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
24862200000007

第7章 正道章(1)

做极品之人,走沧桑正道

不偏其中,谓之正;人行之履,谓之道。天道之体用,既已心领神会,那么为人处世就要顺天道而行。俊才豪杰,明事顺理,各尽其道,才是符合忠、孝、义的本意。有德君子如有凌云之志,就应当德、才、学皆备。信义才智,胸襟气度,缺一不可。如此者,便是人中龙凤,世间俊杰。这才是做人的正道。

宽则得众,惠能使人

【原典】德足以怀远。

注曰:怀者,中心悦而诚服之谓也。

王氏曰:“善政安民,四海无事;以德治国,远近咸服。圣德明君,贤能良相,修德行政,礼贤爱士,屈己于人,好名散于四方,豪杰若闻如此贤义,自然归集。此是德行齐足,威声伏远道理。”

【释评】自古就有“王道”与“霸道”之分,王道,就是以德服人、以德治国。这也是统治者治国的最高境界。王道治国者,品行高尚,以天下为己任,不拘泥于个人小利,尊敬贤者,爱惜人才,使人心悦诚服,天下豪杰之士也愿意归附。

人会做人,凡事可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的成功靠的就是人际关系的成功。比如,升官要靠贵人欣赏、提携,要靠同僚的支持,还得靠下属的努力工作;做生意要靠广交朋友,广开财源。人心宽广,多包容别人,这样才能在交往中厚结人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也难免犯错误,如果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自然会惹人讨厌。而拥有好人缘往往能使自己的生活、工作轻松很多。

古代圣人就说:“君子宽以待人,严于责己。”所谓宽以待人就是要对他人放宽要求,不强求于人,对他人的缺点、错误要尽量以宽容的胸怀来对待;而严于责己就是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让自己在为人、做事中尽量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不能忽视自己的缺点,纵容自己的错误。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善于听取别人的批评,知错改错,才能令自己不断成长,打造出成功的人生。

在人际交往中,若希望别人善待自己,首先要善待别人,与人为善,尽可能地给他人提供方便,给予帮助,对别人多一些理解和尊重。

东晋时有一个叫沈麟士的人,他为人处世的方法成为后世众多名人告诫自己要宽以待人的典范。沈麟士人称“织帘先生”,从小就聪明过人,在他七岁时听叔叔跟客人谈论道家学说,等客人走了以后,他能把叔叔和客人的谈话一字不漏地说出来。年纪稍大一点,他就已经是个熟读经史的博学之人了。因为家里很穷,他只能靠织帘为生,但他依然手不释卷,边织边读,所以人们给他取了个绰号叫“织帘先生”。

令沈麟士名垂千古的并不是他的好学苦读,而是他为人处世的故事。沈麟士为人一向豁达开朗,对人总是亲切友善。有一次,他的邻居丢了鞋,看到沈麟士穿着一双同样的鞋,就说沈麟士穿的鞋是他的,沈麟士笑着说:“哦,这是你的鞋吗?”说着就把鞋子脱下来给了他。过了几天,邻居找到了自己丢的那双鞋,便把沈麟士脱下来的那双鞋还给他,沈麟士见了又笑着说:“哦,这不是你丢的那双啊!”然后笑眯眯地把鞋接了过来。从始至终,沈麟士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而是一直宽容地对待邻居的错误和道歉。

同样一件事,有些人就不能做到这样宽容。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刘凝之的人,也是一个有名的隐士。有一次,他的邻居丢了鞋,同样把他穿的鞋子认为是自己丢的那双。刘凝之没有说什么,把鞋脱下来给了邻居。过了几天,邻居找到了自己丢掉的鞋,便拿着刘凝之给他的鞋来归还,与沈麟士不同的是,刘凝之却怎么也不肯要那双鞋了。虽然刘凝之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名士,但在宽以待人的修养上与沈麟士相比却要差了一些。有一次,宋朝大诗人苏轼在与朋友谈论做人的道理时,还把这个故事拿了出来,并评论说:“做人应该和沈麟士一样,而不应该像刘凝之那样。”

宽以待人在为人处世中极为重要,所谓“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君子成人之美”,给人以宽松的条件,原谅别人的过失,帮助别人改正错误,就相当于给了自己宽松、和谐的环境。

秦穆公在位时,不听蹇叔的劝告,命令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率领大军,不远千里东袭郑国,结果没有得手。秦军全军覆没,三位将帅也被俘虏。

三位将帅费尽周折才回到了秦国,本以为自己要去向秦穆公请罪,没想到秦穆公却站在郊外迎接他们。看到他们平安归来,秦穆公流着眼泪说:“是因为我没有听从蹇叔的劝告,才让你们蒙受了羞辱,希望你们能够原谅我。”

两年之后,秦穆公又令孟明视等人去讨伐晋国,谁知道这次又吃了败仗。大家以为秦穆公这次会处罚孟明视,然而秦穆公什么也没有做,反而检讨起自己的错误来。秦穆公的检讨对孟明视一干将领来说,无疑是一种原谅和宽恕。而这种大气之举,也让这一干将领感激不已。几年以后,穆公再派孟明视带人去讨伐晋国。这一次,秦军渡过黄河后,烧掉乘船,背水一战,直打得晋军落荒而逃。

可以说,秦军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和秦穆公宽宏的做法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国之君,秦穆公不仅光明磊落,不存私心,知错能改,而且如此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属下,发现错误,首先引咎自责,勇于承担责任。这样的做法,赢得了将士和百姓的爱戴,国家才得以兴旺发达。

对别人宽松和谐,可以让自己取得成功,要想真正达成自己的目标,还要有严于律己的精神。特别是对领导阶层来说,只有严于律己才能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决心改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

【原典】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

注曰:有行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矣。

天无信,四时失序;人无信,行止不立。人若志诚守信,乃立身成名之本。君子寡言,言必忠信,一言议定再不肯改议、失约。

有得有为而众人宜之,则得乎众人心。一异者,言天下之道一而已矣,不使人分门别户。

赏不先于身,利不厚于己;喜乐共用,患难相恤。如汉先主结义于桃园,立功名于三国;唐太宗集义于太原,成事于隋末,此是义足以得众道理。

【释评】所谓信就是要讲信用,人无信不立,诚信是立身成名的根本。古代成就大事业的人,一般都是讲信用之人。正所谓“言必信、信必行、行必果”。做到这样的程度,自然能得到大家的信服。讲信用才可以结交到可靠的朋友,讲信用才可以使人归附自己,做出成绩。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思是说,诚是自然规律,追求诚是做人的规律。无论世界进步到何种情况,诚信都是立身的根本原则。诚信乃天道公理,诚信应该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的共同品质。

《论语》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说的是: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牛车没有,马车没有一样,车是无法行走的。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有效的纽带和桥梁,没有信用的人就无法进入社会,也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这就是“人无信而不立”。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婉约派词人,素以诚实著称。少年晏殊曾被人称为天才,有人将他举荐给当时的皇帝,皇帝有心试试他,让他和一千多名进士一起参加考试。试卷发下来以后,晏殊发现,这些题目早在几天前自己就做过了。他如实把这个情况向皇帝禀告了一番,并要求改换题目。皇帝赞赏晏殊的行为,赐他“同进士出身”。

后来,晏殊在朝中当官,因为家中经济拮据,人家结伴出去喝酒游玩的时候,他也只能在家里闭门读书、写文章。有一次,皇上在上朝时下了一道旨,提拔晏殊为辅佐太子的东宫官。大臣们觉得奇怪,不明白皇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皇帝和大臣们说:“你们整天出去喝酒游玩,只有晏殊一人在家里读书、写文章,就凭这一点,我就可以提升他。”

晏殊诚实地对皇帝说:“皇上,您误会了。我其实也是一个喜欢游玩的人,只是因为我家中经济拮据,没有钱出去和大家结伴游玩,所以才躲在屋子里看书、做文章。”

晏殊说出了实话,但是皇帝却格外信任他,委他以重任,将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他处理。可以说,就是凭借着这股诚信的精神,晏殊得到了皇帝的重用。

懂得把诚信作为立身原则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得到别人的信任。

古时有一个叫做季布的人,说话算数,信誉非常好。很多人因为他的诚信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可见季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后来,季布因为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很多朋友不受重金诱惑,冒着灭门的危险保护季布,使他免遭祸害。

据《郁离子》记载: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浮木大声呼救。一个在江边打鱼的渔夫闻声而来。商人急忙喊:“我是这里最富有的人,你若能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夫闻听此言,立即将商人救到岸上。商人一上岸,翻脸不认账了。他只给了渔夫十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是一个打鱼的,这十两金子你得打多少鱼才能赚到。不要不满足了。”

渔夫将商人不讲信用的事情传扬开去,过了不久以后,商人又一次掉进了河中。这次,岸上的渔夫指着商人说:“看,他就是那个不讲信用的人。”没有人出手救他,商人被淹死了。

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诚信的人,自然能得到很多帮助,而背信弃义之人,关键时刻,一定没有人愿意帮助他。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他失信于天下的最好例证。古代的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外敌入侵时,需要召集外援才能点燃。然而,周幽王为了博得爱妃褒姒一笑,竟然命人将烽火全部点燃。当诸侯急匆匆地赶到以后,才发现自己被周幽王戏弄了。爱妃褒姒看到这样的情形,终于笑了起来。周幽王博得了美人一笑,自己却失信于天下。几年以后,周幽王的都城遭到攻击,他再燃烽火的时候,诸侯们都没有出现。周幽王被逼自刎,爱妃褒姒也成了别人的俘虏。

诚信是立国之本,作为一国之君,其信用更是重要无比。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已经让人对其燃起了心中的警戒线。答应过别人的事情,必须要做到,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够就不能答应别人。国家的信用比人与人之间的信用更重要,一国之君,只有做到诚信,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任。

见微知著、洞烛察微者得人心

【原典】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注曰:嫌疑之际,非智不决。

王氏曰:“古之成败,无才智,不能通晓今时得失;不聪明,难以分辨是非。才智齐足,必能通晓时务;聪明广览,可以详辨兴衰。若能参审古今成败之事,便有鉴其得失。

天运日月,照耀于昼夜之中,无所不明;人聪耳目,听鉴于声色之势,无所不辨。居人之上,如镜高悬,一般人之善恶,自然照见。在上之人,善能分辨善恶,别辨贤愚;在下之人,自然不敢为非。

能行此五件,便是聪明俊毅之人。

自知者,明知人者。智明可以鉴察自己之善恶,智可以详决他人之嫌疑。聪明之人,事奉君王,必要省晓嫌疑道理。若是嫌疑时分却近前,行必惹祸患怪怨,其间管领勾当,身必不安。若识嫌疑,便识进退,自然身无祸也。”

【释评】懂得人心,并用语言和行为力量征服人心,可以使远处的人心悦诚服地前来归顺。相反,如果一味强迫或者使用武力征服只能使人暂时屈从,最终将失去人心。古之所谓俊杰,都懂得洞察人心之道。有才能,有德行,又懂得洞察人心,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人心是最难以琢磨的东西,正如俗话说的“知人知面不知心”。每天相处在一起的人,也许你感觉对他很了解,但有时候又会发现自己并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也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很寂寞、很无聊,你以为身边的人都很懂你,但你却发现,没有一个人真正地理解你。

一个人的行为是外显的,而他的思想却是内隐的。有时候,行为和思想并不一致。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喜欢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的言行与他们的真实动机往往不一致。与人相处,必须首先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思想的“秘密”。因为了解行为背后的秘密,才能够真正地洞察人心。

唐朝姚崇在任灵武大总管时,参与了张柬之等人发动的诛杀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的事变。事成之后,武则天被迫退位,迁往上阳宫,参加密谋的几个人都得到了封赏,姚崇获梁县侯。就在几个功臣相互设宴庆功的时候,大家喜气洋洋,唯独姚崇流泪了。张柬之等人都有点气愤,威胁他说:“今天岂是流泪的时候,恐怕你的祸事就要临头了!”

姚崇在众人的怒视之下,慢慢地说:“我与讨逆,不足论功。只是我侍奉天后已经很久了,她待我不薄,离开旧主我心里难过,流下泪来是我做臣子最后一次尽节,如若因此获罪,我心甘情愿。”

对姚崇的这一席话,当时在座的人谁也没有听出他的深刻用意来,他为自己日后的幸免于难埋下了伏笔。后来武氏的势力复起,张柬之等人一一被诛杀,唯独姚崇因为那次宴席上说的一番话为自己留了条后路而幸免一死。在统治集团相互倾轧、世事难料的情况下,姚崇为自己的下一步说出了开场白,将下文留给了广大的听众,待武氏势力复起,姚崇无须分说,天下人便都听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