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走过人生峰与谷:祸福相依的人生哲学
24868100000032

第32章 得势常思己过,失意不论人非(1)

人们在顺风顺水时,常常喜欢夸耀自己,每遇亲朋好友,就迫不及待地大肆吹嘘自己的心得和经验,殊不知,这样的“高人一等”常让身边的人不知所措。固然,得势的人也许或多或少都拥有某方面的优势,可是他们却不该觉得自己有值得骄傲的“资本”,有了这种心理的人,正是走向失意的开始,张狂的结果却是让自己受伤。所以我们在得势时,无论你有多大的成就,多高的水平,都不应狂妄,而应自省己身。

人生有得意,自然也逃脱不了失意,失意总是突如其来地让人难以接受,于是人们常常用抱怨天,抱怨地的形式去面对失意。人生中的各种滋味,都要自己品尝,埋怨并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不要把失意与挫败归咎于外界,那些只不过是诱发烦恼的外因,而我们自己才是导致烦恼的根本原因,我们最该做的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非去埋怨别人或上帝,我们有义务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遇到烦恼的事,无须怨天尤人,以努力去改变失意才是化解它的最好方法。

狭路相逢宜回身,往来都是暂时人

为什么有的人在处世时进退自如?而有的人却很被动,时常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其中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却一定和他们不会做人有关系,尤其抓住把柄就不给别人留余地。俗话说:“过头饭不能吃,过头话不能讲”,无论做什么事,尤其是待人,都不要把事做绝,以免生出变故时砸到自己的脚。切不可讲“狭路相逢勇者胜”,待人和气一些,不要在胜的同时让自己没了回旋的余地。

无论我们处于何等的高位,都应秉着和为贵,人为善的思想面对人和事,就像《菜根谭》中说的“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涉世一极安乐法。”不要把人逼到死胡同去,也不必毫不留情地打击别人,正所谓“狭路相逢宜回身,往来都是暂时人”,为小事搞得大家都不愉快就没有必要了,况且,说不定哪一天,你与别人还是要共事的,留个人情终归是好事。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情的投资其实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因为它是一本万利的。秦朝时的荆轲刺秦王,荆轲甘愿赴死,原因何在?太子丹给了他“人情”; 《红楼梦》里,贾雨村所拿的护官图其实也是人情图;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发迹秘诀是:“人情账”远大于还“钱财账”; 《水浒传》里为什么宋江无才却坐上头把交椅?是因为他懂得利用“人情”……很多历史都告诉我们,“人情”是不能小觑的。我们的国家是个讲究人情的国家,适时给别人留个出口,也是为自己着想,有道是: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谁也不敢肯定什么时候自己会遇上雨天,所以多留些人情,总是不会错的。

一天晚上,林教授参加了一个宴会。席间,坐在林教授身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个幽默小故事,在故事的结尾,这位先生引用了一句话:“不管我们如何粗俗,有一位神,就是我们的目的。”

讲故事的那位先生认为这句话是出自《圣经》,不过林教授绝对肯定是这位先生记错了。为了显示自己的重要和聪明,林教授委托一个人指出了他的错。谁想这位先生却坚守自己的观点:“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我记得很清楚,就是《圣经》里说的!”

当时林教授的一位老朋友也在场,他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十分了解的,而且他有相当的威望,最后二人都同意让这位朋友来说出那句话究竟出自那儿。这位老朋友听完整个过程,在桌下用脚碰了碰林教授:“林教授,这位先生是对的,的确出自《圣经》,你记错了。”

在散场的时候,林教授非常生气地对朋友说:“你明明知道那句话是莎士比亚说的。”

“的确是出自《哈姆雷特》中,可是你忘了?我们都是宴会的客人,为什么非要证明他是错的?为什么要让他没有面子?他说的故事并不是要征求你的意见,你难道想和他发生的冲突?”

朋友的话给了林教授极深的印象和启发,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注意让自己不再触怒别人,即使自己手中把握着真理,他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较真了。也是从那时起,林教授感觉自己的朋友多了起来了,而且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总有合适的朋友适时出来帮忙。

无谓的争执,只会多为自己找一个敌人,而给人留余地则会有相反的效果,所谓的给人留余地,就是说弹性交往,让自己和对方都有更大的回旋空间,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害或摩擦。每个人都有失误的时候,如果对方因为失误而得罪了你,在这狭路相逢的关头,我们应该主动给对方一个体面的台阶,不要抓住别人的痛处不放,维护别人的尊严,让他能下来台,这时,他不仅会感激我们,也会视你为朋友、知己。

在林肯冲破重重阻碍当上总统以后,依然任用了一位能力很强的原先的死对头任部长之职。他的幕僚非常不理解他的作法,大家愤怒地建议着:“他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应该消灭他!”而林肯则说:“把敌人变成朋友,既消灭了一个敌人,又多得了一个朋友。”

这短短的几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到林肯具有的宽广胸怀和巨大的智慧。 善于忘记所谓“仇恨”,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特征之一,只有既往不咎的人,才能放下沉重的包袱,大步地向前走,只有宽宏大量,不计较琐事,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赢得他人的友谊和信任,这样才能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支持和帮助。心中容得下对立的人,才能得到世界。那些成功者之所以能呼风唤雨,就是因为他们懂得用宽容的习惯支配自己的行动,为他人也更为自己开启更多方便之门。要想常处人生的高峰,就要牢记一条原则:记着别人对你的恩泽,忘掉自己对别人的恨意。

得意时适当地拉别人一把

许多人在得意时,一个不留神,就容易掉入漩涡中,或者流言蜚语,是非缠身,最终把人闹得身心疲惫,遍体鳞伤;或者让人生厌,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成为众矢之的。这些看似莫名其妙的事情,究竟是何原因呢?其实,就在于我们得意时常常流露出一份张狂,看不起别人,不愿意帮助那些不如自己的人,而这也许正是我们从顺境走向逆境的原因所在。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极善谋略的人物,同时也是个通达人情世故的人。他很善于给自己留后路,而且这些后路给他的远比他当初付出的多。

关羽原本是败军之将,可是曹操却没把他当敌军败将对待,反而厚待关羽。关羽刚降,他就便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加官晋爵更是不用说。此时,我们可别忘了,这时的曹操可是掌握关羽生杀大权的人。

曹操此举让关羽急于报恩立功。在曹操和袁绍对抗时,他诛颜良、杀文丑,威震天下。在关羽执意要去寻刘备时,曹操又卖了他一个大大的人情,不仅没阻拦他,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曹操还为关羽开了路。曹操对关羽留的人情可谓达到了极致。当然,曹操得到的回报也是巨大的。诸葛亮在华容道设下伏兵,曹操在陷入绝境时,如果不是关羽“义释”,历史上也许就没有曹****。

另外还有周瑜,他也算是诸多人才中很突出的一位。然而他的崛起还在于鲁肃的帮忙。刚开始的时候,周瑜并不是就很风光,他曾效力于袁术,不过却只在居巢做了个小小的县官。当时,天灾人祸大暴发,粮食问题难以解决,居巢的人没有粮食,只能吃树皮和草根之类的东西,整个军队也饿得没了战斗力。周慌了,不知如何是好。

在周瑜焦头烂额之际,有人对他说:“鲁肃是个非常乐善好施的大财主,他家中肯定囤积了不少粮食,可以向鲁肃去借。”周瑜得知这个消息,马上带人到鲁肃家登门拜访。

鲁肃可谓得意时,虽然这样,但他没看不起人,他也看出周瑜显然非池中之物,尽管现在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县官,可是日后一定能成大器。在鲁肃得知周瑜的来意后,他痛快地说:“别说什么借了,粮食算我送给你的。”周瑜被鲁肃的话感动了,两个从此成了朋友。

鲁肃在周瑜危难的时刻给了他如此大的帮助,周瑜当然不会忘记,后来周瑜果然发展好了,就把鲁肃推荐给了孙权,鲁肃也因此得到了重用。鲁肃在自己得意时,没看不起落魄的周瑜,即解了周瑜的燃眉之急,又让周瑜对自己敬佩。当然,他也没白忙活,他最终得到的就是青史留名。

帮助别人是对他最好的尊重,帮助别人往上爬的人,最后往往会爬得最高。比如你帮助一个孩子爬上果树,你因此也就得到了你想吃的果实,而且你越是帮助别人,你能得到的果实就越多。当今很多人被灌输了垃圾式的思想,踩着别人才能达到高峰。而事实刚好相反,假如你想做那个爬得更高的人,不应该是靠踩着别人显示自己的高度,而是靠帮助别人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如果在对方有困难的时候,抽身离开,哪怕过去你们曾经有莫逆的交情也很难维持下去,这些都会让你丧失一条人脉关系。

我们的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既然我们也有需要别人的帮助的时候,那么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帮助别人,不如多留下一份人情,也是为自己多留下一条路。当我们在面对问题,需要别人帮助时,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你,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帮助过别人,别人才会报答你。认识到这一点,就应该在生活中适时地帮助别人,即使当时看上去没有什么利益可图,但却为自己的人情账上储蓄了一笔存款,当你需要的时候,别人也会去帮助你的。千万不要看不起那些落难的人,不要以为自己得意就对他们不屑一顾,帮助他们于你而言没有什么损失,对他们而言却如雪中送炭,结交这样一个朋友,对我们的人生总是有利的。

得势时不计前嫌,冤家宜解不宜结

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结”,谁都有得罪人,也都有被人得罪的时候。在我们得势时,面对得罪过我们的人,最应该持的态度是不计前嫌,这是一种胸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

汉献帝时,刘备拥兵于荆州,刘璋拥兵于益州,这两支队伍都伺机兼并对方。刘备曾派马超驻扎于成都城北,数十天围而不攻。最后刘备派简雍进城劝降刘璋,在万般无奈之下,刘璋打开了城门,表示投降,并与简雍同坐一车出城投降于刘备,益州的群臣无不流泪涕泣。

刘备招降益州之后,对于降将特别的优待,让刘璋迁居公安,并把原来的财产物资一并归还,还授予了振威将军印。董和本来是益州的太守,现任中郎将,同时掌管左将军府各事。董和、黄权和李严等人,本来就都是刘璋所任命的官员;吴懿、费观等人,也都是刘璋的姻亲;就连彭浆为刘璋所摒弃的官员,如今都得到了刘备的重用,委以显赫的官职,让他们尽其才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刘巴,在招降后,他依然居显赫之职。

若是一般的招降,这便不值一提了,但是这中间还有一则小插曲。原来,刘备当初自新野逃奔江南时,想借道交州回京师之时,遭到了刘巴的拒绝,刘备深为痛恨。在刘备包围成都、全降刘璋的时候,刘巴又劝极力劝阻刘璋说:“刘备乃人中之雄,进入益州后,必将成为祸害。”虽然这样,刘备在得势时胸怀宽大,不计前嫌,仍委刘巴以重任。自此以后,益州有志之士都受到了鼓励,无论官人还是百姓都兢兢业业,和睦相处。

做人何必计较太多,而且,既然是“前嫌”,那肯定都是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偶尔不那么计较,虽然自己会觉得吃了点小亏,但别人却会觉得你更加亲切。这样一来也避免了许多矛盾和纷争。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假如在一开始我们就采取不计较的态度,就很容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如果你凡事较真,得理不饶人,那么矛盾,甚至是更悲惨的情形都有可能发生。所以能宽容时且宽容,用宽容去对待别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宽容别人对你曾经的伤害,才是一个有风度的人应该做的事。不计前嫌,心怀宽广之人,人生的道路也必然宽广。做人大可不必斤斤计较,这样做只会伤了别人,最终也伤了自己,睚眦必报的人会因为不肯退让一步而多一个永远仇人,而不计前嫌的人则有很多朋友,而且是真心帮助自己的朋友多,他们的路子要比人宽许多,当你真心去宽容一个人时,一旦再有合作的机会,他将会给你数倍的回报。

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过于计较别人的过失只会使双方的关系敌对起来,而且还会加重自己生活的不安和忧虑,这样做既不利人,也不利己。事实上,人和人之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和解的,山不转水转,总有相逢的时候,人生并不长,何必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计较中?宽容别人的错误和过失,对于得罪过我们的人,再相逢时,把怨恨放在一边,才能提高自己,开阔自己。不计前嫌就等于多结交了一个朋友,虽然这个朋友是很特殊的,但是你如果不计较他曾经伤害过你,那么他将不会再对你构成任何威胁,而且还会让你如虎添翼。不要担心与你有过节的人会再次伤害你,如果你真的已经宽容他的话。因为你的以礼仪相待,会让对方真正为曾经的过失心存歉意,自然不会再与你为敌。如果你能真诚地对待对手,即使是敌人也会成为朋友,把敌人变成朋友,原谅了他,也能让自己的羽翼更丰满,何乐而不为?而且容人之过并不是白白受了气,如果你能容人之过,必能得到一大份酬报,假如你能对对手不计前嫌,他势必会感恩戴德,因为他对你的回报之情迫切,所以他会出尽力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