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20几岁学点博弈论(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24869700000028

第28章 分蛋糕博弈:利益与公平的平衡(1)

古语有云,世事如棋。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们,就像走在一张不见棋格的棋盘上,每向前走一步,精明的棋手们都会相互揣摩、相互牵制,在人人都想争先的心理主导下,人生可以走出诸多异彩纷呈,变化诡异的棋局。

博弈本身是一种平和之道,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小到人与人之间的对弈,大到职场、商战的对决,博弈无不起着神奇的作用。其中,讨价还价就经常在日常生活中上演。买卖双方总是就价格问题展开争斗,卖方希望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买方希望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就这样,价格大战就此拉开帷幕。然而,除去价格的博弈,人际关系以及商场等其他方面,博弈也都在发挥着其固有的作用。

时间就是金钱

一家外企在招聘新职员时,曾出过这样一道考题:要求应聘者将一盒蛋糕切成8份,分给8个不同的人,但是有一个限定条件,即蛋糕盒中必须留有一份。面对这样的条件,有些应聘者尽管绞尽脑汁,也没能想出好办法来完成;而有些应聘者却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这道考题,即将蛋糕切成8份,然后先分给7个不同的人,再将蛋糕盒中最后一块蛋糕连同盒子一并送给第八个人,应聘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这道题目中充分地显现了出来。

分蛋糕的故事在生活中应用的范围甚是宽广,无论是商界,还是国际政坛,有关各方经常上演着讨价还价的游戏或是讨论如何分配这块总收益的大“蛋糕”。

当两人面对一块大“蛋糕”时,要如何分配呢?按照均衡均等的原理,我们都知道要一半对一半的公平分配,让一方先将蛋糕切成两份,然后让对方先选。在这种环境和制度的限定下,如果切得不公平,得益的必定是先挑选的一方,所以负责切蛋糕的一方就得把蛋糕切得公平,这就是最后通牒博弈。

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因为切蛋糕的人很可能会因为技术不到位,或是一不小心将蛋糕切得大小不一,这样就致使这个方案无法公平公正地完成,因为不切蛋糕的一方,总是有很大的机会得到比较大的那一块蛋糕。如果按照这个想法推理,谁都不愿意做切蛋糕的一方,虽然博弈双方都希望是对方切,自己选,但是真正僵持的时间不会很长,因为僵持时间的损失很快就会比坚持不切而挑选所得到的好处要大。即双方僵持的结果会得不偿失,致使双方出现收益缩水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收益缩水的方式比较多,而且较为复杂,不同情况会有不同的收缩速度,如果双方讨价还价的物品是一份冰激凌,那么,在讨价还价之间,这一份冰激凌很快就会融化。

我们也许见过这样的现象:桌子中间放着一份冰激凌蛋糕,君和明两人决定平均分配这块冰激凌蛋糕,在这里先将博弈的规则讲清楚:第一轮由君提出条件,明若是接受条件了,这一轮游戏便可以结束;当然,明也可以不接受这个条件,那么,游戏则进入第二轮。

第二轮由明提出条件,君可以选择“接受”或是“不接受”,如果君接受条件,从而游戏结束;如果君不接受条件,那么,冰激凌蛋糕也完全融化了,这样游戏同样被宣告结束。

现在,君处于一个有利地位,因为他提出的条件至关重要,如果明同意君提出的意见,那么,游戏便可以顺利地画上句号。反之,如果明不同意君的条件,蛋糕就会融化一半,即使第二轮游戏开始重新分配,也有可能还不如第一轮降低条件来的收益大。

所以,君使明面临两个选择,一是“一无所获”的选择;二是“有所收获”的选择。即使君提出独吞整个蛋糕,只让明舔一下切蛋糕的餐具,明也只能选择接受,否则他将一无所获。在这种情况下,占据优势一方的君在提出条件时,应该考虑两点:首先,要考虑是否可以阻止谈判进入第二轮;其次,还要考虑明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

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游戏进入第二轮,那么,蛋糕只有先前的1/2大,因此,即使君在第二轮谈判中,大获全胜也只能得到1/2份蛋糕;若是谈判失败,他也将面临一无所获的局面。现在我们运用反推法,从最后一轮反推到第一轮,明知道君在第二轮游戏当中即使大获全胜,也至多能够得到1/2的蛋糕,因此,明心中就有底了,在第一轮游戏当中,如果君占据大于1/2的蛋糕时,他就可以随时表示反对,将谈判延续到第二轮。

君对明的想法也了如指掌,经过再三考虑,君决定在第一轮游戏中,提出的条件一定不要超过1/2份蛋糕的大小,因此,如果君在第一轮初始就要求得到1/2份蛋糕,那么,谈判就能够顺利地结束,这个讨价还价的结果就是两个各得一半。这种博弈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缩减谈判时间,减少耗费的成本。

当然,这是我们预知的最好结局——两人各得一半。其实,这个博弈存有无穷多个纳什均衡。实际上,假设一份蛋糕的总量是单位1,那么,君要占1/2,明也会占1/2,这固然是一个纳什均衡;如果君要占3/4,明占1/4也是纳什均衡,甚至君要占19/20,明占1/20也是纳什均衡,最难以接受的莫过于君要独自占1,而明得0,这也是一个纳什均衡,反过来的结果一样。

当然,无论双方谁想占据100%的蛋糕,对方都有权利举反对标牌,绝不接受这一不合理的要求。如果君只让明舔一下餐具,明一定不会满足,他一定会要求进行第二轮游戏,在这种情况下,分蛋糕博弈就不再是一次性博弈,事实上,此时的分蛋糕博弈已经成为一个“动态博弈”了,而且是初具规模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生活中,小到去商店买东西,去市场买菜,大到国际贸易乃至重大的政治谈判,都存在讨价还价的问题。

古时候,有个破落的贵族后裔,因为实在难以维持生计,不得已将祖传的字画卖给一位大财主。后裔认为字画的价值最少值200两银子,而大财主认为字画最多不超过300两银子。在外人眼中,这笔买卖可以很顺利地成交,其成交价格应该在200~300两银子。

我们先将交易过程简化理解成这样:首先由大财主开价,后裔选择成交还是不成交,这时,如果大财主同意后裔的还价,那么,交易就能够顺利进行;如果大财主不接受议价,那么,交易结束,买卖没有做成。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方案。

事实上,我们可以运用倒推法来分析讨价还价的过程。首先先看第二轮即最后一轮博弈。如果后裔讨价还价的范围没有超出300两银子的范围,那么,大财主会接受还价的条件。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第一轮博弈的情况,如果后裔拒绝大财主开出低于300两银子的价格,这是很明显的,比如大财主开出以290两银子收购他的字画,如果后裔在这一轮同意的话,那么,他的字画只能够获得290两银子;反之,如果后裔不同意大财主提出的价格,那么,则进入第二轮博弈,此时,大财主依然会收购这幅字画,他会将价格提到299两银子。两轮博弈相比,很显然还是后裔会讨价还价。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在此案例中,是由大财主先开价,后裔再还价,结果卖方后裔可以从中获利最大。这也是一种后出价的“后发优势”。这一优势类似于分蛋糕的动态博弈中提出条件者,他几乎可以独占整块蛋糕。

实际上,如果大财主懂得博弈论,那么,他就可以改变策略,要么先出价,要么后出价,但是唯一的条件就是不允许后裔讨价还价。如果大财主给出的价格不能令后裔满意,就要坚决终止这次购买字画的谈判;此时,如果大财主出价略高于200两银子,后裔一定会将字画卖给大财主,因为这个价格已经超出了他的预期价格,一旦双方不能成交,后裔一分钱也拿不到,其结果只能是继续受冻挨饿。

通过之前对谈判博弈的分析我们可以获知:当多阶段的谈判博弈为单数时,先开价者具有“先发优势”;当多阶段的谈判博弈为偶数时,后开价者具有“后发优势”。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用在哪里都是至理名言,在谈判博弈中,时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谈判时间拉得越长,谈判的对象——要分割的“蛋糕”缩水就会越严重,如果谈判双方都不愿意妥协,都暗自希望能够谈成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结果,那么,这个“好处”将会大大地超过谈判对方希望通过谈判得到的利益,最后等来的可能是灰飞烟灭的结局。

就像分蛋糕一样,最后的提出者可以得到剩下的全部蛋糕,不过,真要等到谈判过程全部结束,那么,也不会剩下多少有价值的东西了,即使得到了“全部”,其实也相当于什么都没有得到。

《荒凉山庄》是狄更斯的著名作品,它描述了这样一个极端的情形:双方围绕贾恩迪斯山庄展开了没完没了的争论,以至于整个山庄最终被卖掉,否则将无法支付其巨额的律师费用。而争夺的双方由于各不相让,所以最终不仅什么也没有得到,反倒赔进了一大笔资金。

所以,有专家指出,谈判就像杂技演员一样,表演时是有一定技巧的,所以,就谈判双方而言,应该尽量缩短谈判时间、简化谈判过程,要在短时间内尽快达成一致协议以减少耗费的资本,从而避免各种各样的损失,最终使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特殊的威胁方式:边缘策略

边缘策略就是将你的对手带入灾难的边缘,逼迫他按照你的意愿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肯尼迪在古巴导弹危机当中采取的相应行动,便被称为成功运用边缘策略的典范。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将世界各国带到了爆发核战争的边缘。前苏联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开始在古巴装备核导弹,这里距美国只有90英里的距离。为了阻止战争的爆发,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随即宣布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假如当时的苏联接受了这一挑战,那么,双方的危机就很有可能会升级为超级大国之间倾巢而出的核战争。

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经过几天公开表态和秘密谈判,最后,赫鲁晓夫决定避免正面冲突;为了照顾赫鲁晓夫的面子,美国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妥协,诸如从土耳其撤走自己的导弹。礼尚往来,赫鲁晓夫也下令拆除安装在古巴的武装导弹,并将其押运回国。

也许,你会说“赫鲁晓夫在古巴部署导弹是莽撞的行为”,但是你不能说“他的妥协政策是明智的选择”。据说,当前苏联的导弹部署在古巴时,肯尼迪异常紧张,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赫鲁晓夫拒不退让,那么,一场核战争就会不可避免的爆发;反过来说,如果退让对赫鲁晓夫来讲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那么,他最初的贸然部署就是一个鲁莽行为。

普通人也会运用边缘策略,只不过不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罢了。比如,买卖双方因为讨价还价,最终可能酿成一场争吵;固执己见的夫妻,因为双方互不妥协可能导致离婚;谈判双方若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谈判就有可能终止;合作双方如果不能相互协作,关系就会破裂。在这些案例中,双方其实都在运用边缘政策。他们故意操纵着一种在双方看来同样具有风险的糟糕结局,从而在危险游戏中迫使对方妥协。

生活中也有常见的例子:买家看中了一件商品,卖家也看出了买家对这件商品感兴趣,一场讨价还价的策略便就此拉开了帷幕。

“哎,这件商品怎么卖的?”

“380元!”

“这么贵,便宜点,250元吧?”

“不行,最低价300元!”

“还是太贵了!我再加一点260元,怎么样?”

“我看你也是诚心想买,那我就最后让一次,280元不能再少了,否则要亏本的。”

“最高270元了,不然我到其他家去看看!”

“算了,270就270吧!就按成本价给你带一件!”

看着买卖双方的价格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的,也许有些人会想:“为何当初不定在270元,这样多省事!”实际上,270元是双方博弈的结果,事前任何人都不知道会以270元成交,也就是说,讨价还价具有神奇的色彩,能够让最佳成交价格出现在卖家和买家之间。

消费者在买东西时,总希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而卖家总是希望抬高商品的价格,买卖双方就价格高低会展开一场论战,会有意无意地运用边缘策略。

讨价过程是人们在市场上买卖东西时经常发生的事情,一般都始于卖者给出一个价格之后。假设卖者将这个商品定价为A元,并且又假设这个价格就在买者的“预期”范围之内,此时,买卖双方就会上演一场讨价还价的争斗。首先,买者往往会给出一个低价,我们先姑且称之为B,那么,成交的价格(用字母C表示)很可能就在A~B之间,即B<C<A。在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过程中,究竟以何种价格成交,其中的因素很多,如卖家对商品利润的预期要求,买家对商品给出的市价判断以及谈判的耐心等,这些因素都是谈判能否成功的原因。

同时,边缘策略是谈判时常用的策略。策略家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个策略,在某些特殊场合如谈判中,就能够获得较理想的收益。

在讨价还价的谈判过程中,卖方所出的价格与买者所接受的价格,在一次次的讨价还价中渐渐地靠拢着,这是一个耗费精力的过程。如果双方就价格达不成一致,那么,谈判就会陷入僵局,双方便会停止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