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评】穿上衣服的时候,无人不是将头从衣领下伸上来。假如有谁倒过来,头从领子上往下钻,人人都会嘲笑他“颠倒妄为”;走路的时候,眼不看地,而是仰面望天,没有不栽跟头的。这一上一下,其实是在说治国方略的两个最基本的要则。政府的领导人倘若颠三倒四,章法混乱,整个国家也就乱了套;人民大众如果不能安居乐业,恪守本分,整个社会也就动荡不安。事有千头万绪,然而只要提纲挈领、脚踏实地,朝野上下就会井然有序。正朝纲、恤万民,这是理政决策的第一要务。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
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彩。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太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嗖”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彩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彩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地说:“有了百步穿杨的本领,才可以教你射箭了!”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那人平静地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兵法常说“骄兵必败”。一个人如果在取得成绩的时候就自满是很容易走向失败的。取得成绩不是成功,自满的情绪会使你功败垂成。只有谦虚才能引领我们走向更大的成功,就如同一条抛物线一样,骄傲的开始就是抛物线到达的顶点,必将走向低谷。骄傲是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养由基能在喝彩声中谦虚接受别人的提点,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值得我们学习。
公元228年,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地想将大军部署在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当时,副将王平提出:“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蜀军则不战自溃。请主将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马谡不但不听劝阻,反而自信地说:“马谡通晓兵法,世人皆知,连丞相有时都得请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长戎旅,手不能书,知何兵法?”接着又洋洋自得地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这是兵家常识,我将大军布于山上,使之绝无反顾,这正是制胜之秘诀。”王平再次谏阻:“如此布兵危险。”马谡见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说:“丞相委任我为主将,部队指挥我负全责。如若兵败,我甘愿革职斩首,绝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义正词严:“我对主将负责,对丞相负责,对后主负责,对蜀国百姓负责。最后恳请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马谡固执己见,将大军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蜀将马谡占领街亭后,派出骁勇善战、多次与蜀军交锋的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他下令立即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张郃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此后诸葛亮遵照军令状挥泪斩了马谡。马谡骄傲自满,自以为熟读兵书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终导致战争的失败。历史上这样骄兵必败的故事比比皆是,我们当需时时谨记这些道理,时时提醒自己:谦虚谨慎,千万不要骄傲!
谦虚谨慎才能接受更多知识,才不至于出现贻笑大方的尴尬。因为自知学海无涯而谦虚谨慎,因为虚怀若谷而虚心向学。自大是不自知的表现,因为自满而傲慢。须知这个世界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
春秋时代的孔子曾周游列国。传说有一天他从卫国到陈国去,途中经过一片桑林,看到采桑女们正在采桑。孔子吟咏道“南枝窈窕北枝长”,正想继续吟下去,想不到其中一个采桑女文思敏捷,拾取孔子原韵,接口吟道:“夫子游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过,折回问我采桑娘。”孔子讨了个没趣,来不及思索采桑女续诗的含义,就掩面离去。
孔子到了陈国,被大夫发兵围困,并出难题,责令他穿九曲珠,才放他行。孔子不会穿,这时才想起采桑女所吟的诗,急忙派学生颜回和子贡沿旧路返回,向采桑女请教。
采桑女见颜回两人来到,没有马上出来相见。她吩咐家里的人一面推说自己不在家,一面拿出一只瓜送给二人考验他们。子贡是个聪明人,见了瓜就知道采桑女的意思,他说道:“瓜,子在内啊!想必是姑娘还在家中。”采桑女见到献瓜之意被解破,这才从里面走出来说:“穿九曲珠不难。只要用涂有蜂蜜的珍丝绑住蚂蚁,就可以穿过。要是蚂蚁不肯从九曲珠穿过去,再用烟来熏它,一定能穿过。”
颜回二人立即赶回陈国。孔子按照采桑女的话去做,果然穿过了九曲珠,解了重围。可见是人都有无知的时候,不是凡事都能知晓的。孔夫子这样的大圣人尚且有被难倒的时候,更何况一般人呢?圣人之所以受人尊重被人敬仰,更重要的是他自知,为人谦虚。
虽然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却没有参透这句话的含义。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把自己禁锢起来,如同井底之蛙而不自知,对于比自己有智慧的人加以否决,加以批判,因为无知而无法接受这种现实,因为心胸狭窄而继续停滞不前。这种人永远都不会有所成就。只有去肯定别人,接受强者,向强者学习才能有所进步。谦虚,是走向成功的关键。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朋友到德尔斐神庙去求问阿波罗神,神传下神谕,说苏格拉底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为了验证神谕,他走访了一批著名的“智者”,结果他发现名气最大的智者恰好是最愚蠢的。然后,他又走访了著名的诗人,他发现诗人们不是凭借智慧,而是凭借灵感写作,而且居然对自己写的东西一窍不通。他还走访了一些能工巧匠,发现他们因为手艺好,就自以为在别的方面也很精通。苏格拉底认为正是这个缺点把他们的智慧给淹没了。
之后苏格拉底终于醒悟了:“阿波罗神之所以说我是最智慧的,不过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无知;别人也同样是无知,但是他们连这一点都认识不到,总以为自己很智慧。仅凭这一点,阿波罗神就把我算做是最智慧的了!”换句话说,自知其无知是最大的智慧,不知其无知是最大的愚蠢。
中国先秦的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知也”,老子说过:“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因为自知无知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要做一个谦虚的人,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善识人用人,是兴衰关键所在
【原典】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注曰:才不胜任谓之弱。
王氏曰:“屋无坚柱,房宇歪斜;朝无贤相,其国危亡。梁柱朽烂,房屋崩倒;贤臣疏远,家国顷乱。”
【释评】以柱弱房倒来比喻辅佐朝政的大臣如果软弱无能,国家必将倾覆。称霸春秋的齐桓公其实并不是一个十分贤德的明君,只是由于管仲的才干和谋略才使他得以“射天下”。管仲一死,齐国大乱,桓公横尸数月,蛆虫满地,都无人安葬;伍子胥辅吴,吴国灭越败楚,威震中原,子胥一死,吴国亦亡。这又从反面证明将相乃君王之左膀右臂,将相强则国亦强,将相无能,国家怎么可能强大呢?
一个好的领导用人的最佳时机就是在人才的智慧尚未显现出来的时候,用自己的慧眼看到其身上的潜质和能力,并适当地任用,这样自己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从而成就大事。
汉高祖刘邦能够从一个地痞无赖般的人物一跃成为天下的王者,与他善于识人是分不开的。
汉初三杰之一的陈平,是西汉开国的重要功臣。然而他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全靠兄长的照顾才免于饿死。反秦的起义爆发后,陈平前往临济投奔魏王,后来又转入项羽手下做谋士,但因未能得到项羽的重视而郁郁不得志。
公元前205年春,因司马卯背楚降汉,项羽迁怒于陈平。陈平不仅遭到了项羽的责备,而且其计策也不再被采纳。陈平看清了项羽是个鲁莽武夫,最终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于是他挂印封金,去投奔自己的老朋友魏无知。
在魏无知的引见下,陈平见到了汉王刘邦。刘邦对陈平的能力十分欣赏,立刻就封陈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陈平一下子成了刘邦的近臣。
其他的将领看到陈平寸功未立而一步登天,都为此而抱怨不满,对刘邦说:“大王得到一个楚国降兵,还不知道他的品行高下、才能大小,便官封都尉,同车共载,还叫他监护三军,未免抬举过分,恐失旧将之心。”
刘邦却不为闲言碎语所动,反而更加信任陈平,他对将领们说:“陈平这个人是个很有谋略的人才,然而项羽却不重用。现在他空有一腔抱负,却没有地方施展,所以才来投靠我。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背叛我呢?”
后来陈平用计离间了项羽和其主要谋士范增的关系,为汉朝统一天下立下了大功,从而证明了刘邦独到的识人眼光。
所谓的才智之士,就是能够运用自身的智慧在世间求存,用自己的才能帮助别人成就事业的人。一个成功的人应当具备独到的眼光,能够从一堆破瓦之中寻得宝玉,在其光芒未显之时先下手为强,将其收为己用。
秦朝末年,河南陈留县有一位叫做郦食其的老先生,他从小喜欢读书,博学多才,但是出身卑微,最后只在县衙当了个小吏。但他为人刚直不屈,常喜欢议论天下之事,被当地的人们称为狂生。
后来,各路英雄都起兵反抗秦国的****,郦食其知道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来了,于是就四处寻找可以任用自己的人。一直等到刘邦领兵到了陈留郊外,郦食其听说他重视人才,就想去投奔他。
刘邦当时正在洗脚,忽然门吏通报有个儒生求见。刘邦一向轻视儒生,曾经拿儒生的帽子当尿盆,以此来污辱儒生。于是在听说来的是个儒生后,就叫人打发他走。郦食其对门吏说:“我不是儒生,我是高阳酒徒!”刘邦听了之后,觉得此人不是普通人,于是召他进来。
郦食其听到刘邦的召唤,就走了进来,正看见刘邦靠在床上洗脚。郦食其拱一拱手说:“你不是想要诛暴秦吗?为何用这样傲慢的态度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破秦?”刘邦被责问得不知所措,立即放下双脚,起身整理好自己的衣襟,向郦食其谢罪,并诚心向他请教。
郦食其滔滔不绝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刘邦听完郦食其的分析后非常赞赏,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奇才,就设宴款待郦食其,向他讨教天下大事。
郦食其在宴会上对刘邦说:“您所召集的只是一些散乱的士兵,他们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而且人数还很少。想要靠这样一点兵力去进攻强大的秦国,简直就是送羊入虎口,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您现在应当不断扩充部队,占领要地,而不是和秦军硬碰。陈留是天下的要塞,道路四通八达,城中的粮食很丰足。我正好和陈留县令有一定的交情,让我去劝他向您投降。”
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果然很快就夺取了陈留,他封郦食其做广野君,以表彰他的功绩。
识人于未显之时,这才是富有远见的表现。李宗吾认为,识人用人都离不开领导者的道德仁义和心机智谋。识人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能够从纷乱的局面中选拔出自己需要的良才,则需要领导者善于观察人才、懂得识别人才。一个不懂得识人用人的人,是很难成大事的。
将祸患消弭于无形
【原典】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注曰:已生者,见而去之也;将生者,慎而消之也。恶其迹者,急履而恶,不若废履而无行。妄动而恶知,不若绌动而无为。
王氏曰:“圣德明君,贤能之相,治国有道,天下安宁。昏乱之主,不修王道,便可寻思平日所行之事,善恶诚恐败了家国,速即宜先慎避。”
【释评】前人已经犯过的错误,知道了,就应该得到教训,不去做同样的事情,才可以避免犯那样的错误。但是,如果不知道保护自己,明明知道某类错误会招来杀身之祸,却偏偏要去做,就是一种不明智的表现,而这样的做法,也最终会导致自己重蹈前人的覆辙。这无疑是一种悲剧。