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到美国上大学:常春藤布朗小子姜晓航
24931700000021

第21章 压力与超越(3)

我感觉自己有点像一个野人来到音乐圣殿civilized(被驯化)。唱得挺认真,有几次还站出来solo(独唱),虽然有个别走调的音,大家还是报以掌声。上这门课挺开眼界,我第一次有机会见识许多金发披肩、个子高挑、穿衣服格外讲究的富贵家庭的千金,这在荣誉化学班、荣誉数学班都是看不见的风景。比如有一天大家在上音乐课前都赶来和站在我旁边的一个女孩使劲拥抱,原来她获得了康州小姐比赛的前十名。近在咫尺,可惜我口语不及格。除了只知道说“You are beautiful”,“You look adorable today”这几句,的确不晓得怎么与她搭讪。我很郁闷,一年到头连句“hello”都没对班上的美女说过,只是静悄悄地来,不带任何云彩地离开教室。

能和我讲得上话的是Sam同学。他唱歌就站在我前边,有几次别人唱不上去的调我和Sam都唱了上去,他总是很兴奋地当众宣布:“Hung got the pitch.you're awesome!”(Hung够着那个调了。酷毙了!)有时候Sam对我进行个人辅导,教我唱某一句时怎么注意节拍,怎么控制音量,不少次让我觉得他把我当小孩一样。他也经常教我怎么在贵族高中里穿着。

“Pop the collar up.”(把领子立起来。)他把我的Polo衫的领口竖起来,“Spray some cologne on it and you become attractive to ladies.”(在上面撒些香水,你就会吸引女生的。)我被逗得大笑。

因为上这门合唱课的缘故,我也有机会参与了许多学生的表演,最后也变成了我的一个课外活动。到了感恩节、圣诞节、毕业晚会,我们都要放学留下来为演出做排练。演出当晚,男生个个都穿着西装,女生个个都胭脂如烟,一身晚礼服,分外妩媚。台下都是穿着体面的家长。

小甜甜“Poison”动感而暧昧的音乐响起,平时很淑女的女生,扮成黑衣女郎,黑********鞋,歌喉饱满,前突后翘,舞姿风骚。男生戴着黑色高桶帽,白衬衫,黑色吊带西裤,和女生一起暧昧演绎电影《芝加哥》里的舞蹈。第二个节目,学生穿着中世纪宴会服饰,合唱祝酒歌,那阵势不亚于国家大剧院里的一场歌剧。

最后轮到合唱班歌唱。我所在的男高音铺在台上特扎眼:虽然人少,但音量却都从我们这边冒出来。

演唱表演在演出后第二天上课前在全校回放精彩片段,居然当我在那里张圆嘴巴、收着肚子、再冲高音铺的时候给了一个特写。

结果只要认识我的人那天见了我都很兴奋地主动跟我拍手掌。克伦夫人遇见我也说我好样的,当时人气爆发。似乎在美国高中,文体活动比学习成绩更能让自己在学校里树立形象!

我也体会到英语歌曲对英语口语的语感有促进作用。因为有拍子和旋律拉动你,That builds flow in your voice and fine tune your sound.(就能在你的英语发音中建立一种流畅感,同时能美化你的英语发音音质。)

五、历史课很重要

在国外留学,我建议大家至少上两门像历史、政治、人文、艺术这样的Humanity Classes(人文课)。这样你才能真正体味和尝试到国外同龄人的英语阅读量,并且有机会在课堂上听他们发言讨论。我曾和不少人想法一样,认为自己反正是学理科的,何必浪费时间上那些课。但当你获得高等学位,即将要与社会、公司里的人打交道时,你会发现无论在口头还是书面上,碰到的大都是非专业知识的英语。那时你就可能发现自己缺乏一些人文课程中培养的素质。比如,如何有效地进行口头和笔头的表达沟通,如何做一个国外同事接受的人,如何做一个被公司文化接受的人,如何和其他不是理科背景的人合作。所以学习和理解人文是迟早的事情,逃不掉的。如果在国外你等到工作了才匆忙地去补习或者去尝试,就很被动了,因为到时候a lot of things are at stake then.(很多事情已经直接关系到你的利益,输不起。)而且如果你不能很好地了解历史文化背景,当你的同事在谈论政治及一些比较社会上层的话题的时候,你会感觉不知所措,插不上话。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适当地了解国外的社会,这是在国外生存的必经之路。

在“手”高中一年课程中,美国历史超前班(AP American History Class)的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当时原本只打算选门历史课,来调剂自己平时繁忙的理科课程,想不到它最后变成我最花时间的一门课。而且这门课我最后只得了一个B。但今天看来,正是当时美国历史课的阅读量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了我今天对英语的适应力,让我很流畅地驾驭平常生活中所有学习、工作、日常生活的英语。

给我们上历史课的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中年男人——杰姆斯·兰波先生。和《最后一滴血》里的兰波一个称呼。但扮演兰波的史泰龙是钢筋铁骨之身,而我的历史老师兰波先生却是一位瘫坐在黑色电子轮椅上、面容十分和善的学者。记得上课的第一天……

“Mr.Bolan,my name is Hung,your new student.(兰波先生,我叫航,您的新学生。)”

兰波先生一只白斑点点的手无力地放在桌子上,他要在轮椅里左右前后挪动整个身体,才能让他的手往前伸摸到桌上的一张纸,手指拨动纸张,颤颤地送到眼前。不过纸上复杂的表格只需要过一眼,他就说:

“Oh,hi,Hung.I did have your name on the class list.Please have a seat.(噢,你好,航,我这儿的确有你的名字。请在座位上坐下吧。)”

“I am an international kid.My English is not very good,but I am very interested to learn American history.(我是个国际学生。我的英语不太好,但我对美国历史很感兴趣。)”

“We'll see(还是等着看你的具体情况吧)。”兰波先生笑笑,轻轻踩上他轮椅上的小阀门,摆动椅子臂上的一个小方向杆,将轮椅开向教室的中央。

我走进教室时唯一一个空位就在赛酷勒化学课上说我是个“黄瓜”的那个英俊犹太少年,以及他化学课的同桌,那个脸特白、眼睛很有神的Matt的旁边。他们看我坐下来,眼皮都耷拉下来或者直直地朝前看,一副完全ignore(忽视)我的样子。历史课教室显然是根据该课经常有group discussion and group project(小组讨论和小组作业)进行摆设的。一般在美国人文课的课堂,老师对收多少学生都有控制,因为老师喜欢课堂里的所有学生都能参与synergy and ongoing conversation(协同工作和互相交谈),****** sure everyone gets his personal attention(确保每个人都得到他充分的注意)。

历史老师的口才比理科老师好多了。听历史老师的口语,听得我很羡慕,每一句话都很想去学。但是外国老师讲课似乎不太在意学生能从他那里记下多少笔记,每个要点讲一遍就过去了,很少重复,我看身边的同学只有几个人在做笔记。有的可能脑子思维能力好,坐在那里干听就行了。而我没有他们英语好,不仅不能只坐在那里听,而且连做英文笔记都感觉吃力。我想,要是我能够仔细听听历史老师的口语该多好!于是我打算把历史老师的讲课给录下来。为了录音,我得先跟兰波先生打个招呼。录课的录音机要避免买样子扎眼的,会显出自己与周围的同学不同。我就用我的MP3辅助录音功能。经常有外国老师觉得录他们的声音有点儿不习惯,会问“我的声音在里面吗?”我就直接地说:“我笔记做不好,而且我想向您学英语。”回家后自己将课堂上的英语听完第二遍后就会感觉与只听了一遍很不一样。而且人文课强调学生要发言讨论。反复听上课的录音也成为我一个非常近距离学习daily American dialogue(美国人日常对话)的途径。

为了弥补自己英语的“先天不足”,我下课后也经常找兰波老师攀谈,搞懂上课听不明白的事情。兰波先生和我谈话时,信手拈来地会讲很多,但好像外国老师从来不会叫我翻开课本的第几页自己去找具体的段落,而是让我回家自己再细读消化。这给我留下了难度,因为我要自己总结包含在他谈话中的可能考试会涉及的知识点。而且常常受限于自己的英语表达水平,我还不能将他讲到的知识点转化为书面语言在考试作文中用出来。考试那种场合当然不能只将兰波先生口语上的原话写下来。

在国外上人文课,大家要做的很大的自我调整就是要适应美国课堂上粗放型的阅读。在国内的文科课上,我们阅读的都是一篇篇相对独立的文章,我们可以预习,复习,来来回回地读。在国外那些要求比较高的人文课,阅读量相当大,一篇课文你只来得及读一遍,很少有时间再回过头来复习某个细节。在国内我们注意的是深度,在国外从高中起学的知识外围就很广,需要较强的自我归纳组织能力。在历史超前班上,每星期兰波老师都要教完40页纸的一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详尽地讨论美国每10年里发生的重大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事件。读课本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刚开始我是经常读不懂课本,而且老读不完,常常等到考试前一天才把一个单元的大意勉强弄懂。因为我跟班上同学还不一样,除了要记忆那些历史细节、历史结论,我还要学习历史书上很多句型、词汇、专有名词等等。历史课每星期都有一回考试,每回考试都有将近45分钟的作文。记得头几次考试,考试前我才把课本一个单元读完,一点儿都没时间回过头复习,一看到作文就被其气势浩瀚的命题打败:

“Coul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have been averted?If you argue the affirmative,be sure to consider the strategic,cultural,and economic factors that worked against an open break with England.On the other hand,if you think the revolution was irreversible,indicate which philosophical,political and other forces were so compelling as to make the break inevitable.”(美国革命是不是可以避免?如果你的论点是肯定的,务必从战略、文化、经济因素谈谈为什么殖民地可以避免与英国公开决裂。另一方面,如果你认为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指出是哪些哲学、政治等不可阻挡的力量造成这场决裂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