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悟季羡林做人的哲学
24893200000033

第33章 勤于耕耘,自有收获(5)

付出终会有收获

季老认为,人的一生不要太过于在意利益得失,一个懂得真心付出的人并不会计较能否有回报,而患得患失会让人流于功利,以至于不能豁达地看待人生。付出终会有收获,有时候不经意的付出,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回报。季老喜欢荷花,早年在朗润园的荷花池中种下很多荷花,最初只是因为自己喜欢,谁知,几年之后,荷花逐渐成长,铺满整个荷花池,吸引了更多人驻足观赏。这里逐渐变得热闹起来,渐渐地这里也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这正是所谓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季老在德国写博士毕业论文的时候,用了3年时间搜集资料,查阅图书,看过的书刊杂志不下百种。当他把精心准备的论文交给指导教授审阅时,却遭到了教授的痛批,教授尖锐地指出这篇论文太花哨,没有实际内容和研究价值。他犹如受了当头一棒,教授的话击中要害,他的确是过于重视论文的文采而忽视了内容。听取了教授的意见之后,他下定决心,以后如果没有新意绝不写文章。因此又经过了一年时间的大改,他的论文日渐成型,更加注重论文本身的立意和质量,终于得到了教授的肯定,并在论文答辩中崭露头角,引起了梵文研究界不小的轰动。通过这次写论文的经历,使他认识到耐心、严谨、新意的重要性,德国书中的错误之少是举世闻名的,他们那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让季羡林大为敬佩,从此以后,他写文章也一定要保证资料的严谨性、准确性,几十年下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他的著作中错误之少,在国内是出了名的。而这些都得益于当年写论文过程中的点滴心得。足见,只要肯付出,早晚会有收获,在生活中,付出与收获往往是能够成正比的。在巴勒斯坦境内,有两个著名的湖泊,它们各有特点。其中一个叫加黎利海,水质清澈,味道甘甜,可以直接饮用。它的湖底十分清澈,在日光下可以清晰地看见鱼儿游动。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时常到这个湖中游泳嬉戏,加黎利海四周绿树环绕,郁郁葱葱,风吹过,水波兴,树叶摇,仿佛人间仙境。另一个名叫死海,这里的水散发出一种怪味,人们不敢直接饮用,在这片水里没有游鱼,生物无法生存,它像是名副其实的死水。在它的周围,寸草不生,人民宁愿远走别处也不愿生活在这里。同样一个地区的两个湖泊为什么差距会如此之大呢?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这两个湖是拥有同一个源头的。真正不同之处在于其中一个有接受也有付出,而另一个则只接受而毫无奉献。在加黎利海里,有入口也有出口,约旦河水流入加黎利海之后,会继续流淌,从另一个出口流出,继续润泽下游,为下游居民带来生活上的便利,并且通过流动形成一个水循环体系,不断使水循环更替,从而保证了水的质量,水中的生命也得以生存。而当约旦河水流入死海的时候,却只有进没有出,因此到了这里就变成了一湖没有生机的死水,污水和废水无法排除,常年积聚在湖泊中,渐渐地生物也无法生存。不仅如此,它还直接影响了周围的生态,草木不生,以至于最终被人们所远离。因为懂得付出,加黎利海不仅保证了自身的清澈干净,也为周围植被提供滋养,最终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要知道,有舍才有得,有奉献才能有收获,不在乎自身得失才会在不经意之间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付出的过程中,往往能够体会到无法言喻的快乐,体育健儿们在比赛的过程中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名次,更多的是在比赛的过程中切磋技艺,了解其他竞争者的长处与短处,通过竞技实现自身体能的突破,因此,取得名次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如此便能够在运动中尽情发挥。农民们耕作时,如果只想着收获而不去付出,那么在收获的季节里将会一无所获,正因为他们亲力亲为地浇灌、栽培,精心照料田地,尽心尽力地耕耘,作物才能正常生长,收获时农民在高兴丰收之余更能真正体会到付出的快乐。我们应该把付出想成是自然而然的事,付出并不是自身利益的损失,它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人们在为他人提供便利的过程中自身的心灵也得到了洗礼。是否懂得付出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关键之所在。如果凡事都能多为他人着想,考虑到他人的处境和感受,给予他人应有的关爱,就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在相处过程中也会同样收获关爱。懂得为别人付出,这是一切善的根本。季老曾说过:“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后半句话虽然说得过于绝对,但是对于善的理解却是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的。能够为别人着想的人,首先是一个道德品质良善的人,更是一个拥有广阔胸襟、不斤斤计较的人,他们大方、无私,愿意奉献,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够不受欢迎?要知道,你的滴水之恩,总有人会记得;你的举手之劳,总有人会记得;你的默默无闻,总有人会记得,做人就该懂得真诚付出。

做人就该练真本事

季老认为做人要有真才实学,比如学外语,许多人都知道掌握一门外语很重要,尤其是英语,在如今它的用途非常大,几乎相当于一门世界语。但是没有多少人肯下苦功夫去学习,往往只是空羡慕别人的才学。季老因此说:“俗话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所谓‘有心人’,我理解,就是有志向去学习又肯动脑筋的人。高卧不起,等天上落下馅儿饼来的人是绝对学不好外语的,别的东西也不会学好的。”如果一味地强调一个东西的重要性,却不通过实际行动真正地重视它、领会它,那么一切都将沦为空谈。做人需要务实,而不能务虚。在做学问方面,季老反对学者打着学术的幌子浑水摸鱼。在他看来,做人就该有真本事。他强调,人类社会不能没有学术,学术是推动人类社会提高的一大动力。作为学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一丝不苟地勤奋治学,学问于社会有大用,容不得半点掺假。季老尤其痛恨那些不学无术、剽窃学问的人,他认为这些人太过于重视地位名利,沽名钓誉却没有真才实学,只好丢弃学术良知和道德,篡改他人的研究成果以为己用。这样的人尤其是在国内学术界并非少数。对于这些不学无术又没有真本事的浑水摸鱼者他是深恶痛绝的,这样的人进入学术队伍中只会起到坏作用、反作用,丝毫不利于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人往往都是如此,并没有真才实学,却喜欢夸夸其谈,他们不学无术却大谈思想深度,一度可以蒙蔽人们的眼睛。但这样的人并不能长久地滥竽充数下去,一事当前,如果没有真本事,就会显得信心不足,抑或推诿和退缩,即使这样的人再如何能言善辩,在这时也会变成行动上的弱者,是否有真才实学因此也就可以一目了然。而那些真正有才华和本领的人,往往并不过多注重言语上的能言善辩,恰恰相反,他们更多时候是谦恭的、平和的,这就是一种才华不外现的表现,他们说得多做得少。要知道,越是知识积累丰厚的人就越懂得冲虚谦和的道理。三国时期的吕蒙,最初并不习文,孙权劝他说:“你们如今都身居要职,掌管军事要事,应当多读书,让自己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自己能够有真才实学,更能使大家信服,得到大家真心的尊重。”吕蒙一听要学习,就推托说:“现在军营中事务繁多,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忙,恐怕没办法抽出时间再读书了。”孙权听后耐心地对他说:“难道你认为我是要你们去钻研经书做大学问家吗?只不过是叫你们平时多浏览一些书,了解历史上的事件,从中能有所收获,增长见识罢了。你们总是说忙,可是谁的事务能有我的多呢?可是我年轻时就读过《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不读《周易》。自我执政以来,又仔细研究了‘三史’及各家的兵法,自己觉得大有收益。像你们二人,悟性高、思想开明,如果要学习的话一定会有收益,你们为什么偏偏不能自强自勉呢?”吕蒙听后很惭愧,从此以后,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认真看书,专心学习,久而久之,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所看过的书籍,连有些老资历的儒生也没有看过。后来鲁肃与吕蒙相遇,见到如今大有所成的他后,感叹道:“我一向认为你只有武略,如今看来,你学识出众,确非仅仅只是吴下阿蒙了。”在二人商讨军事问题时,吕蒙为鲁肃筹划了3三个方案,鲁肃均非常感激地接受了。有时候,看似毫不出众的人却可以在关键时刻发挥才能。要知道,人不可貌相,要对一个人有所了解,首先不是看他的话语有多华丽,而是看他做事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做人就要有真本事,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经验、提高才能、积累知识,只有自己有了真才实学,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并造福于他人。很多人寄希望于外在力量的帮助,遇到事情时总会想到求助和退避,往往会在过分依赖中失去自我。求人不如求己,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丰富知识,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尽管它本身并不能成为多么强大的力量,但是却能够在应用的过程中得到强化和转化,并在实践中得到展现。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未必要显露出来,这是一种守拙,是一种“大隐隐于市”“不争藏拙”的大智慧,这也是《道德经》中所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境界。拥有却不显露,能而不为,这从一定意义上就避免了不必要的纷争,为自身营造了一个安全的氛围。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不擅长的问题,这时,“藏拙守冲”是最合适的选择,它能够使人在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的同时,通过学习而有所增益,提升能力。只有这样的人才是有真本事的人,他们能够正视不足,积极丰富和充实自身,对自身的能力有客观的认识,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刻委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