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人要有金口才
24873600000009

第9章 善于倾听者,才能主导全局(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背景,有时候,有些人在与别人交流时,只是记得自己在当时的场景下是什么样的身份,往往会忘记他们原有的一些身份背景。

很多时候,有些人也会将自己的身份背景带到说话的习惯中。这就需要听者仔细分析对方的身份背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懂得仔细揣摩别人的话,从别人的话中听出他的身份背景,不但能帮助你更好地与人合作,也能帮你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的人际关系。

听出对方的文化背景

有很多饱读诗书的人,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总是能引经据典。而且在感伤抒怀的过程中,他们也很喜欢引用一些古代的诗词歌赋,来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从他们的谈话中就知道,他们的文化底蕴较深厚。即使在与人发生争执时或者被别人挑衅侮辱的时候,也能够听出一个人的文化背景是怎么样的。

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和他的弟子子路走散了,子路就向一个守城的士兵打听说:“你有没有看见我们的孔老师啊?”

这个士兵不是什么有文化的人,听他说话就能听出来。这个士兵问子路说:“你们的孔老师是不是鲁国的孔夫子啊?”

子路连忙回答说:“是的,是的。”

于是这个士兵就说:“这个人我看见了。我看见有一个人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从这个地方走过去了。这个人可能就是你们要找的孔夫子吧。”

子路听到这样的话,当然很不愉快。于是,在找到孔子以后,他就对老师说:“老师,我刚才寻找你的时候向一个守卫城门的人问起你的去向,这个门卫竟然说您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在这里,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好的文化修养,在听到这样的话后会非常生气,甚至是暴跳如雷。

但是孔子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他不仅没有找那个人去理论,反而自我解嘲了一番。

在很多时候,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人也喜欢对一些问题进行争论,但是他们的争论也是文明的,就算为了不同的观点争吵起来,他们也不会说粗鲁的语言。所以说,一个人的文化背景,通过他的谈吐就能了解。

当然,没什么文化背景的人,也很容易被人听出来。因为他们都是用很直接的语言,很通俗的表达方式与人交流。

《水浒传》里的李逵自称是个粗人。在梁山新头领上山排座次的时候,李逵就跳起来说道:“晁盖哥哥便做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做小宋皇帝;吴先生做个丞相;公孙道士便做个国师;我们都做将军;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在那里快活,却不好……不强似这个鸟水泊里!”说这样的话很容易就看出李逵是个没有多少文化背景的人。

在宋江和卢俊义互相谦让位次的时候,李逵又说:“若是哥哥做皇帝,卢员外做个丞相,我们今日都住在金殿里,也值得这般鸟乱,无过只是水泊子里做个强盗,不如仍旧了罢。”

还有一回,李逵从东京回梁山的路上对宋江产生了误会,大闹忠义堂,与宋江赌脑袋,后来证明是冤枉了宋江。李逵一时无法下台,燕青问他怎么办。李逵道:“只是我性急中,错做了事。既然输了这颗头,我自一刀割将下来,你把它去献与哥哥便了。”

李逵用最直接的方式说出心里的想法,他没有读过多少书,当然也不会拐弯抹角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他的话都是最通俗的语言。听他说话,就能听出他没有多少文化。

文化背景虽然不是一种标志,但是在人们说话的时候也会表现得非常彻底。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在说话的时候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文化底蕴显示出来。也许有很多人觉得孔乙己那句“多乎哉,不多也”反映了他的迂腐,但是仔细想来,这就是因为他的文化背景造成的。因为他读了多年的八股文章,想要说通俗一点的话恐怕也说不了。

由此可见,谈话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听者一定要仔细揣摩说话者的文化底蕴,这对于理解说话者的意图,了解说话者本人有很大帮助。

听出重点的方法

人们在说话的过程中,总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有时候一个人讲话时,会把重点内容和诸多非重点内容混淆在一起,这个时候,如果听话人一不留神就可能将非重点内容听成了重点内容,因此接受的信息就是错误的。如果是领导讲话,下级领会错了意思,听不出领导讲的重点内容,那么就有可能将领导交代的事情办砸。如果是老师给学生上课,而学生没有听出重点,就没有办法提高学习成绩。

怎样在冗繁的信息中发现重点内容呢?这就要求听者集中注意力倾听。如果说话人的说话内容议论的比较多,那么他说话的重点就是他议论的观点;如果他说话的内容说明性的语言比较多,那么重点就是他要说明的事情;如果说话人要叙述一件事情,那么重点就是这件事情的人物、地点、时间。听话人只有集中注意力,听出说话人所要表达的重点,才能和说话人做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小王是某单位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他说话啰唆,所以在开会的时候,如果大家没有注意听他说话的内容,就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有一次,单位为了庆祝节日,要求宣传部门组织排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小王召集单位的戏曲爱好者开了一次会。本来这次开会的目的是帮助参演的演员熟悉说话的内容,熟悉戏曲的唱词。小王在开始的时候和大家说:“梁祝里的歌词写得非常好,歌词是谁写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能写出这样歌词的人,我十分佩服他。”

接着他又说到梁祝的故事,然后在故事发生的时间上又说了半天。这个时候其实有很多人的思路已经跟着小王跑题了,本来他们这次会议的内容就是熟悉故事的梗概和歌词,小王却在这里讨论起来故事发生的年代,如果不注意听,就很可能以为这次讲话的重点是故事的年代问题。

在讨论了一会儿年代问题之后,小王又将话题转到故事的梗概上。但他在说故事梗概的时候又加入了题外话。会议的时间拖得很长不说,而且许多人因为没有注意听,有很多的故事细节都没有搞清楚。

对于小王这样啰唆的人,在听他说话的时候集中注意力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这类人说话的时候语言信息比较繁杂,稍不留神就不知道他说的重点在什么地方,没有听出他说的重点内容就没有办法跟对方做有效的沟通,这样的话就不能很好地做事。

那么听出重点的方法有哪些呢?

首先,在听人说话的时候要表情认真。

听话人认真的表情是可以感染说话人的,如果说话人在说话的时候思路有些散漫,看见听话人认真的表情时就会提醒自己,将说话的重点不断地强调出来,让听话人能够清楚地听出来。同时,听话人认真的表情也是对说话人的一种尊重,因为说话人在说话的时候,都希望听自己说话的人能够认真倾听。

其次,在听话的时候,最好做笔记。

很多人都知道,在学生上课的时候,为了能更好地掌握老师上课的内容,常常会做一些笔记。这些笔记的内容就是老师讲课的重点。其实,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记笔记也是非常必要的。秘书在老板开会的时候会记笔记;国家发生了重大的事情,或者有重要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会记笔记。记笔记是非常有效的听出重点的方法,因为要记笔记的缘故,注意力也会跟着集中,这样不但能有效地听出说话人说的重点内容,还可以不断地温习说话人的说话内容。

再次,如果没有听清楚重点内容,应该私下里向说话人询问,而不是突然打断对方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