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精品导视
25036600000023

第23章 野草莓

影片档案

出品:瑞典AB影片公司1957年

类型:黑白片

片长:90分钟

编导:英格玛·伯格曼

摄影:居恩纳·费希尔

主演: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饰伊萨克·伯格

毕比·安德森饰莎拉

英格里德·苏琳饰玛丽安·伯格

本片获第32届奥斯卡最佳编剧提名;第12届英国学院奖最佳电影和最佳外国演员提名;第17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第2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第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28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最佳男演员奖和最佳外语片奖;1958年英国电影学会杂志最佳音乐奖、最佳表演奖;维克多·斯约史特洛姆获1958年国际电影记者协会最佳表演奖及终身成就奖;1958年挪威展览协会最佳影片奖。

导演简介

伯格曼被视为瑞典的国宝级导演,20世纪电影大师之一。他将电影艺术带进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丰富的视觉意象、闪回和极端特写等手法,展现心灵深处的憧憧幽影,以及人和上帝或人和死亡的关系。从5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接二连三荣获国际大奖。1987年出版自传。

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气氛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路德教徒,他的童年并不自由,充斥着残酷和压抑,父亲对他严厉的态度让他在之后的创作之路上一直渗透出淡淡的苦难。1937年,伯格曼进入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文学和艺术史,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戏剧作家的作品给了他最初的灵感和启示,1944年,年仅26岁的他写出人生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剧本以校园生活为题材,纠缠了专制和压迫。1945年,伯格曼正式升为导演,执导了《危机》。在又拍了一段时间的低成本电影后,在《爱欲之港》中他开始展示自己的个性与风格。《莫尼卡》一片使他名扬全球,对法国新浪潮导演有很大影响。50年代初,他的作品已很丰盛,《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术师》,一系列经典让他迅速跻身世界名导行列。此后伯格曼同时在戏剧和电影两方面发展,他在剧院的地位日趋稳固,他也团结了一大批演员,这为他以后拍摄低成本的室内剧提供了方便。他在电影方面的声望也随着他作品的增多而与日俱增。

伯格曼喜欢在电影中讨论生活与灵魂,他开创了很多艺术表现手法,比如运用复杂的电影语言手段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比如用室内心理剧的结构形式,在看似狭小的空间里展示人的内心无比广阔的时空变幻。

虽然伯格曼的电影总是与苦难相关,但在他的电影最后,往往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81年,他拍摄了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这部阵容超级强大、记录了他以往电影所有元素的电影,成为他电影人生的结尾,也为他的艺术传记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剧情简介

78岁高龄的医学教授伊萨克·伯格,生性古怪。表面上看,他似乎很有风度也很宽容和善,但生活在他身边的人——儿子、儿媳、老管家、妻子、情人等,都认为他是一个自私、冷漠、寡情的人。长期以来,他安于这种离群索居的生活,对大家的谴责毫不介意。

但是,就在他要前往隆德接受名誉学位的前一天,他做了一个古怪可怕的梦,梦见自己已经死了。在去往隆德的途中他重访儿时住过的大房子时,于是又产生了回到往昔生活的幻觉。在这些幻觉和梦境中,他与亲人无法交流,还无可奈何地目睹往日的情人如何投入表哥的怀抱、自己的妻子如何与别人私通。他甚至在梦幻中受到审判:由于他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而被惩罚以“孤独”。

这些梦在老人心底引起了触动。他开始试着改变同亲人的关系,这种努力使他的内心获得了一种平静。在最后的梦境中,他与亲人们终于能够亲切交往,形成一种温馨和谐的关系。

影片分析

《野草莓》是伯格曼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一部杰作,开创了作者电影、主观电影、内省电影的先河。影片开拓了电影语言的表现领域,标志着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和电影语言的革新。

一、主题

影片从不同程度上触及伯格曼在他的影片中最关注的三大主题:人的孤独和痛苦;生与死、善与恶的相互关系;上帝是否存在。影片的主人公伊萨克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医学教授,可是他却在孤独、寂寞和恐惧中度过晚年。终于在一次旅行中,他开始对自己的一生做痛切的反思。他也终于意识到曾经因为他的冷漠才使他失去了人生最美好的东西,人的生存价值不仅仅是事业,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温情。于是他努力挽回,他开始关心身边的人,用爱消融他们之间的隔阂。在影片最后他做了一个温馨甜美的梦,梦里他和亲人一起享受生活,这象征着爱的复苏。

影片中除了伊萨克,他的母亲和儿子同样冷漠,他们和伊萨克一样承受着孤独和痛苦。伊萨克的儿子的冷漠甚至波及妻子腹中还未出世的孩子,当他妻子坚持要这个孩子时,他却极力反对,因为他认为生活是痛苦和荒谬的,人们不能再制造更多的受害者。可见在伯格曼看来,人的精神危机已经渗透进整个家庭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同时也可以看出,影片受到了战后弥漫在整个西方社会的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

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伯格曼的电影总是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但是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他越到后来越持否定态度。在这部影片里,他明显表现出对于宗教/上帝的怀疑和对人生现世情欲的肯定。虽然如此,对于宗教/上帝,他总是很矛盾,一面怀疑上帝的存在,一面又试图让宗教来拯救人类。在影片中,伊萨克和表哥以及第二个萨拉两个追求者之间的冲突就反映了伯格曼内心的这种矛盾。

二、“音乐结构”

很长时间里,电影都被当成是一种形于外的艺术,它只能、只应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事物。而本片却勇敢地冲破禁区,实现了对于人的复杂多变、难以捉摸的内心世界、潜意识的探索,与此同时理性地探讨了抽象的哲学问题。所以说本片开拓了电影的表现领域,实现了电影语言的革新,是现代主义电影的开山之作。

《野草莓》最突出的贡献是在叙事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线性结构,采用了复调结构。伯格曼本人称之为“音乐结构”,因为复调结构中的多主题、多线索、多层面类似于音乐中的多声部。影片中主要包含两条线索,一是现实动作线,一是心灵动作线。现实动作线指的是主人公伊萨克从斯德哥尔摩前往隆德参加荣誉博士授衔的庆典的一段真实的旅程。动作仅仅集中在从早到晚的24小时之内。而心灵动作线却相当丰富,以四个梦境/幻境的段落作为支点展开,是一段通往过去的心灵之旅。

现实动作线中的沿途见闻、重访旧居、看望老母等为时间的倒转架起一座桥。心灵动作线里的梦境/幻境不仅仅道出了现实故事的前史,即剧情开始之前发生了什么,而且导演利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伊萨克这位老人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即孤独、冷漠,他对于爱情的渴望与失落以及对于死亡的恐惧。于是心灵时空激发起伊萨克对自己整个人生历程做痛切的反思,推动人物性格的转变。

三、同一画面中的双重时空

影片中的一些画面同时存在过去和现在双重时空,也就是说将过去与现在、梦幻与现实并列在同一个画面中,并让两者相互对话。这在50年代应该说是一种独创,因为当时已经非常普通的“闪回”手法仅仅是表现完整的过去时空,现在时空的人或物不会进入过去时空。这种全新的手段在影片中出现了多次,比如在第二个梦中,年迈的伊萨克在野草莓地与年轻的莎拉(伊萨克的初恋情人)相遇。伊萨克如同隐形人一般进入画面,坐在过去的对面,注视着莎拉在专心致志地采集野草莓。他禁不住喊出她的名字,莎拉却完全听不见。他也没有被过去的人们发现,更没法和他们交流。他继续默默地注视,然后目睹了他哥哥夺走了他的情人,那一篮象征纯洁爱情的野草莓被打翻。老年的伊萨克回到了过去,目睹了最难堪的场面,却无法改变过去。这样的画面处理烘托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感伤氛围,同时也唤起他对于过去的懊悔之情。

(叶艳琳)

参考书目

《伯格曼:欲望的诗篇》,[法]约瑟夫·马蒂著,何丹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世界电影史》,[法]乔治·萨杜尔著,徐昭、胡承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