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
24862200000039

第39章 安礼章(7)

同道相助,同声相闻

【原典】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

注曰:五行、五气、五声散于万物,自然相感应。六国合纵而拒秦,诸葛通吴以敌魏。非有仁义存焉,特同难耳。

王氏曰:“圣德明君,必用贤能良相;无道之主,亲近谄佞谗臣。楚平王无道,信听费无忌,家国危乱。唐太宗圣明,喜闻魏征直谏,国治民安,君臣相和,其国无危,上下同心,其邦必正。

强秦恃其威勇,而吞六国,六国合兵,以拒强秦;暴魏仗其奸雄,而并吴蜀,吴蜀同谋,以敌暴魏。此是同难相济,递互相应之道。”

【释评】有共同语言的自然易于沟通,愿意彼此唱和。气韵之旋律相同的就会相互感应,发生共鸣。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元素和宫、商、角、徵、羽五种韵律,融合在自然界的各种物质中,有相同属性的则相互感应。人情世故,治国经要,当然也背离不了这些自然规律。

人总是需要别人的帮助,有句俗语叫:“孤掌难鸣,独木不成桥。”即使浑身是钢,也打不了几个铆钉。鲁迅先生也说:“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一个涉入职场的人,一定要懂得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方便在需要时寻求他人的帮助,借他人的力量方便自己。一个自认为没很大能力的人要这样做,一个认为自己能力很强的人也必须这样。

人们常常说“篱笆立靠桩,人立要靠帮”,这就说明合作的重要性,也说明借他人之力的重要性。在现代职场中,能力确实是十分重要的,于是职场中的人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惜血本地考证书。能力虽然提高了,可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外力,人际关系不是很好,正是这种处世方法让他们的职场之路走向下坡。一个人想在职场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强,都需要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相互帮助,才能让你取得更多的业绩。

在职场中利用别人的帮助不是一件丑恶的事情,因为大家是各取所需。一个人,不管是在哪方面都离不开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其实这就是利用。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有局限性,人要生存一定存在相互利用的关系。借助他人的帮助成事也是为人处世高明的地方。

一个人在职场中奋斗,总比不上有他人帮助取得成绩快,而且假如在职场中没有朋友,缺少他人的帮助,处境一定会很糟糕。普通人是这样,有能力的人也是这样。如果在职场中失去帮助你的人,或者不懂得利用别人之力,所有成绩都无从谈起。借助他人之力,让他人为自己服务,以让自己成事,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处世学问。

西汉时期的刘邦就是一个善借他人之力的人。刘邦出身贫寒,而且学无所长。按说他文不能著书立说,武不能舞刀弄枪,怎么也轮不到他得天下,可是最后,他成就了霸业。其原因就在于有一群可靠的人在帮助他。

刘邦生性豪爽,为人不拘小节,很善用人和识人,而且很有胆识,在他还非常贫寒的时候,他就敢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独坐上宾;在押送囚犯之时,竟然还敢私违王法,放走囚犯。后来,他斩白蛇起义,集合了四方豪杰,不管哪种背景的人,甚至是敌人,最后都为他所用。刘邦身边的那些文臣谋士,像张良、樊哙、曹参、萧何等,原本都是他早期社交圈子中的人,而像英布、彭越、韩信这些名震天下的悍将,本来都是刘邦死敌项羽手下的人。可是这些人都在刘邦的楚汉之争中,为刘邦打下了西汉王朝。也可以说,没有他们的鼎力相助,刘邦很难成就自己的帝王之业。

刘备也很懂得这门学问,在黄巾之乱时,刘、关、张三人相遇后便有了桃园结义,成就了千古美名,同时也奠定了蜀王朝建立的基础。在刘、关、张三人结义之时,他们都属于社会底层的草民,虽然刘备算是汉室皇亲,可是却流浪街市,贩席为生;张飞只是个粗野的屠夫;而关羽也不过是杀人在逃的逃犯,正愁无处立身。三个人在结义后,彼此帮助,才有了后来的一点成绩。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董卓之乱时吕布出场,刘、关、张三人大战吕布,最后却只能打成平手,由此可以看出吕布是何等的英雄,可是吕布只有一个人,虽然他十分能战,最终却依然被曹操所杀。可见没有帮手,一个人再有能耐也逃不出悲惨的命运。而刘备则不同,他在关、张二人的帮助下,日益得势,最终成就了霸业,这才有以后的三分天下,刘备才能得以登上帝位,关、张二人也成了开国元勋,蜀国的重臣。三个人算是各得其所了。

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一向都需要与人合作,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是独自取胜的。好汉也离不开帮手,篱笆要站稳,离不开几个桩。不但帝王将相需要他人的帮助,平头百姓也不例外,而职场生涯中更是离不开别人的帮助。

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只有发现它,并做好充分准备的人才会得到它。在职场中,要善于把握事情发展的有利时机,或者借助别人为自己创造有利时机,也就是从正面或者侧面得到别人的帮助。对于如何借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得到别人的帮助,清朝末年的大太监李莲英把握得十分巧妙。

在封建时代,许多贫困人家的男子被生活所逼,无奈地到宫中当太监,过着有损尊严的生活。可是李莲英却是和众人的想法不一样,他进宫做太监是为了出人头地,追求荣华富贵,毕竟,在以往的历史里,太监富可敌国甚至专权的例子有很多。

当然,有这种目的的也不只有他一个人。而且当时若想当一个可以尝到甜头的太监没有一点关系也混不进去。

李莲英家境贫寒,人很瘦弱,如果以清廷太监的标准来看,他是不够资格入宫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李莲英听说在宫里有一位太监是他的同乡,而且还是一个村子的。于是,李莲英决定依靠这位老乡拉关系,以实现自己的计划。

当时李莲英身无分文,根本没钱去买东西送礼。他从别人的口里知道这个太监十分看重乡情,可是怎么做才能引起那个太监的注意却一直困扰着他,毕竟他连一块敲门砖都没有。

后来,李莲英想到了一个办法,某天,他看准了正是这个太监出来当值的时候,他就前去报名,并且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介绍自己的来历和姓名。这个太监听到李莲英的口音,眼里明显出现了诧异,于是抬头扫了一眼这位小同乡,心中暗暗把他的相貌记了下来。

后来,在这个太监的帮助下,李莲英慢慢做了慈禧梳头房中的太监,他手很巧,以梳得一头漂亮的发型而得到慈禧的宠爱,后来成了慈禧身边的大红人。李莲英只说了几句家乡话,就让对方对他产生好感,并且帮助了他。

一般人都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如果有这种便利条件,不妨使用它,靠人帮助之前先成为对方的“自己人”,自然也就好办事了。

一个人创立自己事业的时候,能够有得力的人帮衬,事情也就容易逢凶化吉,遇事方能应付自如。

志同道合,则相辅相成

【原典】同道相成。

注曰:汉承秦后,海内凋敝,萧何以清静涵养之。何将亡,念诸将俱喜功好动,不足以知治道。时,曹参在齐,尝治盖公、黄老之术,不务生事,故引参以代相。

王氏曰:“君臣一志行王道以安天下,上下同心施仁政以保其国。萧何相汉镇国,家给馈饷,使粮道不绝,汉之杰也。卧病将亡,汉帝亲至病所,问卿亡之后谁可为相?萧何曰:‘诸将喜功好勋俱不可,惟曹参一人而可。’萧何死后,惠皇拜曹参为相,大治天下。此是同道相成,辅君行政之道。”

【释评】类型相同的互相依存,利益共同体中的各个方面容易结为亲密的团体。处在困难中的人们很容易和舟共济,互相援救,以期共渡难关。国与国之间或同僚之间如果体制相同或政见一致就会互相成全,结为同盟。六国联合起来抗秦,是因为都感觉到了同一敌人的威胁。刘备和孙权联手抗曹,并不是吴、蜀两国真的那么友好,真正的原因是同样的利害和命运迫使他们不得不这样做,根本不是出于什么仁义。

屈从危难的局势结成的联盟不会长久,但基于志同道合的真诚团结则必定成功。上面的萧何荐相一事,即可生动地证明这一道理。

选择朋友是人生最关键的一件事情。一个人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跟他所结交的朋友是否才华出众、品性优良紧密相关,因此,选择朋友这件事情千万不能不慎重。

曾国藩的处世经可以说是他广交朋友的处世经。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个不朽,都是在朋友的砥砺和影响下取得的。因此,他深知选择朋友的重要性,无论什么时候,都十分注意交朋友,特别是那些德才兼备之友。曾国藩所交的益友对他的人生及事业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有给他出谋划策者,有赏识提拔者,有危难之时两肋插刀者,从各个角度烘托着他的事业。因此,他比别人更深刻地体会到选择朋友是人生最关键的一件事情。

曾国藩为母亲回籍奔丧的这段时间,是否出山办团练与他一生功业关系极大,其进退为难之际,就全靠众多好友的竭力相推和晓喻决断,才使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把握住了进退隐显、出处决断的好时机,从而使他的事业获得了成功。

1852年6月,曾国藩授为江西省乡试正考官,奏准回籍探亲。当他走到安徽太湖县的小池驿时,忽接母亲江氏去世的讣闻,遂调转方向,由九江登船,急急回原籍奔丧。曾国藩一到湖南,满耳听的是太平军节节北上,清军抵挡不住,形势如何紧迫的风声。实际上在曾国藩逆长江行至汉阳时,湖北巡抚常大淳便告诉他:长沙已被粤匪围困。他只得由水路改走旱路,经湘阴、宁乡而达湘乡。在这时,曾国藩突然接到了朝廷命他留籍襄办团练事务的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