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书
24916300000014

第14章 海外家书(2)

联络中断成今生遗憾

那次见面之后,刘承祖反复考虑到底要不要回新加坡,可是想到自己已经快70岁了,儿子的工作又刚刚步入正轨,他还是决定不回去了。

从广州回来后,刘承祖的儿子无意间听到姑姑对母亲的责备后,心里很不舒服。他认为是姑姑有钱,看不起他们。所以那之后父亲再找他写信,他总是找理由推托。

就这样,刘承祖与新加坡的通信越来越少,刘桂珍心里可能也有了想法,搬家的时候也没有告诉哥哥地址,他们又失去了联系。

如今,刘承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非常想念亲人,后悔当时没把握住更多享受亲情的机会。

“早知道父亲这么难受,我当时继续帮他通信该多好。”每每看到父亲拿着旧信件和照片回想往事的情景,刘承祖的儿子都觉得很内疚,他也在托人帮父亲寻亲,希望在父亲有生之年还能得到亲人的关怀。

(摆歌)

两岸相望思亲泪,信纸留痕兄弟情

让弟大鉴:

信收到,你说退休后尚未找到合适工作,我看你好像是开帽子店吧!你把一顶顶高帽子免费往二哥头上戴,其实我没有像你所说的那么能干,只是数十年只身在外吃了不少苦头受了不少洋罪是真的。

每晚九时整,大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是我必看的节目之一。在上周,电视上出现了上次由北京清华前来交流的那位领队的系主任作来台访问报告。亲不亲,故乡人,我虽与他一面之交,但倍感亲切,一看便知是那位系主任,他说两地清华各有长短、各有参差,也报告曾赴各地参观访问,风土人情、社会风气、人心所向,永铭在心,希望此类活动双方加强交流增多次数,进而推广到全国各大学达到经贸为主轴,文化为优先目的。

我看,统一是迟早问题,就此下去,想不统一也困难。就台商而言,已有3万多家在大陆投资,这不是一个小数字,万一这3万多家全部撤回台湾,即产品滞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经济破产,不需要外力,自己都会死了。只有统一一途,扩大市场,大展宏图,我们是大河里的小石头,只有跟着浪滚,好事多磨,等着吧!

商逼政。关起门来打狗,看往哪里逃,所谓“务实外交”不如“务实内交”较为有希望实际些,就此停笔。

祝:夏安!

二哥诚敬上

1996年7月23日

家书故事

这封信是两岸分离半世纪之久,许家二哥许诚写给弟弟许让的来信。1996年初,北京清华大学赴台湾与台湾“国立”清华大学进行交流的时候,许诚在台湾负责接待工作。后来,当许诚从电视上看到北京清华大学回大陆作报告的节目后,心中感触颇深。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心情跃然纸上。

分离十年终有信

从台湾来的信一共138封,直到今天依然是许让心中二哥给他的最珍贵的礼物。一张张泛黄的信纸上,记载着他与二哥兄弟情深的往事,也记载着一位远离故土的老人思念故乡的辛酸往事。

今年73岁的许让是河南省荥阳市人,家中有兄弟4人,他排行老四。因为家境贫困,许让6岁时,大他9岁的二哥许诚就只身离家外出做工。上世纪40年代末,得知当时的陆军军官学校(原黄埔军校)在成都招生,许诚报名并考取了该校,之后他就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时间一晃过去了10年,就在许家人猜测许诚是不是已经不在人世的时候,许诚从香港寄来一封信。信里只是简单向家人报了平安,并没有说他身在何处,这些年在干什么。在之后的日子里,家人又陆续收到许诚从日本等地寄来的信件,这让许家人感到很纳闷:许诚究竟在哪里?这也是家人回信当中最关心的问题,但许诚始终避而不答。

1963年,27岁的许让从河南郑州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新疆沙湾县一所学校任语文教师。作为留在家中三兄弟中最有学问的他,与二哥通信的“重任”一直是他来承担的,来到新疆后也是如此。

直到1978年,许让才从信中得知,二哥一直在台湾,是一名军人。当时,由于台湾海峡两岸处于军事对峙状态,两岸人员通信联络被看做敏感的政治问题,许诚才一直不敢告诉家人自己的状况,信件也只能托人通过其他地方转寄过来,每一次通信都如同一次冒险,稍有不慎不仅信件无法送达,还会使许让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

百封来信诉亲情

直到今天,看到这些信件,许让仍很激动。因为许多信都是哥哥想尽办法才寄到他手中的。反哺之情、兄弟之情、思乡之情,他与二哥的通信都是围绕着这些内容而展开。

“亲爱的四弟,今天接信后一看到母亲去世之事,顿时眼前一阵模糊,头晕得使我无法再读下去,母亲何以走得这样快?一定是怪我这个不孝儿未尽责之故……”这是1987年,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许诚写给许让的信件。

从小离家,多年杳无音信让父母担心,又无法在二老膝下尽孝道,这一直是许诚的一块心病。母亲去世前,许诚写来的每封信都会叮嘱弟弟问候母亲,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早日回故乡,与母亲再相见一次。

到现在许让还清楚地记得,当打开这封信时,信纸上还有哥哥的泪痕。当时,许诚已经得知台湾即将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的消息,他正为此兴奋不已的时候,接到了母亲病逝的噩耗,对他打击很大。

“让弟,从你来信中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你国学造诣颇深,现在一般人的字体像你这样的已经极少。忆起,儿时你才4岁,一个炎热的夏天,我感染了疟疾,母亲却叫你伴我去跑步,这是要我在跑步中忘却病痛……”

1996年,许让退休,习惯忙碌的他感到很不适应,便写信向二哥诉说自己的心事。在回信中,许诚先是对许让进行了鼓励,又用儿时的事情启发他,话说得都很婉转,却句句让许让永生难忘。

“澳门回归了,香港回归了,台湾回归只是时间的问题。”在138封信里,这句话出现在许多信件当中。许诚做梦都想回故乡与亲人相聚。在两人的通信当中,他们谈话的内容涉及大陆及台湾的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

三归故土探亲人

1987年台湾当局作出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当年11月,常州籍台胞周纯娟成为首位获得大陆方面入境证件的台湾同胞,这让许诚羡慕不已。但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和阻挠,两岸“三通”仍然处于间接、单向、局部的状态,他入境的请求直到第二年才得以实现。

1988年春天,许诚带着妻子和女儿一起回到河南老家,为此许让也专程从新疆赶了回去。兄弟相见的那一时刻,两人凝望了许久,眼泪夺眶而出,却谁都说不出一句话来。许诚感叹家乡的变化,在兄弟的陪同下,他游览了几个城市,还不远千里来到新疆,亲眼看了看许让生活的地方。

除了有事在外地的大哥外,兄弟3人一起拍了许多照片留念。

在分别的时刻,许诚最大的心愿是带一张地图回去,他要挂在台湾家中的客厅里。为了满足哥哥的心愿,许让四处打听,终于买到了一张长3米、高2米的大地图送给许诚。

许让说,1992年和1998年,许诚又先后两次带着全家回乡与亲人团聚,而每次回来他都不想离开。

1998年回到台湾之后,许诚的身体每况愈下,2000年5月,他因患肺癌去世,享年73岁。2001年的夏天,按照许诚的遗愿,他的妻子将他的骨灰送回了河南老家。

“二哥一直想能亲眼看到台湾回归这一神圣的时刻,但是很遗憾。”许让说,亲人两岸分离这种刻骨铭心的痛苦他深有体会,希望台湾能够早日回归,让其他还在承受亲人两岸分离之苦的人们得以团圆。

(摆歌)

大洋深深深几许?飞鸿苦,亲情浓!

德涵贤侄:

前些时我和你七婶、德立、德箴两位妹妹一同到加州旧金山,在你德育弟家住了一阵子。最近回来得州达拉斯才收到你的来信。你在信中说你大病一场,幸经妥善医疗,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乃不幸中之大幸。未知近况如何,殊以为念。据医生说,心肌梗塞乃血液浓度过高所致,这与食物有密切关系,故特别指示宜多食蔬果少腥荤,忌烟酒、做适度运动,再加上情绪的调试,即可趋于稳定,特此述及,以为参考。

桂林有位亲戚闫宏慈(是你四奶奶的儿子,你叫表叔,老家在王湾县三十里屯闫家同族,定居桂林已20年了),最近亦患脑梗塞,用降纤酶治愈的。医生告诉他:一位国家领导人也患此病,就是用降纤酶治好的。可见此药效力极佳,但价钱较贵。普通病人医生还是不便用此药,怕病人负担不起。现在收入普遍提高,一般人该不成问题。该项药品系出自国内,证明大陆医药方面有长足的进步,这是可喜的现象。

我的大孙女宛迪今年六月初已经高中毕业了,暑假后就要进入UCSC(圣大克鲁斯加州大学)读书。该校在旧金山之中,约两个小时的车程。开学后住校就读,来回跑太辛苦。

提起当年往事,津津乐道,逸趣横生,感慨馨之。此祝:

能提长辈均作古,音容笑貌若浮出,怀亲互情未消减,叮嘱儿孙莫忘祖。

打油一则,恕我不才,博君一笑,驱病消炎。

七叔、七婶1999年8月2日

家书故事

这封家书是六旬老人许德涵的七叔许玉灿从大洋彼岸美国寄来的,现在许玉灿老人去世已经3年了。提起1999年收到这封信时的情景,许德涵还记忆犹新,那时候,他刚刚大病初愈,七叔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对他病情的关切。而在此之前两年,许玉灿患病的时候,许德涵也是通过一封封信件陪伴七叔与病魔抗争的。虽然自从儿时许德涵与七叔两地相隔,之后再没有机会相见,但是患病时彼此间的真情流露,让叔侄感情越来越深。

费尽周折寻找亲人

许德涵是原乌鲁木齐矿务局第一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上世纪6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他没有回老家河南南阳市,而是选择来新疆支边。在新疆的这些年中,他与老家的父母、4个弟弟之间很少通信,却与远在美国的七叔许玉灿频繁通信,因为在他心中七叔是“最关心了解他的人”。

1948年年初,南京解放前夕,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工作的许玉灿,因为学识渊博,全家人以特殊人才及家属的身份被送到台湾,从此杳无音信。

时间一晃过去了30多年,一封从美国的来信才让许家人知道了许玉灿的下落。原来,到了台湾之后,因为受当时条件所限,两岸之间不得通信。上世纪80年代初,许玉灿的两个孩子留学美国并在那里定居后,他也和老伴去了美国。这时,他才能往家里写信,但是由于间隔年代久远,地址变更,他始终联系不到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