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不走寻常路:乔布斯成功24法则
24878200000021

第21章 压力:管理的长鞭

所有公司都能做出接近完美的模型,但很少有公司能做出品质优良的产品,因为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技术、设计等部门都会习惯性地“偷懒”。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铁腕领导者来改变他们。

——乔布斯

强势的领导方式

乔布斯是一个喜欢我行我素的人,几乎所有的审美标准都由他自己设定。乔布斯并不讳言自己是一个强势的人,他很多次在公开场合都“标榜”自己是一个铁腕领导者。

在苹果公司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外部供应商和苹果相关人士开会的时间都定在周五。这是乔布斯的要求,这样他就能在周末把新产品带回家进行研究,然后产生一系列新要求,并且在周一向研究人员提出。例如,乔布斯要求用户选一首歌最多只需要按三次键,菜单切换速度还需要得到大幅度提升。很多人与乔布斯合作过的人都不能立刻理解或认同他的要求,但他们又不得不承认,苹果公司能做出如此完美的东西,乔布斯的强制起了很大作用。

毫无疑问,乔布斯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苹果,所以苹果释放出来的温暖并不能惠及苹果的合作伙伴。这样,那些被邀请加入乔布斯联盟的合作伙伴便成了其中的幸运儿,他们也都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但是,成为乔布斯俱乐部的一员需要有足够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愿意忍受苹果残酷的完美主义,因为你得放弃部分独立性,包括从设计到定价的每件事情都需要完全遵从苹果的要求。苹果公司对“可靠性和用户体验”方面的需求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一旦合作伙伴跟不上这种近乎疯狂的高标准,就会被苹果公司毫不留情地抛弃,而且后果不堪设想。也正因为如此,乔布斯与他的合作伙伴打造了一个“锐不可当”的强强联盟。

芯片制造商Portal Player的前CEO伽利·约翰对此深有体会。这家公司当初大获成功,是因为它给第一代iPod提供电子芯片。后来,苹果公司决定不再采用该公司的某款芯片,而在此之前,该公司已为研发这款芯片投入了大量资金,并且开发了一年以上时间,公司也指望它能带来可观的销售收入。2006年4月的一个早晨,这个消息在华尔街得到传播后,该公司的股票暴跌50%。7个月后,该公司被收购,而收购只用了3.57亿美元,低于之前市值的一半。约翰的最大感受是:“与苹果一起工作令人身心俱疲,而一旦被苹果抛弃,就会很快被市场抛弃。”于是,与苹果一起合作的公司都战战兢兢,惧怕被苹果抛弃的后果,因为这种后果是任何一家公司都无法忍受的。很多公司的领导者称乔布斯为“魔鬼”,确实有他们的理由。

在苹果公司,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如果有某一个项目失败或是离公司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它的工程师们就会在12小时内被要求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和解释”。

乔布斯是一个唯结果至上的人,他只坚持要结果,而从不会接受任何人性化的安抚。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泄密,乔布斯总是要求口头沟通,而从来不会给出说明技术要求的书面文件。所有供应商对苹果公司的了解都只限于“必须知道”的范围,而不会完全知道苹果到底在做些什么。在乔布斯眼里,为苹果公司服务才是那些供应商存在的合理原因。

但即便如此,那些供应商仍然战战兢兢地忍受苹果的残酷完美主义,害怕被苹果抛弃,因为一旦无法忍受,紧跟着就会被投资者和客户忘却。这是一种在商界中很少见的“魔力”,近乎残酷,只有苹果这样的公司才会具备。

乔布斯的强势领导,使苹果成为民用科技界最有影响力的热门产品制造者。2006年,与苹果公司签订制造相容产品协议的公司已经超过20万家,比2005年增加了26%。而随着iPhone的热卖,有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愿意成为乔布斯敏捷供应链上的一环。虽然和苹果合作,听乔布斯“必须知道”的指挥存在着随时被抛弃、被消费者遗忘的危险,但是还是有很多公司愿意拥抱苹果。乔布斯使苹果成为敏捷供应链上的盟主,这是苹果的魅力。乔布斯称得上是一个魔法师,他让苹果具备了非比寻常的吸引力,他给苹果制造了一个磁场,这个磁场的吸引力大到几乎可以将任何东西都吸引过来。因此有人说,乔布斯用苹果撬动了地球。

在员工眼里,乔布斯被认为是一个“暴君”,令人非常惧怕。但是,乔布斯的咆哮、固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他重要的管理法宝。他善于利用争吵和吼叫去控制员工的情绪,激发他们的斗志,他很清楚什么时候该怎样表现。他有时表现出来强大的控制欲,虽然令人难以忍受,但有时又能给人巨大的创作空间。

正是基于此,在苹果公司,很少有员工会主动辞职,但却有很多因为业绩不佳被解雇的职员。苹果公司的员工都饱含着“在世界上留下痕迹的救世主般的热情”,他们往往恐惧被解雇,而不会主动辞职。在IT业界,苹果公司的运营效率称得上是最高的,这一点连戴尔公司的老总都不得不承认。

成功不能完全依靠民主

iPhone面世之前,苹果公司的设计师曾为它做了一个迥异的封装设计,很多员工都为这个设计而兴奋。与此同时,由于上市时间临近,想要对封袋设计做小改动时间都有些局促。但是,在某个周一的清晨,乔布斯走进公司却直截了当地说了一句让人沮丧的话:“这个玩意儿我很不喜欢,更别提让自己爱上这个东西了。”

然后,人们不再兴奋,着急的人就更加着急了。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新的征程。他们重新回顾曾做过的无数款模型机及过去的所有想法,然后再一步步设计、制作新的样板。

最终,设计师设计出了人们今天看到的iPhone的封装设计。

对更多的苹果员工来说,临阵重新设计封装的过程并不比去地狱转一遭好多少。

乔布斯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这不仅仅是工程学和科学,也是艺术。”就因为这句话,在苹果公司,这种让员工“去地狱转圈”的事情频繁发生。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事情,才让苹果与众不同,并大获成功。

事后,有人对此总结说:“制造好产品不能靠民主,得靠有能力的暴君。”

事实的确如此。尽管乔布斯在生活中是一个懒散的人,他在苹果公司的会议上可以脱掉鞋子并把脚架在桌子上来回晃动。但是对于产品,乔布斯强求的是一种近乎残酷的完美主义。

和诸多企业的产品设计都依靠一个设计团队或是各种调研结果不同的是,乔布斯强调的是对推出产品的控制。这种控制涉及方方面面——从刺激客户对苹果产品产生需求的广告片的拍摄与投放,到苹果体验店里的产品该如何陈列;从支持iPod的软件平台的建立以及下载流程,到如何让用户更方便地去iTunes下载音乐。

如上所述,乔布斯也许并不是一个技术天才,这一点其实也是他与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的最大区别,但乔布斯的强项在于,他洞察市场的能力非同一般。在任何时候,乔布斯都清楚地知道用户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正是基于此,他永远坚持不民主的产品生产管理,永远坚持自己的意见。

乔布斯的很多行为都不被别人理解,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不以为然。

《Wired》曾经这样评价:苹果的成功不可复制,乔布斯的错误也有道理。还有很多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和投资分析师们也认为乔布斯做错了很多事情。也不能怪这些人,乔布斯是一个从来都不遵循传统商业逻辑的人,在很多人看来,苹果和乔布斯走了一条看似错误的道路,但是却获得了成功。

在苹果公司成立之初,乔布斯就给公司的员工灌输自己的逻辑:“错误就意味着新机会的出现。”这也是三十多年间苹果的创始人、股东以及高层总是争论不休的原因:一些错误在人们看来再低级不过了,但他们总是在犯。即使是同为苹果创始人的沃兹,最终也选择了自动辞职,因为他实在无法忍受乔布斯这位“狂人”。而乔布斯依然故我地做着一系列“错事”,并且获得了成功,而他的经验已经被现代管理大师们认可,并且总结为8个大字:情感体验、设计为王。

乔布斯从不急于推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品,也不用种种复杂的功能来考验消费者的智慧,他的创新理念相当简单:“将每种科技发挥到极致,既能让人们吃惊、兴奋,又知道如何使用它。”假如当初乔布斯在一片讨伐声中放弃了,那么就不会有今天被全世界消费者追捧的伟大品牌——苹果。毫无疑问,乔布斯是一个执著的人,他即使错了也要坚持,也正因为如此,苹果公司才会生产出一款又一款完美的产品。

每个人都有“错”的时候,或许被别人否定,或许看似不符合常规,于是我们放弃了,也许我们再坚持“错”一会儿,成功就要来临了。可惜的是,很多人选择了放弃,而乔布斯即使遭到否定和批评仍然坚持下来,所以他成功了。

永远没有B计划

乔布斯是一个习惯于破釜沉舟、全力以赴的人,他从来都要求自己只制订A计划,永远没有B计划,也就是说,每当要进入一个新领域时,他会倾注全力打造一款产品或服务,而不会在其他地方分心。在乔布斯看来,只能制定一种方案,这样可以让自己更好地倾注全部精力,否则,如果有了多项选择,或是有了备选方案,就会让人懈怠,因为人有了退路时往往很难全力以赴。而一旦只有一项计划时,就不得不聚集所有人力、财力,在某一款产品上倾注最好的创意、技术、设计。事实也确实如此,iPod、iPhone等产品都是在“A计划”中产生的。

在中国古代,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这种说法与乔布斯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被逼到绝路就不会上梁山,没有破釜沉舟就不能背水一战。很多时候,我们的成功是逼出来的。一个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去当地一家知名公司应聘。开始时很顺利。主管对他的回答很满意,最后一个问题是:“你有汽车吗?你会开车吗?这份工作需要经常外出,如果没有车将寸步难行。”

在澳大利亚,绝大多数公民都拥有私家车。可这位留学生初来乍到,自然还没有购买汽车。但是这个工作极具诱惑力,他必须努力争取到,于是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会!”

主管丢下一句话:“三天后,来公司上班,记得开着你的车来!”

三天之内要买车、学车谈何容易,但是为了生存,这名留学生决定全力以赴。他向当地的朋友借了500澳元,从二手车市场买来一辆旧车,并且请求这位朋友当自己的驾驶教练。第一天,他学习简单的驾驶技术;第二天,他在一处废弃的操场上进行模拟练习;第三天,他居然歪歪斜斜地开着车到公司报到了。一年后,他成了这家公司的业务主管。这个人的成功完全是逼出来的,他把自己逼上了悬崖,也逼出了自己的成功。

人在面对压力时,常常能激发出巨大潜能,因此,当一个人斩断所有退路,无路可退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毅然决然的勇气也等于给了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因为,当一个人断绝了所有退路,背水一战时,才会集中精力奋勇向前,为自己的人生赢得辉煌。

我们不必惧怕逆境和挫折。更多的时候,我们要主动给自己压力,甚至把自己逼上悬崖。那悬崖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更是一种竞争力。越高的悬崖意味着越大的危险,但也会催生更大的动力,进而能练就出惊人的成绩,这就是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给自己一个悬崖,其实就是给自己一片蔚蓝的天空。乔布斯的实践证明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哲理,他永远没有B计划,总是在关键时刻把自己和苹果公司带到悬崖边上,然后让人生出现转机,也让苹果公司实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