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周发增教育与教学文集
24916500000024

第24章 学科教育学概论(24)

教师的备课,在明了教学目的前提下,首要的备学生,即了解学生、作为教师工作对象的青少年,即有着相同的特点——都是青少年,又有着不同的差异——智能、性别、年龄、兴趣、社会家庭环境等。在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如何根据学生共同的特点,如同一年龄段基本相同的教育程度、身处同样的社会大环境等,如何根据学生之间存在着的不同差异,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适应、理解和消化教材上的内容。教师必须做的,就是接触学生,了解学生,根据他们的现有状态、发展特征,学习中的困难和兴趣所在等等,进行教学积累,从个别到一般,从个性到共性和其共有的所长所短中,总结出一般学生的特点,不同学段教育对象的特点,熟悉所教班级的共同特点和学生之间的不同特点。要真正做到“备学生”运用自如,需要随时积累,长期认识,并随着时代所需,认识常新,这应是一个毕生致力的过程,但又是一件每年、每学期、每节课都要做的工作——熟悉自己的教学对象。

其次,备教材。教材从广义来说,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所用的文字材料、实物材料,也就是一切传递知识信息的材料。从狭义上讲,就是人们一般认为的教科书及其辅助材料。这里讲的备教材,主要指的是备教科书,教科书不是专著,也不是通俗读物,而是教学科研的精粹。它是人类经验的精华,教学的蓝本,教师讲课的依据,是提供学生获取系统知识和拓展社会知识的主要工具,提供学生借以适应生活的行为方法和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和经验。备教材必须具有对教材内涵及功能的认识,才会专心地去学习教材、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我国教科书是国家统一编订的,不需要选择教材,而是要根据固定教学大纲规定使用教科书。使用教科书必须使用得法,始有良好收效。教科书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只是基础知识,但却是获取知识,培养智能和品德修养的功底,真正驾驭绝非易事,但也不能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知识来源,而是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智能来补充新内容,如文字资料、图表照片、实物等教学工具,在反复精读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分析,结合所教班级的不同实际、组织教材、选择教法。以上只是简述了备教材的认识,研习和组织的一般性原则。据此再对运用教材的方法进行组织。通常分为论理组织法和心理组织法两种,有的学者认为还应有教育组织法。

论理组织法,注重知识系统。按照教科自身的知识系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不考虑教材内容是否与学生的经验与学习的难易,也不与其他科目混杂而自成一统。对所教学科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分歧,客观介绍,虽有自己的观点,但均不作评论。其面对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具有分辨思考能力的高中高年级以上的学生。这种以教材为中心具有成人意识以上的学生为中心的组织法,其优点是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并训练了整理知识的方法。增强独立思考,培养逻辑思维和智能的能力。缺点是对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的能力和需要,不在备课时的考虑之中,有时学生难以适应。也不宜在小学和初中生中运用,高中低年级的学生可考虑在某些课程中试用。

心理组织法,重视兴趣原则。以学生为对象,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和兴趣趋向、知识情况和理解知识的能力、生活经验和需要为出发点来组织教材,使教材从易到难、由近及远,由认识到概念的形成,均适合学生的既有经验、所具能力与油然而生的兴趣,而不考虑教材本身系统的完整。这种组织法的优点是,既以学生为出发点,教材的排列自然符合学生的知识程度、学习能力、生活经验的需求,学习时就会兴趣盎然,但缺点是形成学生系统的知识,有待于较长的过程。

教育组织法,拟取论理组织法和心理组织法之长而避其所短。即注重学识系统,重视教材本身的体系,同时注意学习中的心理因素。

以上三种组织教材的方法,通常采取头两种,节或教学时段、复习旧教材时,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程度的论理组织法为佳。

、节和段落安排次序,必须照本宣科,甚至是逐段逐句的进行教学。若如此,学生将逐渐变成因循守旧的书呆子。而是可以在不影响其大原则和体系的情况下,从实际出发随机制宜。教科书是进行教学的“底本”,它需要稳定,不宜随时肆意变更,但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教科书永远做不到与时俱进,而它又确实是认识时代,跟上时代的底本。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教学活动,随机制宜的活用教科书。如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国内外发生某些大事,或是出现影响民生的天灾人祸,对于国内外出现的在政治上、专业上的重大理论或科研成果与新的重大发现,有关学科应结合与之相关内容结合教学,或是进行单元教学,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变更教科书的次序适时地进行教学。对于进行有关时令进行教学的学科,鉴于我东西南北的气候反差,地域各异,这类学科理所应当的结合当地时令进行教学,以上这些随即制宜变更教科书编排次序的做法,出自实际需要,也不影响教科书的编排体系,应该看到适应社会乃至天时地利的变化,进行如此随机制宜的教学活动,在活用教科书的教学过程中,将死气教科书变活了,师生都成了教科书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正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第三,备教具。指的是用实物,视听工具进行辅助教学,这也是教学技术之一。前面所讲的主要是语言文字教学,其不足之处,就在于学生所得的知识,无论教师运用语言文字何等形象生动,学生仍只是从想象中得来抽象的东西。因此在备教科书的同时,还要选择和安排好运用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视、听以获取直接知识。俗云“百闻不如一见”,“画能当万言”,有着如此巨大的功用,即使学生通过用感官从直接感觉上获得知识。但要看到教具只有通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的启示,才能从“一见”中悟“万言”,所以教具起的只是帮助语言文字说明、见证知识,起的是辅助作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因为它能弥补口语教学的不足,让学生通过直观启发思维,唤起已有经验,领悟新经验,获取正确扎实的知识。

第四,备教案。指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也称课时计划。通过上述备课,至此写教案,自是“水到渠成”之时。教案的编写大致分提纲式和详尽式两类,但都应包括通过教学长期实践,已成约定俗成的项目和步骤,但在内容和提法上也不尽相同,不过原则上还是一致的。①确定教学目的,这是组织教材和决定教法的依据。对教学目的的划分,一种提法是,可分为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培养三方面;一种提法是,应认定为,德育目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有些教师对美国教育家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心理运动领域等三个领域开展研究。②编制讲课提纲,这是讲课的“骨架”,也就是板书。③确定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教材的中心课题,是教材中最基本的部分。难点,指不经教师启发、讲解,学生感到困惑的内容。④选编教材。指根据教学目的,以教科书中的材料为主体,据实际需要补充时代性、地方性及学科新成就、新发现的事物作为教材的补充;⑤准备教具,做好运用安排。⑥决定教法。教法视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而定。每次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要确定一种主要的教法,并随教学过程的进展变化,采用适合的其他教法加以辅助。教法决定的正确与运用当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⑦确定教学过程计划,也称为教学程序,这是教案的核心。指的是对课堂教学的讲述内容、过程和教学活动安排的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运用,这是计划教学过程最关键的部分。尽管各种学科与各个年级及不同教师对教学过程计划安排均不一致,但都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时间和教具运用四项。都要在教学过程中选定所需例证,拟定要向学生发问或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步,尽管采用的教学方法各异,但都应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即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不是单纯引起好奇心,而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感觉到认识教材的学习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课程结束前要布置作业,常见的课堂小测、指定课外作业,指定预习下一课的教材布置作业时要提出要求,指示学习和复习的方法以保证效果。⑧在课时结束时,要作课时小结或总结,要事先准备,在教案上要有反映。⑨教案的最后,提倡设立备注一栏,在课后记载教学心得、经验教训、研究教案与课堂实践中出现的差距,拟出改进方法等。

二、讲课、听课和评课

讲课,是一种教学技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一门表演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讲述”。从教学方法上讲,它是讲演法,从技术角度讲,它是一种讲解、叙述和说明的一种教学技术,从艺术上讲,它是一种通过语言、教具结合形体自然表现的演示艺术。教师的讲述教学技术,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方式方法的功底。无论是问答教学法、思考教学法、练习教学法、欣赏教学法以及运用教具、电化教学、实验活动、作业练习、指导自学等等,都离不开讲述,当然在进行讲述的过程中;与其他方法配合运用得当,将会收到更佳的效果。教师若是让学生只处于静听、强记以接受知识的一讲到底,那就是被称为注入式的满堂灌了。但所谓“一讲到底”,也不宜全盘否定,笔者曾在听课中,发现一些教师从表面上看,在课堂上只是他一人在活动,但在教学实际上把诸多教法融入教学中,如运用自问自答体现的回答教学法;运用启发思维,引导思路,留下伏笔体现出的思考教学法;在讲述中,给予学生必要的知识,作为欣赏的基础,引起兴趣,激发想象,自我联系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实际,欣赏自然、开拓胸怀、体悟人生,使自己进入真善美境界的艺术心境,融入进欣赏教学法;运用边讲边示范的语言、动作,让学生自然进入模仿练习。由上可见,讲述法的艺术就在于据教科书、学生实际、教学环境等来决定讲述是如何与所需借助的教学法融入其中。讲述需要其他教学法的融入,其他教学法均离不开讲述,讲述是讲课的“根”和“本”,“根”与“枝、叶”的有机组合融成的整体状况若何?就体现出教学艺术性和教学成效若何。任何教学法若是舍讲述而要单挑大梁,就是舍“本”就“末”。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采用问答法方式的示范课,一节课提问了四十余次,全班学生都被问到,课堂上只见学生频繁起坐,回答极简,达不到学生回答也是学生讲述的效果,教师也难有稍较完整的讲述机会。其实这是对问答法的误解,问答法不在次数的多少,问了多少人,而在于如《学记》所说的“善向者,如攻坚木……善问者如撞钟,叩之小者则小鸣,扣之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善其身。”一节课的40余次的问答,师生何来“从容”,只是把一节完整的课弄得支离破碎,何谈收效,更无教学艺术性可言。

三、听课与评课

听课和评课,是学校为了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和探索教学规律的教学研究活动,目的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这种良好的教研方式历年已久,但惜乎多停滞在教学经验的交流上,重在教法的适用上,而缺失将经验上升到理论上的研究,以探索教学规律。直白地讲,就是课像这样教就是好课,供听课者模仿和参考,而未研究到为什么这样教是好课,其理论论点、论据是什么?只停留在实践的做法上,尚未达到实践和理论相结合,上升到理论以探索教学规律的层次上。因此,从讲课的“是什么”到“为什么”,到用“为什么”去指导“为什么”的探索的任务,就成为对学科教育学的要求了,也就是现今的“听课和评课已由学科教学法升华到学科教育学的研究上了。

听课,可分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听老师的授课,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教育,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和思想品德的主要方式和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是教师之间的讲课和听课。一是新教师通过听老教师的课,吸取教学经验,一般采用跟班听课的方式进行;二是由有经验或特点的教师讲课,其他教师听课,用以相互学习、交流和进行教学研究,一般采用观摩课或研究课的形式进行。其形式主要有三类:全面性听课。指的是听一课的所有环节和教学原则一般掌握情况。也就是对于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要进行观察和分析。专题性听课。指的专门听所教课程当中某一方面或某些部分、或将同类问题归纳为专题。研究性听课,也称实验性听课。指的是多为教育业务领导部门,为了探讨教学上的某种要求和方法,组织部分有经验的相关教师组织小规模的有针对性的听课。其方式是请执教教师先行准备后讲课,由听课教师们研究,分析和讨论,制订出实施方案,也有的是先经教师们就任务进行讨论,再由某教师整理、研究,提出实施方案,再经教师们经过研、析、论、付诸实践。所有参加此项活动的教师,都要从理论上进行准备,都要有着自己的设想。这种方式实际上是讲课、听课、评课和成果融成一个系列的有机体。对于教师的听课,不是带着耳朵来就行,就要像参加研究性听课一样,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特点对教材、教法进行精心的准备,联系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对教学过程的针对设计,教学法的运用做到心有底本,脑有设想,并对本次听课的类型、教研特点有所分析。如此则在听课时心明眼亮,评课时心有底气,出语有的放矢,意见中肯有识。听、讲课教师双方,均实获收益。

评课,是教师们对听课的课程进行评议,评议的要求是根据组织这次课的目的和要求,力图通过此刻所探讨的问题,或是总结某方面的经验,对教材和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教学法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的常规评议,虽是重要的一环,但不是重点,重点是要对组织这次教学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和总结,如“目的和要求”是否达到,并与讲课教师共同探研是如何达到的,或是为何未达到的原因何在?有哪些突出点和不定处,如何进一步提升和改进,提出哪些新论点和观点,总结了哪些好经验。是否已上升或如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总结提炼成文的条件是否已成熟,从理论和实践及其结合上,还需进行哪些论证和尝试,既补不足,亦提高层次。以利于在成文或组建和实施方案,或推广经验,在进行教学改革中,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教学中的新的实践,并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突出所获成果的知识性、实践性和学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