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精品导视
25036600000031

第31章 放大

影片档案

出品:BridgeFilms 1966年

片长:111分钟

编剧: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托尼诺·古埃拉(Tonino Guerra)

爱德华·邦德(Edward Bond)

导演: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

主演:大卫·海明斯(David Hemmings)饰托马斯

凡尼莎·瑞德格雷夫(Vabesa Redgrave)饰简

莎拉·迈尔斯(Sarah Miles)饰帕特里西亚

导演简介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年9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工业小城费拉拉。高中时期,安东尼奥尼就很喜欢电影,开始与同学撰写影评。1936年6月30日,安东尼奥尼开始在地方报纸Coriere padano发表了第一篇影评,此后到1949年间,安东尼奥尼共发表了200多篇影评,另有一批用笔名发表的文章散见于二战期间,至今部分文章已无法证实是否出自安东尼奥尼的笔下。之后他为罗西里尼和马塞尔·卡尔内做过助理导演,并开始编写剧本。

1943年,安东尼奥尼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一部描写二战时期意大利生活的纪录片,但该片部分拷贝在送往法国的途中被销毁。安东尼奥尼在导演生涯初期以新现实主义风格拍摄了一些短片,他早期的长片,从《爱情事件》到《呼喊》(II Grido)等五部故事长片都留有新现实主义的印记,但他个人独特的风格已经初现端倪。六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1960年拍摄的《奇遇》(L"Avventura)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作品,虽然本片在当年戛纳电影节遭来一片倒彩声,但其在国际间大获成功。加上之后的《夜》(La Notte)、《蚀》(L"Eclisse)、《红色沙漠》(Red Desert),这四部电影被世人誉为是安东尼奥尼借助电影对现代生活的一番完美探索。

1966年,已获得国际声誉的安东尼奥尼接受了米高梅公司的合约,拍摄了三部英语电影。第一部影片《放大》(Blow-up)在全球引起巨大的反响,并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但他诠释学生运动的《扎布里斯基角》(Zabriskie Point),则遭受票房的惨败。在完成《过客》(The Passenger)之后,安东尼奥尼回到意大利,拍摄了《奥伯瓦德的秘密》(The Mystery of Oberwald)和《一个女人的身份证明》(Identification of a Woman)两部影片。

1985年,安东尼奥尼中风失声。直到1993年,在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帮助下,他拍摄了改编自他本人小说的影片《云上的日子》。2004年,安东尼奥尼邀请王家卫、斯蒂文·索德伯格共同合作三段体式的影片《爱神》,他在其中执导了第一段《欲》。2007年7月30日,安东尼奥尼在家中去世。

剧情简介

一群奇装异服的学生乘着吉普车大喊大叫地沿街游荡,还向路人募捐。而不远处的一个穷人接待中心里,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在鱼贯而出。其中有一个人却向相反的方向离去。原来他是一名乔装打扮的摄影师,名叫托马斯,是为了工作而来这里拍照的。托马斯约好了女模特拍照,但他们并不仅仅只是拍照。托马斯在画家朋友比尔家看到一幅彩色斑点组成的画,看起来像照片放大后的样子。一日,托马斯在公园里偷拍到一对情人约会的照片。但之后却有人跟踪他。回到家中,照片上的那位女子出现在托马斯面前,她试图偷走底片,却被托马斯骗过。托马斯对照片起疑,于是把照片不断放大,最后在模糊的颗粒中,托马斯相信自己看到的是一具尸体和一个拿着枪的人,他似乎发现了一起谋杀的现场证据。托马斯试图根据照片上那些含糊不清的证据来揭露这桩谋杀案,于是他在夜里回到公园,并在草地上发现了一具尸体,而一个莫名的声音又吓得托马斯迅速离开了现场。回到家中,托马斯发现他的工作间遭到洗劫,照片也不翼而飞。这时比尔的妻子来找他,看到一张落下的照片,说很像比尔的画。托马斯决定去弄清事情的原委,在途中,他看到了那个公园里的女子,但她却消失在人群中。托马斯带着相机再次回到公园,打算拍下尸体。但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此时,一辆载着一群奇装异服的人的吉普车开过来,上面的人正是募捐的学生。他们把车开到了一个网球场旁然后开始比赛,他们挥动球拍,在球场上跑动,观看的人也在认真地来回注视,但却并没有球在飞行。托马斯渐渐被他们吸引,他也跟随着他们观看比赛。突然,一个人将球击出了场外,他们示意他帮忙捡球。托马斯犹豫着,然后跑过去,捡起了那个并不存在的“球”,扔了回去。

影片分析

一、“心理的新现实主义”

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在影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他在60年代拍摄的影片。他促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转向深入细致的心理分析,形成了一种反通俗化、严肃的电影风格。这种新的方向被安德烈·巴赞称为“心理的新现实主义”。这些影片描绘了存在于当时社会繁荣经济体系中的反常状态。安东尼奥尼在他的多数影片中,对于中产阶级的描绘是早期新现实主义的有机延伸。60年代的“现代情感三部曲”:《奇遇》、《夜》、《蚀》以及《红色沙漠》成功地建立起安东尼奥尼对现代人心理冷静的视觉化分析。这种风格被美国影评人安德鲁·萨利斯(Andrew Sarris)称为“安东尼式无聊”(Antoniennui)。安东尼奥尼将现代城市用冷酷的摄影机镜头描绘成人类自建的迷宫,上流社会的人物始终疏离于他们自己建造的世界。金钱、权利、物质追求都无法满足他们情感的空虚。人与人之间似乎被安东尼奥尼用影像远远隔离,缺乏沟通。性爱永远只是身体上的暂时满足,科技产物似乎比使用它们的人更生动活泼。

《放大》的主人公托马斯原来坚信技术发明,如照相术能够使他获得和征服现实,因而沉迷其中。后来他终于发现现实与关于它的复制品,以及人们对后者所产生的幻觉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结尾时,学生们表演一场想象的网球比赛,对托马斯产生了某种启示作用。对于那些表演者,那个想象中的网球当然是“真”的,正如那些作为证据的照片上的形象对于托马斯而言很可能只是一种幻想一样。学生们的表演成为托马斯的思想发生变化的象征,托马斯此时已不再试图区别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他想象网球正出了界,把它拾起来扔还给学生们。托马斯在拾起想象中的球时,并没有放下他的照相机,对他来说,现实与关于它的复制品以及人们的幻想之间的界限可以说是并不存在的。

二、开创性

在叙事手段上,安东尼奥尼是一个出色的先行者。经过《失败者》(I Vinti)和《喊叫》的段落式叙述之后,纯粹的现代主义式的故事讲述成为了安东尼奥尼利用的主要手段。在《红色沙漠》中,安东尼奥尼用极其缓慢的节奏展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工业社会景象,片中颓废的色彩运用可归结为女主人的心理困惑,或是安东尼奥尼对这个败落的现代社会的具体观感。安东尼奥尼擅长在事件之间,加入许多沉寂时刻(temps morts),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寂静氛围,故意模糊角色之间的情感关系。此外,开放式的结尾亦是安东尼奥尼热衷的表现手法。在《放大》中,安东尼奥尼以往电影中的疏离效果,与一种对电影或技术媒介本身的反省结合起来。虽然影片借用了一个侦探故事的框架,但内核仍然是对现代社会的剖析。在《红色沙漠》中已经有过出色处理的色彩使用在《放大》中延续下来。开头的黑灰色场景、公园的绿色以及托马斯工作室不同层次的暖色都成为一种情绪化象征。

深焦镜头与摄影机的跟拍镜头是安东尼奥尼电影中的标志。在他看来,人物心理的发生和转变与空间位置密切相关,所以用视觉方式呈现心理过程成为他影片的重要手段。通过趋于抽象的构图,细致区分空间中的层次;再加上剪辑对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和人物对此的暧昧的反映建立起一种疏离的效果。在《放大》中,安东尼奥尼对空间构图的处理由于主题对媒介更为全面的思考变得更为分裂和抽象。

安东尼奥尼的风格在存在主义与现象学盛行的六十年代西方受到高度重视,他也一直激励着世界上许多电影工作者去探索省略情节和开放式结尾的叙述。包括米洛斯·杨索、安哲罗普洛斯等导演都从安东尼奥尼的独特风格中受益良多。科波拉的《对话》(The Conversation)和布莱恩·德·帕尔玛的《爆裂》(Blow-Out)则直接产生于安东尼奥尼的《放大》。

(徐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