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博弈与心计
24898600000020

第20章 谋略思维:博弈中的策略战

谋略者生,勇而无谋者死

从古至今,都有这样一个定律,那就是拥有谋略者得天下,成大事;勇而无谋者,往往一事无成。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皇帝。如果当年的武则天没有谋略,她也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而已。

公元636年,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逝。第二年,太宗听说武则天美貌出众、操行方正,于是召她入宫做了才人。那时候的武则天只有十四岁。

武则天爱读史书,而且通晓政事人情,性格又刚毅果断,深受太宗喜爱,因而名为“媚”,故有人称呼她为“武媚娘”。但是也正因为她的个性过于刚毅,少了女子的温柔手段,慢慢地便失去太宗宠爱。在武则天进宫十二年中,她没有为太宗生育一男半女,甚至连封号也没有改变过。

太宗病重时,有心赐死武则天,毕竟当时武则天的学识与能力太宗心里是有数的。于是,某日太子李治与武则天一同在床前服侍太宗,太宗就对武则天说:“媚娘,你服侍我这么多年,我又怎么忍心丢下你,我死了之后,你打算怎么办?”

聪明绝顶的武则天马上冷静地回答说:“我本应该以死以报皇上之恩,但是皇上身体未必不能好,所以我也不能马上死,我情愿吃斋念佛为皇上祈福以做报答。”正是武则天懂得运用谋略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事情没有这么简单的结束,原来在太宗还在世的时候,武则天便与李治产生了感情。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去世,按照惯例,没有生育过的嫔妃们要出家做尼姑,而生育过的则被打入冷宫,为死去的皇帝守寡。封建朝代,女人的下场就是如此。武则天最后来到了感业寺出家,但是她没有安心地念佛,她所想的是如何回到皇宫之中。

第二年太宗忌日那一天,高宗李治到感业寺进香,武则天则牢牢把握住了这次机会,使高宗回忆起了前先的恋情,而让高宗真正行动的人应该是王皇后。当时的王皇后与萧淑妃正在争宠,而为了使萧淑妃失宠,王皇后为武则天出注意,让她续发,并且一直对高宗说武则天是多么的痴心,让高宗不可以辜负武则天。于是,在王皇后的怂恿下,武则天顺利地回到了皇宫。

对于已经习惯了宫廷争斗的武则天来说,她懂得运用什么手段,采取什么方式可以使自己爬得更高。她对帮助自己进入皇宫的王皇后很是尊敬,侍奉得也十分周到,这让高宗也很高兴,武则天很快就升为了昭仪。当时,后宫中在她上面的,除了皇后只有四妃。

武则天进宫后,独得高宗宠爱,她先后为高宗生了四男二女。

武则天不仅聪明,而且懂得谋略,她不甘居人之下,她最终的目标是坐上皇后的位子。等她地位慢慢稳固之后,便开始谋划此事。首先她想办法拉拢宫中的太监、宫女,尤其是那些与皇后和萧淑妃关系不好的人,她总是不时给予一些小恩小惠,让他们注意监视皇后与淑妃的行动。

武则天知道,仅凭她一个人不可能对抗两个人,于是,她先是与王皇后联手打击萧淑妃,在萧淑妃被高宗贬为庶人后,武则天又将矛头对准了王皇后。

武则天生下的第二胎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没有子嗣的王皇后非常喜欢,于是经常去看望,但是每次等高宗快来的时候,王皇后都会知趣而回。武则天决定用女儿的生命做打败王皇后的赌注。

一天,武则天在皇后走后,便将女儿掐死,再盖好被子,伪装好后,高宗来了。武则天笑脸相迎,等看到女儿的时候,武则天失声痛哭并乘机嫁祸于王皇后。高宗一怒之下便废除了王皇后,最终,武则天被立为皇后。

其实,从头到尾武则天都是用她的谋略在明争暗斗的宫廷中生存,她知道太宗年老,不能为她留下什么,于是她将目标转向了高宗。就算是出家也是她用谋略为自己得来的一条救命之路。后利用王皇后回到宫廷之中,表面上与王皇后交好,并联手对付萧淑妃,而实际上却在一步步地向后位走去,就算最后杀死自己的女儿,也是她为自己的将来进行的一种谋略。“虎毒不食子”,武则天就是利用人们的这个想法,使人们怀疑的视线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了王皇后身上。

武则天用她的谋略一步步地走向了后位,后又登上了皇位。登上后位的武则天最后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

可见,成大事者在于谋略。吕布之勇无人可挡,但缺乏谋略注定只能称雄一时,无法成就大业,而只有谋略者才可称雄一世。

诱使对方采取自己希望的策略

周显王二十九年,魏惠王借口韩国没有参加当年的逢泽之会,而派太子申与庞涓率兵攻打韩国,企图灭韩。在魏军强大的阵势下,弱小的韩国无力招架,只好向齐国告急,求齐国出兵相救,以存社稷。当时的齐宣王早想伺机攻魏,所以在韩国告急的时候,便决定出兵击魏救韩。

齐宣王召集群臣商议,当时的宰相邹忌认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大可以隔岸观火,所以不宜发兵;而大将田忌则认为魏韩相争,韩败魏胜是必然结果,如果让魏国增加了势力,那么势必要殃及齐国,所以不可以袖手旁观。于是,宰相与将军两人争执不下。

最后,孙膑建议齐宣王:从魏国讨伐赵、后又起兵伐韩来看,他的野心不会让他放弃伐齐,而如果韩降了魏,自然让魏国更加强大,这样就会对齐造成威胁,所以不救韩是不明智的;但是如果过早出兵就等于代替了韩与魏作战。所以,最好是等到双方相斗、僵持不休之际,齐再出兵救韩,这样可以让齐减少损失,同时达到目的。于是,齐宣王采纳了孙膑建议。

在韩与魏交战五六次后,韩军一直大败,毕竟双方实力悬殊。韩再次派人请求相救,这时候的魏国在激烈的战斗中也削弱了实力。于是齐国抓住韩危魏疲的机会,任命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统帅士兵数万、兵车数百乘,攻魏救韩。

孙膑认为魏国大军在外,可以直接攻打魏国中心。于是,孙膑再次使用当年“围魏救赵”的战术,率领大军直奔魏都大梁。魏惠王一见齐军又来,不敢与韩军恋战,急忙调回了魏军的主力。庞涓传令大军离韩归魏,准备率领十万大军与齐军进行殊死决战。

孙膑在出兵之前就已经冷静地分析过两军战况。他认为魏军抱着决一死战的心态,可谓来势凶猛,所以他改变战术采用退兵之计。退兵的途中第一天造十万人做饭用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五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三万人的锅灶。魏军看到军灶减少,认为齐军怯战,逃亡过半,这样就助长了他们的骄傲轻敌之心。

庞涓率兵快要抵达大梁的时候,听闻齐军撤退逃窜,于是整顿兵马紧紧追赶。庞涓也是个生性多疑、个性狡黠的人,唯恐齐军有诈,于是一路上的追击较为谨慎,行军的速度也不似刚从韩返魏时那般快,反倒是放慢了脚步。当发现了齐军的炉灶一天比一天少时,才放下心来,以为齐军怯弱、士气低落得已经不堪一击。想起桂陵之战的失败,庞涓决心一雪前耻。于是,处于亢奋中的庞涓当即下令,将步兵留后继行,自己则亲自率领精锐骑兵,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向齐军撤退的方向猛追。

而此时的田忌与孙膑正在从容地率兵撤退。当孙膑知道魏军已经过了沙鹿山时,料定魏军日暮之时必会到达马陵。马陵地势险峻,只有一条窄道夹在两山中间,而道旁树木丛生,是设伏歼敌的最佳地点,于是孙膑下令齐军停止前进,砍伐树木,堵塞道路,设置障碍,布下重重埋伏。

不出孙膑所料,庞涓率领魏军黄昏时分到达了马陵道,当时的魏军人困马乏,极度疲劳的他们都想停下来休息一下。就在这时,前方回报说有断木塞路,难以前进,庞涓马上警觉中计,急忙下令退兵,可为时已晚,齐军万名弓弩手一见火光立刻弓弩齐发。魏军顿时大乱,被齐军四面围住,无法抵抗也无法逃脱,死伤殆尽。庞涓在乱军中也身中数箭,自知无力挽救危局,大叹一声:“吾恨不杀此刖夫,遂成竖子之名!”后拔剑自刎。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而孙膑正是采用“减灶诱敌”之计,让对方从头到尾都按照自己的谋略进行,并最终歼灭了庞涓的十万大军,从而达到了“围魏救韩”的目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采用“四面楚歌”的张良等。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于他们能善于诱使对方走入自己的圈套并进而消灭的谋略。

馒头是争来的,天下是让来的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之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段话,讲述的是一个人怎样才可以赢得天下。

如果丢出一根骨头,一群狗去抢,能够抢到骨头的一定是一只高大凶猛、体格健壮的狗。但是,如果扔出一座江山,能够得到江山的人,就未必是懂得战斗的人了。就像是西楚霸王项羽,他曾向刘邦挑战,希望用两个人决斗的方式来决定这江山的主人,最终败在了刘邦手下。

刘邦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很坦诚地承认自己理政不如萧何,运筹不如张良,用兵不如韩信,斗力不如项羽。但是最终,这个天下不姓萧、张、韩、项,而是姓刘。刘邦是一个德才,俗话说以德服人,刘邦正是如此。

陈胜揭竿之后,群雄并起。当时大家都推举刘邦做县令,但是刘邦却再三推辞,一让再让。而每让一次,人们希望他做县令的呼声就高涨一次。

第二让是刘邦与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咸阳的人封王。当时刘邦打入了关中进入咸阳,面对这秦藏天下宝物的库府与后宫佳丽,可以说是难以抵抗的,但是在张良与樊哙的劝谏下,他封存了秦宫财物,不染指六宫嫔妃,而且约法三章,驻军咸阳郊区,不得对百姓冒犯。

汉五年冬十月,刘邦、项羽正在进行最后的决战。刘邦约了齐王韩信与彭越会战,准备将项羽残余势力彻底歼灭。但是韩信与彭越没有遵守诺言,结果汉军大败,退回的刘邦向张良抱怨。张良告诉刘邦,韩信想做楚王,因为他是楚国人,而彭越也想做王。于是刘邦将他们已经占的土地给了他们外,还把淮阳以北到谷城的土地都给了彭越,并封他为王,而从淮阳一直到海边的土地都给韩信,并改封他为楚王。于是刘邦将秦国君臣之间的上下关系改变成了“合伙人”的关系,从而战胜了项羽,成就了统治中国近四百年的汉王朝。

宋义是楚国人,有“卿子冠军”的美称,平时喜欢预言。他先是说项羽的叔叔项梁必败,结果项梁果然死在战斗中,这让他得到了楚怀王的重用。而之后宋义又在前线对项羽口出狂言,让项羽怀恨在心。当时楚军去救赵,宋义在安阳逗留了四十六天不前进,项羽质问宋义为何不前进,宋义将道理摆明:两虎相争,必会一死一伤,到时候再出面,自然运筹帷幄了。项羽大怒,杀了宋义,夺得上将军之位。

项羽杀过会稽守,襄阳军民,城阳军民,秦将卒二十余万人,咸阳市民与秦降王子婴都死于项羽的刀下。在攻入秦城的时候,项羽还火烧了当时秦国的所有宫殿,而这一杀一烧,则把自己弄成了千古罪人。

项羽弑君的罪名比较大。当时项羽将义帝骗入蛮荒之地,后又暗中派将衡山王与临江王杀死了义帝。这一杀,项羽就真的成了乱臣贼子。结果,失了人心、没了美名的项羽在一老叟的欺骗下困于乌江,自刎而死。

在江山争霸中,有时候用力不如用智,而用智又不如用德,项羽败就败在这德上,而刘邦成也就成在这德上。项羽不懂得“让”的艺术,所以注定成为人们心中的悲情英雄;而刘邦懂得“让”可以为自己“让”出天下,“让”出美名来。所以说,这馒头是必须争才能得到的,而这天下,还是要让才能得到。

萝卜与大棒

——威胁、承诺及其可信性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两个人骑驴比赛,为了使驴跑得快一些,一个人用大棒打自己的驴,而另一个人则找到了一个长杆,在长杆的上面绑了

根萝卜,然后将长杆往前一搭,想吃萝卜的驴子于是飞快地向前奔跑。当然最后取得胜利的,就是这个用萝卜来驾驴的人。萝卜和大棒都能够帮助人们达到目的,但是大棒的威胁可信性大还是萝卜的承诺可信性大?实际上它们都有各自的可信性,至于怎么去区分,就要靠自己的分辨能力了。

人们常常在网络或者报纸上看到很多招聘信息,很多人会为了招聘信息中的丰厚条件而去应聘。刚刚出校门的小君是个没有职场阅历的女孩,一天她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招聘广告,招聘启事上说,某网络公司招新闻编辑,试用期月薪1 600,试用期过后每月2 300,同时有饭补200元。刚刚毕业的她急于寻找一份工作,于是前去应聘,等到了应聘的地方后,小君先是交了200元手续费,之后又等待一上午。下午的时候,对方的经理告诉小君看过她的简历了,觉得她还不错,经理要小君回家等消息。结果第二天,小君就接到电话,让她拿500元抵押金和身份证过来办手续,然后就可以直接上岗了。当时小君很高兴地去了,等她交完钱来到了她所谓的工作岗位上时,小君愣住了。这里确实是一个办公室,而她要做的工作却和编辑挂不上钩。一个月过去后,小君只领到了400元,而不是广告上说的试用期1 600元。小君这才发现自己受骗了,于是她决定辞职,要回那500的抵押金。小君与对方讲理,拿出广告上的待遇与对方据理力争,结果对方以表现不佳为由,没有再理睬她。

小君再次找到该公司要求退回抵押金,但是对方干脆就不理她,甚至还要赶她出去。小君第一份工作就在这样的受骗中结束了。而每次小君回忆起这件事情,都会愤怒不已。

确实,现在的很多诈骗公司也开始玩起“萝卜大棒”的把戏。先是用“萝卜”这个“糖衣炮弹”把人骗来,而“萝卜”过后就是“大棒”,一定打得你稀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当然,打完之后你一定会忽然惊醒,但是为时已晚。

无论是威胁还是承诺,它们之间都有着不同的可信性,尤其是对于承诺能否兑现是我们谁都预料不了的。而我们要深刻地去了解这一点,让自己的人生经历更加丰富起来,以应付我们很难预料到的意外。

其实,对于受骗的人来说,“萝卜大棒”是诈骗行为,但是对于一个公司或者一个帝国来说,有时候“萝卜大棒”的方式可以让一个公司更加有动力,也可以让一个国家更加富强。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其实就是“萝卜大棒”的一种运用。宋太祖为了达到兵权不会威胁到皇权的目的,决定收回兵权。而换回兵权的正是“萝卜”,宋太祖用荣华富贵收回了兵权,但却在暗地里挥了一棒子,不过宋太祖的这棒子显然没有明太祖挥得厉害,或者说两者对于政权的处理方式不同。

宋太祖就是用“萝卜”收回了兵权,当然,偶尔打一棒子才可以让底下的大臣们更加勤劳做事,而宋太祖的那“棒子”却分化了当时的相权。不过宋太祖“萝卜”给的比较多,至于这“棒子”也只是点到为止。可以说宋太祖治国用的还是“萝卜政策”。

明太祖就恰恰相反了。他的“萝卜”只丢给了那么几个人,而其余的人直接用“棒子政策”给收拾了。但是无论他们用的是“萝卜”还是“棒子”,都最终达到了他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