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书
24916300000013

第13章 海外家书(1)

这些海外家书中既有离家数十年最后在前苏联安家的“二爷爷”,也有在抗日战争时期离开故乡新加坡来中国抗日的“舅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写尽了游子的唏嘘,最终团聚又比仍在期待中的人们拥有更多感慨。

异国书求返乡心愿半世未圆

父母亲两位大人:

叩禀者,近来万福金安,玉体康健。儿今奉家信并无别意,只为出外数十年光景不知咱家中之情,也不知双亲贵体是否安康?现在邮寄头一封信,只求见信回信,并请大家把咱家内添减的人口及数十年的过程一一注明,以免心中忧闷如是。

另收到家信后,回信可以要求苏联政府许可我回国至家中看望一趟。对于现在在苏联居住的中国人,如果有家信写明血缘关系,可以要求自己的亲人回家看看。你们可以写明要求本人回国的意愿,然后由咱村附近的机关首领或者长官作为家长担保,盖上手章作为承诺。另邮来办妥,等收到你们回信后,我办妥手续就可回国。

儿在苏联身体壮实,在食堂做工顺利。并与俄罗斯女子成婚,有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全部入学,妻也做工用于生活,人很好,望父母亲见字勿用惦念,但求见字早日回信,如我见信可将这家书作为证明,也可要求办理回国探家!

(武魁、胞嫂、三叔学曾可在家或者在外当有信否?我的小叔身体如何?告知!)

儿:锡魁叩首

1959年06月25日

父母亲二位大人亲启:

远祝二老身体精神愉快,儿自一九五九年通过家信以后至今又有数载,不知双亲贵体如何,在我见了来信后为何不能及时回答,因为自己不能写信,我处又无会识中文的人。

按我内心的想法是快快办理妥当,赶紧回国至家看望你们,在这几年内呈文要求连你们的来信完全奉至上等机关,但不是写得不对就是没有回答,只可忍耐等着,国家的规章不是个人随便可以更改的,必须是苏联政府赏给许可写给归国证明后才为妥当。

现在儿在外只可心祝我的父母亲身体永久的健康,并请大人见信后放心,勿挂念!儿的妻、子女等全好,我的身体粗壮、工作顺利,希望父母见信要常写信,儿至盼!

儿:锡魁叩首

家书故事

这两封信是由从山东来新疆做生意的姜少峰提供的。信中的锡魁就是姜少峰爷爷姜乐玉的叔叔姜锡魁(他们称二爷爷)。50年前,漂泊到苏联的姜锡魁渴望回到故乡,不识字的他找人写信回家,希望父母和亲人为他办理回国手续。

而姜锡魁并不知道父母当时都已经去世,家人接到第一封信时为了不让他担心,向他隐瞒了这个消息,打算等他回国后再说。但谁也没有想到,当姜乐玉办好叔叔信中要求的手续后,随着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他们又与姜锡魁失去了联络。

最爱冒险长辈消失无踪

今年30岁的姜少峰是山东聊城市人,来新疆做机电产品生意多年。姜少峰从来没有见过二爷爷(姜锡魁),但爷爷说完父亲说,姜少峰对姜锡魁的经历已经熟记于心。每隔一段时间,爷爷姜乐玉都会从老家打来电话,除了关心孙子姜少峰的生活外,每一次他都会询问交代给孙子的“那件事”——拜托俄罗斯的客户寻找姜锡魁家人的下落。

上世纪40年代初,姜家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姜武魁(姜乐玉的父亲)和小儿子姜锡魁。姜锡魁从小没有读过一天书,从十几岁开始离家,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做工。家人最后一次知道他的下落是在东北,当时姜锡魁和几个亲戚都在东北干苦力,可是干着干着他又嚷着要和朋友去其他地方闯荡。亲戚们没劝住,他还是离开了东北。

过去姜锡魁也曾这样一次次离开过,但每隔一两年他总会回老家一趟。而这一次分别后,姜锡魁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再没有一点消息。

“他是一个连天边都想去看看的人。”姜少峰说,提起二爷爷(姜锡魁),这是他听过最多的评价。姜锡魁一直不愿意结婚,总在外面跑。姜乐玉比叔叔姜锡魁小十几岁,而姜锡魁离开的时候,13岁的姜乐玉已经娶了媳妇。姜少峰小时候就听奶奶讲起过她最后一次见二爷爷的情景。姜少峰说:“有一次,二爷爷穿得破破烂烂的,背着个大包回来,奶奶开始还以为是个乞丐呢,最后才知道是家里最爱冒险的传奇长辈。”

意外来信燃起全家企盼

时间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姜家人四处打听着姜锡魁的消息,却没有一点回音。姜乐玉的爷爷奶奶相继去世,临终前还叮嘱儿孙一定要找到姜锡魁。

1959年的夏天,姜家意外地收到了姜锡魁从当时的苏联寄来的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姜乐玉至今还记忆犹新:“家里人都没想到他能跑到外国去。”

在这一封信中,姜锡魁反复强调让家人在故乡开证明,写信寄到苏联帮自己回国。收到信后,亲人们都很高兴,当时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姜乐玉就赶紧按照信中的要求去准备材料,随后就附上材料回了信,却怎么也等不来回信。

两三年后,姜锡魁又寄来了第二封信。因为年代久远,姜乐玉已经想不起第二封信寄来的具体时间了。从姜锡魁的来信中姜家人才知道,原来是回国手续一直没有批下来,在苏联又很难遇到会中文的人,他才一度又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总算又有了消息,当时家里人都觉得姜锡魁一定能回来,只是时间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中苏关系很好,他们也了解到,不少在苏联的中国人都获准回国探亲,所以对姜锡魁回国的事寄予了很大希望。

然而,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中苏关系不断恶化。受此影响,姜锡魁在来了第二封来信后,又一次没了消息。

四代人心愿未了成遗憾

姜少峰中专毕业那一年,爷爷仔细地对他说了姜锡魁的经历。爷爷告诉他,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姜家人就在找二爷爷,到他这辈已是第四代了。二爷爷估计已经不在世了,但找到他的后人是姜家人的心愿。

根据爷爷提供的俄文地址,姜少峰找人翻译了一下,姜锡魁当时寄信的地址是前苏联科米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于1996年改称为科米共和国,位于俄罗斯西北部。

来到新疆后,姜少峰经常和俄罗斯商人做生意。每次遇到俄罗斯顾客,他总会先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信件复印件交给对方,让他们帮忙打听。但因为间隔年代久远,始终没有消息。

“二爷爷那么想念故乡,一定会将他的想法告诉后人,俄罗斯的亲人也一定在想办法找我们。”姜少峰说,他不会放弃寻找,只是希望能在爷爷有生之年找到姜锡魁或者他的后人,那会给老人带来莫大的安慰。

(摆歌)

南洋华侨来抗日,骨肉离散数十年

亲爱的舅舅:

近来都好吗?希望您和您的家人都跟以前一样好。现在中国是冬天了吧,希望那边的天气不会太冷,还有您要照顾好自己,多穿一点衣服。

上个月,我们收到您的来信了,一封给我们的,还有一封给二舅(刘承祖的弟弟)的。妈妈(刘承祖的二妹刘桂珍)让我告诉您,其实您可以把两封信放在一个信封里寄过来,那样您就不用另付一份邮资。

快到新年了,我们会寄50元人民币回去给您,您可以用它买一些吃的和穿的给家里人。钱会寄给您的儿子,然后让他再转交给您。请您收到钱之后告诉我们。

说说新年吧,在新加坡新年前我们是有几天假期的,人们就都开始忙着收拾房子,买食物、衣服和一些必需品。新年的第一天,没有结婚的人会从长辈那里收到红包,在那几天,人们会去朋友和亲戚家拜年,大多数人都很开心过新年,特别是孩子们可以吃很多的糖果。

不管怎样,请在您的下封来信中给我们讲讲在中国是怎么庆祝新年的。

再见!

钱耀明

1983年12月16日

亲爱的舅舅:

您过得好吗?我们收到您寄来的衣服了,非常感谢。但是妈妈说您不用寄任何东西给我们,因为我们可能近期不在新加坡。

上星期天是重阳节,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我们和帮助过二舅的人一起吃了个晚饭,他喝多了。

结婚日期将近,我就一直在忙。大多数新加坡人婚后都会去度蜜月,有些人喜欢去印度尼西亚或者马来西亚、菲律宾,但婚后,我和老婆准备一起去泰国度蜜月,因为那里真的很美。

现在,妈妈的腿经常会疼,因为她有风湿病。上次,当我还在日本的时候,我买过一些药给她,但是好像不是很适合她。偶尔她还会去看这边的一些医生。

在您的上封来信中提到您的儿媳妇生了个小女孩,妈妈让我祝贺您有孙女了,从现在开始您应该都在忙着抱她吧!妈妈打算寄50元给孩子买玩具和食物,但是她都很忙,结完婚我会将钱寄过去。不管怎样,我们下次写信再聊。

钱耀明1984年9月13日

亲爱的舅舅:

近来可好?

上个月我们就已经结婚了。我的老婆叫林金莲。我们和哥哥住在一起。

我们结婚的时候,请了10桌人来参加晚宴,有朋友和亲戚。那天晚上我们拍了好多照片,寄给你的这一张是在晚宴上拍的。坐在妈妈左手边的是二舅,右手边开始是我的大哥、我老婆的妹妹和两个亲戚。二舅的旁边也是一位亲戚,遗憾的是没有把他的整张脸照上。

上星期,妈妈寄了50元给您,让您买点吃的和衣服给您孙女,如果有收到,请告诉我们,还有就是告诉我们更多关于您孙女的事。再见!

钱耀明1984年11月13日

家书故事

信中提到的“舅舅”就是现在居住在乌鲁木齐市青年路的刘承祖,今年94岁。出生于新加坡的他,是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名“南侨机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成员,是抗战时期从南洋各地志愿回国抗战的华侨汽车司机与修理技术人员的通称)。在与家人失去联系30多年后,他意外地收到了家乡人的来信,并很快和自己的二妹刘桂珍取得联系。

因为二妹不识字,信都是二妹的小儿子钱耀明代写的,由于钱耀明没有学过中文,信件都是用英文书写。每次接到信,刘承祖都让当英语教师的儿媳妇翻译给他听。

33年终于联系到亲人

1983年的一天下午,刘承祖老单位(新疆军区后勤部运输处独立汽车一营)的同事托人给他带来了一封信。邮戳上的日期显示,信已到了两个多月,信封又脏又破。打开一看,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赵来写的,刘承祖当即泪流满面——他等这封信等得太久了。

刘承祖出生于新加坡,他是目前中国大陆健在的8名“南侨机工”中的一员。1938年,日寇侵华战火蔓延,23岁的刘承祖告别家乡,奔赴西南的抗日战场。从此,便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抗日胜利后,很多“南侨机工”返回了故乡。得知新加坡已成为英国殖民地,一心想报效祖国的刘承祖留了下来。1950年6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疆军区后勤部运输处独立汽车一营做修理工。

当时,阔别家乡已十几个年头的刘承祖非常想念故乡的亲人,可是没有家人的地址,当时的政策也不允许回去。刘承祖便抱着试一试的念头,给唯一有联络的赵来写了一封信。

信发出去后一直没有回音,之后的几年,他又陆续写了几封信,结果还是一样。

1966年,**********开始了,刘承祖被诬陷成“特务”、“里通外国分子”,反复受到批斗。1970年,他们一家三口被送到兵团农八师150团18连改造,10年后才被调回乌鲁木齐。在被批斗的日子里,刘承祖曾想过自杀,但每当想到亲人,他都挺了过来,却不敢再写信寻亲。

就在他以为今生都无法再联络到家人的时候,1983年,赵来的回信辗转寄来。

很快,刘承祖就盼来了外甥的来信。

不回故乡家中多变故

刘承祖3岁时生母去世,父亲又娶进继母。在他12岁那年,父亲也去世了,是继母独自将家中5个孩子抚养成人。刘承祖是5个孩子中唯一与继母没有血缘关系的,但继母对他尤为宠爱,他是家中唯一读过3年书的孩子。

刘承祖永远记得离开家乡的那一刻,当时他们搭乘的丰祥号海轮已经起航,继母站在新加坡太古码头拥挤的人群中,使劲地向他挥手,眼泪止不住地流……

刘承祖从外甥的来信中得知,他走后家中发生了许多变故,他的大妹、小妹和继母都因病去世。当时,“南侨机工”中有1028人牺牲在抗日战场上。二妹在信中说,抗战胜利后,看到许多活下来的人都回了故乡,母亲到处打听刘承祖的消息,可每一次都让她失望,老人常常去当初送别刘承祖的海边默默流泪。

尽管对当初哥哥不回家乡心存不解,但毕竟兄妹情深,二妹迫切想告诉哥哥,家里发生的事,更想了解哥哥家的一切事情。外甥结婚了,寄来了照片,刘承祖放在口袋里,几天都不拿出来;喜得孙女了,刘承祖赶紧让儿子写信过去,二妹特别高兴,还给孩子寄来了钱物……每个月至少通一封信,这让刘承祖觉得亲人就在身边。刘承祖特别喜欢看他们的信和照片,怎么也看不够。

1985年冬天,考虑到哥哥刘承祖年事已高,刘桂珍带着大女儿来到中国看望哥哥。因为她有严重的风湿,加之觉得新疆太远,她选择和哥哥在广州见面,并寄来了路费,希望哥哥一家三口都去。最终,只有刘承祖和妻子有时间去。

见面后,看到刘承祖又黑又瘦,刘桂珍心里很难受。出于心疼哥哥,刘桂珍责怪了嫂子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