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厚黑处世智慧全集
24898100000016

第16章 谨言慎行,在言辞上要低调(1)

不要揭人伤疤常言道,揭人短遭人恨。当面揭人伤疤自然让人讨厌,而背后揭人短则更让人诅咒。逢人不说他人过,说话不揭他人短,这就是低调做人行事的一条准则。每个人的回忆里总会有一些难言的往事和不愿提及的伤痕,因此,与人相处时要给人留些颜面,切莫揭人家的短。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只顾逞一时口舌之快,有意无意地对他人造成了伤害,甚至因为一句侮辱性的语言把深厚的友情葬送。事实上,生活中有许多伤害原本是可以避免的,而这伤害都是由于欠考虑造成的。

有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他感激不尽,为了表示感谢,母熊安排丰盛的晚宴款待了他。

第二天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款待得很好,只是你身上有股骚臭味,很难闻。”

母熊听了心中怏怏不乐,但嘴上却说:“为了补偿你的恩德,我为你捉一些猎物吧。”

樵夫答应了。

若干年后,樵夫再次遇到母熊,问:“你好吗?”

“很好,不过,你说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母熊回答说。

没有人能彻底忘掉别人对自己的侮辱,即使对方曾经有恩于自己。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太光彩的过去或者有身体或性格上的缺陷,而这些都是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如果不加考虑就随便揭人的短处,只会惹下麻烦。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过牧童、和尚、乞丐,经历了很多的磨难,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朱元璋富贵了之后,昔日的穷亲戚穷朋友就到京城投靠他。这些人都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苦的情分上,给个一官半职。谁料到,朱元璋最怕的就是别人知道他的老底,翻他的旧账,因此,朱元璋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不过,有位儿时的好友能耐不小,几经周折进了皇宫。朱元璋不得不见上一面,谁知那儿时好友一见面,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我帮你顶着。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你吃得太急,豆子卡住了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听着他喋喋不休越说越离谱,朱元璋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终于坐不住了,大喝一声:“住口,你是何许人,敢在此地大放厥词?来人,给我拉出去斩了。”这个好友还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就懵懵懂懂丢了性命。这位穷朋友犯了揭人伤疤的致命错误。对极要面子的朱元璋来说,过去贫困潦倒的境遇是他人生的阴影,也是他内心的伤疤,自然是十分敏感的,更何况作为一朝天子需要的是光彩的形象,而这个朋友如此不照顾他的颜面,放口揭短,是没有几个人能够受的了的。

其实,无论说话对象是谁,口无遮拦都是要不得的,即便当时没危险,但是你给对方心里结下疙瘩终究没什么好处。

揭人短遭人恨,当面揭人伤疤自然让人讨厌,而背后揭人短更让人诅咒。逢人不说他人过,说话不揭他人短,这是低调做人行事的准则。

在交际中应该知己知彼,不仅要了解对方的个性和习惯,还要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就难免踏进雷区,触犯对方的隐私。

有一天,窦太后召见了一个很有名气的叫辕固生的儒生,请他谈谈《老子》一书的要旨。辕固生轻蔑地说:“此是家人言耳!”意思是说,这是村妇之看法,不值一提。

恰巧太后出身农家,听后勃然大怒,为了惩治这个顽固的儒生,太后命令辕固生:“书不要读了,把你送进猪圈,看你有没有能耐将那口野猪制服?”

幸好,边上的景帝悄悄送给辕固生一把利刃,他才把野猪刺死。

事实上,在生活中,不仅不能揭别人的老底,有时还要学会帮别人掩饰真相,化解尴尬。

宋时,有个知县摆宴请上司知州、知府喝酒。席间,三人相谈融洽,不知谁突然放了一个屁。知府脸红了一下,说:“谁放的?”知县连忙叫屈道:“大人,不是我放的。”只见知州不慌不忙道:“不好意思,是我放的。”

宴会过后,知府和知州同行离开。知州对知府说:“你看这个知县怎么样?”知府哼了一声道:“连屁大的一点事都不能担待,你认为会有什么出息呢?”知州点头赞同。

没多久,那个知县就因为一点小事被革职了。

低调的人善于息事宁人,从来都不会计较小事。一个低调的人懂得帮助别人摆脱尴尬,当然,这必须是有厚黑心态的人才能做到。

生活中要有厚黑的心态,言行要低调,更要注意不揭别人的短处和伤疤。不要以为你很熟悉对方,就可以随意取笑对方的缺点,那样就会伤及对方的人格、尊严。

不揭人伤疤并不代表你不够犀利,反而是一种涵养,因此,把握好这个原则,才能使你的交际越来越成功。

放低说话的姿态“低姿态”能赢得他人的敬仰,尤其是大人物和普通人相处时,大人物放低姿态不仅能拉近双方的距离,也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自己。“低姿态”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心态放低了,一些看似艰难的事情做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其实为人处世也是一样的。当一个人能够放低自己的姿态时,他就很容易得到他人的赞同。

战国时期的魏文侯是个卓绝的君主,他不仅建立了魏国,而且为魏国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他当政时期礼贤下士,因而深得民心。

当时,有个名叫段干木的贤人居住在魏国,魏文侯久闻其名,希望能够见到他。有一天,魏文侯经过段干木的居所,便双手扶在车前横木上。

魏文侯的车夫对他的举动颇为不解,问道:“您为什么要扶轼致敬呢?”

魏文侯说:“我是向段干木致敬啊。我听说段干木把操守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我又怎么敢对他傲慢无礼呢?我在地位上显赫,而段干木在德行上显赫;我在财物上富有,而段干木在道义上富有!”

车夫说:“既然如此,那您为什么不请他出来做相国呢?”

“嗯,你说得很对!”

于是,魏文侯立刻就去请段干木,希望他出来做魏国的相国,但是段干木婉言谢绝了。魏文侯便赐给了段干木丰厚的财物,还经常去他家里探望。

魏文侯礼遇段干木的事情不久就在魏国传开了,随后,各国的人才都开始汇聚到魏国,如吴起、李悝、子夏等。

秦王本来想出兵伐魏,司马唐劝谏道:“现在魏文侯礼敬贤人,天下无人不晓,对魏用兵会遭到天下人的唾骂啊!”

秦王想了想,觉得司马唐言之有理,便取消了伐魏的行动。

“低姿态”能赢得他人的敬仰,尤其是大人物和普通人相处时,放低姿态,不仅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也更容易让对方接受自己。

如果一个人过分表现自己,想通过显示自己的优越来让别人佩服和服从,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不得人心,还会遭人打击。所以,一个人如果要彰显自己的德行,不能靠高姿态的言论,而是要靠低调的言行。

在人际交往中,豁达而谦逊的人最受欢迎;相反,盛气凌人、瞧不起别人者常会引来反感,甚至在交往中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人才思敏捷、言辞锋利,然而他的观点却常常被人反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种人一开口所流露出的优越感和傲慢刺伤了众人的自尊。事实上,只有在他人面前保持谦卑的姿态,留给他人良好的印象,你的意见才能被接受,你的行为也才能得到肯定。

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各成一家,儒道两大家都很兴旺,但是,孔子的儒家总是碰钉子。孔子听说老子的道家很有威望,就很想去了解一下。

于是,孔子借游说的机会去见了老子。他带了几个门徒,到了道德宫,见门关着,便上前问道:“里边有人吗?”

只听门“吱呀”一声打开了,出来一个小孩:“你们是干什么的?”

“我叫孔丘,来求见老子。”

小孩回到里面一会儿就又出来了:“老师不在家,你们明天再来吧。”说罢,将门“哐”的一声关上了。

孔子师徒无奈,只好返回。

第二天,孔子又领着门徒来到道德宫。一看大门敞着,孔子很高兴,可是进去一看,二门却紧闭。

孔子一敲门,又出来一个小孩:“你们是干什么的?”

“求见老子。”

“是求见,还是求教?”

“求见。”

“求见?不得闲。”说罢,那个小孩就要把门关上。

孔子一看,急忙改口说:“我是来求教的。”

“求教?哪有带这么多人求教的,分明是来挑衅的。老师正在睡觉,明天再来吧。”

孔子师徒只好再次返回。

第三天,孔子对弟子们说:“今天我一个人去求教老子,前两次怪我学礼不知礼,连求见和求教都分不清。”说罢,他独自一人求教老子去了。

孔子来到道德宫,只见宫门大开,遂上前施礼说:“门上谁在?孔丘特来求教。”

话音刚落,出来两个小孩,正是前两天见到的那两个。二人以礼相迎,带领孔子来到后宫。

孔子见到老子,连忙躬身说道:“孔丘特来求教!”

老子立刻起身还礼:“久闻大名,请坐吧。”

于是,二人攀谈起来。

老子问他:“你现在研究什么学问?”

孔子回答:“正读《周易》。过去古人也读这书。”

老子说:“古人读《周易》有用。你现在读它何用?”

孔子道:“我在追求仁义。”

“你追求仁义,辛辛苦苦,可得到些什么道理吗?”

孔子听后,半天才说:“我研究了27年,没得到一个能行得通的真理。”

老子说:“是呀,光讲仁义是不行的,还必须讲‘道’,有了‘道’才能有‘德’,用‘道德’近‘仁’,‘仁’则近之。你如果愿意追求道德的话,我就把我研究的‘道德’给你讲一下。”

孔子听了十分佩服,当即虚心求教。老子见孔子真心求教,便一五一十地讲了起来,二人的攀谈一直从天明到天黑。从此,孔子每天都去道德宫听老子讲解《道德经》。道德宫门前的那条小巷则被后人称为“问礼巷”。

谦和有礼、虚心示人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君子风度,淡化别人对你的嫉妒心理,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当面对别人的赞许、恭贺时,保持自己的低姿态,这样才不会为人所妒忌。事实证明,傲慢的态度只会让人厌恶,而低姿态才能得人心。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低姿态的人,他能够礼贤下士,因此赢得了很多人才的归附。在隋朝时期,李世民就已经开始笼络人才为自己所用了。当时晋阳县令名叫刘文静,很有才能,但是由于刘文静和反隋的魏国公李密结成了亲家,因此被隋朝官府关进了监狱。

李世民知道了这件事情便去狱中探望他。刘文静非常感动,对李世民说:“如今天下大乱,只可惜没有像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的人来收拾大局呀!”

李世民说:“你怎么就知道没有人出来收拾大局呢?今天我来就是想跟你商议大事的,不知道先生您有什么好计策?”

刘文静有感于李世民的纡尊降贵,便说:“现在各地反隋的有几万人,只要能把他们利用起来,夺取天下就易如反掌。令尊统率着几万军队,如果能够收服那些义军,那么用不了半年时间就可以夺得天下!”

李世民听后非常高兴,但是他犹豫地说:“就怕父亲不同意啊!”

刘文静微微一笑,他知道李渊与裴寂友情深厚,便介绍裴寂与李世民相交。在李世民的谦虚态度下,刘文静忠心献策,经过几年战争,李氏家族终于强盛起来,并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大唐帝国。

放低姿态不是让你低声下气、奉承谄媚。放低姿态是一门艺术,而低调则是做人的重要品质。

说话时不可伤害他人的自尊在与人说话时,不可挖苦别人,更不要伤害他人的自尊,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要学会适时地为陷入尴尬境地的对方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他免丢面子,此方法是为人的一种美德。在日常生活中,讲话要有分寸,不要伤害他人。在社交中,难免会出现些小失误,比如讲了外行话,记错了对方的姓名、职务,礼节失当等。当我们发现对方出现这类情况时,只要无关大局,就不必对此张扬,更不应抱着讥讽的态度拿对方的过失当笑柄。因为这样做会使对方难堪。

在社交场合,每个人都格外注意对自己社交形象的塑造,都会比平时表现出更为强烈的自尊心。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如果你让对方下不了台,他就会对你反感,甚至与你结下终生的怨恨。如果一个人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为对方提供台阶,使他保住了面子、维护了自尊心,他就会对你更为感激,这对你们今后的交往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言语,就很容易冒犯他人,不仅使对方感到反感,甚至还可能为自己引来报复,更糟糕的是,这也不利于自己社交形象的塑造,容易使别人觉得你为人刻薄,在今后的交往中对你敬而远之。

因此,日常交往中一定要懂得说话的技巧,要随时照顾别人的颜面。

南齐太祖萧道成喜欢书法,有一次,他提出要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

然后,齐太祖看了看两幅楷书,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

王僧虔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于是答道:“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

齐太祖听后,哈哈大笑。

王僧虔的回答相当巧妙,既顾及了皇帝的颜面,表示君臣是不能互相比较的,同时也没有贬抑自己,他的回答使这个容易开罪皇帝的难题变得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