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胡雪岩的成功密码
24876600000034

第34章 经营行事,力求滴水不漏(1)

作为商人,把握商机本来就是一个必修课程。无论是做人还是经商方面,都要时时注意。胡雪岩非常懂得把握时机,无论什么时间,只要发现机会,他都会牢牢地握在手中,因此在聚集财富方面,他才会比别人多,比别人快。

目光如炬,看破大局

作为商人,首先不可能脱离的就是环境。胡雪岩生活的时代非常不一般。那时的中国正处在时代交替的时期,孱弱的社会根基在不断地被动摇,外忧内患。在这样一个****的时局里,一个人想要把握方向,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中,胡雪岩却在不断地寻找商机。

在每做一项投资以前,胡雪岩都会根据当时的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只有把握整个局势的发展方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胡雪岩能够在****时期纵横商场并立于不败之地,从很大程度上说,就在于他有把握全局的精准眼光。比如在蚕丝销洋庄的生意中,他就是用过人的眼光看准了这个生意可做,能做,因此才联合了丝商巨头,达到顺利控制市场、操纵价格的目的。

胡雪岩在湖州收购生丝运到上海,一直囤到第二年新丝上市之前都还没有脱手。等了这么长时间的原因,也是胡雪岩把握好了时局的发展。因为当时上海小刀会活动频繁,朝廷已经明令禁止将生丝和茶这些物品卖给洋人,而且朝廷已经不顾英国、法国、美国的反对,开始设立海关。这几种情况综合在一起,胡雪岩已经读出了其中不寻常的味道,所以综合分析了这些原因以后,胡雪岩就开始囤积生丝。

因为经过分析以后,胡雪岩发现时局对自己销洋庄的生意都是有利的。别人看不出有利的地方在哪里,胡雪岩却一下子就将大局看透了。朝廷禁止海运的时候,新生丝就快要上市了,这正是囤积的好时机。而且,即使洋人想来购买这种生丝,一般的丝农也不敢将生丝卖给他们,因为朝廷已经明令禁止。除此之外,朝廷还设立了海关。在内地设立海关,本来就是对洋人做一些限制。从洋人迫切地阻止这个提案的情形可以看出,这个设置显然是对洋人极为不利的。因为洋人一直希望与中国保持一种商贸关系,即使是两国打仗,也不想中断这种贸易往来。

胡雪岩从这样你来我往的商议中,看出了一些端倪。洋人一直对生丝市场进行垄断,湖州的生丝几乎都被洋人以超低的价格收购了。现在,朝廷发布了这样的命令,很明显是对洋人的一种不满,只要政府一直执行这个命令,那么自己的生丝价格就会越卖越好。

胡雪岩在等待着洋人出价,同时也在观看局势的变化。最终,胡雪岩还是将手里的生丝全都卖给了洋人。为什么要卖给洋人?原来胡雪岩已经看出清政府早晚有一天会妥协,所谓的命令也只是执行一时,不能执行一世。

而且,在当时清政府已经准备推行洋务运动了,而洋务运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和洋人进行有效的合作。胡雪岩看出朝廷禁止大家和洋人做生意只是因为太平天国和小刀会,但是太平天国当时已经成了强弩之末,一旦政府解决了这件事情,还是会转身和洋人进行合作的。

胡雪岩也深刻地了解到,作为自身难保的清朝政府,这个时候看重的也只是一些既得利益。他们不会体恤为商的艰难,所以不能指望他们会为商人的利益与洋人去论斤、两争长短。因此,与洋人的生意能不能顺利,最终只能靠商人自己的运作。胡雪岩想,既然看透了这个局势,那么不如现在就动手。既然洋人需要生丝,想要购买生丝,那么趁这个机会放些人情给洋人,与洋人先建立一些关系,即使暂时无法控制洋庄市场,这个做法也是值得的。

胡雪岩独到的眼光、精明的算计在这件事情上可谓凸显无疑。这样做不但使自己获得了利益,而且自这件事情之后,很多洋人都愿意和胡雪岩进行合作。事实上,胡雪岩将手中囤积的生丝卖给洋人以后,马上就得到了一个合约,这个合约的时间是3年。也就是说,洋人全权托付胡雪岩为他们做生丝采办。在当时,和洋人做生意的中国人也有不少,但是像胡雪岩做得这么大的却没有几个。

胡雪岩说:“做事情就是这样,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成了,就因为懂得分析当时的情况。”

胡雪岩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把当时的时局分析得非常透彻,这是当时很多商人做不到的,就是庞二也极佩服胡雪岩的眼光,经常在别人面前夸奖胡雪岩,说他是商人中的楷模。

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会执行什么政策,细细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胡雪岩毕竟是一个在商场上摸爬滚打的老手,而且他还有相当的人脉关系,所以他的分析是由时、事、人等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成“毕事功于一役”的合力。

“时”,即时机。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同样一件事,彼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此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工夫”。

“事”,就是指自己当下要办的一些事情。事情要办得巧妙,自然要看时机,而且还要看这件事情会引起哪些连锁反应。把一个事情放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去办理,不但能将这件事情办好,而且还会给自己铺设一条很好的路。

“人”,就是在办事情之中要合作的对象。一个有远见的商人不会只在乎现在的好处,而更在乎将来的好处,可以说“人”是最大的决定因素,只有人满意了,将来才有合作发展可言。

耳听六路,眼观八方

商人做生意活络是自然的,这里的活络不仅是说思想上要活络,眼睛和耳朵都要灵活。要懂得多听,多看,多想,这样才可以更有效地把握商机。在现代社会中,商人的信息是来自互联网和纸质传媒,但是在胡雪岩生活的那个年代,却并没有这么多获知信息的途径,那时的人要想获得信息,就要凭耳朵去听,凭思维去判断。

胡雪岩做生丝生意时,在上海短暂停留过一段时间,住的地方是上海当时很有名的裕记客栈。一天,他在客栈里处理生意上的事情,事情处理完之后便躺在客房藤躺椅上思考自己生意上的事情。无意之间,他听见了隔壁房间里的人在谈话。

隔壁的人正在谈论的是上海的地产问题。从他们的谈话中,胡雪岩听出这两个人对上海的洋场和地产都十分熟悉,因为他们谈到了洋人对城市的开发和设计问题,里面的一些术语胡雪岩虽然没有全懂,但是大致意思也明白了。他发现这两个人知道洋人开发与设计城市与中国人之间的差异。

这两个人说,照上海现在的情况看来,南北方向热闹的市场很快就能够实现了。不仅是这样,恐怕还要向西面一带扩展。虽然那边都是芦苇荡或者是水田,但是洋人一旦决定开发的话,也是很快的。如果这个时候有钱去买几块地,那么到时候就可以坐在家里等着发财了。

这两个人的话确实不假,上海外滩就是修路修出来的。自从1843到1850年上海被迫开埠以后,外滩只有一条从黄浦江到外国人聚居区西边界的土路,这条总长约500米的土路被简称为“马路”。1850年到1853年,这条土路开始向西延伸至现在的浙江中路,路面加宽至75米,时称“派克弄”或“大马路”。后来,不断以“派克弄”为轴心,出现东西向、南北向干道各13条,终于形成了直到今天也仍然让老上海人骄傲的外滩。

两个人在隔壁谈话,胡雪岩则仔细地聆听。听完这番谈话以后,也许是因为商人敏感的嗅觉,胡雪岩无法再躺下去了,他顿时意识到这无疑是一个机会。等到陈世龙从湖州回到上海之后,胡雪岩就带着陈世龙去做实地勘察。

在勘察完以后,胡雪岩就做出了两个决定:第一,趁着地价还便宜,赶紧从洋人手中将地皮买过一片来,等上涨之后,再进行转手。第二,通过古应春向洋人打听上海开发的思路,在将要修路的地方买下一块地皮来,这样就能在第一时间赚到可观的收入。

因为这次偶然的机会,胡雪岩开始真正地关注起上海土地的价格。虽然当时太平军正在占领江浙一带的富庶之地,但是清政府借助洋人的势力来“剿灭”太平军,所以上海没有受到太平军的袭击,可以说局势是趋于稳定的。这个时候,从东南沿海逃到上海的人越来越多,上海的地价也变得越来越高。从每亩几十两银子,一下子涨到了几千两,之后有一段时间,甚至达到了每亩地几十万两之多。这样一来胡雪岩又赚取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对于胡雪岩来说,世上的生意有很多,只要他能够发现,他一定要去试试看。

曾经有一位大亨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生意人每到一个地方做生意,就应该了解这个地方的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其实,这就是对于商机很好的概括。商人本来就应该去寻找商机,因为商机是不会平白无故地来到你身边,只有不断寻找,才能找到。

胡雪岩本来就是一个善于挖掘、寻找商机的人。因为他懂得机遇对于一个成功的商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不但是投资地产行业,还有开办典当行也可以看出,胡雪岩是一个多么具有商业眼光的人。

知道商机的重要,自然也会处处留意商机。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如果一旦感觉一个生意可做的话,胡雪岩一定会牢牢地把握住机会。因为利润就包含在商机之中,错过了一个商机,自然也就等于是错过了一笔可观的利润。

用胡雪岩的商业眼光来看今天的市场,一样还是十分管用。一个成功的商人应该能够成功地把握每一个商机,没有办法把握商机的人,自然也没有办法赚得必要的利润。

成功的商人要拥有把握商机的眼光,要懂得从不同的地方汲取有效的信息。现在的信息市场可以说是开放的,尤其是在互联网上,很多信息都是资源共享。因为有了这些广阔信息,所以商人们更应该有施展拳脚的地方。当然,把握信息也需要胆识和勇气,有些商人也许可以把握商机,但是没有胆识去尝试,还是一样没有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

为自己留下退路

商人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懂得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人们往往会做错很多事情,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犯了错误往往没有改正的机会。而对于一个商人来说,犯了错误不但没有改正的机会,而且会遭受到非常大的损失。

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所处的环境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未来是难以预测的。商场上的事情更是如此。生意场上几乎没有生意是可以不冒任何风险的,获利多少与所冒风险的大小成正比,生意规模越大,获利越多,风险也就越大。因此,商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就更应该做几手准备,时刻注意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对于这类事情,胡雪岩做得很到位,他曾经说过:“凡事总要有个退路,即使出了事,也能够在台面上说得过去。我们的生意,不管是什么,都遵循这个宗旨,万一失手,还有从头来过的机会,虽败不倒!”

胡雪岩做生意的法则是把眼光放在能够冒险的地方,而且还特别注意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他的钱庄生意最初主要是通过兑进兑出来赚钱。兑进,自然是吸收存款以做资本,而兑出则是放款以吃利息。兑出是赚借贷人的利息,自然是利息越高越好;兑进要付出利息,自然是越低越好,最好是不要利息。

这样小额的兑进兑出并不能满足胡雪岩的欲望,他希望阜康遇到大客户,给大客户放款才能高利回收。这样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却需要冒极大的风险。款子放给他们,万一对方生意失手,血本无归,自己放出去的款子也就可能无法收回。朝廷和太平军打仗的时候,胡雪岩开始调整自己钱庄的生意策略。有一些粮食贩运商人经常到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借款,胡雪岩自然为了生意会放款给这些人,但是为了放出去的钱不会打了水漂,所以他一般都要查清这些米商会将米运送到什么地方。如果他发现这些地方已经被太平军占领,就不会放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