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到美国上大学:常春藤布朗小子姜晓航
24931700000041

第41章 如何建立你的软实力(3)

结果下课后,坐在我后面的那个之前刚进教室后小打招呼的漂亮女生拜西竟然主动找我去吃午饭,就这样凭着几句笑话,我和这位白人美女接触上了。这让我顿感幽默有种超越不同文化沟壑的魔力。第一次聊天蛮愉快的。来自加利福尼亚的拜西告诉我,她妈妈是波兰人,父亲是德国人,她告诉我她很热心于环保。我告诉她,我妈妈是中国人,我爸爸也是中国人,我热衷于各国的文化……跟她道别时,禁不住打量了一眼这位不折不扣的美女,看见她那经常去健身房锻炼深凹的腰肢,玲珑上挺的胸脯,顿时感觉我作为一个东方男生进入了一个过去从来都不敢妄想的新世纪。

后来我回邀,请她去吃泰国菜。之后读医的她常常叫我辅导她生物作业,我也请她帮我修改英文写作。有一次我的头被剃得傻乎乎的(美国人剃中国人的头根本不会剃),非常有艺术天分的拜西亲手给我修改。我时常叫她出来散步,草地上扔扔飞盘或者棒球,一块去看橄榄球赛,在比赛里喊啊闹啊,had so much fun(玩得很开心)。

有一回我听她说会拉小提琴,还会拉莫扎特的曲子,就很想听她拉拉看。她很兴奋,说她的男朋友从来没有兴趣听她拉小提琴,一定要拉着我到她和她男朋友住的公寓里拉小提琴给我露露身手。每次她知道有什么派对都会约我去,一起跳舞,一起尝试很有异域风情的印度水烟(huka)。外国开派对女孩子总是很喜欢拍照留念,有人叫我们照相时她都会凑过来亲着我的脸,我总是受宠若惊地满脸通红,但一下子我也感觉变得很man。这就是外国的女孩子,虽然你不是她的男朋友,但是你要是跟她好的话,她喜欢让你走得离她很近,喜欢和你调皮。如果中国男人太害羞,外国女孩子反而会觉得很不自在。

很多中国男生经常讨论白人女生,但往往把她们当成是物件来讨论。我们中国男人的****有时候是挺萎缩的,看到外国女人的******和大胸脯都只是在背后意淫。而当真正面对外国女人的时候,自信全无,还会产生自己无能的心理障碍。Guys,go out and be a stub!(中国男人们!出去作一个伟男!)我们要与外国女人有种强烈的相称感,平等感,甚至是征服的心态去和她们交往。我们中国男人思想丰富,人聪明,思想有底蕴,为什么要害怕呢?其实这些是能感染外国女孩子的,最主要的是你要show(秀)出来你的自信、豁达、气场和机智。不然她会觉得你没胆量而且无聊。

我是怎么训练自信心的呢?跳舞的时候,我经常“超越自我”,鼓起勇气,厚着脸皮,邀请比我个头还高,又hot,完全可以当模特的外国女孩子跳舞。我觉得Having the gut of dating a model is success in life.(拥有与模特约会的勇气是人生的一大成功。)

当然,具有一定的男性形象的力量感也会为你的魅力增加砝码。你不需要美国白人男孩那种健硕的体格,只要把自己练结实和匀称了,外国女孩子也是会接受的。

反观我们的文化形态,我们渲染的是柔弱含蓄的女人美,因此男方只要稍微有点儿阳刚之气就可以征服女孩子。没有物种进化的压力,我们中国男人就对自己身体的美感不太注意,观念上又有一种传统的大男子作风,结果造成我们中国男子在国际范围内整体综合实力下降。在国际层面上的一个现实是,中国女人的份量和打分都比中国男人高很多。中国女人漂亮起来确实夺世界男人的眼球,而且也很能展现出活力。你看现在很多中国女孩子加上一些西洋的东西,比如到club跳跳舞呀,学学国际时尚啊,用用国际品牌呀,看看国外的秀呀,说说英语呀,搞搞性感呀,马上就taking off,在国际男士圈很是得到宠爱。我呼吁我们中国男人要有力争上游的欲望,朝着更快、更高、更强前进,要像白人男人对东方女性一样,我们东方男人也要真正走上世界舞台,达到外在和内在真正的强势。

六、学习外国学生,自己去世界各国旅游,把自己“全球化”

独自出去旅游是增长见识、培养独立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方式。若是与外国朋友一起旅游,则是巩固彼此之间友谊的最佳方式。

外国人年轻时常常打起一个旅行包一个人去四处走走,不断给自己注入一些新鲜的东西,不断获得新的视野。很多创造力不是通过读书读来的,而是在丰富的经历中瞬间悟到的。当Bugsy Walker下车后对着一片荒漠解手时,想到了在那上面建立拉斯维加斯。罗杰斯在周游世界时,留意到不同发展中国家兑换外汇的情况,在结束旅游之后便投资了那些金融系统稳定、外汇兑换便利的高增长新兴国家。

在美国,即使家庭条件一般的小孩也会自己上旅游、酒店、机票等网站,一个人定出又好又经济的旅游计划。我身边有很多新加坡或香港的同学,这些亚洲小孩都不是很有钱,但世界上很多地方都跑过,而且他们都很少向自己的父母开口要钱,都是自己解决。相比之下,我们大部分中国家庭的观念是要存钱(或者很多富二代是乱花钱)。我希望大家能有一定的空间将存钱(或者炫富)的意识转化为投资的意识。因为有一点,任何财富的创造都需要一定的付出,承担一定的风险。

为了开拓视野,为了交上几个长期的外国同学朋友,我便和几个外国同学一道去了一个海岛国家玩。

记得游轮刚靠岸,已经是夕阳西下傍晚时分。阳光镶在银白的浪花上,海鸥不时地掠过大海,浪花柔柔地抚过沙滩,海水清澈见底,轮船浮在水上似乎就像是飘在蓝天上一般。蓝天、大海与我脑中的恬静朝远方无限地扩展……太完美了。人只有走出自己熟悉的城市,才会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渺小,才会意识到世界上人类无论创造出来的什么东西都不可能与大自然媲美。

也就是在那个海岛国家,我观察到自己是为数不多的来旅游的中国人,突然想到现在很多中国人绝对有经济实力做着游轮来游玩,如果去办一个旅游中介到中国组织旅游会是个不错的创业想法。

多出去走走,不是多出去买奢侈品,而是去了解世界如何看我们中国,去不同国家体会对我们中国人有没有constructive(建设性的)东西。如果你是一个去了许多国家的中国学生,当你面对个别傲慢的外国同学就有底气,你就能指出对方的“小”来,因为你再也不是他们脑中那个只知道中国的人,你是一个globlized Chinese talent(全球化视野的中国人才)。

反过来,当你有了一种全球的视角,你对国内目前在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暂时出现的林林总总让人纠结的经济现象就能看得很透。比如现在很多“富二代”喜欢到处张扬炫富,飞扬跋扈,缺乏对自己家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和感恩之情,也引起了许多社会舆论的争论。不少人开始对怎么看待社会产生心里阴影。但如果你的胸怀是全球性的,你就会看得很平。这种类似“富二代”蛮横的现象在西方国家经济繁荣过程中都出现过,维持不久就会被历史的洪流淹没了。如果你是个“富二代”,你在国外餐馆里吃饭不尊重甚至侮辱服务员,服务员都可以起诉你,让你不仅赔钱而且家族声誉受损。而且国内的“富二代”们其实也只能在国内针对我们自己的老百姓炫富,如果他们真的觉得自己有份量,能够得到羡慕的目光,他们是否有自信到其他发达国家在外国人面前去炫富?——虽然外国老百姓也根本没法与之比较财富。英语里有一句谚语:“Money doesn't buy anything.”(钱不是万能的。)

七、冲击ABC在海外代表的“中国风”

如今,有一个群体在大陆越来越活跃,他们叫ABC(America Born Chinese),他们拥有大陆生不具备的“天然优势”:他们以英语为母语,与白人在交流中不存在语言障碍。他们在国外长大,从小自然融入国外主流文化群体之中,西方文化对他们而言不是难以接受的异质文化;但最主要的是,他们时时成为“中国风”吹向美国经济的受益者,他们的华裔血统成为他们就业机会的砝码。美国人很有意思,相对于海归以及本土打拼出来的精英,他们更把这些ABC当成是中国人,以ABC对中国市场的了解报以信任。虽然很多跨国企业也在相当迅速地吸纳我们本土的精英以实现“本土化”,但我们的本土精英所处的都是在终端操作执行层面,在与最高的管理层面的沟通渠道上常常是被ABC把持。

不得不承认ABC一些客观的优势。比如ABC男孩体魄确实都不错,衣服穿着也很美国西方化,往那儿一站,形象都比我们大陆生好,阳光自信,讲起话来表情丰富,待人接物也非常西方式地老练。不像我们不少大陆生在国外给人第一眼看上去可能很沉闷。

但这些从小在美国长大的ABC却比较不愿意和像我们这样的大陆生接触。在国外大学,我们中国学生的团体是最特殊的,总有两个学生会:一个一般叫Chinese Student Assoication(中国学生协会),另一个一般叫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Association(中国学生和学者协会)。前一个学生会完全是ABC聚在一起,他们一般较少和大陆的同学往来。他们有的连中国国家主席是谁都不知道,但他们毕业后在国外常常被托以信任去中国担任重要职位。有一个笑话,一个不会讲一句中文的ABC和他学过中文的美国同学到中国来玩,在大街上迷了路。他的美国同学问一位大妈“请问某某地方怎么走?”大妈听着他憋脚的中文友善地笑了笑,便冲着旁边的ABC比划起来。ABC一脸茫然。他的美国同学急了,说ABC不会讲中文。大妈笑着拉着ABC的手说:“你看,你那外国朋友真逗,还说你一个中国人不会说中文。”

现在我们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吸引不少ABC来大陆发展。可是他们来到中国后自我感觉良好,感觉是国内最上层的人。而且ABC来到国内受到的礼遇也很高,国内的同龄人做什么都带着他们,帮他们熟悉中国的环境,同龄人之间(女生更甚)都很想亲近这些穿着光鲜、英语流利、全身飘着一股西方的香水味的ABC。但是,他们一回到美国,经常抱怨的都是中国的毛病,说中国的法制不完善,说中国人素质低下,说中国人模仿国外的时髦都很走样。很多ABC没学几年中文,但在国外申请香港、上海、北京那些高薪的职位,与我们本土精英竞争时,简历上都会写“Flulent in Mandarin”(汉语流利)。这些职位没有被我们从北大、清华扎扎实实学出来的人拿到,而是由这些在国外常常成绩一般的ABC轻而易举地拿走了。另一方面,他们在国外也不愿意帮助大陆生以及与大陆生交流。他们看我们大陆生好像是农村进城。事实是,我们大陆人的经济实力远比这些ABC强大,他们能站在什么基础上对中国大陆生有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我的堂姐给我另一种解释供我参考:这些ABC已经完全美国化了,在他们脑中根本没有中国人的概念。当他们跟中国小孩在一起时根本就像其他美国小孩和中国小孩在一起一样。

这一点是不是要引起留学出国定居的中国家长的注意?很多留学人士从刚到国外举目无亲,忍气吞声,走过漫长的道路安家立业,为了给子女创造今后在国外发展的良好条件。但自己的下一代却看不起与自己父母留学时背景相似的大陆同学,缺少一份感激之心去帮助大陆生,我们这些留学父母在国外吃苦究竟为了什么?出国学习的“先头部队”吃了那么多的苦头,后来的大陆生到了国外后还得继续从头开始受苦。我们在海外的中国人群体一直不能像犹太人、意大利人、日本人、韩国人那样有很强的民族感,前辈和新人之间的桥梁总不能搭建起来。

所以对任何一个对我表现出不屑一顾的亚裔小孩,我是绝对不理睬他们的。美国小孩看低我,我心里没啥顾虑,毕竟我们是不同种族,可以求同存异。而且我会很大胆地和他们接触,不打不成交嘛。这毕竟是根扎在我们自身东方文化后,然后再去接触和学习西方的文化,能知己知彼最终得益的是自己。但对于这些在美国长大的中国人的下一代,我只想对他们说:“Growing up in the West is a gift but not a privilege.”(在西方长大是一份恩赐,而非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