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以待人的目的是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严于律己则是为了避免让小错误铸成大麻烦。这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也是一种规范的待人之道。
大将军徐达对明王朝的建立功不可没。儿时与朱元璋一起给地主放牛,长大后一起打天下,智勇双全,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并且,如此战功赫赫之人,为人处世却总是律己甚严,从不居功自傲。
徐达将军处处与士兵同甘共苦,遇到粮草不够,士兵们吃不饱时,他也主动减少饮食,把有限的口粮节省下来匀给他们;大军的营寨还没扎好的时候,他也不会提前入帐休息,一定会看到士兵们都安顿好了,才放心地进帐中休息;士卒受伤生病,他亲自过问,端药送汤;如遇到士兵牺牲,他会非常悲痛,筹集棺木葬之。因此,明军将士个个对他既感激又尊重。
徐达在生活方面也是可圈可点,既不贪财也不贪色。史书评价说:“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所疵,昭明乎日月。”一次,朱元璋赏赐给他一块好地皮,但正好处于农民的水路必经之地。家丁发现这个好处以后,利用这块地皮发起横财来,向农民收取“过路费”。徐达知道后,随即将此地退还官府。
朱元璋这个打天下的皇帝,不仅把对手一个个杀退了,自己的功臣也杀了不少,总计有十多万人,可是徐达将军却得到善终。他病逝于南京,为此朱元璋辍朝,悲恸不已,追封他为中山王,称他为“大明第一功臣”,还将他的画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
徐达能逃过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屠刀,不得不承认,这跟他平日奉行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之道是分不开的。
然而现实中的人们是怎样做的呢?留心观察后,就会发现许多人的行为处事方式恰好相反,这句话完全被颠倒了,变成了“严于待人,宽以律己”。对别人要求苛刻,对方犯一点错误就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旦侵犯到自己的利益就喋喋不休;对自己却很宽松,哪怕是做了错事也不感到惭愧,侵犯到他人的利益也不以为然。
俗话说“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用圣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人,而用常人的标准衡量自己。如此做事之人,很难交到知心的朋友,也很难和他人顺利地开展工作。因为他不懂得什么叫做“恕人”,只知道用苛刻的标准去约束别人,而用最宽松的标准对待自己。这完全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仔细想想,自己有什么资格这样要求别人?又有什么理由这样放纵自己?
但凡这样的人,看待问题往往是不客观的。一旦遇到挫折,只会数落别人对他如此不好,命运如何不公;受到一点委屈,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社会上存在不少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才高八斗,只是没有合适的事情让他证明自己,没有人赏识他的优秀。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眼睛总盯在别人身上,向来不反思,最终,吃亏的还是他自己。长此以往,喜欢他的人会越来越少。即使是一个深爱他的人,也会离他而去。
凡事就怕认真,若一个人对自己时时严格要求,凡事身体力行,那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也没有攻不克的难关!若能宽容地对待别人的过错,不过分约束别人,就能赢得尊重,并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为人处世要做到以责人之心责己,这样能减少很多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样对你的人际交往更有利。
记住别人的好处,忘记别人的坏处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曾为他人付出的恩惠和帮助,不要总是念念不忘地挂在嘴边;侵犯到他人的地方,务必要时时反省;别人对我们的帮助,哪怕是滴水之恩也不能忘记;而有愧于自己的地方,需要用一颗宽容体谅之心去看待。
阿里、吉恩和乔里3人一起出去旅行。3人行至一个山谷时,乔里失足滑落,幸亏吉恩拼命拉住他,他才幸免于难。乔里在附近找来个大石头,在上面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恩救了乔里一命。”
3人继续向前走了几日,走到一条河边时,吉恩与乔里为了一件小事争吵起来,吉恩情急之下打了乔里一耳光,乔里就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恩打了乔里一耳光。”
当旅游结束回来后,阿里不解地问乔里,为什么要把吉恩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而将吉恩打他的这件事只写在沙滩上?乔里说:“我永远都感激吉恩救了我。至于他打我的事,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我会忘得一干二净。”
“谁想在困厄中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这是著名诗人萨迪说过的话。记住别人曾给予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心存的对别人的怨恨,这样的人生才会轻松而有意义。一个从事编剧的人说:“我只记着别人对我的好处,忘记了别人对我的坏处。”他平日也以此作为生活的哲理,受到朋友们的普遍欢迎,拥有很多至交。任何人能背负的行囊都是有限的,把别人给我们的帮助牢牢记下来,而对于他人有意或不小心的过失,最好的处理方式是乐于忘记,这样才能轻装前行。
立行于世,他人的滴水之恩,一定要牢记在心,要知道报恩。而自己什么地方帮助过别人,就不要想着索取回报了。有人做了负于你的事情,笑一笑,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如果自己一直耿耿于怀,认为对方是在有意刁难,就会把愤怒的小火苗变成冲天大火。这样,会使人际关系变得很糟糕。只有忘记别人的坏处,才能拓宽你的交际之路。
自满会跌倒,要虚己对人
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到鲁桓公的祠庙里参观,看到了一个倾斜地放在祠庙里的看起来像是装水用的器皿。当时,这种倾斜的器皿被称为欹器。
孔子询问守庙的人:“请告诉我,这是什么器皿呢?”守庙的人回答道:“这是欹器,通常放在座位右侧,以示警戒自己,如‘座右铭’,是一种用来伴坐的器皿。”
孔子说:“我之前听人讲,说这个用来装水的伴坐的器皿,在没有装水或装水少时是歪倒的;而水量装得适中,不多不少的时候则是十分端正的;等到里面的水装得过多或装满之后,它也会翻倒。”说完,孔子转过身来对学生们说:“你们试着往里面倒水看吧!”
于是,学生们去舀来了水,一个个小心地向这个可装水的器皿里倒水。果然,在水装得适中容量时,这个器皿能端正地立在那里。如果继续将水灌满了,它就会翻倒,里面的水流了出来。等器皿里的水流尽了,就会倾斜,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歪斜在那里。
这时候,孔子舒了一口长气,接着说:“唉!世上哪里会有太满而不倾覆翻倒的事物啊!”
孔子借用欹器装满水就倾覆翻倒的事实来告诉学生们,如果一个人骄傲自大,往往会朝着它的对立面——空虚转化。从而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大,凡骄傲自大的人是不会被眷顾的,一时得势是运气,失败是常态。
后来,孔子又补充道:“君子做人不向大,有功不自傲。”“君子不以他所能做到的而瞧不起别人,不以由己不能做到的自愧于人。”
水满自溢,人自满会跌倒,这是自然规律。虚己对人才是长进仁德的基础,自谦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心中常记“谦虚”二字,自然是高风可仰,心光可掬。
适人自抑,就能广造福用。王阳明说:“现在人们最大的缺点,就是一个‘傲’字,千万种罪恶都是从傲里滋生出来的。傲就自高自足,不肯屈人之下。所以身为学子骄傲,就不能孝敬长上;身为弟弟骄傲,就不能尊敬兄长;身为臣子骄傲,就不能做个忠臣。”
以财势对他人居高临下是不应该;以学问对他人居高临下也是不应该,以俸禄对他人居高临下更是不应该;以气色对人傲慢是不应该,以态度对人傲慢也不应该,以言语对人傲慢更是不应该。
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没有丝毫的缺点,所以做人应谦虚行事。同时还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都有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
在与人交往时,应适当淡化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不要死盯着不放,不能只想着苛刻地要求别人。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发觉他人身上的优点以及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做人不自满,才能走得更远;宽容地对待别人,才能使道路越走越宽。
不要盯着对方的缺点不放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小河,不会有任何鱼虾繁殖;一个人如果看见别人的小瑕疵就抓住不放,什么时候都拿这一点来否定别人,不仅交不到朋友,做事的时候也很难有所成就。
一位养鸡场的场主,因为偶然的一件小事开始讨厌所有的传教士。他认为大多数传教士嘴里讲的是一套,实际上做的又是一套。这位场主为了满足自己定义的“替天行道”的正义感,平常有事没事,碰上人,抓住机会就开始散布传教士的坏话。
有一天,有两位传教士来到他家,准备买只鸡。生意上门,总不能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态度吧,场主忍着不悦,让他们自己去挑。这两个传教士在数十只鸡中挑了好一会儿,却只挑出一只毛掉得没剩几根、丑陋至极的跳脚公鸡。
场主觉得有些怪异,询问他们为什么选这只鸡。传教士告诉他:“我们准备把这只鸡买回去放在修道院的院子里养,顺便告诉大家这只鸡是你的养鸡场里养出来的,也为你赢得一些客人,做些宣传。”
场主一听就急了,连忙摆手:“不行,你们看这养鸡场里的其他鸡,哪一只不是肥肥壮壮的,漂漂亮亮的,就这一只鸡生性不安分,从早到晚爱打架,才会变成现在这个丑样子。你们拿它回去让大家看,拿它当代表,让大家以为养鸡场的鸡全都这样,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其中一位传教士笑着说:“没错,少数传教士行为不检点,而你以他们作为所有传教士的代表,这对我们来说,也同样太不公平了吧?”
人都有疏忽的时候,如果你揪住别人不经意犯的小错误不放,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回报你。要时刻记得:人无完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在一个寺院里,德高望重的长老发现寺院的高墙边有一把座椅,他知道有小僧踩着它越墙到寺外去溜达了。长老搬走了椅子,一直等候在这里。
深夜,外出的小和尚翻过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和之前的不一样,软软的还有些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回头仔细一看,才知道“椅子”原来是长老,自己跳下来踩的椅子就是长老的身体,长老是用脊梁接住他的。小和尚仓皇逃跑,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忧心忡忡地等候长老的发落。
但长老一直没有提及此事,摆出一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样子。小和尚从长老的举动中得到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而是潜心学习修炼,无论是佛经还是功夫,都没有落下。若干年后,当年那个小和尚成为寺院的长老。
不要抓着别人的小缺点不放,要让自己的胸怀拥有“海量”。宽容待人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只有那些胸襟开阔的人才能做到。
说话办事要留余地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法厄同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一次,法厄同驾着装饰豪华的太阳车恣意驰骋,横冲直撞。当他行驶到一处悬崖峭壁上时,恰好与路过的月亮车相遇。月亮车正准备掉头退回时,法厄同一时兴起,倚仗自己太阳车力大的优势,一直将月亮车逼到无路可退的角落,完全不给对方留一点回旋的余地。
就在法厄同看着难以自保的月亮车并乐在其中的时候,他自己的太阳车也大祸临头,走到了绝路上,没有掉转车头的余地。向前进一步是危险,向后退一步是灾难,在左右为难之际最终葬身火海。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遇事应该留些余地,别把事情做绝了。
人生一世,不能任由自己的思维和言行朝着一个方向发展,最后走进死胡同,而应在发展过程中冷静地认识、判断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便能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来采取机动的应对措施。
宋朝有一位大哲学家名叫邵康节,他十分精通《易经》。当时的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是他的表兄弟,他也和苏东坡有些往来,不过,二程与苏东坡一向不睦。
一次,邵康节病得很重的时候,在病榻前照顾他的是二程兄弟。这时家人来报外面有人来探病,程氏兄弟得知来的人是苏东坡后,就吩咐家人,不允许他进来。
躺在病榻上的邵康节此时已经没有说话的力气了,他努力地举起一双手,比成一个缺口的样子。程氏兄弟看不明白他做出的这个手势代表什么意思,着实很纳闷。
过了一段时间,邵康节恢复一些体力,对他们说:“把眼前的路留宽一点,好让后来的人走走。”说完,他就撒手人寰了。
邵康节的话是值得后人仔细推敲的,凡事留有余地,才有转圜的机会。这不仅是于人方便,对于自己的发展也十分有利。
有一个人在单位里只因和同事产生了一点小摩擦,就表现得好像有天大的事情,很不愉快,冲动之下,他给那个同事扔下狠话:“从今以后,我们之间一刀两断,彼此毫无瓜葛!”
这句话说完还没过5个月,这位同事成了他的直属上司。因之前那句过重的话,他很尴尬,只好辞职另谋生路。
因为把话说得太满而让自己没有台阶下的例子,在现实中比比皆是。这样的人往往最终都不会有好结果。
做事要讲求留有余地,不要把人逼上绝路;说话也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得太满。因为凡事总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以免自己将来下不了台。
即使他人做了伤害你的事情,也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断绝关系”“势不两立”等言辞激烈的话,否则,于人于己都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