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做人的哲学
24893200000034

第34章 顺势而为,宠辱不惊(1)

时代的发展是迅速的,每个人都很关心在这样迅速发展的社会中如何养生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养生专家们各有各的说法,而季老却用实际行动实实在在地告诉人们,养生不仅要关注身体方面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泰然与豁达。遇事不惊、处事泰然超脱就是季老的生活态度,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生活中的是非少了,笑声多了;坎坷少了,机遇多了。人生不如意事常有,重要的是要保持平衡、稳定的心态。人生一世难得糊涂,多一分退让就少一分冲突,多一分从容就少一丝抱怨,多一分顺遂就少一分忧虑。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句话出自三国时期的军事家诸葛亮的《诫子书》,原句是“夫君子之时,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就是: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没有宁静的心胸,便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季老在学术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登上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学术高峰。但他却始终谦虚谨慎、低调做人。当别人都在沽名钓誉之时,他却固执地辞去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可见,季老对人生就是这样一种淡泊明志的心态。淡泊是一种心境,是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宁静与超然。在这个浮华的人世间,生活中存在太多的喧嚣与无奈,只有淡泊的心境才能让人免受世俗的干扰,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作为一个“看惯人生百态,明了世间春秋”的“望百老人”,季老原本希望向自己的老师陈寅恪先生那样,淡泊明志,不求闻达,毕生从事学术研究,然而却阴差阳错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他还先后担任过北京大学副校长、******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等十多个重要职务。这位耄耋老人这样感叹:“春华秋月何时了,开会知多少。”其实,季老毕生都在从事学术研究。87岁高龄时,季老在他的《虎年抒怀》里写道:“我一生没有敢偷过懒,一直到今天,我每天仍然必须工作七八个小时。碰巧有一天我没有读书或写作,我在夜间往往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痛责自己虚度一天。”正因为有了这种宠辱不惊的心境,季老才能在事务繁忙的同时潜心研究学问,如果不是淡泊名利于官场,潜心学问于书斋,季老也不会有今天的学术成就。历史上许多伟人之所以受人尊敬,就在于他们甘于淡泊、不贪安逸,有一颗淡泊名利之心。儒家思想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思想却让我们“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如果把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出世的时候能做到高瞻远瞩,洞悉天下;入世的时候则运筹帷幄,成竹在胸。做到这些,才能真正体会“宠辱不惊,静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真意。如果一个人能在平淡中做到宠辱不惊,让这种淡泊作为自己调节心态的一方良药,那么,自然会让自己的心态获得平衡,其实,在无意识之中,就已经达到了更加炉火纯青的境界。有一位佛教信徒,为了表现自己的虔诚,他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摘最美的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里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说道:“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信徒非常高兴,说:“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院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要怎样才能在烦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就是要每天勤换水,并且在换水的同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份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无德禅师点点头,说道:“想要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改进陋习和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信徒听后,连声感谢禅师:“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博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禅师的话虽然普通,但是对普通人来说,又有几个能真正做到呢?要想做到淡泊和宁静并不难,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哪里不可宁静呢!如果自己的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持,禅者重视“当下”,何必明天呢?淡泊是人的一种内在的修养。哪怕身居陋室,只要有自己的生存乐趣,让心灵感到满足,也能体会到他人看不到的幽静。在宁静的内心世界里,一切变得那么自然和谐,让人感到无所顾忌的轻松,这在当今浮华的社会里是多么难得啊!淡泊,可以说是人生的一种志向。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体会着人生百态,咀嚼着苦辣酸甜,对待我们生存的时空或无声无息,或轰轰烈烈……不论是激昂热烈,还是散淡平凡,无论是失败者的东山难再起,还是成功者的硕果难久存,在轰轰烈烈中保持一种平常的心境,在平平淡淡中享受着淡然的快乐,都会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心境。只要不去计较成败兴衰,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淡泊的心境也并不是不可得的。对待生活的态度选择淡泊,并不是给自己的碌碌无为找借口,更不是万念俱灰的沮丧。淡泊也许是一种自我的回归,更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是一种平衡心态的洒脱。“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是一种严肃而庄重的人生态度,是使人可以丢下超重的负荷,抛弃失意的包围,惬意地寻找心灵栖息地的方式。

永远保持一颗初心

每个人在刚刚步入社会时都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想象,许多人在开始时雄心壮志,但几经挫折和失败后,完全像是变了一个人,没有了起初的信心和豪情,变得日益平庸。这是丢失了初心的缘故。所谓初心,就是最初时的本心,是在对自身以及外界做出评估和定位基础上产生的想法。人之所以会丢失本心,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忘记初衷,被纷繁的事情束缚住,不断改变思想和行为,以至于到最后更加迷茫。所谓初心,按一般的理解来说就是指人生初始阶段的真性情。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就提出过要“复归于婴儿”,即要保持婴儿般天真至诚的本心。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保持本源的快乐,少贪念而多满足。这正是初心的一种体现——保持住人生本源的无邪、无瑕、质朴而又率真的自然状态。季羡林能够随遇而安,从不庸人自扰,他的心态是出了名的好,即使进入老年阶段也并不觉得自己老。当他六十多岁的时候,听了别人叫他“季老”这个称谓会觉得不舒服,认为自己还没有老到以“老”自居的地步,直到八九十岁才慢慢接受了这个称呼,这主要是因为他心态不老。不论何时,他都保持心态上的年轻。他常常提到冯友兰先生说的一句话“何止于米?相期以茶。”“米”是指80岁,而“茶”是指108岁,他虽然说自己并没有这样高的愿望,但是能够在心态轻松活泼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长寿却是他所希望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使他恒久地保持了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也曾对人生迷茫过,甚至绝望过,但是越到晚年,就越能够参透世事,老子的“婴儿”思想更深入地渗透进他的思想中,在他的晚年生活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另一种初心就是要看清自己,不忘初衷。人很容易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被各种各样的新事物所迷惑,以至于偏离原本的想法,但是这种偏离又不是最初所希望的,所以会相应地产生不知所措感以及挫败感和不满足感等,这些都是因为没有足够坚定的信念的缘故,以至于思想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记住初衷,才能更容易地在不断满足中体会收获的快乐,继而开始下一阶段的目标。能够始终坚持初衷的人进步得更快,生活态度也更积极乐观。在日本,有个叫清水龟之助的邮递员,他只不过是东京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邮递员,没有任何出奇之处。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获得了人人都梦寐以求的国家级奖项“终身成就奖”。之所以能够获奖,是因为他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而这25年里,清水龟之助从来没有过请假、迟到、缺勤等状况,也从未在工作中出现过差错,25年一直兢兢业业地坚守在岗位上。接受采访时,他告诉记者,当年自己获得这样一份工作十分开心,因为在他很小的时候曾经接受过一个老和尚的桃子,老和尚对他说:“我少吃一个桃子,但多了一个人吃桃的快乐。”从此以后,他知道了快乐是可以传递和感染的。当他得到了这份邮差的工作后,他想,终于可以为别人做些什么,让别人能够感受得到了。他告诉自己要把快乐传递给他人,让更多的人把快乐传递出去,同时,他告诫自己,不要让坏情绪影响自己和那些与他接触的居民。母亲也教育他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挫折和不顺时,想想刚得到工作时的心情和愿望,永远不要忘记这份初心。这句话一直伴随着他到现在。每当他看到人们因为及时收到远方的信件而露出笑容时,就会由衷地高兴和满足。能够坚持初心的人不仅说明了他们懂得收获快乐和满足,更说明了他们具有超出常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忍耐力。坚持初心要能够忍受得住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和外界诱惑,这也是一种自我修持。在佛家观念中,如果经受不住诱惑而放弃了本心,就会生出贪、嗔、痴等心,从而不断地去追求原本不相干的事物,正如有句禅语所说:“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如果能够认清自己的目的,并坚持向着目标一步步地前进,就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就需要理性的参与,要时刻拥有一份理性,看清事物的本质,使自身不至迷失于纷乱的表象之中。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能够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把握住大的方向,认清大的目标,保持住本源的初心,那么生命的过程将是充满阳光的。季老的初心不仅体现为乐观积极地面对衰老和死亡,更表现为能够坚持内心中最初的想法而不因外物的阻力而轻言放弃。这能从很多方面得到体现,比如他对梵文的热衷和研究并没有因为条件的限制而放弃,即使已经停止研究梵文几十年之久,他最终还是不忘重操旧业,写出享誉世界的梵文巨制。同时,他也始终没有忘记要对老师有所交待,在他做出学术成果时,首先想到的是告慰老师的灵魂,希望老师的在天之灵能够看到他的表现——他并没有让老师失望。不忘初心,就是要在生活过程中懂得取与舍,这是一份生活中执著的坚守,是追求过程中的自我历练。只有永远保持初心,才能不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得失,正视自身的价值,更好地活出人生的滋味,达到心灵的自由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