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过人生峰与谷:祸福相依的人生哲学
24868100000006

第6章 顺境气不骄,逆境志不堕(1)

人生之路总有风雨相伴,时而平坦,时而坎坷,有顺境也有逆境,它们都是一种生命历程。正所谓胜败得失乃人生之常事,没有人能一辈子风调雨顺,也不会有人一辈子处于低谷。

顺境和逆境都是我们必须经历的,无论我们处于哪种境地,都应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于顺境时,莫得意张狂,于逆境时,也不悲观绝望。人在得意时,难免变得浮躁起来,可是自古就有骄兵必败的说法,所以,在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目空一切,而应保持平和、冷静,成大事的人,往往是地位越高,姿态就越低;在逆境时,我们也不应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一次甚至是几次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重新振作精神才是面对逆境的应有之道,经历失败是人生的必修课,可是我们也应努力改变这种境地,面对逆境,我们要做的是认真分析原因,正确面对,采取措施化逆镜为顺境,变失败为成功。

贵而不显,不恃宠而骄

一个人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功,无论位有多高,财有多丰,都应该保持做人的低调。正所谓:地低成海,人低成王。贵而不显,华而不炫,不恃宠而骄才是聪明人所为,富而不奢,才能免遭嫉恨。

我们大可不必在得意之时便处处争“老大”,也无须吹嘘自己的本事,炫耀风光之事,自恃清高的人必然会导致得意忘形,这样做对我们没有任何好处。千万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居高堂之位,怀凡人之心,才能从容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际遇。

一个女人应邀参加一个会议,她非常安静地坐在那,仔细地倾听着他人的谈话,坐在她身边的是一位非常傲慢的男作家,他看上去很年轻。

因为男作家看到女人穿着打扮非常简朴,而且在这个会议上表现得沉默寡言,态度谨慎,所以男作家本能地认为女人即使是作家,也只是个不入流的人而已。

于是,男作家顿时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他问女作家:“小姐,请问你是专职写作的吗?”

这个女人礼貌地回答:“是的,先生。”

“请问你有什么大作已经发表了吗?能不能让我拜读一两本?”这位男作家似乎认定了女人只是个没有名的小作家,在女人回答“我只是写写小说,谈不上什么拜读”的时候,这位男作家更加感觉验证了自己的判断。

他更加洋洋得意了,可是对于女作家没有向他投去羡慕的眼光他又感觉气愤,于是,他大声问女作家:“原来你也在写小说,可以说我们是同行了。现在我已经出版了339部作品了,请问你出版了几部?”

女人依旧礼貌地回答:“我只出版了—部。”

男作家听后,甚至有些看不起她:“哦,你只完成了一部小说,那么能不能告诉我你这部小说的名字是什么呢?”

女人很平静地对男作家吐出一个字:“《飘》。”

就是这一个字,就让那位狂妄自大的男作家目瞪口呆了。这位女作家的名字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她一生只写过一部,而且是非常成功的一部小说。直到现在,我们都了解她的名字及作品。而那个说自己出版了百多部小说的男作家,他的名字却无从考证了。

贵而不显,是一种为人的修养与气质。然而很少有人做到这点,总有些人,取得了成绩就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给别人看,就像上面故事中的男作家。其实,这种做法也是在无形中给自己画了一个圈子,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难以跳出这个圈子再有突破,

正所谓天外有天,即便是世界首富,也不敢说明天没人超过他,所以不必因为财富和成绩而炫耀,主动放下架子,你发展的空间将会更大。

虽然人们总说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可现实中总有贫富之差,如果言行不加注意,也许在无意中,我们就成了那个“恃宠而骄”的人。

李明和张亮是大学同窗,毕业后在同一个城市工作。李明做教师,张亮则托关系在某银行工作。

因为两是同窗而且离得又近,所以相互来往得较多,堪称一对挚友。毕业两年后,二人都结婚了,两家关系依然不错,他们的妻子也以姐妹相称。不过,毕业后第三年,二人的交往就越来越淡薄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李明的工资不高,生活相对清贫,而张亮的福利待遇较高,而且在升副主任后,送礼办事的人多了,两家的贫富差距也就拉开了。本来李明夫妻的家境不好就感觉自卑,更让他们难受的是,每到张亮家去时,张亮夫妇谈论钱的时候比较多,像什么“这个社会没钱寸步难行”之类的,而且每次张亮的妻子总会说:“来就来吧,可别再买什么东西了,我们家还算有点钱,你们那点儿工资还是省着点吧。”临走的时候她又会说:“我们家现在什么都有,走的时候你们随便拿点东西回去。”李明夫妻听了这话,心中自然不高兴,感觉来张亮家像是要饭一样,因此,两家关系慢慢淡薄了。

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形是很常见的,贵者“不居高”,最主要的是让别人知道,让别人感觉到,这就需要我们在得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无意间伤了别人的自尊。有资本,也不必处处光辉,用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的成绩,你将会感觉比炫耀它更充实。

不要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时时处处保持理智,谨慎从事,这一点在没有太卓越的成绩时,也许很容易做到,但是人往往是这样,一旦成功了,就极易头脑发热,被一时的成功冲昏了头脑,以至于丧失了对危机的警惕。在成功中被冲昏头脑的人,最终他的成功会像夜空中的流星,一闪而过。

胜利可喜,但同时也会摧毁我们的心理承受力,改变我们的行为,因为得意忘形是人的一种劣根,人们极易在有所成就时成为它的奴隶。但是,管理者必有要戒除这种劣根,因为,这是一剂慢性毒药,在成功时头脑发热会让我们变得不辨现实,或满足于成功,满足于赞美之词,或开始盲目自信,以致最后的失败。就像著名的美国拳击手泰森,他曾称霸拳坛,在成长的过程中击败了一个又一个挑战者,最终摘得了拳王的桂冠,成为真正的天下无敌,不想,由于整天受到献花和掌声以及观众的热捧,使得他不久之后就麻痹大意,终日沉醉于成功之中不能自拔,在这样的骄狂之下,他最终不得不面对牢狱之灾。

在我们的职务得到升迁,当我们签到一笔大订单满心欢喜之余,会不会得意忘形,会不会忘乎所以?会不会因此便开始高估自己的能力,进而看轻别人?如果会的话,那我们就离失败不远了。

在探讨中国企业成长史时,一些数据让人颇感震撼:中国企业平均寿命大约只有7年左右,而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更短,只有3年,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的寿命超过5年的还不到9%。为什么这么多企业稍微上规模就开始摇摇欲坠?其原因就是在初见规模的时候,被胜利冲昏头脑,于是在没有明确经营策略前,就快速做出扩张的决策,这种盲目的策略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成功固然是好事,它慰藉了我们疲惫的心灵,但如果我们没能正确地看待它,它则会变成烦恼,困扰我们,比如有些人可能会因为成功而头脑发热,不再冷静地处理问题和正确地对待人际关系,这样的人即使一时取得了成功,也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集天下财富于一身的他,立刻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的欲望并没有因为战争的胜利得到满足,而是变本加厉了。为了满足自己的奢欲,他在都城附近大兴土木,开始兴建阿房宫,修建骊山墓,当时修建这些工程所耗人力居然达70万人以上。据记载,阿房宫的前殿东西宽700余米,南北大约115米。殿门用磁石砌成,目的是防止来人带兵器行他。除此之外,秦始皇在咸阳周围建造宫殿超过270座,在关外的行宫超过400座,关内还有300多座,皇宫内部设施极为华丽,美女、姬妾成群。

当时,修建这样庞大的工程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据估算,在当时服兵役的人数远远超过200万人,占当时壮年男子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庞大的工程开支加上庞大的军费开支,造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饱,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悲惨状况。那时候,民不聊生,百姓们过着“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的痛苦生活。最终人们受不了他的压迫,推翻了秦始皇的****,他的万世皇帝梦也不过维持了短短的15年。

骄傲必败的不争事实,骄傲的人一般都难得善终,甚至为自己招致祸端。成功是件好事,可是如果成功就把自己放到高高的位置上,不再勤勉做事。当我们在“一览众山小”,陶醉于山到绝顶我为峰的豪情中之时,也正是我们最容易麻痹大意的时候,只要脚下的石头稍有一些松动,就可能坠入失败的深渊。

那些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即便是幸运地登上了台,最终也会因为骄傲而走下坡路。过多的歌颂之间也正是靡靡之音,如果我们沉浸于这种虚荣之中不可自拔,那么我们接下来的路则很可能走向歧途,此时是极易铸成大错的时候。当我们迷失于成功中,恐怕就再难找到成功的方向。要知道顺境固然令人向往,但是身处顺境时,我们更要为自己敲响警钟,即使是在顺境,也低调一些,千万别拿这次成功太当回事。

低头也是一种能力

有一则很短的哲理故事:一位年轻人去拜访一位智者,可能是因为正值气盛的年纪,年轻人昂首挺胸地迈着大步向里走,结果,没留神的他一下子撞到了门框上。迎接他的智者看到这种情景,笑着对他说:“感觉痛吗?这种痛将是你今天来这里的最大收获。我们活在人世间,应该时刻记着适时低下头。”

似乎所有智者都对低头的学问极为推崇。有人这样问苏格拉底:“人们都说你是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能告诉我天和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笑着回答:“三尺。”提问的人几乎嘲讽着说:“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五尺高,如果说天和地之间只有三尺的话,那我们岂不是都能戳破苍穹?”苏格拉底依然笑着回答:“所以,每个高过三尺的人,想长立于天地之间,就一定要懂得低头。”

低头是一种其实是一种境界,假如把我们的人生看成是爬山,也许有的人在山脚刚开始爬,有的人正在半山腰跋涉着,也有人已经到达了顶峰,可是无论你处于什么位置,都要记得:永远把自己放在山的最低处,哪怕你已经在顶峰,也要学着低头,因为,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你总有会碰到头的时候。

低头同样是一种能力,有时,稍微低一下头,也许我们的人生将会更加精彩。

可是,人们一旦达到某种高度,往往就开始觉得自己很高尚,很伟大,所以理所当然地开始昂首挺胸、自鸣得意起来,这时的人,极少能真正低下头去,也可以说这为碰壁埋下了隐患。事实上,能在高处低下头,并不会使你显得鼠目寸光,有高度的人,即使弯下腰,也不会有人认为你矮了几分。

《道德经》中说:“江海所以能成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为百谷王。”这是老子对谦逊的理解。做个谦和的人没什么不好,不必非得处处抬头,与人较真,落下个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下场。正所谓“与人方便也是与己方便”,忍耐一下,也许就会有大的成就,观古今,那些成就大事的人,譬如韩信,譬如刘备,他们皆懂得低头,所以他们终有所成。低头不但能体现一个人的大度,也是一种智慧。如果明知不能为而为之,只会头破血流,只有懂得保存实力,才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转机。试想,假如越王不是巧妙地低下头,又岂能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典故?越王成功了,其实就在于他能忍,知道硬碰硬没有好果子吃。除此之外,还得提到相助越王的两位能人——范蠡与文仲。同样是功臣的他们,一位懂得,在功成名就时,辞官归隐,畅游西湖;而另一位虽然位极人臣,风光无限,但可惜的是他只知进而不知退,最后功高震主,越王一把宝剑便了结了他。我们在为这位功臣惋惜的同时,也许会想到《庄子》中的一句话,“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锋芒过盛,则易夭折,抬头与夭折相比,未免有些不太划算了。人们常说“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事实也是如此,人生短短数十载,不管你愿不愿意,谁都不可能一辈子挺直腰板做人,低头,并不代表懦弱,一个人不可能一生都昂首挺胸的,还不如心甘情愿的低下头,弯下腰。

而且,懂得低头的人,才会受人尊重,因为你低下头,别人会感觉受到你的尊重,进而尊重你,有什么比得到别人的尊重更值得高兴呢?

一位善良的有富翁带着儿子去庙会,每年这个时候,在通往庙会的小路两旁,时常有很多乞丐乞讨。富翁经常把身上的零碎的铜板给那些乞丐。这次,富翁把铜板给了儿子,让他去拿给一个瞎了眼的可怜人,儿子拿着铜板,远远地向碗里抛过去,只听“当”的一声,铜板的声音清脆地有些刺耳,乞丐无奈地接连对他说了几句:“谢谢!”富翁看到儿子那得意的表情,顿了一下对他说:“人都是有尊严的,每个人都值得去尊重。假如你想布施,就要做出布施的样子,你要弯下腰,把钱轻轻地放在他碗中。你刚才的动作很漂亮,但是那并不是布施,而是施舍,你不尊重别人,即使是被你施舍的人,也不会从心底感谢你。”

学会了低头,我们的生活将会少许多争执,多很多朋友;少许多麻木,多许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