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精品导视
25036600000027

第27章 半

影片档案

出品:意大利西乃里斯电影公司、法国弗朗西乃莱克斯电影公司联合出品1962年

类型:黑白剧情片

片长:133分钟

编剧:弗莱特里科·费里尼、恩尼欧·弗莱阿诺、图里奥·潘涅利、布隆尼罗·隆迪导演:弗莱特里科·费里尼

摄影:强尼·台依·佩南兹奥

主演:马切洛·马斯托依安尼饰基多

歌迪亚·卡汀娜饰克劳迪娅

阿努克·艾梅饰路易莎

桑德拉·米罗饰嘉拉

本片获1964年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外语片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艺术指导布景提名;1964年英国学院奖最佳电影提名;1963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电影;1963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1963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圣乔治奖。

导演简介

弗莱特里科·费里尼(1920.1.20—1993.10.31)出生于意大利里米尼小城。中学毕业后,他曾当过记者和画家。1941年,他撰写影评,并开始接触电影创作。1943年,他与演员茱莉艾塔·马西娜结婚。1954年,马西娜因主演费里尼的影片《大路》而享誉世界,费里尼也凭借此片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接下来,他执导的几部影片都大获成功,包括《骗子》、《卡比利亚之夜》和《甜蜜的生活》。费里尼曾经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艺术流派的代表,与罗西里尼、盖尔米和拉都达等人一起工作。他后来的影片虽然摆脱了新现实主义的套路,却仍带有内在的精髓。《甜蜜的生活》在商业上的成功出乎意料,但是此片过后,人们对于费里尼的关注逐渐冷淡。由于接拍了喜剧片《三女奇缘》,有些批评者说他开始“不负责任地滥拍片子”。《八部半》的创作初衷就是希望反映这种状态。尽管《八部半》的叙事结构过于前卫,然而观众和影评家们还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凭借这部影片,费里尼终于成为影坛一代宗师,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受到追捧。此后,费里尼执导了《阿玛科德》和《卡萨诺瓦》等影片,还拍摄了自传体影片《女人城》和《访谈录》,这两部影片回顾了《甜蜜的生活》和《八部半》的创作历程。1986年,费里尼执导的影片《金格和弗雷德》是为了感谢两位著名演员茱莉艾塔·马西娜和马切洛·马斯托依安尼,因为没有他们的表演就没有费里尼的辉煌。费里尼于1993年10月31日在罗马病逝,与他患难与共50载的金婚妻子茱莉艾塔·马西娜于半年之后与世长辞。

剧情简介

导演基多想拍一部关于他自己生活的影片,但他不知道影片究竟应该表现什么以及怎样表现,这使他的精神几乎近于崩溃。他的基本构思是:人类的末日来到了,人们希望乘坐现代化火箭飞出地球,另寻生路,但由于超载而发生了悲剧。他在没有完整计划的情况下,让人搭了一座巨大的火箭发射台的布景,并同制片人签订了拍片合同。可是他的构思却渐渐陷入一片混乱。这时,他的感情生活也发生了危机,他同妻子和情人的关系也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他与妻子路易莎无法沟通,敏感的妻子也已经觉察到基多身边有情人,两人总是互相盘查,争吵不休,但基多又竭力与她改善关系;他从情人嘉拉那里寻求刺激,却又讨厌她的庸俗;他把女演员克劳迪娅当成圣洁的女神,但却发现她只是想成为他影片中的女主角。他陷入这种双重的危机之中不能自拔,于是躲到一处温泉疗养地,一面疗养,一面构思他的电影,同时也为拍片做些筹备工作。他同红衣主教进行了交谈,还遇到了各式各样的女人。在此过程中,他对过去生活片段的回忆连同他的梦境、幻觉不断涌现。在一片迷惘和没有归宿的心情中,他最后一个幻觉是:在一个电影拍摄现场——一座巨大的马戏棚的大舞台上——他作为马戏班导演兼领班发出命令,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跳起了轮舞。渐渐地,少年基多取代了成年基多,站在舞台中央。

影片分析

《八部半》标志着费里尼创作的转折点,它将摄影机带入了人的杂乱无章、捉摸不定的精神世界,开拓了电影艺术的表现领域,标志着一种新的电影形态的到来。

一、与新现实主义的血缘关系

费里尼曾经以编剧和助理导演的身份参与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罗西里尼导演,1945年)的创作中,这就意味着早年他曾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一员。渐渐地,他发现了新现实主义的某些局限性,同时因为上世纪60年代初西方社会的矛盾发生了巨大转变,他开始将摄影机对准人的精神世界。其实他并没有完全背离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反而很好地继承了新现实主义的精髓,并将它与时俱进。新现实主义主张“用诚实的目光观察现实”①,在费里尼看来,“现实”不仅包括社会的现实,而且包括更深层次的内心的现实。应该说,《八部半》突破了新现实主义的局限性,不仅表现了朴素的普通人形象,并且向他们的内心世界开掘,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情绪。

二、十一组闪回段落

费里尼说:“在人生的诸多探险中,最值得经历的旅程便是探索自己的内在,挖掘自己未知的部分。虽然会冒不少险,但还有什么比自我更迷人、更神妙、更具英雄色彩呢?”②同时,费里尼又是一位执著地坚持影像化的导演,对他来说,表现人混沌复杂的精神世界的确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冒不少险”。在《八部半》中,费里尼使用了十一组闪回段落,其中包括主人公基多的自由联想、想象、梦境、回忆等,借助象征、隐喻等手法更深入地挖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即他最真实的内在自我。基多长久以来积压在心中的困惑、恐惧和矛盾在其中一些段落中得以宣泄和解决,那里同时也包含了他对于生活最真实的想象,而这些美好的图景总是会被残酷的现实打断。在费里尼看来,想象与现实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两者应该在影片中融为一体,所以在这部影片中,他并没有通过强烈的视听风格的对比将两者分离,而是通过一些手段,比如利用相似物实现两者的过渡。

三、双重镜像结构

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汀·麦茨认为“《八部半》是一部有双重镜像结构的影片”③(另译为“双重镜子结构”)。“双重镜像结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套层结构”,准确地说它应该是一种特殊的套层结构。在一般的套层结构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辨别出“影片”以及“影片中的影片”,比如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卡莱尔·赖兹导演,1981年)。而双重镜像结构相比而言则更加模糊、晦涩,因为“影片”和“影片中的影片”的界限模糊不清。在《八部半》中,“影片”以及“影片中的影片”分别指什么就不太容易辨认。

影片的片名别具一格,看似和影片内容没有关联,深究影片之后便会发现其实影片的片名别有用意。费里尼在拍这部影片之前已经拍了七部影片和相当于半部影片的两个短片。就是说,这部影片是他到目前为止总共拍摄的第八部半影片。这部影片主要表现一位电影导演在现实生活中和艺术构思中所产生的双重困惑和迷惘。因此,影片所要表现的颇有名气的基多导演在疗养地的精神危机中所经历的一切,包括他的现实活动、噩梦、艺术构思和重重幻觉,都成为影片《八部半》的内容。不得不提的是,据费里尼本人回忆,他在拍摄《八部半》时也陷入了同样的焦虑。在这里,费里尼对基多有了某种认同,费里尼影片的内容就是基多打算拍入自己影片中的内容,影“片中的影片”就是这部影片本身。

尽管这部影片具有自传性,但是费里尼“并不认为影片局限于表现一个缺乏灵感的导演的厄运和痛苦”④,他在影片中试图表现当时整个西方社会中的人们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

(叶艳琳)

参考书目

《费里尼对话录》,Giovanni Grazini著,邱芳莉译,台湾远流出版社1993年版。

《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克里斯汀·麦茨著,刘森尧译,台湾远流出版社1996年版。

注释:

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继承》,罗伊·阿米斯,沈善译,见《电影艺术译丛》1981年第2期。

②《费里尼对话录》,Giovanni Grazini著,邱芳莉译,台湾远流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页。

③《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克里斯汀·麦茨著,刘森尧译,台湾远流出版社1996年版,第236页。

④《费里尼的新片<八部半>》,《电影艺术译丛》,1963年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