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活学妙用职场厚黑学
24862800000027

第27章 行事果断,胜者为王(1)

很多时候,有些领导在和自己的下级相处的时候,没有果断的行为习惯。无论惩治下属错误,还是在下达命令,都是拖拖拉拉或者犹犹豫豫。这样的领导在下属面前很难有威信可言。而一个成功的领导,在工作中和下属相处的时候,一定是一是一二是二,该惩罚的时候一定会惩罚,下达命令也是果断干脆。只有这样的领导才能建立自己的威信,才能得到下属的尊重。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社会竞争激烈,领导常常要在关键时刻做出一些重大决策。作为一个领导,应该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在下属向自己提意见的时候,要积极考虑一下,下属的这个意见是不是符合当时面临的情况,如果下属的意见是符合当时情况的,就应该积极采用。否则就很可能贻误时机。

吴景所在的公司最近正在和一家大型的企业竞标,因为两家公司的实力相当,所以火药味很浓。吴景是姚经理的助理,而姚经理就是这次竞标的负责人。

在竞标之前,虽然对那家企业做了调查,但调查并不彻底。吴景经过了解知道,这家大型企业不但实力雄厚,而且在竞标上是志在必得。

吴景在竞标之前就对姚经理建议说:“这家公司这方面的生产硬件比我们公司的实力要强,如果我们一味和他们拼到底,最后吃亏的可能就是我们了。”

姚经理想了想说:“我们这次竞争也是志在必得,公司开会研究了好几次,觉得这个项目非常好,我们如果能争取这个项目的话,就一定会稳赚不赔。”

吴景为难地对姚经理说:“虽然这个项目很好,但是我们要竞争到它,要超出我们很多预算,这样是很不划算的。”

吴景的话给了姚经理一个提醒,姚经理又让吴景再继续调查一下。但是,如果做一个详细调查的话,时间已经不够了,于是对以前调查的情况又做了一次详细的分析,吴景觉得这次竞标,公司还是退出来比较好。

姚经理犹豫了一下,没有立即向上一级部门陈述这样的意见。就这样,在竞标的那一天,吴景他们的公司还是准备去竞标。吴景在竞标之前对姚经理说:“如果我们现在退出的话还来得及,根据调查,那家公司已经不惜重金准备竞标这个项目,而我们如果硬碰硬的话,只能是吃亏的。”

姚经理说:“公司开会研究决定,一定要投到这个标。”

在竞标开始半个小时以后,很多企业就因为标价太高而纷纷退出了竞标会,最后剩下的只有三家企业。吴景他们公司就是其中的一家。吴景非常着急,因为现在的标价已经被抬得相当高,如果一味竞争下去,最后出现的结果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这个时候吴景赶紧跟姚经理建议说:“我们退出来吧,现在还来得及,现在的标价已经高到这样的程度,我们再坚持的话,就算竞投到也非常不划算了。”

姚经理也非常着急,因为如果现在把这个情况告诉公司,公司再进行研究决定,根本就来不及。但是,他也没有及时做出决断。最终,姚经理还是根据公司的决定,努力为公司争取了竞标的成功。但是这样的竞标结果给自己公司带来的是无穷的后患,虽然这个标已经被公司争取了过来,但是对公司来说,这样高的竞标价格根本没有利润可言。结果,做完这个工程以后,果然像吴景在调查中显示的那样,不但没有给公司带来很好的效应,而且还让公司赔了本。公司受到了损失以后,领导们才知道自己没有当机立断给公司带来了多大的麻烦。

职场如战场。一个企业要想有好的发展前途,就必须具备敏锐观察力的领导,这样的领导不但会观察,而且还会积极听取下属的意见,对下属的意见进行分析以后,在必要的时刻做出决断。

在一个公司里,领导要做出决断并不容易,他必须考虑很多因素。在必要的时间,做出必要的决断。因为如果不仔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就贸然做出决断,那么失败是必然的。

当然,在领导做出决断之前,也要认真耐心地听取下属的意见。因为下属是处在基层的工作人员,对基本的情况比较了解。在有些事情上,对基本情况了解得越仔细,胜算就会越大。所以,上级在做决断的时候,如果有下属积极提出意见,领导就可以作为决断的参考。

做决断的时候一定要果断,不要犹豫不决。一旦错过做决断的时机,说不定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果断决策能够对工作更有利。对一个领导而言,在关键的时候做出决断是一项必要的能力。

做个铁腕人物

职场上,往往会有强硬的领导。在做事情或做规定的时候,都会有非常铁腕的政策。领导的铁腕手法也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下属,在下属中形成统一的模式,这样有利于统一管理。

吕先生是一家电脑销售公司的老板,他在制订公司规章制度的时候就用了铁腕手法。他要求公司的销售人员,男士一定要留极短的头发,而女士的头发决不能过短,且无论男女都不准染发。

男士的衣服一律要求是白色衬衫,黑色或者藏蓝色西裤。而女士一定要穿白色衬衫和黑色的裙子,裙子的尺寸也有要求。甚至连指甲的长度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吕先生不但做了这些规定,而且还会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有不符合规定的员工,他一定会严厉惩罚。即使这个员工非常优秀。

有一次,公司的推销员小斌出差回来没有及时将衣服换好就到公司上班了。吕先生看见小斌穿了一件牛仔裤,就把他叫到办公室里问:“公司规定要求穿黑色或者藏蓝色西裤,你为什么偏偏穿牛仔裤?”

小斌急忙说:“我是因为出差,没来得及回家换衣服就到公司来上班了。所以……”

吕先生看着小斌说:“你知道公司的规定是什么,但是却明知故犯。那就要按照公司的制度对你进行处罚。”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小斌所在部门的领导赶紧找到吕先生说:“老总,这件事情就算了吧。小斌的做法情有可原,而且他这次为公司带来了很多的订单,功劳很大啊。”

吕先生平静地对这个部门经理说:“带来订单是功劳,论功行赏。但是,穿错了衣服是错误,一定要进行惩罚。如果这次不惩罚的话,就会给其他的员工造成非常坏的影响。甚至有些受过惩罚的人会因为这个而感到委屈。惩罚是一定要的,无论功劳有多大。”

没办法,这个部门经理只好对小斌进行了处罚,小斌虽然感到委屈,但是因为看见吕先生赏罚分明,也没有说什么。

吕先生之所以有这样严格的着装规定,是想让员工给客户留下淳朴、真诚的印象。这样,顾客才能相信这个销售人员,从而对他们推荐的产品产生好感。

事实证明吕先生是正确的,正是因为他的铁腕手段,使得公司的销售业绩一直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很多顾客一想到买电子方面的产品就想到吕先生的销售公司。因为顾客对这些统一着装,并且形象朴实的销售人员第一印象就非常好。

在职场上,做一个铁腕人物,是根据情况而定的。有些时候,必须要用强硬的手段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一定要强硬。如果一旦心软或者犹豫的话,就会造成非常麻烦的后果。

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历史上有名的铁腕人物。他担任普鲁士宰相的时候,就用铁腕统一了德国。

一开始上任的时候,俾斯麦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说要解决现在的问题,并不能靠多数派别的决议,也不能靠说空话,而要靠武力。所以,在日后统一的过程中,俾斯麦一直强硬地执行着这一政策。

1871年以前德国是分裂的,1815年,很多封建国家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建立了“德意志邦联”,它包括比较强大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国共30多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但是邦联并不是统一的国家,组成它的国家仍然具有完全独立的主权,所以实际上这个邦联也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力量强大的奥地利一直想要统一德国,但是普鲁士却不同意。俾斯麦担任宰相以后,这样的意志被更加强烈地表现了出来。俾斯麦上任以后,便开始执行自己的铁腕政策。

俾斯麦知道,普鲁士议会的资产阶级议员们根本就懦弱无能,整天只会吵来吵去。所以,在他决定动用武力的时候,根本没有理会议会的反对。在议会指责他的时候,他态度强硬地说:“冲突是最有力量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所以,虽然议会反对非常强烈,但是俾斯麦还是开始执行战争策略。

就这样,他先对丹麦进行了进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以后,他又对奥地利进行挑衅。他联合意大利,取得法国的支持,开始对奥地利发动战争。

在快要逼近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的时候,有人向他建议说不如一举攻下奥地利的首都,然后就可以占领奥地利。但是这个时候,俾斯麦却做出决定,暂时不占领维也纳。后来证明他这个决策是对的,因为一旦占领了维也纳,法国就要出面干涉。这样就非常不利于他做下一步的动作。

对奥地利的战争只是把奥地利挤出了“德意志邦联”,普鲁士建立了一个北德意志联邦。这样,俾斯麦奉行的铁血政策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有几个小的国家还处于独立的状态。俾斯麦想把这几个国家也统一到自己的范围内。但是,这几个国家离法国比较近,如果一旦要统一他们,就会惹来法国的不满。于是,有人建议不要去惹强大的法国,因为法国并不像奥地利那样好对付。但是,俾斯麦又一次运用自己的铁腕,否决了这些提出异议的人,发动了普法战争。

战争最后以普鲁士的胜利告终,普鲁士军队在进驻法国凡尔赛宫以后,宣布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帝国成立。至此,德意志的统一完全实现。俾斯麦运用自己的铁腕,促成了德意志的统一。

很多时候,领导阶层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该运用铁腕手段的时候就要运用。诚然,在运用这种手段的时候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但是,只要自己的方向是正确的,决定的结果也一定不会出现什么偏差。如果犹犹豫豫,不果断,就很可能错过有利时机,这样自然就不利于成功。

赏罚分明,说一不二

在一个企业里工作的人,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同时还要有一个在执行这些策略时强硬的领导。

王霞是一个家纺企业的领导人,在企业发展困难的时候,王霞接手了这个家纺企业。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王霞在上任之初就制订了一系列的发展要求。她规定,生产的日期一旦确定,就必须在这个日期里完成生产目标,如果耽误了这个生产目标,那么生产部门的工资和奖金就停发一个月。但是,如果提前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公司一定会给出相应的奖励。

这个规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但是因为王霞说一不二,所以即使有人反对,这个政策还是被执行了。

在王霞执行这个规定一个月以后,生产部门的生产效率就提高了一倍。最后不但按期完成了生产任务,而且还提前了很多天。为此,王霞不但对生产部门进行表扬,而且还给生产部门的人以物质奖励。

王霞的做法很快就得到了企业各个部门的拥护,很快王霞就改变了企业面临的困境。

对企业干部的培养,王霞也要求他们服从调动,否则就将他们免职。

有一次,一个部门的高级经理不服从公司岗位的调动。这件事情传到了王霞的耳朵里,王霞亲自问清这个经理不愿意接受调动的原因以后,就下令将这个经理免职了。

原来,企业要在西部地区开发一些项目,大家一致认为这个高级经理不但有着丰富的业务经验,而且有着成功开发项目的经验。所以,一致研究决定,让这个经理负责西部地区的项目开发。但是这个经理在接到这个研究结果的时候拒不执行。他首先提出的意见就是自己是南方人,不适应西部地区的生活,而且那里离家太远,根本没有办法照顾家里。

他提出的这些意见,都被有关人员提供给王霞进行参考。这个经理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意见,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给企业立下过汗马功劳,而且他一直将自己的这些功劳作为资本,而曾经的成绩成为他现在拒绝命令的砝码。

王霞慎重考虑之后,决定对这个高级经理进行免职处分。王霞的意愿表露出来以后,就有人将反对意见陈述了上来。很多人说如果将这个经理免职的话,就会伤很多老员工的心。但是王霞坚决表示,如果不执行这样的规定,企业也就没了规矩。最后,这个高级经理被免掉了职位。

一个企业的领导人,如果想树立自己的威信,就必须做到赏罚分明,说一不二。该赏的时候必须赏,该罚的时候必须罚。如果一味地拖拖拉拉,执行规定的时候不严格,就很容易造成下属一盘散沙的做事风格。相反,一个能够在执行规定的时候行事果断、说一不二的领导,会给自己的下属树立一个榜样,而且会让自己的下属改变自己的做事风格。

在古代的帝王中,有很多赏罚分明的代表。

为了明确赏罚制度,清朝乾隆帝在公元1784年颁布了《行军简明军律》,严格制定了几十条赏罚条例。他在这些条例中明确阐述,这些赏罚制度是为了鼓舞士气,如果发现将士在战场上勇于冲锋陷阵,就一定要给予嘉奖。但是,如果有人临阵脱逃,也一定要严惩不贷。而且,对勇于冲锋的将士的奖赏,还有破格提拔一项。魏源在《圣武记》中论述说:“国朝武功之赏,至乾隆而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