来。

次日,教授决定亲自到“蓝天使”去抓这几个学生。但事与愿违,他在“蓝天使”里不仅没有抓到学生,还不断地被人捉弄。洛拉挑逗他,剧院老板讽刺他,小丑开他玩笑,学生们更是趁他不注意,把洛拉的内裤塞在了他大衣口袋里。

第二天,教授去找洛拉送还她的内裤,风情万种的洛拉却故意做出迷人的媚态,诱惑着心旌摇动的教授。这时,一个喝醉酒的客人走过来纠缠洛拉,教授气愤地同他打了起来。教授的行为博得了洛拉的好感,洛拉亲热地陪教授喝酒。第二天,教授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睡在洛拉的床上。欲令智昏的教授要跟洛拉结婚,为此,他不惜放弃自己的教授职位,跑到剧团打杂。

婚后,教授随剧团四处演出,除了服侍洛拉、卖卖洛拉的照片外,别无他事可做。教授越来越潦倒,洛拉也越来越瞧不起他,两人经常发生争吵。最后,剧团回到“蓝天使”娱乐场演出,教授被指派扮演一个小丑,模仿鸡叫。演出开始,教授看到台下旧日的学生,他一时难以张口,急得魔术师把鸡蛋打在他的脸上。台下一片骚乱,教授发疯似地跑到后台,却见洛拉正和一个男人亲吻。教授大怒,三人扭打成一团。这时,剧场老板走了过来,不无讽刺地对教授说:“你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吗?怎么为了一个女人闹成了这样?!”洛拉回到舞台上继续卖弄她的风情。教授离开“蓝天使”,摸黑潜入学校,一头扑倒在过去上课的讲台上,再也没有起来。

影片分析

一、早期的改编作品

本片根据亨利希·曼的小说《垃圾教授》改编,小说出版于1905年,当时正值专横跋扈的德皇威廉统治时期,小说通过教授这类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堕落与死亡,隐喻德国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和必然灭亡。而《蓝天使》拍摄于1930年,导演在改编时有所侧重,为了迎合有声电影初期观众的口味,导演斯登堡在影片中有意突出了翁拉特教授同舞女洛拉的关系,而削弱了原著的社会批判意识。所以,当亨利希·曼看了这部影片后,不无叹息地说,他吹响的是反对统治者的号角,他是以翁拉特教授象征着权威的崩溃,电影中的垃圾教授却成了洛拉吊袜带下的牺牲品。另外,影片将时代背景移到了上世纪20年代,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德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不安,希特勒及其领导的纳粹党乘虚而入,扩展自己的势力。影片通过为人师表的教授翁拉特堕落成拜倒在舞女洛拉石榴裙下、丑态百出、最后饱含羞辱地死在讲台上的没落形象,映衬出那个时期为纳粹提供党徒的某些资产阶级阶层的穷途末路,这也是本片的思想价值所在。

将文学名著寓以新意,改编成电影并获得成功,这在当时并不多见。斯登堡的改编方法曾遭到不少人的反对,其中包括乌发制片公司的老板,但当影片完成之后,他也不得不承认,一部真正好的小说,完全可以以另外一种形式拍成一部完全不同但同样堪称杰作的电影。1959年,美国20世纪福克斯公司重拍了《蓝天使》,却远不如斯登堡在上世纪30年代拍摄的这部黑白片。

二、戏剧化的画外音使用

作为德国第一部有声片,同时也是最早进行画外音尝试的电影之一,本片的声音尤其是画外音的使用在电影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一页。可以说,这部影片的声音设计和画面处理一样是具有表现主义特征的。

这里以翁拉特和洛拉初次相见段落为例,做一个简单的说明。这是从影片23分钟左右到30分钟的一段。两人的初次相遇是在蓝天使舞厅中洛拉的更衣室里,这个更衣室有两个前门两个后门。前门均通向舞台,两个后门分别通向化妆间和准备室,楼梯上是洛拉的卧室,空间结构设计十分复杂。有意思的是,此处的声音使用并不是为了营造和加强这一复杂的空间秩序,相反,在这里,结构复杂的空间更像是为了加强声音的表现力而设计的。

整个段落的画外音处理十分独特。“门”在影片中起到了控制声音的作用,并具有绝对的隔音效果。“门”的开和闭,对应着声音的绝对的有和无。在这里,不存在背景声、环境声等为了体现真实空间而铺设的声效,只有非现实的戏剧化的声音。在这一段落中,依照空间的划分而具有如下几种声音元素:第一是室外舞台表演的音乐和喧闹声,第二是化妆间内演员的对话、吵闹声,第三是主要空间中主要人物的动作和对话声。这三种声音的交错使用在营造场景气氛、塑造人物心理、控制影片节奏等方面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这一段落的开场就是从一个重要的声音变化开始的。洛拉表演完毕回到更衣室内闭上门,整个场景立刻从舞台的喧闹转入了绝对的安静中。声音上明显的断裂改变了场景的气氛,拉开了这场相识戏的序幕。

接下来,是教授和洛拉的第一段对话,轻佻的洛拉在一开始就令教授措手不及,正在教授不知如何应对时,后门被一个小丑(即教授后来在剧团中的位置)打开,他穿过更衣室又打开前门,室外的歌舞喧闹立刻涌入。这一声音变化既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同时也更为戏剧化地表现出教授尴尬的处境。接下来,教授开始指责洛拉,而洛拉不以为然,还当着教授的面换衣服,教授又想看又不敢看,遭到了洛拉的讽刺。这时,前门再次打开,下场的演员穿过更衣室回到化妆间,舞台的喧闹和教授因为挡路而被责骂,令整个场景气氛推进一步。

继而,洛拉上楼去换内衣,并将换下的内裤扔到教授的肩膀上。教授拿起内裤不知如何处理。这时前门又打开,一个演员进来看到教授拿着女人内裤,嘲讽了两句。教授的尴尬和无奈再次被强化。在喧闹的音乐声中,教授只好坐下来,平息心情。驯兽员带着狗熊穿堂而过把门拉上了。场景再次安静下来,换了一身衣服的洛拉走了下来,继续挑逗教授。教授决定离开,化妆间的门又打开了,吵闹声中剧团经理出来了,他同样误会了教授是来找洛拉的。教授争辩无力,愈发尴尬。这时洛拉打开了舞台的门准备上场,歌舞喧闹再起……

可以看出,影片利用安静和喧闹之间的强烈差异,有效地制造了场景气氛。同时,每一次安静中洛拉都给教授制造了麻烦,而教授的手足无措和旁人的嘲讽又都在喧闹中体现,并且,每一次安静和喧闹的轮转,教授的尴尬处境都有所加强,成功地控制了戏剧的发展节奏。最后,教授面对挑逗时极力克制却又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以及面对嘲讽时的无能为力也在静与噪的交替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有声片初期的影片之一,《蓝天使》对声音的使用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的记录。可以看出,创作者在如何利用声音加强影片表意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有效的实践。这使该片的声音使用在电影史上独树一帜,在很多方面都值得后世研究和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音乐使用也别具匠心。除了女主角玛琳·黛德丽亲自演唱了影片中她在舞台上演出时的所有歌曲之外,影片在结尾时还使用了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帕帕基诺的咏叹调《如果有个爱人该多好》。本片也是最早在片中使用莫扎特的歌剧唱段的影片之一。咏叹调中唱道:吃的喝的都有,世界上漂亮的女人多的是,就是没有一个爱上我。歌词同片中教授的心境是如此合贴,在有声电影刚刚问世不久时,影片就能如此契合地结合歌剧来表达电影的主题,也可见导演独具匠心的才华。

(戴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