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
24862200000040

第40章 安礼章(8)

咸丰皇帝让曾国藩留乡办团练既有一般性又有他特殊的背景。此时,太平军势力浩大,清军无力对抗,清政府下令地方官举办团练,尤其任命回籍的官员为团练大臣,利用人地两熟,在地方又有号召力的官员组织地方武装,对抗太平军。仅仅1853年3月到4月,就先后任命45人为团练大臣,仅山东一省就有13人,曾国藩也是在这时被任命为湖南团练大臣的。但是,曾国藩的被任命有他不同一般的个人背景:在他回籍奔丧的路途中,早年的朋友和老师唐鉴向咸丰皇帝荐举了他。

唐鉴于1845年致仕,告老还乡,到江宁主讲金陵书院,名震江南。1852年7月,咸丰帝召他入京,连连召见,垂问军国大计。唐鉴向咸丰帝举荐曾国藩,请皇上任命他为湖南团练大臣,授给他便宜行事之权。并且详细地向皇上讲述了曾国藩的出身、学问、为人、才干,说“曾涤生才堪大用,为忠诚谋国之臣”。他还以自己的一生名望作担保,请咸丰帝坚信曾国藩将来必成大事。曾国藩也没有辜负唐鉴的期望,成为了清朝末年政府的股肱之臣。

志趣相同的人,性格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相似,所以惺惺相惜,互相扶持,最终成就大的事业。无论是普通人之间,还是君臣之间,都是如此。倘若大臣忠实直言,而国君只喜欢听美言,那么大臣和君王之间必定不能和谐相处,最终不是大臣丢掉性命,就是君王丢掉国家。君臣之间没有相同的目标,就不能称之为志同道合,因此,也没有办法接受彼此的意见。不能相辅相成,自然不会让国家兴旺发达。

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

【原典】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

注曰:教者以言,化者以道。老子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教之逆者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化之顺者也。

王氏曰:“心量不宽,见责人之小过;身不能修,不知己之非为,自己不能修政,教人行政,人心不伏,诚心养道,正己修德。然后可以教人为善,自然理顺事明,必能成名立事。”

【释评】君王想让百姓明白自己的心意,需要教化人民,不仅如此,还需要用博大的胸襟,宽大的气量来谅解人。让别人懂得之前,自己必须要先明白一些道理。这样遇见事情的时候,才能懂得退让和包容之理。

人和人之间在交往中难免会出现摩擦。当受到利益上的损失或人身伤害时,你会以牙还牙还是宽恕忍让呢?

明代王琦在《寓圃杂记》中记述了杨翥的两件小事。杨翥的邻居丢失了一只鸡,便指骂被姓杨的偷去了。家人告诉杨翥有人骂他。杨翥说:“没关系,又不止我一家姓杨,随他骂去。”还有一位邻居,每遇下雨天便将自家院中的积水排放进杨翥家中,杨家深受泥污潮湿之苦。家人告诉杨翥,要他前去找这家邻居理论。他却劝解家人:“总是晴天干燥的时日多,下雨的日子少。”

日子久了,邻居们被杨翥的忍让所感动。有一年,一伙贼人欲抢杨家的财宝。邻人得知后,主动组织起来帮杨家守夜防贼,使杨家免去了一场灾祸。

忍让和宽容、能饶人处且饶人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任何忍让和宽容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一旦牵扯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人往往把视线集中在这点利益上,就不会去从大局上着想了。懂得忍让和宽容不是表面上的功夫,更要从心里去忘记他、宽恕他。因为忍让和宽恕不仅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更有利于关系的和谐。在宽恕中,人的内心才能得到安宁和平和。

人生的很多时候,更要学会退却,退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智慧。退却不是没有原则的一味忍让,也不是对困难的怯懦和畏缩。退却要懂得时候,懂得方法,懂得策略,要明白退却有时是为了更进一步。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践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重耳利用以退为进的战术取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既遵守了当年的承诺,显示了极大的宽容之心,又借用退让使敌人大意,从而成为最后的赢家。那些忍耐退让的人背后可能隐藏着无比巨大的力量,现在占据优势的人可能危机重重,而现在退让之人可能笑到最后。进退只是一种策略,它并不是最后的结果。进不一定要轰轰烈烈;退也不一定显山露水。进退之形并不一定全都着于形迹。

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会遭遇沟坎,很多人或绕道迂回,或直接逃避,没有挑战自我的勇气,这样的人只能与机会擦肩而过,是难有成就的。退绝不是遇到机遇犹豫不决不敢前行,更不是人生溃败、意志崩垮。退是为了养精蓄锐积蓄力量,化被动为主动,等待时机东山再起;退是为了等待更好的机会,借机发力。时机不好时就横冲直撞最后只能是伤痕累累。当我们面对挫折委屈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是不是非得勇争强进。

退让时,绝不犹豫,不去抱怨,不去后悔,心怀大度坦然放弃,要知道失去也是一种幸福,你的失去会换来更广阔的空间,求得心里的一片宁静,失去也就是得到。

顺势而行,则万事不难

【原典】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注曰:天地之道,简易而已;圣人之道,简易而已。顺日月,而昼夜之;顺阴阳,而生杀之;顺山川,而高下之,此天地之简易也。

顺夷狄而外之,顺中国而内之;顺君子而爵之,顺小人而役之;顺善恶而赏罚之;顺九土之宜,而赋敛之;顺人伦,而序之。此圣人之简易也。

夫乌获非不力也,执牛之尾而使之却行,则终日不能步寻丈;及以环桑之枝贯其鼻,三尺之绳縻其颈,童子服之。风于大泽,无所不至者,盖其势顺也。大小不同,其理则一。

王氏曰:“治国安民,理顺则易行;掌法从权,事逆则难就。理事顺便,处事易行;法度相逆,不能成就。详明时务得失,当隐则隐;体察事理逆顺,可行则行;理明得失,必知去就之道。数审成败,能识进退之机;从理为政,身无祸患。体学贤明,保终吉矣。”

【释评】无职无权的贤明之士,应如上节所说的那样去立身行事,可是掌握最高权力的国家领导人应该怎样去做呢?

古人有言:“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很显然,与顺风顺水相比,逆水行舟是比较困难的。在人生大潮中,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扬帆航行,顺风顺水。不过,虽然每个人都有此想法,但是现实生活中顺水航舟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都还在逆水搏斗。遭遇逆境,本是正常的事情,然而,有些人就会为此长吁短叹:莫非命该如此?

逆水行舟是命运使然吗?其实不然。很多人逆水而行,不是命运左右的,而是由于他自己不懂得顺其自然的道理罢了。一个智慧的人,处世往往能够顺其自然,甚至变逆流为顺境,以巧妙的顺水推舟之法,收获水到渠成的效果。

齐宣王时期,田婴担任齐国宰相,权倾朝野,齐国上下莫不敬畏。为了削弱田婴的势力,有人便向齐宣王进言:“每到年终总结算的时候,大王应该亲自听取各个地方官员的简报,否则,怎会了解官员的奸邪、优劣呢?”

齐宣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

但是,田婴一听就知道,这进言是冲着他来的,其目的是剥夺他的大权。

田婴了解了这一情况后,表面却不动声色,他很合作地遵从了齐王的命令。就在齐宣王准备亲自听取简报的当天,田婴下令官员们把所有记载官库入账、出纳的账目准备齐全。然后,他让那些官员一条一条、事无巨细地逐一向齐宣王报告。

由于账目实在太多、太细了,齐宣王听了整整一个上午,才听了一小部分。

吃完午饭后,齐宣王继续听取简报。一下午过去了,所有的简报还没有进行到一半,齐宣王已经吃不消了。

这时,田婴却对齐宣王说:“大王如果能彻夜倾听简报,对臣子们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以后官员们办事必定会更加积极。”

齐宣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便真的挑灯夜听,但是,没过多久,他就昏昏欲睡了。坚持到半夜,齐宣王实在撑不下去了,最后索性将听简报的事全部交给田婴去处理。

这就是顺水推舟之妙,将计就计,用同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达到保障自己的目的。

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可以利用顺水推舟之法保全自己,成与败就要看你是否有智慧,运用方法是否巧妙了。

顺水推舟巧在对对方攻势的利用,化论敌之力为我之力,可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著名的电影演员孙飞虎在多部影片中扮演了******从而荣获“金鸡奖”后,曾经有一个经纪人想拉孙飞虎参加一个“草台班子”去捞钱。

虽然经纪人提出了很多优厚的条件,不过孙飞虎一直没有答应。

经纪人感到不可理解:“孙老师,为人不要太认真了,这年头死心眼已经不吃香了。您瞧社会上多少有名气的明星全在抢着搭班子赚钱呀,可您却……再说,这演唱会同样是替群众服务嘛!”

孙飞虎没有和他争辩,也没有反驳他,只是接过话头说:“好吧,既然是替群众服务,我就作为义演出台,不要一文报酬,你也分文不取怎么样?”

“这个……这个嘛……”经纪人鼻尖一下子就冒汗了,只好摇了摇头走了。

在为人处世当中,很多时候,争执无益,反不如顺水推舟。与其兴师动众,正面交锋,不如换一种方式,顺水推舟,也许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在逆境中,顺水推舟可以转劣势为优势;在良好的环境中,顺水推舟能让你处处快人一步,而且还能让自己少做无用功。顺水推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往往能够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