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曾经说过,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美好的愿望也是不够的,还应当有行动。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才气,也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才气必须经过磨练,成功必然需要实践。
假如一个人因为恐惧而尽想着“我办不到”,那么他果然就会办不到。而勇敢的人,总是带着恐惧继续前行,直至成功。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所以实现理想不要怕慢只怕站,你的进度纵使缓慢仍然有在前进,但是,你若站着无所事事,就是原地不动。
勇敢的人,带着恐惧继续前行
已经整整一年了,莫里斯·谢瓦利埃一直是巴黎音乐滑稽剧舞台上最出色的明星。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每当站在舞台上的时候,他都觉得自己是在世界之巅。在这一年里,他已经与一家大公司签约了4部影片,事业如日中天。
然而这一切都是1962年以前的事了。他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好运就在那一年走到了头。
那一晚之前,他已经持续拼命地工作了好几个月,睡眠极少,不时发觉自己精疲力竭。不过他并没有在意,经常安慰自己说只是偶尔的疲倦,然后就挂上一副观众期待的笑脸走上舞台。
那一晚,终于出事了。中午与同事聚餐的时候,他吃了很多油腻的食物,又喝了不少酒。戏剧开场的时候,他的嘴里蹦出几句惯常的台词———他以为就是这几句,但是显然哪里出了问题,他已经从同事的眼里看出来了。
当他回答同事的第二句台词时,同事眼里的惊讶已经变成了恐慌。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讲的不是第一幕里的台词,而是第三幕里的!他吓了一大跳,想找回第一幕的台词,可是脑子里一片空白。
台下已经有人在交头接耳地议论。台上的莫里斯不知所措。这一场滑稽剧草草收场。
剧组的其他同事认为这次意外只是他的一时失常,他们说:“莫里斯,你大概中午喝多了吧。”
他自己也想这么认为,可是心里却慌得很:万一今晚的事故只是一个开始该怎么办?一个演员如果不能记住台词,他的演艺生涯也就完了。
第二天,他背了一遍又一遍台词,将他一年前早就背得烂熟的对白和歌曲排演了一遍又一遍。但是,那一晚轮到他上场的时候,恐惧再度袭来———他又记不起台词了。
随后,这噩梦般的日子持续了好几个月。在舞台上,他的脑子根本无法集中在正要说的台词上。现在站在舞台上的他,犹疑、结巴,再也不是以前那个以温文尔雅著称的莫里斯了。更糟糕的是,站在台上的时候,他还会感到一阵又一阵的眩晕。
痛苦的莫里斯看了一个又一个的专家。医生们告诉他:“你得的是神经性衰竭。”他们给莫里斯注射、电流按摩、开出特别的食谱,然而没有一样奏效。
报纸上开始公开写文章议论莫里斯的表演不行了。他的压力越来越大,睡眠质量也越来越差,又患上了神经衰弱。他沮丧到极点,觉得自己真的完了。
医生命令莫里斯回家休息。于是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法国西南部一个叫索庸的小村庄。
在索庸,一个叫罗伯特·迪布瓦的医生接待了莫里斯。他看过病历后,给莫里斯开出了一系列简单的休息放松的治疗方案。莫里斯绝望地说:“没有用的,我已经完了。”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他还是按照罗伯特医生所说的每天独自一人在乡间漫步,并渐渐在大自然的美中发现了一种平静。然后,终于有一天,罗伯特医生坚定地告诉他,他的神经系统已经恢复正常了。他自己也觉得体内的混乱好像真的已经消失,可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
一天下午,罗伯特医生邀请他在本地一个假日庆典上当着一小群观众表演。一想到要面对观众———不管是哪里的观众———他立刻就想到了几个月前的痛苦感觉,于是当即就拒绝了。
“我知道你能行,莫里斯。”罗伯特医生说,“你必须证明你自己,这就是个很好的开端。”
“我很害怕。谁又能保证我的脑子不会又是一片空白?”莫里斯说。
“没有人能保证。”罗伯特医生一字一顿地说,“不要因为害怕而害怕。”
“你害怕再次踏上舞台,于是你告诉自己你完了。但是,恐惧不应成为放弃的理由,恐惧只是一个借口。勇敢的人面对恐惧,他会承认它,但是不理会它而继续前进。”罗伯特医生继续说道。
很长的沉默后,莫里斯终于说自己会试一试。他回到自己的房间,为将要发生的一切不自觉地发起抖来。接下来的几天,他每天都会花上好几个小时痛苦地背诵即将演唱的曲目中的歌词。然后,最终的审判到来了。
他站在小礼堂舞台的一侧,等着自己开始表演。有那么一会,恐惧又袭来了,他真想转身离开这儿。但是医生的那句话突然在耳畔回响:不要因为害怕而害怕。就在这时,管弦乐队奏响了他上场的暗示,于是他移步上台,开始高歌。
那一晚,莫里斯的记忆力再也没有跟他开玩笑。当他走下台,面对热情的掌声时,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成就感。这个晚上,他并没有战胜恐惧,只不过是承认了它的存在,结果,他成功了。
他知道,自己也许永远也找不回往昔的自信了,有些事情发生过一次就有可能再次发生。但是,现在他能够接受这个事实,他决心再次证明自己,重返舞台。
他在巴黎几英里外的默伦小镇找到一家小剧院,告诉剧院老板自己愿意以非常低的报酬在他们那表演。剧院老板非常惊讶地答应了。接下来是一场又一场的演出,每一场他都紧张得异常痛苦。“你害怕了?”每次他都会轻声地对自己说,“害怕又怎么了?”
终于,他又重新登上了巴黎的剧院,站在那,他又对自己说了同样的话。那晚的帷幕拉开的时候,一个崭新的世界出现在他的眼前。观众的掌声非常热烈,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应了观众再来一个的要求,直到累得没有力气再表演。
成功,莫里斯曾拥有又失去过的,再次属于了他。“不要因为害怕而害怕。”这句话在以后的数十年里,一直深深地刻在他的心上,恐惧再也没让他想到过放弃。
前行的路上,难免会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这些事情可能让人害怕和痛苦。如果我们一心等着一个安全可靠的完美时刻的出现,那么这个时刻永远也不会出现。如果我们只是一心等着一个完美的时刻,那么永远也无法赢取任何事情。
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像那勇敢的人一样,带着恐惧继续前行。正如罗斯福所说的:“征服恐惧最好的办法理应是:面对内心所恐惧的事情,勇往直前地去做,直到成功为止。”
不能改变手中的牌,但可以决定如何出牌
“最后一课”是美国大学的学术传统,它假设一个教授即将不久于人世,他将告诉学生什么?他一生最重要的经验和智慧是什么?
不过,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兰迪·鲍什教授的这堂课却不是假设。2007年9月,他被确诊胰腺癌,并大面积转移到肝脏和脾。医生告诉他,他只剩下不到6个月的时间。
在兰迪教授的“最后一课”里,他首先向学生和同事展示了他的CT胶片,告诉他们肿瘤正在攻击他的胰腺,他的生命将在数月后结束。
然后,他谈起童年的梦想,从在嘉年华上赢得超大型的动物玩偶、体验无重力的环境、参加全国橄榄球联盟的比赛、当《星际迷航记》中的库克船长、为大英百科全书写词条,到设计迪斯尼乐园的云霄飞车……从最严肃的理想,到最异想天开的念头,是这些梦想定义了他46年的生命。短短的70分钟里,他谈梦想,谈人生的喜悦,谈诚实、正直、感恩、永不放弃,抓住生命中的每一分钟,永不丢失儿童的好奇心……直面死亡,这些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我快死了,但我很开心。剩下的每一天,我会一直这样。”
在讲台上的兰迪教授看上去那么年轻、健康、激情四射,而且幽默得让人心酸。他看上去不可征服。
台上台下的笑声和泪水,就像真实版本的《死亡诗社》,这是他与世界说再见的方式。
很快,《最后一课》的完整版视频出现在某网站上,许多别的网站也开始疯狂转载,成千上万的人被感动得流泪。
兰迪教授是一个垂死之人,但全世界都在从他身上获取生命的激情和能量,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有人不再自怨自艾,有人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与他一样面临死亡的人也振作起来,试图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
这一切,正如兰迪教授在讲座中所说的:“我活着,就好像马上就要死去;但同时,我活着,就好像我还好好活着”。
在一次采访中,兰迪教授说,他无意告诉这个世界应该怎样生活,他真正关心的听众是他的3个孩子。他们还这么小,却不能在他的保护和陪伴之下成长,这是他最大的痛楚。
他多么希望将未来30年该为孩子们说的话、做的事情,浓缩到6个月内完成。如果他是一个画家,他会把这种强烈的愿望画出来;如果他是音乐家,他会把自己的渴望谱成一支曲子;但他是一个教授,他只能选择讲课。
所以,这最后一课,他只是借此将自己装在了一个瓶子里,有一天它会被冲到海岸,被他的孩子们捡到。到时候,孩子们会明白一个父亲的心意。
“最后一课”后,兰迪教授带着一家人离开了匹兹堡,搬到弗吉尼亚。癌症并没有改变他的性情,他仍然开朗、乐观、幽默,喜欢拿癌症开玩笑。他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妻子和孩子。
他带儿子和海豚一起游泳,这样孩子就永远不会忘记。他为每个孩子写下不同的人生建议,比如“如果我只能给你三个字的建议,我会说,‘说实话’。如果还可以加个限制,那就是‘永远’。”
每天,他都在小区内骑自行车1个小时锻炼身体。他一边骑车一边与《华尔街日报》的杰弗里·查斯洛通电话,谈他的讲座、生活、梦想和家庭,由杰弗里整理成文。
53个小时的交谈之后,他们出了一本书,就叫《最后一课》。新书很快就登上了《纽约时报》书评版的畅销书排行榜,并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
在这本书的开篇,他以一个工程师的方式对待即将到来的死亡——工程不是做一个完美的方案,而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到最好。正如他在“最后一课”中所说,“我们不能改变手中的牌,但可以决定如何出牌”。
他的生命所剩无几,他寻求一切可能的治疗方案,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他不仅要与家人开心度过每一天,同时也为他们未来没有他的日子做准备。
他说:“厄运很快就会把我的家庭推下万丈悬崖,我无法抓住他们,这让我心碎,但我至少有时间为他们编织一张安全网。”
化疗和放疗延长了他的生命,也导致了心脏充血和肾脏衰竭,他越来越虚弱,但6个月后他还活着。
2007年,他被ABC新闻网评为“年度人物”,《时代》周刊将他列入影响世界的100人,卡耐基·梅隆大学所在的城市匹兹堡将11月9日定为“兰迪·鲍什日”。
他收到了一份布什的来信,信中说感谢他提升了数百万美国人的灵魂:“您的努力反映了美国人灵魂中最好的一面。”
2008年3月13日,他出现在美国国会的一次听证会上,化疗使他的脸有些水肿,但头发没有掉,看上去仍然不像是个病人。
在听证会上,他代表胰腺癌行动组织发言,要求国会拨款1.7亿美元,寻找胰腺癌的治愈方案。他拿出自己的全家福,指着妻子说:“这是我的遗孀,这是一个你不会习惯的词。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疾病,是你在患上之后就知道必死无疑的。”他在努力为所有胰腺癌患者争取更多的关注。
2008年7月25日早晨,兰迪教授在家中逝世。去世之前,他的“最后一课”视频已经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被下载超过1000万次,译成7种语言。他逝世之后,网上无数人在纪念他。
当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只有坚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斯蒂芬·威廉·霍金在面对死神的威胁时曾经这样笑着说过:“时间只有两年半,不算多,要努力做些有意义的事,让生命留下一点辉煌。”
是的,生命不仅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还是最短暂的。一个人终归有一死,有的人认为死是生命的结束,但还有人认为死是生命的升华。如果我们能把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价值,那么当生命之火熄灭时,就可以无憾地说一句“我成功了”!
把理想一直藏在锦盒里,就永远别想让它辉映光芒
有一个小男孩在公园里玩的时候,不经意间抬头看见树上的一只松鼠。它停在一根树枝上,似乎准备跃到对面另一根树枝上。
然而树枝间的距离实在太大了,这么跳过去无异于自杀。小男孩不禁为这只松鼠担心起来。他想,也许松鼠过一会儿就会打消跳过去的念头。
出人意料的是,突然间松鼠的双腿一蹦就跳了出去。虽然这一蹦没能跳上那根树枝,但还是安然无恙地落在另外一根较低较近的树枝上。随后,松鼠的双腿又一蹦,跃上原来想去的那根树枝。
小男孩不禁对身边的小朋友们说:“你们快看,这只小松鼠真勇敢!”
在这群孩子的旁边,有一位老人,他也看见了刚才那惊险的一幕。他对这个小男孩说:“许多松鼠不可能一次跳到较远的树枝,但它们不会因此受伤。如果这些松鼠不想一辈子呆在一棵树上,那就得冒冒险,勇敢地跳出去。这是小松鼠的智慧。”
小松鼠的智慧就是,用行动去实现理想。人们经常说,人类因为有梦想而显得伟大,也因为有了梦想而产生不凡。其实更应该这么说,生命因为有了理想而呈现伟大,生活因为有了实践而变得不凡。有了理想可以让你产生伟大的抱负,而有了实践可以让你变得楚楚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