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89

第89章 教案(1)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基础知识:(一)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二)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三)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

二、要求学生认识:蒋汪右派集团的叛变和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授课提纲(一课时)

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412,上海)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二)蒋介石和帝国主义的相互勾结

(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07-15,武汉)

(一)汪精卫的反动和陈独秀的右倾投降

(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

(一)失败原因

(二)经验教训

教学设备

1926—1927年北伐战争形势图、地名卡片。

重点难点

一、重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二、难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指图简述北伐战争胜利进展的过程。

导入新课:

从复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革命形势是相当好的。请看图(边讲边贴地名卡片)。1926年10月攻克武汉,歼灭吴佩孚主力部队,11月攻克南昌,歼灭孙传芳主力部队。1927年3月占领南京,打到上海附近,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推到了长江流域,席卷了半个中国。日本驻军参谋长十年后(1937年)在北平的一次谈话中说:“1927年北伐军到武汉,如果国共不分家,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均将覆灭,日陆相焦急万分。”他说,“这是生平最大难忘的事件。”由此看出北伐对帝国主义打击之大。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加强了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讲授新课:

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04-12,上海)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北伐开始时,帝国主义是支持北洋军阀镇压北伐军的。当北伐军歼灭了它们所扶植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部队,北洋军阀再不能充当其侵略工具时,它们就改用直接出兵镇压革命和在革命阵营内部寻找新的代理人的办法,破坏革命。英、美、法、日等国都增派军队和调集军舰来中国,至1927年3月在上海集中了帝国主义武装达两三万人之多,集结在上海、南京一带长江江面上的军舰达九十多艘,企图阻止北伐军进入上海。1927年3月24日,北伐军攻占南京的当晚,英、美、法、日、意等帝国主义国家,竟然炮轰南京,中国军民死伤两千多人,造成“南京惨案”。其炮轰南京的目的。一是用大炮镇压中国革命,一是用炮声在革命统一战线内呼唤新的代理人,向其叛变分子招手——当时国民党集团右派头子蒋介石,最为帝国主义所赏识。

(二)蒋介石和帝国主义的相互勾结

帝国主义为什么赏识蒋介石呢?我们只要回想一下蒋介石在北伐前所进行的一系列破坏活动和阴谋篡夺各种权力,就不难找到答案。蒋介石绝不只是等待着帝国主义来赏识,而是主动地去勾结。1926年11月北伐军占领南昌,蒋介石把总司令部迁至南昌后,就马上派戴季陶秘密去日本,请求日本帝国主义“予以真诚的援助”。表示一旦掌握了全国政权,“无论何事”,“均能具体解决”。蒋介石还公开表示,要求美、英帝国主义给予援助。1927年2月,美国派代表前往南昌与蒋介石会谈,各帝国主义的买办走狗、北洋军阀的官僚政客,纷纷出入蒋介石的总司令部,策划叛卖革命的阴谋,美、英帝国主义的大买办、江浙财阀的代表人物虞洽卿,也亲自到南昌与蒋介石会谈,以反共灭共为条件,答应蒋介石到上海后借给他六千万元作为反革命经费。蒋介石勾结了很多帝国主义,这是他与北洋军阀的不同之处。在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支持下,蒋介石的反革命胆量更加膨胀。从1927年1月到3月,在他的命令和指使下,解散或捣毁了南昌、九江、安庆等地的工会、农会,惨杀了赣州总工会委员长陈赞贤,打死打伤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这就是他杀向南京、进入上海之前送给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晋见礼。

(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3月26日蒋介石到达上海。现在请大家打开书看本章教材的“蒋介石封了上海”的这段课文。请注意“蒋介石是怎样和帝国主义、大地主、大买办相互勾结、密切结合的,他们共同的目的又是什么?”从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蒋介石是奴颜婢膝地发誓要投靠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答应出兵作蒋介石的后盾;帝国主义还会同上海的大买办出钱给蒋介石,当即就送给他一千五百万元。这样,蒋介石进行反革命政变的野心,就更加迫不及待了。蒋介石在发动反革命政变前夕又进行了一番周密的策划部署。他调爪牙控制了群众革命运动高涨的南京和杭州,孤立上海的革命力量;他纠合上海的流氓组织“中华共进会”、“上海工界联合总会”来反对上海总工会;他以新收编的北洋军阀残部进驻上海以替代同情工农的北伐军,监视上海总工会和工人纠察队。同时继续玩弄政治欺骗手段,派乐队给上海工会“赠送”亲笔题的“共同奋斗”锦旗,以麻痹革命人民的警觉,在暗中则在加紧布置政变。对蒋介石阴谋叛变的危险性,中外报纸早有披露,工人群众也有报告,但陈独秀却熟视无睹,一再让步。4月5日竟与汪精卫发表“联合宣言”,说蒋介石“决无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为蒋介石的反革命阴谋作辩护,鼓吹同蒋介石“开诚合作”,“不信听任何谣言”,帮助蒋介石解除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武装。而蒋介石就在他部署就绪以后,于1927年4月12日公开叛变了革命,进行血腥的大屠杀(按课本具体内容叙述“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的经过。江、浙、闽、粤等地的反革命屠杀。张作霖在北方的屠杀及李大钊在北京的英勇就义,不作发挥)。

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反革命政权,公开打出“反共清党”的黑旗。出现了以南京为中心的反革命政权和以武汉为中心的革命政权的对立局面,这就是宁汉对立。(这里要向同学说明)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中国革命只是暂时的局部失败,当时共产党在武汉继续和国民党“左派”合作,武汉国民政府还拥有几十万军队,控制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这些地区工农运动还在继续高涨,在这样的形势下,迫使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还不得不以国民党“左派”领袖的身份进行政治投机,搞反革命两手。汪精卫一方面以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名义斥责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罪行,开除其党籍,免除他的职务。同时,也在加紧策划发动反革命政变。

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07-15,武汉)

(一)汪精卫的反动和陈独秀的右倾投降

这里必须要指出的是汪精卫本来就是国民党右派。而且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久,就开始与蒋介石相互勾结。而陈独秀示人以弱,竟然向汪精卫表示共产党对国民党毫无二心,一切听从汪精卫的摆布。例如湖南农民运动搞得很好,汪精卫破口大骂说:“农民简直无法无天”,陈独秀也跟着说:“农民搞得过火了。”又如一次武汉政府派人到湖南去要粮食,农民说要有农会的条子,汪精卫大发脾气说:“到底是我政府大,还是你农会大。”陈独秀就下令镇压农会,国民党颁布反对工农运动的法令,下令制止农民没收地主土地,禁止工人接管资本家关闭的工厂等等。陈独秀完全接受。5月21日,汪精卫指使反动军官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湖南党组织准备发动十万农民包围长沙,陈独秀下令解散农民武装。结果,仅仅二十多天,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万余人被屠杀。“马日事变”是汪精卫叛变前的一次试探,看看共产党到底有多大力量。由于陈独秀坚持右倾投降主义,因此,他拒绝组织革命群众反击反革命势力,并指责对反革命反击妨碍国共合作。到6月底,他又下令解散武汉工人纠察队,交出全部枪支弹药,连同童子军的木棍一起交到了汪精卫的卫戍司令部。当汪精卫问他童子军是否需要时,他就马上下令取消童子军。

汪精卫看到陈独秀步步退让,反共气焰更加嚣张,于是决定公开进行反革命政变。

(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使汪精卫的叛变活动更加猖狂。6月10日,汪精卫出席了为反革命潮流所动摇的冯玉祥召开的郑州秘密会议,决定与蒋妥协反共,宁汉合作。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大打出手,并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反革命口号。这个口号与汪精卫办公室那幅“革命的左边来,不革命滚出去”的对联形成了鲜明对照,彻底暴露了汪精卫假左真右的反动实质。“七一五”以后,宁汉合作,蒋汪合流,白色恐怖布满全国。从此,内战代替了团结,独裁代替了民主,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了。

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

(一)失败原因

同学们注意: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国民党反动集团叛变革命,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相勾结,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敌我力量悬殊,这是失败的客观原因。二是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占统治地位,他不支持农民革命,不搞武装,投降资产阶级,这是失败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通过主观原因而起作用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1927年中国大资产阶级战败了无产阶级是通过中国无产阶级内部的机会主义而起作用的。”

(二)经验教训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主要表现在以下问题上:即无产阶级的领导问题(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统一战线问题(一切工作归国民党)、工农联盟问题(压制农民运动。这里应明确工农联盟与统一战线的关系,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最重要的内容)、武装斗争问题(自动解除工农武装),而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毛泽东同志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里是这样讲的:“在1927年北伐战争达到高潮时期,我党领导机关的投降主义分子,自愿地放弃对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那次革命遭到了失败。”以上的教训是中国人民用鲜血换来的,正是我党正确地总结了这些教训,从而指导了以后革命斗争的胜利。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虽然失败了,但革命人民并没有气馁,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投入了新的战斗。

布置作业

结合史实阐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和教训。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原载《中学历史教案选》(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河南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下列基础知识:(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二)党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所决定的基本政策的主要内容。(三)中国大陆基本解放的简单过程。

二、要求学生认识:(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所决定的基本政策的重要作用和大会召开的历史意义。(二)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

授课提纲(一课时)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1949年3月,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

(一)历史背景

(二)主要内容

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2党在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

3夺取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基本政策

4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三)历史意义

二、全国大陆的基本解放。

(一)国民党的“和平”骗局及其破产

(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三)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残敌

重点难点

一、重点: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二、难点:夺取全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

教学设备

一、《渡江战役示意图》。

二、南京解放后向全国重镇进军图表。

教学过程

讲解新课: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1949年3月,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

(一)历史背景

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国民党反动政府处于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状态,解放战争胜利在望。在这种形势下,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权,将革命进行到底。另一个是在取得政权以后,如何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为此,1949年3月,党中央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这就是大会召开的历史背景。

(二)主要内容

在大会上毛泽东同志作了重要报告,指出了党所面临的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的方针政策。

1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请同学回忆)在学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时,提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主要内容是什么?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我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逐渐认识到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必须是经过长期的战争,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如今全国即将解放,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任务即将完成,随着形势的变化,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到城市,进而由城市去领导乡村。在这次会议上提出这个有历史意义的转变问题,是为了使全党同志能自觉地适应这个转变,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迅速掌握新的斗争方式,最后战胜敌人。

2党在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就是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的战争,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痛苦贫困,发展生产是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我党正是从这点出发,提出了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