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做人的哲学
24893200000041

第41章 不完满才是人生(3)

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

季老曾对自己进行过这样的评价:“我不是一个没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怀疑真有这种人,过去由于一些我曾经说过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我似乎是淡泊名利,其实那多半是假象。但是到了今天,我已至望九之年,名利对我已经没有什么用,用不着再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在这里,他坦然承认自己曾经一度也是有名利之心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人生的体悟更加深刻之后,逐渐放下了名利枷锁,让自己的心恢复了自由和轻松。到了晚年,季老曾被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我们都知道对于这些称谓,季老是坚辞不受的。他认为自己的成就不足以担当如此重量级的称谓,而且如果承认了这些,就意味着今后要顶着这些帽子生活,原本的平静就会被打破,他也可能因此而再也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文章。几十年的浮沉使他逐渐体会到,人活着是为了心灵的满足,而并不是外在的虚幻的功名。因此,他坚决推辞那些封号。他说:“我自己觉得,桂冠取掉,里面还不是一堆朽木,还是有颇为坚实的东西的。至于别人怎样看我,我并不十分清楚。因为,正如我在上面说的那样,别人写我的文章我基本上是不读的,我怕里面的溢美之词。现在困居病房,长昼无聊,除了照样舞笔弄墨之外,也常考虑一些与自己学术研究有关的问题,凭自己那一点自知之明,考虑自己学术上有否‘功业’,有什么‘功业’。我尽量保持客观态度。过于谦虚是矫情,过于自吹自擂是老王,二者皆为我所不敢取。”一个人,尤其是一个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学者,要保持思想的活力和纯净度,就要有实事求是、平和淡泊的心态,如果偏离了这一轨道,而去争名逐利,那么就失掉了一颗平常心,如何还能够安心做学问,搞研究呢?名利的确能够让人产生一时的满足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功名是对人的价值的一种肯定形式,古人说过“世人熙熙,皆为名来;世人攘攘,皆为利往。”如果功名没有吸引力,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呢?但是要知道,过分关注于功名利禄并不是一件好事,它意味着改变追求的方向而将眼光局限在对名利的追求上,并为此放弃了原本自足快乐的目标。它也意味着把身心束缚在名利地位等虚名之上,通过他人的肯定而不是自我满足感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将自己置于他人的眼光之中。如此,痛苦、挣扎也就随之产生,要明白一个事实——别人永远做不了你自己的主。同时,还应该看到,诸多名利加身也并非好事,它能够使人们因此而蒙蔽双眼,逐渐放松警惕之心,易招致祸端。因此,面对名利与荣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春秋时期的范蠡,就是一个对自身的能力和现状有着清醒认识的人。他是春秋后期越国的名臣,精通韬略,足智多谋,辅佐勾践卧薪尝胆,图强雪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终于逐渐强大,在范蠡的建议下,开始发兵伐吴,并最终打败吴国。越国能够复国,范蠡是功不可没的。灭吴之后,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他却坚决请辞,从他后来给好友文种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睿智练达,信上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因此他选择急流勇退,驾舟泛于江湖,来到齐国,从此开始了经商之路。范蠡在齐,改姓换名,与儿子们齐心合力,把家业经营得有声有色,没过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千万之多。齐国人听说了范蠡的才能,要请他出任齐相。他却因此而感叹道:“居官能致卿相,治家能致千金,这都是普通百姓能达到的极致了;太过出众,久受推崇,终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散尽家财,只带着最值钱的珠宝,轻装出发,离开了齐国,转而来到了陶并在此定居。他重新经商,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再次拥有千万家产,成了远近闻名的陶朱公,而他的一生也被视为传奇。范蠡是一个真正的智者,能够不居功、不逐利,不被名利声望所累,懂得功成而身退。他深切地知道,名利可以成为头顶的光环,也可以成为招致祸端的利器,因此,他将这一切看得很淡,内心拥有明确的志向,一心向着心中的目标而努力,他的人生是真正的洒脱而旷达。要知道,名是缰,利是锁,一味地醉心于功利,就会被“名缰利锁”绊住;如果让自己陷入贪得无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之中而无法摆脱这些虚名浮利的束缚,就会苦了自己也累了别人。许多烦恼、忧伤、痛苦都是由于不能乐观豁达地解放自己的缘故而产生的。有句话说得好:“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人生需要有一份恬淡自守的心境,少一些患得患失与心浮气躁,多一些旷达无争。在悠悠岁月中,如果能够拥有和保持一颗淡泊平静的心,不为名利所累,以不同于流俗、看淡名利的心去追求生活中的自我完善和满足,便会体会到无限的欢乐和轻松!从而走好自己平稳而又充实的人生之路。看轻世俗的名利,舍弃贪欲和虚荣心,才能在安宁恬淡中坚守住心灵的净土,只有淡泊宁静才是韬光养晦的大智慧。

仔仔细细过人生

季老是个对待生活十分认真的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当他还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他就是唯一一个4年里一直坚持学习德语的学生。当时他知道清华是大学中出国风气最热的学校,年轻的他也一样充满激情和憧憬,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出国去看看。尽管他知道自己的家境不好,想要出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仍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选择了清华,他说:“当时‘留学热’不亚于今天,我未能免俗。”入学后,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季羡林决定入西洋文学系,这样距离他的梦想会更近一些,而他选修的外语正是德语。大学4年的时光在无波无澜中度过,转眼间到了毕业的时节,他回到济南高中任教,出国留学的希望变得十分渺茫,但他仍没有完全放弃,而是把它转成了心中深埋的一个梦想。幸运的是,没过多久,机会就来了,清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换处签订了交换留学生的合同,要招募留学生!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报了名,居然没有考试就被录取了,因为他大学4年的德语成绩得了8个优,如此优异的成绩不用再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凡事要尽力而为,不给自己留有遗憾,机会总是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对待生活,需要认真和积极,只有你认真地去生活,生活才会同样认真地对待你。俞平伯曾在一篇文章里引用了夫人的话:“从今以后,我们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他对此没有进行过多的解释,但是很显然,这是有感而发,能够将如此平淡的一句话郑重其事地引用在文章中,一定是有很深的人生感触的。后来,这句话被季羡林看到,并对此做出了如下解释:“言外之意就是嫌眼前的日子过得不够仔细,所谓仔细应该是:多一些典雅,少一些粗暴;多一些温柔,少一些莽撞;总之,多一些人性,少一些兽性,如此而已。”季羡林的人生态度就十分积极和认真,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他爱荷花,便在朗润园的池塘里种上了荷花,不怕辛苦和麻烦地每天去看上几次,终于长出叶来,他连日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几年之后,这里的荷花越长越繁茂,已经把不算小的池塘填满,每到夏天,这里就异常热闹,而这些荷花也被人称为“季荷”。他还从小就喜欢小动物,于是就在家里养猫,并把猫当成家人,与它们同吃同睡,猫生病了他也吃不下,猫死掉了他难过得心里空荡荡的。他就是这样一个人,能够仔细认真地对待身边的一切事物,不仅让其他生物发展得更好,也让自己的生活因为它们而变得异常充实。由此可见,生活需要被认真地对待,当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时,你会发现,生活中到处充满了情趣和乐趣。寺院里,有位高僧叫良宽禅师,他毕生都在修行参禅,从未有一分一秒的懈怠。他年老时,有一天,从家乡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有人告诉他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每天吃喝玩乐,马上就要倾家荡产了。家里人都没办法,希望禅师舅舅能帮助他的外甥,劝他改过自新。良宽禅师一边为乡情所感,一边惦记着外甥,于是就不辞辛苦地走了3天的路程,回到了家乡。良宽禅师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外甥,这位外甥也非常高兴自己会有这样一个禅师舅舅,特地留舅父过夜。良宽禅师在床上坐禅坐了一夜,第二天早晨离开的时候,他对外甥说:“我想我真是老了,两手直发抖,你能不能帮我把鞋带系上?”外甥高兴地帮了禅师,还说给舅舅系鞋带也是分内的事。良宽禅师慈祥地说:“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一天比一天衰弱。我看你本质上是个好孩子,你要趁年轻的时候学会做人,要把事业基础打好。”禅师说完话后,转头就回去了,对于外甥的任何不好的行为只字未提,众人都觉得很奇怪,认为禅师对此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是,自从禅师走后,他的外甥再也没有去花天酒地,而是从此专心做起了该做的事。禅师虽未说破什么,但是却暗含着对外甥的期待,希望年轻人能够珍惜时间,对自己的将来负责,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而不是整天浑浑噩噩,那样只能是“老大徒伤悲”。人生是自己的,要对自己负责,仔仔细细地想自己究竟要怎样安排自己的生活。人需要自信地活着,不能小看了自己。关键在于要对自己有个全面的评价,对人对己要辩证地看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这点非常重要,信心足则动力足,小看自己是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此外还要善于思考和总结,会总结的人肯定是仔细过人生的人,这样就必然会不断进步,不思考和总结的人一生不会有大成绩。在最困难、最痛苦的时刻,要知道这是考验自己的关键时刻,只有多往前走一步,多受一点苦和累,多坚持一会儿,也许成功就会随之而来,所以千万不能轻言放弃。的确,每个人都会遇到不愉快的事,甚至会遭受挫折和不幸,不论身处怎样的境遇,都要知道,人生只有一次,对于这仅有一次的生命要积极而乐观地对待。歌德说:“相信生活,它给人的教诲比任何一本书籍都好。”只要仔仔细细地生活就会发现人生无处不存在细微处的美——走在山间,只要肯放慢速度,就会听到鸟儿的叫声,闻到青草的芳香;看到小孩子,只要肯留心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着的正是自己曾经的那份灿烂无邪的童真时代;春去春来,一场春雨过后,树枝冒出新芽,花儿含苞待放,只要肯走近,就会深切地被万物重获新生的喜悦所感染。无论何时,只要肯用心,就会有所收获。人们常说:“天地有大美,于简单处得。”用心生活,珍惜拥有,充实而又丰满的生活就在每个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